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义民
(郑州经贸职业学院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06)
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1]。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已由规模取胜进入到质量取胜的新阶段。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营造支持、鼓励民办教育的浓厚舆论氛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宣传贯彻,更需要民办高校自身的努力。
民办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其最终目标是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对学校环境的压力,不断满足读者的全面需求,满足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实现服务育人的战略目标。本文依据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运用可持续发展的原理,通过调查和文献分析,对民办高校图书馆的资源、环境等问题进行研究,力求从根本上反映和揭示民办高校文献信息工作的规律,以推进民办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一般来说,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经济管理和人文管理,是图书馆信息活动的三维构架。其中包括机构、人员、技术、资金、设备、信息等资源活动对象[2]。实践证明,馆舍空间、电子技术设备和资金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显性知识和员工隐性知识等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实现民办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组织范围内,人口总量中所蕴含的劳动能力的总合。美国图书馆学专家迈克尔·戈曼提出“图书馆拥有三大资源:一支由训练有素和知识渊博的图书馆员和其他图书馆工作者组成的队伍;馆藏;供检索馆藏使用的书目控制系统”。[3]显而易见,在以保存和传递文化知识为生存基础的高校图书馆,馆员则是图书馆开展一切工作的先决条件。民办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极不稳定,大多数工作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图书馆专业知识和信息情报知识的教育,缺乏工作经验,这就使得民办高校图书馆业务质量和服务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为实现“以学养学、滚动发展”的战略目标,多数民办高校在员工聘任上精干高效,核算成本,图书馆员工人数捉襟见肘。
为了生存和发展,各民办高校都先后聘任了一批校外骨干教师和有图书馆管理经验的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全国25个省市的103所民办高校第一线的工作人员中60岁以上离退休人员占到了56%,这些人都因年龄的关系退了下来,被人称之为“白发资源”或“再生资源”。“白发资源”属于人力资源的一部分,据统计全国有70万人之多[4]。他们有经验、有思想,多了解本学科前沿动态,具有教学科研乃至从事图书馆知识服务等方面的知识资本。因此,在挖掘“白发资源”、发挥他们的作用、降低办馆成本上,民办高校图书馆大有文章可做。例如:为培养学科馆员,民办高校图书馆可考虑以“导师”的名义聘其为学术顾问,让他们辅导图书馆的学科馆员;聘请学校重点专业、行业上的优秀管理人员作为图书馆“情报经纪人”的导师,帮助“情报经纪人”了解产业、行业市场规律,掌握产业、行业流通信息,充分发挥资源管理的经济效益。总之,“白发资源”可以成为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者、信息分析与组织者、信息提供与传播者、信息利用导航者。
分析民办高校信息传播的主体特征及图书馆运行规律,民办高校图书馆馆藏内容比研究型、研究教学型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在基础知识、专业内容的深度等方面要浅一些。二十多年来,各民办高校图书馆经过努力,大都形成了有本校专业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藏书体系和特色馆藏,这是图书馆特色服务的基础。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图书馆还要将长期积累的特色文献资源转换成数字信息,建成特色专业数据库,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读者服务。如2008年10月,郑州经贸职业学院图书馆就从各系(部)大量搜集教师的精品课程、示范课程课件,建立了精品数据库、特色数据库。这些数据库不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平台,也成了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有力工具。
由于馆舍面积、经费等一系列因素制约,民办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上一定要根据学校专业设置,满足教学、科研需求,采取“少”而“精”的原则,利用多途径采购图书。郑州经贸职业学院采取的每位教师每学期可以为图书馆代购100元图书的方法,既能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又能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民办高校因办学历史短、办学条件差,虽充满活力,但缺乏资源实力。我国民办大学初期的经济环境及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完全依靠学校收费和聚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民办高校为弥补自身投入的不足,实行开放办学,运用市场机制,多方筹资、融资,全面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实现社会教育资源共享。
民办高校图书馆的经费环境直接影响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完全靠自筹,学校办学经费仅靠收取学费和银行贷款支撑,比起聘请优秀教师组建自己的教师队伍,比起修建教室、宿舍和食堂,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实在不是当务之急。另外,民办高校法人代表的图书情报意识不强,图书馆在其心目中的地位不高也是导致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落后的原因。如广东省一所民办学院的“老板”对图书馆认识不足,因此尽管这所学院曾被评为全国20强民办高校之一,却因为图书馆太差而于2003年被亮了黄牌[5]。实践证明,民办高校领导的办学思想直接影响乃至决定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
图书馆的三要素是:馆舍、馆藏和馆员,民办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也不外乎这三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6]。就河南省民办高校图书馆而言,因为学校历史短、基础薄,发展极不平衡,不少馆资金严重短缺,因学校专业设置频繁调整,图书馆藏书结构难以稳定,藏书质量不高。有的馆的馆藏虽然达到了一定数量,但其利用率很低,难以满足读者的真正需求。由于馆舍不足,急剧增加的图书使得现有馆舍均已满载,补充新书很难再入库。
图书馆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图书补充上能否营造“零增长”的文献环境,力求文献使用与收藏上的平衡,实现馆藏的优化演化,做到静态藏书。
高校图书馆是广大师生读者求知解惑的地方。民办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资源分配问题。民办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体现公平性,公平地为读者提供好的求知环境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主旨。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多系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其生源文化层次相对较低,接受能力不一。另外,不少学生缺乏刻苦精神,思想素质相对不高。针对此类学生读者,图书馆馆藏应多以文化类、科普类和专业技能应用类的读物为主,如果过分强调文献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则会造成文献资源的巨大浪费。
协调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初衷,也是其追求的目标。图书馆的协调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馆员与读者以及各自相互之间的协调;二是馆员、读者与图书馆设施和文献的协调。人与自然保持和谐,事业的发展才能获得永续的空间;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成功与否,因为“以人为本”是文献信息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与主体。人与人的协调关系,从共时性角度看,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不同社会群体,在自身发展时,最基本要求是不危及其他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历时角度来考虑,当代人必须担负起历史的责任,给后代留下一个可供其持续发展的文献环境和求知环境。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协调文献环境、求知环境,发挥出自身优势,才能形成自我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图书馆发展的政策环境,是民办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优化图书馆内部的管理机制是实现民办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新观念,践行科学发展观,是民办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前提;转变职能,以人为本,实施知识管理,充分挖掘人力资源,发挥优势,形成自我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是民办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 赵媛,郝丽莎,等.可持续发展案例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7.
[2] 孙昕.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三维管理模式[J].情报探索,2006(12):35-36.
[3] 杨珂.论新型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机制[J].决策探索(下半月),2008(3):12-14.
[4]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236-238.
[5] 李万春.我国民办高校图书馆特点论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8(1):43-45.
[6] 杨观芳.江西省民办高校图书馆现状与建设策略初探[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4(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