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学荣(洛阳师范学院 图书馆,河南 洛阳 471022)
从社会学角度看,和谐直接表现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使社会共同体处于融洽状态。就图书馆情报系统来说,和谐体现为一种图书馆生态平衡,它至少涉及图书馆内外两大系统要素。就内部环境来说,体现为图书馆内的教育主题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和谐相处。就外部环境来说,图书馆应与社会、社区和谐相处。就图书馆本质来看,为每一个读者自由、公平利用文献创造适宜的环境。
和谐图书馆是一个符合人性发展与信息利用规律而构筑的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应当具有科学、民主、人文、开放四大特征。科学指遵循读者利用文献信息的规律实施管理与服务,使图书馆活动有张有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这是和谐图书馆之基石。民主指馆内外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尊重的,使人格得到健康发展,这是和谐图书馆之根本。人文即以人为本,这是图书馆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1]是和谐图书馆之灵魂。开放指现代图书馆主动与社会发展相融合,打破封闭的馆藏观、单一的服务观以及僵化陈旧的管理模式,实现馆内与馆外均衡发展、馆员与读者的创新精神和信息需求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力得到激发,开放是和谐图书馆之源泉。
1.2.1 坚持“以人为本”的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是“和谐图书馆”内涵的核心。图书馆以人为本,归结为“两个为本”:即“馆员为本”和“读者为本”。具体讲,就是图书馆服务“以读者为本”,办馆以“人才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有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求将人才资源作为图书馆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资本;二是要求将图书馆发展与人才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三是要求以职业发展为核心,大力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以此为基础,科学规划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蓝图,积极创造有利于馆员全面发展的文化生态,这是构建和谐图书馆的基础。其次,营造“我爱读者,读者爱我”的氛围,搭建“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管理平台。“以馆育人”是图书馆工作的最高境界,为读者释难解困是现代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图书馆是公民终身读书和继续教育的学校,在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保证公民自由、平等获取各种文化信息,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实现面向大众的人文关怀、文化享有、文化提高、文化创新的重要方式。每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因此,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读者服务,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与读者建立良好的各种沟通渠道,建立读者平等、自由地利用文献信息的保障机制。
1.2.2 坚持和谐发展的内涵
坚持和谐发展,也是图书馆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坚持和谐发展,体现在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上,就是要努力提高图书馆与社会的和谐度,图书馆内部组织结构运动的和谐度以及员工和读者的和谐感,从而促进图书馆良性运行与可持续发展。三个层次的和谐体现出图书馆在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和谐状态。
(1)图书馆与社会的和谐。这是从图书馆整体角度考虑和谐发展问题,可视为图书馆宏观局面的和谐。为达到宏观和谐,必须提高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与区域、图书馆与社区三个不同范围的和谐度。
(2)图书馆内部组织结构运行的和谐。这是从内部结构角度考虑和谐问题,可视为图书馆中观和谐。为做到中观和谐必须保证图书馆内部各组织之间协调发展,结构合理,以及各组织内部的和谐度的提高。也就是说,中观和谐不仅要求图书馆为内部各部室的发展和工作提供支持,而且还要求图书馆各部门的各项决策和行为必须与图书馆的发展定位互相协调;不仅要求各部门能够有效配合,相互支持,做到资源和信息共享,各方工作协调,而且要求各部门自身团结和谐,持续发展。从总体上看,中观和谐就意味着图书馆业务部门之间、行政与业务之间、后勤服务与专业服务之间等方面形成良好的生态。
(3)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是从个体的角度考虑和谐发展问题,可视为图书馆微观和谐。为实现微观和谐,必须提高馆员和读者之间的和谐感,最大限度地调动馆员与读者这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馆员来讲,这种和谐感主要体现在事业、人际关系和待遇等方面。事业方面的和谐是指馆员职业发展意愿与内部条件的和谐,职业发展可能性与现实的和谐等。人际关系方面的和谐是指对图书馆有强烈的归属感,同事之间关系融洽,社会交往和谐等。待遇方面的和谐是指具有正当合理的激励机制,按劳取酬,保持内部相对公平与内部和谐。对读者而言,这种和谐感则主要体现在文献利用和心理方面,文献利用和谐是指要求、愿望、方式、内容的和谐,所需和所求相统一,以及富有人文气息的阅读环境,充满人文关怀的图书馆服务都是读者和谐感的重要因素。心理方面的和谐是指读者心理健康,有良好的阅读心态,能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的精神状态。
1.2.3 坚持统筹兼顾的内涵
图书情报事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在发展的具体途径上,就是要做到各方面的统筹兼顾,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影响全局的一些重大关系。
(1)战略目标与过程的关系。确立图书馆的战略目标,形成图书馆发展的愿景非常重要,因为其中蕴含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奋斗目标能将馆员凝聚在一起。当然,这一战略目标必须是科学的,并为广大馆员和读者高度认同。所谓科学,就是符合图书馆的历史背景、环境特点、文献信息资源特色、资源结构等实际情况,适应国家教育和文化发展,构建良好文化生态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所谓高度认同,是指战略目标是馆员在充分讨论基础上形成的共识,并且大家对其战略目标内涵有着一致的理解,使战略目标的实现变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2)全面提高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图书馆的每一项工作几乎都会体现出全面提高与重点突破的关系。知识服务是各项工作的龙头,在服务与管理制度方面处理好这一关系尤为重要。从保障读者的基本信息资源需求这个意义上说,图书馆需要克制特色化资源建设的冲动,全面提高文献资源的综合化利用氛围。但是另一方面,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保持图书馆服务品质、学术水准、竞争能力与良好声誉,又必须实行重点突破,最大限度地提高部分(可能是很少一部分)现有学科的水平,发掘其优势,突出其特色。这里的关键是要统筹、协调好并着力强化各学科文献间的关联和协同发展,在突出发展重点的同时兼顾全面提高,从而保持特色优势学科文献信息资源的持久品牌优势。
(3)规模与质量的关系。图书馆在履行职能时需要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关于这一点,有几个基本的观点是必须坚持的,首先规模与质量是辨证的关系,而非对立的关系。其次两者总是螺旋式上升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可能重点不一样,在某一个阶段,可能以规模或外延发展为主,而在另一个阶段,以质量或内涵发展为主,但无论在什么阶段与什么情况下,质量都应该得到重视,质量永远是图书馆的生命线。再次,图书馆始终要为规模与质量同步提高而努力。当前,我国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重点已从规模扩大逐步转向质量提高,因此,图书馆要克服以往的重外延扩展轻内涵发展、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开发的倾向,走内涵发展道路,利用多种手段和途径,并寻求各种可能的办法来提高办馆质量。
(4)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无论管理还是服务,对图书馆的发展都非常重要,两者缺一不可。管理与服务具有协同性,两者具有相互促进的效果。目前的问题是,在图书馆中仍存在重管理轻服务或重服务轻管理的现象,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加上客观上图书馆服务与研究本身性质和社会影响的不同,必然很难有能力同时兼顾两方,顾此失彼的现象,孰重孰轻的竞争由此产生。所以,当前在处理学术与服务的关系问题上,重点应该是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努力促进二者的结合,尽可能发挥两者的协调作用和促进效果。
(5)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在图书馆层面,硬件建设主要表现为馆舍扩建改造,设备用品的配置与更新等。软件建设主要表现为馆员队伍的建设,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建设以及图书馆文化建设等。前者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良好的文献利用和阅读学习环境无疑是重要的、必须的,而后者则可能在更大程度上增强图书馆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事关图书馆的核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投入更大的精力。[2]
和谐图书馆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当前我国“和谐图书馆”建设十分紧迫的是要解决三个问题:重构馆员与读者关系,重组组织结构,重塑组织文化。
图书馆的主体是馆员与读者,因此,“和谐图书馆”实践指向之一,首先是建立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应围绕三方面来进行:第一是要求将“以馆育人”作为图书馆工作的最高境界;第二是要求图书馆活动“以读者为中心”来开展;第三是体现信息公平,保障读者无障碍地自由利用信息。馆员与读者关系集中体现在服务与管理两个基本层面,或者说“藏”与“用”双方在管理过程中要建立和谐的关系。具体操作中必须把握三个要素,即“丰富的信息资源”“深化服务、方便利用”“馆员与读者互动”。
处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图书馆在“藏”与“用”的矛盾上有着不同的内容,但“以书为本”“以藏为主”一直给图书馆活动留下深深的烙印。在网络信息时代,“藏”与“用”的矛盾以新的特征和新的形式日益突出。因此,重新建构馆员与读者的和谐关系是建设“和谐图书馆”的关键。构建馆员与读者的和谐关系有两个基本着眼点:一是改传统的“以书为本”为现代的“以人为本”,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中,既要强调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也要坚持馆员为本的管理思想,只有充分调动馆员与读者两方面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图书馆的工作才能充满活力。二是改“以藏为主”为“以用为主”,图书馆的一切馆藏文献的收集、加工、存储和利用都应以方便读者利用为原则,把书库变成读者书房,在藏借阅结合的文献布局的基础上按学科门类或知识体系开辟不同的文献专区。在管理手段上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自动化和规范化管理,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和对文献进行深层次加工能力,有效地利用实体文献资源和虚拟信息资源,满足读者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共性需求和个性化需求。要为读者创造一个自主学习、自由利用文献信息的人文环境,视读者(用户) 为图书馆资源的一部分。[3]
总之,馆员与读者的和谐关系,必须建立在以读者为主体,以馆员为主导的平台上。只有这样,馆员才能实现角色的转变,即由过去的文献提供者转变为知识的导航者,才有可能达到“以馆育人”的境界。
组织结构是组织文化的中间层次,属制度层面。组织结构的和谐是图书馆和谐的基础。因此,“和谐图书馆”实践的指向之二,是建立和谐的图书馆组织结构。现代图书馆由于新技术的运用、范式的演变,正面临着组织结构的变革。图书馆组织结构变革要从集权形式向现代的多维多层次的开放形式演进。为了提高图书馆内部组织结构运动的和谐度和组织系统的运行效率,必须对组织内部结构进行再造。组织内部结构再造的关键是引入分权机制,使拥有专门知识的馆员具有相关的决策权,从而降低信息和知识传递的成本,使其及时发挥最大的效用。就目前来说,图书馆传统的内在组织结构一般采用的是以文献管理为中心、按功能定岗位的职能制组织方式。首先,这种组织结构不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和发展。一是不利于图书馆与外部信息机构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影响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二是由于层次太多、机构臃肿带来组织的分化,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专业人员,他们之间因为工作岗位的差异,产生矛盾和冲突,给组织整合带来极大的困难;三是机械的组织运行忽视了组织成员的个性特征,抑制了馆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发挥。其次,体现在图书馆组织的“自动平衡”被打破,群体基本行为的要求和能力失衡。表现在馆员队伍素质和能力的差距愈来愈泾渭分明,表现在馆员个体的工作业绩优劣上愈来愈大相径庭。因此,为了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调整图书馆组织结构,使之更加柔性化、灵捷化。为了能真正提高图书馆内部组织结构运动的和谐度以及员工和读者的和谐度,需要在图书馆内部营造一种“学习型”组织文化,这是一种开放的、自由的、高度信任的人文生态,能够鼓励馆员多元化吸收各方面不同意见,并通过相关人员之间知识能力的互补,达到互相学习和知识共享。
在“学习型”组织结构中,馆员之间、馆员和读者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得到鼓励并有切实的条件保证,团队式的工作小组使得任何一位馆员的想法、建议或意见都得到广泛的交流,学习成为了一种日常的、自觉的事情。对馆员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利用也会得到重视。
所谓图书馆文化是指在一个图书馆内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以馆员和读者为主体而创造并形成共识的价值观念、办馆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构成的价值观体系,是一所图书馆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社会的和谐因文化而获得,图书馆也是如此。图书馆的魂魄只能依存在文化上,如果没有人文坚持,“和谐图书馆”就会失去灵魂。因此,“和谐图书馆”实践的指向之三,是图书馆和谐文化的重塑。
建设和谐图书馆文化就是提升图书馆集体成员的素质。如何来建设“和谐图书馆”文化和提升图书馆集体成员素质呢?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1)注重细节。文化是通过细节来反映的。和谐文化建设必须以培养习惯入手。文化不是空洞的,文化是通过人的素质实实在在表现出来的,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所以,我们抓文化建设,也应该向这方面努力,把行为规范细化,让每一个组织成员都牢记在心,自觉接受约束。应该有严格的监督考核措施与之配套,使爱读者的要求变成全体馆员的自觉行为,成为一种文化。
(2)注重引领。有句古语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抓好文化建设就要营造一种环境,一种氛围,让大家置身其间,不知不觉受到教育,受到同化。和谐的组织文化是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它对全体成员有一种内在的号召力,使成员对组织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引导全体成员把个人的目标和理想聚焦在组织的目标和理想上,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和谐的组织文化是一种粘合剂,能减少组织内部的摩擦和内耗,形成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和谐的组织文化可以增强组织成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使成员努力工作,自觉维护组织的声誉。
(3)注重坚持。组织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能指导、约束组织成员的言行举止,从而保证组织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然而,文化的这种规范功能是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奏效的。因为,建设和谐图书馆文化,说到底,就是培养所有成员的良好习惯,改变所有成员的不良习惯。而习惯的培养和改变,最需要的是持之以恒,最忌讳的是一曝十寒。因此,培养习惯,必须坚持训练,不能破例。
“和谐图书馆”建设的宗旨是为馆员发展与读者的文献信息利用创造最适宜的和谐生态。它的最大特征是生命平等、信息公平和尊重博爱的人文思想。不论智力优势、外观美丑、地位高低、经济贫富,人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享有同等的尊严,文献信息利用权利与义务是相一致的。因而,“和谐图书馆”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形成图书馆尊重文化的价值认同。
“和谐图书馆”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应当是馆员与读者的幸福体验。让读者、馆员通过自身的努力体验生存与发展的快乐。让读者在使用文献信息资源中得到满足和愉悦,让馆员在管理与服务中具有成就感,享有成功的喜悦和精神上的激励。数字化程度高,文献流通率高也不一定表明和谐,但幸福和快乐体验无疑是一种和谐,我们决不能以发展压倒幸福和快乐,以一种外在的政绩来牺牲读者与馆员的幸福体验。“和谐图书馆”建设应当力求让每一个馆员或读者,在学习生活中获得颠峰体验,在交往生活中获得归属体验,在休闲生活中获得审美体验。
[1]刘国建.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J].学术研究,2004(5):57-59.
[2]周向华.关于构建和谐图书馆的几个问题[J].安徽师大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2):246-248.
[3]龚剑.和谐社会中图书馆发展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0):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