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石学学科领域的金石书籍分类

2010-03-22 09:10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广州510275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年3期
关键词:金石学金石石刻

●张 靖(中山大学 资讯管理系,广州 510275)

1 金石、金石文献与金石书籍

金石,同于竹简、缯帛、纸张,是文献载体的一种,此观点早已为文献学界所公认。然而从金、石到钱币、玺印、兵器、玉器、镜鉴和封泥等等,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引发学者们对于“金石学”这一名称的反思(有学者认为应改拟这一学科名称,或称“文物学”,或称“考古学”,或称“款识学”)。“金石学”学科名称上的分歧,相当程度上(除此之外,还有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分歧)即“金石”这一概念所涵盖范围的分歧。马衡认为:“金石者,往古人类之遗文,或一切有意识之作品,赖金石或其他物质以直接流传至于今日者,皆是也。”[1]据原书,其他物质涵盖了甲骨、竹木、玉、陶以及明器瓦砖等。这是广义的金石概念。林钧自序《石庐金石书志》综括金石著述概况后,提出:金石之外如“洹阳甲骨、燕齐陶器、西域简牍、粤东木刻、巴蜀齐鲁之封泥”的不断出土,使得金石学“流派日宏,金石之名已难赅括”。[2]22001陆和九认为:“惟既名曰金石学,必于金石之界限,详为划分”;然而“近代金石学家,往往拘守国外考古家之学说,取金石、甲骨、陶、玉、竹、木各类之有文字者,统名曰金石学,殊失金石学之本义”;[3]1为了发扬国学,需将金石学与甲骨、陶、玉、竹、木文字分类研究,“既不为小学所属而守旧,又不为考古学所范围而矜新,成为中国一种独立之科学”。[3]73此则反映了一种狭义的金石观点:既以金石为名,则所涵盖的范围应与名相符地定位在金与石两种文献载体上。

在涵盖范围上虽有不同观点,然金石是文献载体,则为定论。以金石为载体的文献,即金石文献。这一概念实际上涉及金石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分析前面所引马先生对金石所作定义可知,其所谓“金石”,实指“赖金石或其他物质以直接流传至于今日”的“往古人类之遗文,或一切有意识之作品”。陆先生也认为:“金石学者,以文字为主干。而历代文字之赖以流传者,则始用甲骨,次用陶玉,渐次用木竹,最后用金石。”[3]1朱剑心亦谓:“案金石之学,实为研究中国三代以下古器物文字之学,盛于两宋,衰于元明,而复兴于清。”[4]重版序1则金石学的研究对象不是金石或其他物质,而是以之为载体的有意识之作品,即铭刻于金石或其他物质之上的文字或图画,或可称之为金石文献。此处有一点必须说明,金石拓片亦应视为金石文献。拓片是利用捶拓方法将金石等器物的铭文、图案复制下来的一种文献。[5]金石拓片能忠实地在纸质载体上再现金石文献,当金石原物难以获得时,金石拓片很大程度上起了替代金石的作用。历代金石收藏家大多以金石拓片作为收藏对象,历代金石书籍亦大多本于金石拓片,如《集古录》即欧阳修对家藏金石拓片所作题跋的汇集。以金石原器物为著录和研究对象之例虽开,但后继的金石书籍,仍大多基于金石拓片而成。[6]

金石书籍是著录和研究金石文献而形成的著述。如欧阳修《集古录跋尾》10卷,以题跋形式著录金石文献400多种;洪适《隶释》27卷,以释文兼题跋形式著录石刻文献189种;叶昌炽《语石》10卷,对石刻文献进行综合研究,“制作之名义,标题之发凡,书学之升降,藏弆之源流,以逮摹拓、装池,轶闻、琐事,分门别类,不相杂厕”。[7]叙1

2 金石目录与金石书籍目录

金石文献是文献,以金石为载体;基于金石文献而产生的金石书籍也是文献,以纸张为载体。著录金石文献形成金石目录;著录金石书籍形成金石书籍目录。借用现代目录学的术语体系,金石目录可定义为:著录一批相关金石文献,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组织而成的一种揭示和报导金石文献信息的工具。[8]如宋代郑樵《金石略》3卷,清代王昶《金石萃编》160卷,徐自强等编《北京图书馆藏北京石刻拓片目录》等。金石书籍目录则是:著录一批相关金石书籍,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组织而成的一种揭示和报导金石书籍信息的工具。如林钧《石庐金石书志》20卷,容媛《金石书录目》10卷等。或可简称为金石书目,但由于中国目录学中“目录”与“书目”二词常混用,为免概念不清,论文不采用简称表述。

清代张之洞《书目答问》于史部别立金石一门,曰:“金石之学,今为专家。依郑夹漈例,别出一门,”[9]下分目录、图象、文字、义例四子目,而以一方金石书附文字之后。容媛《金石书录目》以器物为纲、体例为目对878种金石书籍加以分类,其“总类”下分目录、图象、文字、通考、题跋、字书、专著、传记之属,其“石类”之下分目录、图象、文字、通考、题跋、义例、字书、杂著之属。[10]15-19具体的金石书籍分类问题以及“目录”这一概念所涵盖的范围暂且不论,金石目录是金石书籍的一类,则是明确的。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专科目录篇》专列《金石目录》一节,开篇论道:“古物多种,概以金石,记其目录,体制有四:器物之名称,一也,拓印之文字,二也,研究之题跋,三也,集考著录前三者之书为一目录,四也。”[11]293按,其中第四“集考著录前三者之书为一目录”即为金石书籍目录。姚先生继而指出:“故目录学之不能放弃金石文字,正与不能无视书籍内容相同。然此一方面之进展,尚有待于今后之努力。昔人所已开辟之路径,惟在金石书籍之目录方面而已。”[11]294则直接使用了金石书籍目录这一名称。姚先生之所谓金石目录,实包括金石(文献)目录与金石书籍目录。王欣夫《文献学讲义·目录·专科分类目录》中亦论及金石目录,并专门介绍了林钧《石庐金石书志》,并列例举的其他有解题的专科目录还包括朱彝尊《经义考》、章学诚《史籍考》、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周庆云《琴书存目》、日本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等。[12]王先生仅在列举专科目录的门类时提出金石目录为其中一种,并未对金石目录做明确定义;然其所举林氏书及其他专科目录均为书籍目录,据此,或可认为王先生之所谓金石目录,乃仅就金石书籍目录而言。

虽欠精确,然或可借用目录学中“目录之目录”的概念做进一步阐释。“我国古代目录都采用了簿册形式,目录书多了,它本身也需要目录以便检查。将各种目录按一定的方法编纂起来,就成了目录之目录”。[13]335由于我国传统金石目录都采用了书籍(簿册)形式,当金石目录书多了,便出现了金石目录之目录。当然金石书籍不仅金石目录一类,金石书籍目录也较金石目录之目录具有较宽的含义。

与姚、王二先生使用“专科目录”一词不同,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中使用了“学科目录”的称法。据原书,三者所指大致重合。(姚名达将专科目录分为经解目录、译书目录、哲理目录、宗教目录、文字目录、教育目录、社会科学目录、自然科学目录、应用技术书目、艺术目录、文学创作目录、地理目录、金石目录、历史目录、国学论文目录等。王欣夫将专科目录分为经解目录、译书目录、哲理目录、文字目录、教育目录、社会科学目录、自然科学目录、应用技术目录、艺术目录、文学创作目录、地理目录、金石目录、历史目录等。程千帆,徐有富将学科目录分为经学书目录、史学书目录、诸子学书目录、文学书目录。)然,其一,如前所论,姚、王所谓“金石目录”所指范围不同;其二,从细分类目——经学书目录、史学书目录、诸子学书目录、文学书目录看,程、徐所谓“学科目录”均为书(籍)目录。[13]335据此二点,论文认为:第一,应将金石目录与金石书籍目录作一区分,金石目录不含金石书籍目录;第二,为便于理解,或可将金石目录归入专科目录,而将金石书籍目录归入学科目录。

3 金石学学科领域中的金石书籍分类

3.1 金石书籍目录中的分类情况

据统计,刊行的金石书籍之目录(包括专著和文章)主要有9种(不包括属广义金石学范畴然专录,一种古物文字的金石书籍目录,如陈振东《殷契书录》、罗福颐《印谱考》等)。包括:叶铭《金石书目》1卷(1910年刊行),凌瑕《癖好堂收藏金石小学书目》不分卷,田士懿《金石名著汇目》1卷续1卷(1925年刊行),黄立猷《金石书目》10卷(1926年刊行),林钧《石庐金石书志》20卷(1928年刊行),容媛《金石书录目》10卷(1930年刊行),杨殿珣撰、容庚校补《宋代金石书考目》及《宋代金石佚书目》(同收于《考古学社社刊》第四期,1936年刊行),以及罗振玉《金石书录》1卷(1941年刊行)。另有书名确定但未见刊行或未有传本者6种,包括:沈涛《金石著录考》(无传本[11]295),容庚《金石书录》,朱希祖《宋代金石书录》3卷,以及杨殿珣《宋代金石书考》3卷、《宋代金石佚著考》《清代金石著述录目》。

此外,姚名达指出:“清道光二年(据容媛辑《金石书录目》、朱剑心《金石学》,应为道光四年笔者注),李遇孙撰《金石学录》录古今金石学家四百余人,各记其有关金石之事迹及金石著作。其后陆心源褚德彝先后续补之。书虽以传人为主,而人各有书,犹同书录。”[11]294-295则李遇孙 《金石学录》 4卷(1824年刊行),陆心源《金石学录补》3卷(1886年刊行),褚德彝《金石学录续补》2卷附录拾遗(1919年刊行),田士懿《金石著述名家考略》4卷(1928年刊行) 以及宣哲《金石学人录》(稿本) 均具有金石书籍之目录的功能。

叶铭《金石书目》著录金石书籍492种,不著时代,不分类属。其自记云:“皆就所见专著或省志抽印;或诸家丛刻,其版佚而仅有传钞,稿本未刊行者亦与焉。”[14]5容庚评其书“凌杂芜秽,谬误百出”,有标目之误、撰人之误、卷数之误、非金石书而误收、重见之误,“未载卷数撰人者过半,大抵皆未见原书。”[14]5-6

《癖好堂收藏金石小学书目》为凌氏私人藏书目录,不分类属著录金石书籍400余种,但记书名、卷数、著者、版本,间录题记,偶加按语。[15]据《中国目录学史》,金石书目尚有魏稼孙一家,“魏目传自凌尘遗(《清画家诗史》:凌霞,字尘遗;《瓯鉢罗室书画过目考》:凌霞,字子与,号尘遗),所录仅二百种,最为简陋。凌目虽增至四百种,而漫无部属。”[11]295然未详书名。

田士懿《金石名著汇目》不分类属著录金石书籍正目271种、续目301种、补遗55种、失录31种,共662种。以时代为次,间注版本,颇多遗漏。容庚举其“体例未尽善者”数端,认为亦未见原书。[14]6-8

黄立猷《金石书目》以所藏为限,著录金石书籍878种、补遗47种。书分金文、石文、陶文、骨文、地方、法书、义例、题跋、汇考、目录10类。容庚评“此书疏注版本,视田氏为富,而向壁虚造,则视田氏为诬”。[14]8-10

林钧《石庐金石书志》著录金石书籍969种,其自序曰:“兹编凡二十有二卷。按籍编目,略详大旨。刺取各家断制,益以管见,所及为权同异,非敢妄议前人,故暴其短。并举题跋、印记于后,盖重流转也。纲举类别,计十有二。”[2]22001每书皆有提要。虽容庚谓“此书提要,多录自前人,虽剪裁具费苦心,而不知所出,读之者终有未慊”,[14]12然以其书尽手藏,故每书提要能撷述梗概,尤注意版本,姚名达所谓“欲治金石之学者,固不能少此向导也”。[11]297-298

容媛《金石书录目》著录金石书籍822种,1935年再版时增订150种,共972种。并择录杂志论文,附录“方志中金石志目”“金石丛书目”“朝代人名通检”以及“书名通检”。姚名达赞其“实为最精详之作”。[11]297是目实为容庚拟编未刊《金石书录》的目录。其分类以器物为经,以体例为纬。先分为总类、金类、钱币类、玺印类、石类、玉类、甲骨类、匋类、竹木类、地志类10类,每类之下再按实际情况分属;如总类下分目录之属、图象之属、文字之属、通考之属、题跋之属、字书之属、杂著之属、传记之属,石类下分目录之属、图象之属、文字之属、通考之属、题跋之属、义例之属、字书之属、杂著之属。

据书后罗继祖题记,《金石书录》为罗振玉1901年草创未竟之稿本,不分类属著录金石书籍77种,原稿随见随录,刊行时略次其先后。每书书名下或注版本;记卷数、著者;简介书籍内容并稍加评价。[16]233-239

朱希祖《宋代金石书录》,杨殿珣撰、容庚校补《宋代金石书考目》及《宋代金石佚书目》为著录宋代金石书籍之书目。《宋代金石书考目》文后容庚记道:“民国十一年夏,余与三弟肇祖偕来北平,喜读金石书,录其序跋及见于他书者为《金石书录》。岁有增益,……顷刘节先生以杨殿珣先生所撰《宋代金石书考》见示,校余所录,同者十七八,而异者十二三。乃合二书写定此目以实《考古》,未知视朱希祖先生《宋代金石书录》异同为何如也?”[17]《宋代金石佚书目》文前杨殿珣记道:“余尝集录序跋宋代金石书籍之文,以及历代藏书家之著录,都二百五十篇,略仿朱氏《经义考》谢氏《小学考》之例,为《宋代金石书考》三卷。全书印行有待,因先录出佚书目录……”[18]两条题记反映了四个问题。第一,容庚《金石书录》确已成书。第二,杨殿珣著有《宋代金石书考》。该书线索又见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2006年12月5日鉴定范玲云藏品“现代杨殿珣手稿”,节目中描述“这套藏品一共十五册,约3600页,90万字。其中《宋代金石书考》3册;《宋代金石佚著考》1册,《清代金石著述录目》3册,《石经论著目录》6册,《醉梦室恳纸录》1册,《清代文集索引》1册”。经中国人民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员宋平生鉴定,确实是杨殿珣亲笔所书的手稿。[19]根据此条线索,复知杨殿珣先生著有《宋代金石佚著考》和《清代金石著述录目》两种金石目录之目录。第三,《考古学社社刊》第四期刊载的《宋代金石书考目》和《宋代金石佚书目》是容庚先生据其未刊《金石书录》校补杨殿珣先生未刊《宋代金石书考》而成,部分反映了这两部未刊金石著作的状况。第四,朱希祖先生著有《宋代金石书录》一书。该书线索又见朱元曙按《张元济1934年5月1日致朱希祖信》,“上海档案馆存有一页(编号0040)朱希祖寄与张元济的几部自著目录,该目录写于‘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用笺’上,目录如下:《史学从著》一部,内文三十篇;《郦亭文集》6册,内史籍题跋26篇,南明史籍序跋40篇,其他杂文22篇,共88篇;《宋代官私书目考》二卷;《宋代金石书录》三卷;《中兴馆阁书目》四卷,《续目》一卷,《考释》 一卷。”[20]

3.2 具有金石书籍目录功能的其他著述中的分类情况

另有两种著述虽非金石书籍之目录,却具有相似的功能,一为金石丛书,一为金石学综合研究书籍。

据容媛《金石书录目》,金石丛书主要有12部。[10]143-146早期的这些金石丛书,收书数量较少,选书标准较狭,其丛书目录作为金石书籍之目录的参考价值不明显。而近年来出版的两部金石丛书起到了很好的金石书籍之目录功用: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分会的《历代碑志丛书》(1998年出版)收书85种,以及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的《石刻史料新编》 四辑 (1977、1979、1986、2006出版),收书1095种。前者据容媛《金石书录目》精选出85种历代金石学重要著作汇集而成,优点在于精;后者耗30年搜求之功而成洋洋大观,优点在于全。而在编排上,前者大致采取作者时代先后和地域相结合的自然次序方式;后者采取分类的人为次序方式,并不断改进分类体系:第一辑分一般、地方、目录题跋3类,第二辑改目录题跋类为考证目录题跋类,第三辑在第二辑的基础上增加参考研究类,第四辑分目录、文字、通考、题跋、字书、杂著、传记、图象8类。

涉及金石书籍之分类者,还有金石学综合研究书籍。主要包括:叶昌炽《语石》8卷(1909年刊行)、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要》2卷(1924年初印)、王国维《宋代之金石学》(作于1926年)、陆和九《中国金石学讲义》(1933年自序)、朱剑心 《金石学》(1940年进行)、柯昌泗《语石异同评》(1943年成书) 及新近出版的赵超《中国古代石刻概论》(1997年出版),徐自强、吴梦麟合著《古代石刻通论》(2003年出版)。此外新文丰出版公司《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第39册收录的《朱子金石学》不分卷和《金石学》2卷两种著作亦类此。

叶昌炽《语石》是近代研究我国古代石刻最高学术水平的代表之作。该书“通古今寰宇而总论之”,[4]41“精博详赡,体例完善,实为金石书中空前绝后之作”。[21]《语石》有“著录一则”,仅限于金石书籍中的“著录”一类,并非全面的金石书籍分类。“又若元潘昂霄辑《金石例》……然其宗旨,惟在义例书法,不关著录,兹姑从略”。[7]561或可认为叶氏将金石书籍分为著录和非著录两大类。著录类下又可分为存目、录文、跋尾、分代、分人、分地;分地下还可细分为以一省为断者、以一府为断者、以一邑为断者、专考一隅者、专考一碑者、海外金石;另有王昶《金石萃编》,“在金石著录家,可谓集其大成矣”。[7]559-561

《中国金石学概要》是马衡在北京大学史学系授课时所编,其中第二章金石学与史学之关系、第六章前人著录金石之书籍及其考证之得失、第七章今后研究之方法和第八章材料处置之方法缺。虽然暂时不能确定新文丰出版公司《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第39册收录的《朱子金石学》不分卷和《金石学》2卷两种著作的著者和关系,但似可断定《朱子金石学》的部分及《金石学》即使不是马衡所著,亦是在马衡原稿的基础上修订而成,较大程度地保存了马衡的观点。《朱子金石学》将宋代金石学著作存者分为图谱类、款识类、考据类、目录类、字书类、金石书目录;将有清以来金石学著作分为图谱类、铭款类、目录类、考据类、字书类、通论类、专集类。[22]

陆和九曾先后于民国大学、中国大学和辅仁大学讲授金石学。[3]10《中国金石学讲义》将“金石家之著作”分为目录、图谱、考据和校勘4类,后附金石书目。其中考据一类又分为录文、释例、专著和杂家。[3]378-384

朱剑心《金石学》按金石学的不同分期探讨金石学书籍。将宋代的石刻著录分为存目、跋尾、录文、分地、分人、纂字6类。元明增加义例一类。清初至现代的石刻著录分为存目、跋尾、录文、摹图、纂字、义例、分地、分代、通纂、概论10类;石刻著录之外,另有史料之纂述和书目之编辑两类。[4]19-63

赵超《中国古代石刻概论》将清代以前的石刻研究书籍总结为9种:[23](1) 仅记录石刻名目偶加简单跋尾;(2) 记录石刻所在地及变迁情况;(3) 仅记录一个地区的石刻目录及内容;(4)对金石文字内容加以考订;(5) 字书;(6) 以撰书人为收录标准; (7)全部移录石刻原文并且予以释读考证;(8)结合实地调查;(9)归纳石刻铭文义例格式。将清代石刻研究书籍择要分为编目、考证题跋、文字考释、地方志汇录和综合研究5类。

3.3 金石书籍分类的主要标准

上述金石书籍之目录及具此功能的其他著述中所采用的具有代表性的金石书籍分类标准主要有五种。

第一,以器物分,如分为总类、金类、石类等。该分类标准明确,以总类统御涉及多种器物的著作,避免了其他类目发生交叉的可能性。在金石学研究对象或广或狭未能统一的情况下,采用此分类标准亦可提高金石学研究的专门化程度。可作为金石书籍分类的一级分类标准。

第二,以所收金石自然次序分,如分为分代、分地等。所谓分代,包括“统载一代域中之刻[4]39者和“于一代之中,择其一二种所谓铭心绝品,而专考之”,[4]40用以区别“统三代以迄其时”[4]39者。如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瞿中溶《汉武梁祠画象考》等。所谓分地,包括“统载寰宇而分地者”和“专记一地之所有者”,[4]39而以后者为重,数量众多的地志属之。则该分类标准无法囊括所有金石书籍。

第三,以著述体裁分,如分为目录、义例、杂著、传记、字书、概论等。虽然金石书籍的著述体裁或有交叉综合的情况,但以其大体论之,辅以互注别裁的方法,亦可不乱类居,可作为金石书籍分类的二级分类标准。

第四,以研究方法分,如分为图谱、考据、校勘等。该分类标准与上述第三种以著述体裁分有交叉之处,如目录亦可视为研究方法。相对而言,著述体裁较研究方法更为明晰。

第五,以著录体例分,如分为存目、录文、跋尾、图象等。该分类标准实为金石目录而非金石书籍之分类标准。

[1]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要[M]//凡将斋金石丛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10):1.

[2]林钧.石庐金石书志[M]//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编.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二十九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

[3]陆和九.中国金石学讲义[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10.

[4]朱剑心.金石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9.

[5]肖珑,赵亮.中文元数据概论与实例[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89.

[6]端方.陶斋藏石记[M]//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十一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7669-7970.

[7](清)叶昌炽撰;柯昌泗评;陈公柔,张明善点校.语石 语石异同评[M].北京:中华书局,1994:4.

[8]彭斐章.目录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9](清)张之洞.书目答问二种[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6):133.

[10]容媛辑.金石书录目[M]//汪仁寿编纂.金石大字典·附录.台北:大通书局,1987:4.

[11]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

[12]王欣夫撰.文献学讲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 58-61.

[13]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M].济南:齐鲁书社,1998:4.

[14]容庚.《金石书录目》序[M]//汪仁寿编.金石大字典.台北:大通书局,1987:4.

[15](清)凌瑕撰;陈准校订.癖好堂收藏金石小学书目[M]//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编.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第三十七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449-479.

[16]罗振玉.金石书录[M]//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编.石刻史料新编(第四辑)第一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6:233-239.

[17]杨殿珣撰;容庚校补.宋代金石书考目[J].考古学社社刊,1936(4):203.

[18]杨殿珣撰;容庚校补.宋代金石佚书目[J].考古学社社刊,1936(4):205.

[19]央视国际.现代杨殿珣手稿[EB/OL].[2007-12-04].http://www.cctv.com/program/jb/20061205/103383.shtml.

[20]朱元曙.1934年至1937年张元济朱希祖论学书扎.[EB/OL].[2007-12-03].http://www.cbbr.com.cn/info_13375_2.htm.

[21]顾燮光撰;王其祎校点.梦碧簃石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2):144-145.

[22]鲍鼎.朱子金石学[M]//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编.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第三十七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449-479.

[23]赵超.中国古代石刻概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6.

猜你喜欢
金石学金石石刻
西狭颂摩崖石刻
金石不朽 承载灵渠千年记忆
新增编委介绍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金石学是碑学发展的重要节点
冷热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浅论陈介祺的艺术成就
毛凤枝《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