打造讲座品牌 培养阅读人群

2010-03-22 09:10倪怡中南通市图书馆江苏南通226001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年3期
关键词:静海讲坛讲座

●周 昶 倪怡中(南通市图书馆,江苏 南通 226001)

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的前两年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已经连续多年持续走低,近年已突破50%,也就是说我国有一半以上的人不读书。在今年发布的同样的报告中指出,利用网络阅读的人数已第一次超过书本阅读。在有限的国民阅读中,“功利阅读”“专指阅读”“时新阅读”“浅阅读”恐怕还占了相当比例。从2003年我国国民家庭藏书量情况看,藏书100册以上的家庭占10.1%,51—100册的家庭占14.3%,50册以下家庭占37.2%,基本没有藏书的家庭占38.4%。从总体上看,我国国民家庭拥有藏书的比例过一半,但家庭藏书数量不多,有藏书的家庭比例下降。[1]这个报告中有一个数据近年来不断增长,即人们去图书馆读书的比率,上世纪末仅为1%左右,现在已经超过了5%。这说明读者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越来越多,图书馆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图书馆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吸引人们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指导读者读书,培养阅读人群本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能。图书馆举办公益性读书讲座,为广大读者提供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和途径找到了最佳结合点,也是图书馆深化延伸读者服务工作,扩大图书馆社会影响的一项重要举措。南通市图书馆举办的“静海讲坛”,经过几年的探索,已逐渐成为图书馆的一个读书品牌栏目,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欢迎,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1 讲座要结合大众关注的热点,找准切入点

2005年南通市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签订了“长三角公共图书馆讲座资源共享协议”,利用上图丰富的讲座资源,结合聘请本地在某专业处于全国知名地位的专家学者,开展了冠名为“静海讲坛”的系列公益性讲座活动。

1.1 结合大众关注的热点,及时推出“未成年人教育系列讲座”

南通的中等教育质量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中学生普遍感到升学压力大,心理负担重。我馆和学校共同策划,邀请上海中医药大学心理研究室主任章震宇教授作《考场决胜的心理意识》演讲。演讲针对中学生普遍存在的考试心理压力,从目标、自信、心态、行动等心理意识切入学生实际内心世界,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例证,旁征博引,讲解了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将复杂的心理现象梳理得简单明白,使学生紧张的心态藉此得到缓释。学生和家长们一起接触到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多种沟通方式,不仅对学生和家长,即使对老师,都是一种启示和思维的多方面拓展。这样的讲座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得到了学生、家长、学校三方面的赞赏。

面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缺失,我们组织了“乐源于书——读书使人睿智豁达、优雅美丽”的演讲。主讲人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顾晓鸣教授,他最早提出网络文学和网话文概念,主编过网络文小说,对网络环境下如何整合各种知识资源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因此他的演说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他以自己的阅读经历和学术成就告诉大学,原来读书是可以这样快乐的,文、理各种知识是融会贯通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启发、促进、塑造人的认知能力,对人的发展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他的演说渐渐把听讲者引到重视阅读、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广泛阅读兴趣的思路上来,这无疑对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和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带来许多新的思考和启迪。

应该说“静海讲坛”之“未成年人教育系列讲座”的成功举办,给了我们今后办好讲座的信心和决心。

1.2 面向广大读者,找准切入点

图书馆更多面对的是广大的成人读者,对图书馆的依赖性更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同时也为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创造了条件。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的相对缩短、降低,法定节假日的延长和制定,为人们提供了体力和精力的闲暇,人们可以利用闲暇时间,按照个人意愿选择科学、哲学、文学、艺术、家政、医学、保健等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学习,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知识更新周期加速,每个人将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始终都在追求人生的完善,这种完善是人生价值体现的最高追求,是形成学习需求的内因和动力,唯有通过学习才能使这种完善得到满足。这种追求完善的学习能使人实现自我满足、自我陶醉、自我体现、自得其乐,因而使学习成为一种真正的享受。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深化和延伸服务成为广大读者追求完善学习的最佳补充。[2]

读者对图书馆举办的读书讲座有着空前未有的需求和热情,正是这种“讲座”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广大读者(市民)读书求知的愿望,为读者追求完善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强劲的智力支持。我馆紧紧抓住这一契机,认真做好选题,周密安排,推出了有特色的讲座。如:我们在网络上了解到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香港大学的演讲“中亚、南亚五国行”受到广泛好评。他曾应中央电视台邀请,沿当年玄奘西行之路,访问了乌孜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印度,用历史地理学家的眼光,结合五国的政治经济,考察了沿途的风土民情、地理山川,拍摄图片,撰写书稿,是一部现代版的《大唐西域记》。因此,我们邀请葛剑雄在“静海讲坛”作“追寻玄奘之路”的演讲。演讲通知一经发出,印制的“入场券”早早就被读者领完。开讲时,在讲座厅过道增设的小板凳上也坐满了听众。讲座结束后,南通大学几位教授提出观点和葛剑雄切磋,现场听众也提出各种问题,主讲人和听讲人探讨交流互动。这样的讲座不言而喻举办得很成功。

这次讲座使我们获得了一条宝贵经验,办好讲座一定要邀请一流的学者教授,直接和听众面对面,学者和读者实现良性互动,才能产生举办讲座的最佳效果。学者以他们的学术成就和治学精神感动读者,向读者传授知识,激发读者的学习热情和自觉性;读者通过讲座的学习,不但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领悟到了学者的学术风范和人格魅力,从而崇拜知识,敬重知识,更坚定了自己的学习目标,为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

2 讲座不以灌输知识为目的,以指导阅读、辅助学习、传播学习理念为宗旨

讲座不应以知识灌输为目的,而是以促进读者(听众)智能发展,培养读者阅读能力和学习兴趣,满足读者自主学习需求为核心。“静海讲坛”抓住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契机,牢固树立以“满足需求”为核心的基本思路,“指导阅读,辅助学习”,形成以读者的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学习机制,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以学为本,促进人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我们提出这样一个口号:“为学习者服务。”读者(听众)中无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还是文化程度不高的打工者,他们都是来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这种学习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高度自我主导的,因此讲座一定要适应读者的需要,能引领读者学习到新的知识。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一段时期传记文学小说盛行,特别是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在央视播出后,出现了“林徽因”热,相关的林徽因传记出了不下10多种。一个建筑学家、学者能引起社会上的“热”是好事,但电视剧和小说塑造的林徽因形象和事实相差甚远。我们认为图书馆有责任指导读者读好书,正确理解电视剧和小说描述的偏颇与不足。我们邀请对林徽因颇有研究的知名专家、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学勇在“静海讲坛”作了“传记文学的创作和欣赏——从《林徽因传》谈起”的讲座,给听众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林徽因。社会上出现“《三国》热”、“《论语》热”、“《清史》热”,有人评说这是学术庸俗化、媚俗,清史热和电视热播清宫戏和“戏说”不无关系,但我们认为无论怎样,让大家读些经典和历史总是好事,图书馆有责任引导读者读好书。我们通过上海图书馆讲座中心邀请清史专家、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嘉宾阎崇年在“静海讲坛”作“清朝盛衰和清宫谜案”讲座,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

因此,讲座要抓住听众,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和一个大家关注的人物肯定是一个热点。一件史实和一个真实人物,编剧、导演是如何改编与“摆布”其中的细节和“还原”其中的“真实”,现代媒体和传统阅读在这里产生了交融、互动和渗透。广大听众正是通过讲座提高了文艺鉴赏能力和辨别能力,提高了阅读的认识能力和领悟能力,从而产生进一步阅读更多更好的作品的冲动,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讲座要有助于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理念的传播。讲座不仅请名师讲授科学文化知识,更主要的是讲授学习本身的理念、方法和方式,以自己成功的模式帮助读者(听众) 培养良好的学习精神,学会学习方法,会读书,读活书,读好书,使广大读者将学习的热情转化为自觉的学习行为。基于这种理念,“静海讲坛”适时推出了“书文化讲座”。请南京大学教授徐雁讲“江南旧书文化”,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讲“我的读书、藏书与教书”。徐雁写的书评和读书随笔在读书界颇有影响,他的“雁斋”藏书很有名,文化人以听徐雁“雁斋”说书为一大乐事,我们把雁斋说书请进“静海讲坛”。陈子善则讲述了他读书、“窃书”(文革时期)、藏书和到大学教书的过程,以自己的求学经历、学术成就感动读者。这样的讲座无疑就是一堂生动有趣的阅读辅导课。

通过讲座,将名师、名学者的成功治学经验或治学成果,介绍给广大读者,从而对广大读者起到知识熏陶和浸染的作用,帮助广大读者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将作为手段的学习转变为自觉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将“浅阅读”转化为“深阅读”,将“功利阅读”转化为“经典阅读”,将作为短期目标的学习转变为自觉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主体需求和行动,将阶段性学习转变为持续学习、终身学习,从而让读者走向会读书、读活书、读好书的阅读的更高境界。

3 讲座要重视点和面的结合,培养阅读人群

讲座是一项社会教育活动,不仅受政治、经济、文化传统、民族心理、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社会教育实践的制约。社会热点的急遽转换,读者多重的社会角色和人生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任务,形成了学习领域的宽泛性和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必然要求讲座向系列化、知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我们要抓住时机,做好讲座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不断满足各层次读者对讲座工作的需求。

首先要观念更新。我们认为图书馆的一大任务就是推进全民阅读。讲座是培养阅读人群的重要形式,承担着指导读者阅读,提高读者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学习型社会、和谐社会形成的重任,是反映图书馆办馆水平和深化服务能力,塑造服务品牌的重要窗口。几年来办讲座的实践证明,没有一种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养的责任感,没有一种图书馆人“为他人做嫁衣”的精神,办好讲座是侈谈。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首届世界终身学习大会”上被采纳的终身学习的定义是:“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和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还有什么能比图书馆讲座这“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对一个人的终身学习影响更大、支持更大呢!讲座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概念,更是一种社会行为或生活方式,讲座理应和每一位读者的阅读息息相关。

其次,讲座面对的是所有的读者,我们要尽可能地做到最广泛的覆盖面。一次再精彩的讲座,最多几百人听讲,但录制成光盘,就能随时播放。我们把每期“静海讲坛”都摄制成光盘,还和上海图书馆联系,获取“上图讲座”光盘,逐步建成讲座光盘资料库。我们在市女子监狱为女警官们播放了“女性着装和礼仪”讲座光盘,女警官们还写了感想寄来。我们制定了双休日在图书馆播放讲座光盘的计划,结合每年若干场的讲座,媒体对主讲嘉宾的介绍专访,主讲人和听众的互动,逐步培养读者到图书馆听讲座的习惯。我们举办“静海讲坛进社区”“静海讲坛进校园”活动,直接把讲座办到居民家门口和校园。通过“点”(举办名家讲座) 和“面”(播放光盘、针对特定人群送讲座上门)的结合,充分发挥讲座效应,扩大讲座的覆盖面,逐步培养读者(市民)到图书馆不但借书看书,而且听讲座、看讲座光盘的习惯。

第三,办讲座要有政策扶持。图书馆应把讲座作为读者服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努力通过讲座这一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让广大读者共享讲座知识大餐,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图书馆要挑选既懂图书馆业务,熟悉读者工作,又有较丰富的学养,了解社会继续教育情况、科技文化发展动向的同志负责讲座工作。要利用各种方式,通过各种途径,争取政府支持,媒体广泛宣传,读者(市民)积极参与,形成办讲座、听讲座的良好氛围。办讲座要保证质量,宁缺勿滥。讲座成功与否,质量是生命。不但要讲场次、规模,更应注重讲座所涵盖的知识量。只有高质量的讲座才能产生积极影响,激发人们听讲座的热情。图书馆在举办讲座时要加强对讲座质量、效果反馈的监管力度,通过对讲座计划、内容、形式、时间、讲师的精心擘划,切实提高讲座质量,树立图书馆讲座的良好社会信誉和品牌。

第四,讲座要以听众为中心,必要时要以听众意见为主,修正讲座内容。我们曾和上海图书馆讲座中心联合在南通、如东两地图书馆举办许时龄院士“世博会·城市和科技创新”讲座,这是一场图片丰富、生动有趣、科学普及类的讲座专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给予指导,献计献策,进行互动,使讲座取得双方满意共赢的效果。主办方在举办讲座前,要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了解主讲人和听讲人双方面的情况,找到他们共同感兴趣的结合点,才能使讲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凡专家学者,他们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图书馆的充分利用,因此学者对图书馆都有一种感恩的情结,应图书馆邀请做讲座总是愿意的。何况图书馆的读书环境、学术品位和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对于学者介绍、宣传自己的学术成果也会颇具吸引力,可以说图书馆具有获得专家学者青睐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图书馆也应培养专家学者的社会责任,用学识回报社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是专家学者义不容辞的职责,而讲座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因此图书馆具有办好讲座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1]王余光、李雅.浅议社会阅读的几个问题[J].新世纪图书馆,2007(3):4.

[2]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新论[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73-174.

猜你喜欢
静海讲坛讲座
倾听·对话从室内乐开始
——天津音乐学院第四十期“天籁讲坛”
印记-静海老工业
“父母讲坛”:为学校教育推开“另一扇窗”
农业农村部举办第77期每月讲坛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杂文选刊》2017年7月精彩推荐公民讲坛
他只做有“思享”的讲座,让小小微信装下一个“万人体育场”
好一片至美至纯的“静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