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当代中国社会的“斯芬克司”之谜
——论和谐语境下的公平效率观

2010-03-22 09:31党永锋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公平分配效率

党永锋

(中共平凉市委党校,甘肃 平凉 744000)

破解当代中国社会的“斯芬克司”之谜
——论和谐语境下的公平效率观

党永锋

(中共平凉市委党校,甘肃 平凉 744000)

公平问题伴随效率而生,使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何者优先成为困惑学界的“斯芬克司”之谜。在和谐语境下,需强调二者的统一性,“追求效率,注重公平”是当前公平效率观的正确选择。

和谐语境;效率;公平

追求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实现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就是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然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是当代经济学界、社会学界都感到困惑的“斯芬克司”之谜,人言人殊。虽然“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技术化原则在走向市场化的中国起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其适应性倍受关注,因为“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不仅仅要有发达的生产力和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发达的生产力和物质财富用于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效率优先”使经济发展过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代际公平与地域公平;从一定意义上讲,“兼顾公平”使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得以助长,影响到了经济效率的稳步性提高。因而,在新时期党和政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者在本质上是内在统一的,但各有所重。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发展不但要注重量的积累,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树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任务就是要求弥补由于政策性的不公平而导致的分配不公现象,还要处理好市场外的收入不公现象,避免市场经济由于机会的不公平而成为市场外不公正分配的助推器,使其在市场内演绎,同时遏制社会的不公正走向极端化。“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平与效率从根本上说应是不相矛盾的。公平与效率的根本性统一正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点之一,资本主义并不缺少效率,它所缺乏的是真正的社会公平。”[2]在当代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就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社会财富这块“蛋糕”不断增大;同时,要以务实的态度对待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公正现象,避免公平问题影响到效率的持续增长,在公平的视界下追求效率的最大化,这样就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公平问题落到实处,树立正确的公平观,使效率与公平相互协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因此,追求效率、注重公平就是当代树立科学发展观、追求社会和谐视界下的正确的公平效率观,这样才能使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追求目标。所以,凸显公平已成为时代的必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

一、注重公平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向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3]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把正义作为社会制度的价值目标,把公平分配作为其操作的手段,只有公平正义才能构筑文明的和谐社会,公平正义也是制度现代化的标志。正如恩格斯所言,应当“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人类创造出来的福利”[4]。正是在权衡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中央果断提出了“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凸显公平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现状的深刻洞察和对中外发展经验的高度概括,作为发展策略,有其适应性和合理性,有利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向更高层界上迈进。

(一)贫富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并已影响到了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不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就谈不上构建和谐社会。邓小平同志晚年明确地指出:“中国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一定要考虑分配问题。”“如果仅仅是少数人富有,那就会落到资本主义去了。”“少数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解决分配问题比解决发展问题还困难。分配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5]合理的分配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更坚实、更雄厚的物质基础,收入分配不平等、不公平历来是社会不稳定的潜在根源,况且在当代社会问题的出现,不仅是局限于物资的匮乏,而主要是由于分配不公平而引起的。然而各种迹象表明,分配不公仍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其一,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据国家统计部门资料显示,1988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例为2.17∶1;2003年扩大到3.2∶1。其二,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据2002年统计,最落后的西部省份人均GDP只有3121元,而最发达的东部省份人均GDP达到15822元,高低相差5倍多。其三,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的数据,2004年,国有垄断的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平均工资为21223元,是全国职工平均工资16024元的1.32倍;国有金融单位为27522元,是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的1.72倍。其四,权力介入分配领域,使官民收入有拉大的迹象。表面看来,国家统一规定的官员的行政级别工资不高,官与非官收入差距不大,但由于体制不健全,监督失效,官员可自行分配使用大房子、使用公车、公款报销等。有媒体报道,从2002年官民之差的127倍增加到2003年的135倍。综上,由于各个阶层收入差距逐渐扩大,而且财富积累的“马太效应”必会起作用。这样不但会造成社会有效需求降低,妨碍经济增长,同时产生心理失衡,易引发行为失序而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国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表明:公平应是我国当代分配的价值取向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从1000美元发展到3000美元,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阶层结构等都要发生深刻变化甚至剧烈的变动,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引导得好,就能使我国顺利地度过这个关键时期,进入中等发达的阶段;处置不当,就可能出现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矛盾加剧,使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陷入“拉美陷阱”,由经济新星变为经济彗星。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3000美元,必须高度警惕。同时,国际上还把居民收入差异用“基尼系数”作衡量指标,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目前全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为0.458以上。对于基尼系数是否适用于我国,有待商榷,但收入差距之大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应理性地来把握我国发展的成果,不能忽视国际教训,况且,“中国的收入差距扩大不仅仅是经济高速增长的结果,更重要的是由于政府制定的制度与政策。它使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表现为‘阶梯形倒U曲线变异’形态。”[6]因此,要把公平摆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否则,发展就成为畸形的增长。

(三)当前我国应以公平作为“调节器”

我国实行的是按要素参与贡献的分配模式,即制度本身可导致分配差距拉大,又由于我国市场化制度和体制不够健全,造成了起点的不公平,以不公平起点为基础进行所谓的公平分配只能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况且,由于市场秩序的失范而造成的不公平分配更是造成分配悬殊的根源所在。刘国光先生指出:“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差距拉大,并非全是合理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不乏不合理的、非规范的、非法的因素。尤其是在初次分配领域,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最为突出的是各种形式的垄断,市场秩序混乱中的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以及权利结构体系中的寻租设租、钱权交易、贪污受贿等各种形式的腐败,这些现象带来大量非法收入,是造成当前收入差距扩大不容忽视的因素。”[7]所以,必须以公平作为“调节器”,注重社会平衡和谐发展。注重公平,并不能绝对抑制效率,因为我们搞的不是平均主义“大锅饭”,而公平只不过是在分配结构上的变化,并不直接影响效率,只要公平得当,还会调动积极性,激发活力,促进效率不断增长。而且,从公平与效率的损益关系来讲,缺损公平而导致社会不稳定,使“效率优先”的成果毁于一旦。“在中国现阶段,先得解决起点不公平问题,让特权从经济领域中退位,这种情况下,根本不存在所谓‘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的问题,正确的选择只能是,也只能是:公平至上,效率自在其中。”[8]所以,注重公平应是我国当前分配政策的价值取向,是分配和谐的理论基石和调节器。

二、树立正确的公平观

经济效率代表社会利益的生产创造,分配正义则代表社会利益的合理分配,两者都是衡量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尺度,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但二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展过程中有其侧重的一面,所以,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点,正确认识其重要性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承认公平问题的现实差异性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实行了“效率优先”政策方针,把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核心价值,使财富积累,生产力得以普遍提高,但由于改革的不完善和体制的不健全,使市场分配未尽公平,腐败顺势大增,影响了我国合理的分配政策的执行,使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影响到了效率的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由于公平问题引起的社会矛盾已日渐凸出,这要求我们要以合理制度和规范的法律进行匡正,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解决,使公平趋向合理化。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当前的不公平现象,看到其问题的根源所在,必能正确理解和对待我国当前分配政策的合理性,正如:“在作为事实的平等和作为原则的平等之间,存在着如孟德斯鸠所说的‘天壤之别’。”[9]

(二)承认公平的相对性和历史性

追求平等、公平只能作为“一种原则,一种信条,一种信念,一种信仰,一种宗教”[9],没有彻底的、绝对的平等与公平,只能作为一种原则与信念。在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本身就蕴含着极不平等的现象,以基础不平等为基础来追求绝对公平,只能是一种虚幻的“乌托邦”。在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西方国家经过的资本原始积累,是在牺牲广大民众利益的基础上,构筑其现代文明,是以不平等为代价的;而我国并未经过其残忍的不公平阶段,而是在追求相对公平的原则下,在减少损失和保障公正的前提下,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其不公平现象只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财富的不断积聚,不公平现象就会被社会发展所“消融”,公平就会成为主导社会分配的终极价值原则。中共中央在2003年已明确提出了“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10]。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当前我们又在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可见,公平问题必定在历史的尘埃中落定。

(三)承认以公平为导向的永恒性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方针,这说明公平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永恒话题。追求公平、平等在中国民众思想中源远流长,无论从文化渊源上,还是社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一直都是其追求的目标和核心价值观。如儒家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化社会,反映了广大民众的追求公平的朴素观念和社会心理;数次农民起义也都以“均贫富”为口号,这说明了绝对的公平信念在我国社会有其深厚的土壤,但把其绝对化,搞所谓的平均主义则有失社会发展的正确轨迹,因而在解放后不久,就迎合了广大农民朴素的、幼稚的公平理念,大搞平均主义、“大锅饭”,一味注重公平化甚至想达到平等的同步富裕,从而导致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甚至倒退现象,其原因就是对中国农民阶级朴素公平观的误解,未能正确把握好目的与手段、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使公平观未能真正贯彻。真正的公平只能是相对的公平,是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社会资源积聚到一定程度,以理性化的制度和规范化的法律为手段进行的资源分配和转移,并使其趋向合理的程度和水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对公平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11]。所以,在当今和今后需正确对待和理解公平问题,注重应对民生问题,实行以工补农的政策,符合中国广大民众的社会文化心理,让广大民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也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轨迹,使传统与现代相接轨,必然会调动广大民众的积极性,使经济效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得以合理增长,因此,公平作为理想价值和原则有其追求的永恒性。

三、解决当前分配不公的途径

“利益和谐是一种价值判断,而公正就是社会成员对社会在分配利益时所采纳的一套评判标准。在分配利益关系上追求公平和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也是人类社会的理念。”[12]贯彻公平分配原则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当然,在资源分配问题上,由于社会资源供应的有限性,人类欲望或需求的无限性以及既定资源多种用途的可供选择性,都使我们在进行分配原则和制度的选择和创新时,必须以效率为基本价值追求。”在资源的供应对于某些人来说已过分地剩余,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则绝对稀缺之时,有必要进行价值取向的有效转换。“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问题上,则应着眼于社会财富的均衡分配和每一个社会主体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公平为分配制度的价值目标。”[13]所以,必须正视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关注弱势群体,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14],并且,要转变政府职能和观念,规范市场秩序,完善法律制度,从而使社会资源的分配趋于合理与公平。正如美国著名思想家丹尼尔·贝尔所言,“归根结底,任何社会都是一种道德秩序,它必须证明它的分配原则是合理的;它必须证明自由和强制的兼而并用对于推行和实施它的分配原则来说是必要的,是天经地义的。”[15]所以,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关注弱势群体

西方社会学家路易斯·A·科塞提出了“社会安全阀”理论:“任何社会系统都会在运转过程中产生敌对情绪,形成有可能破坏系统的压力,当这种压力超过社会系统的耐压能力时,就会导致系统瓦解,所以社会要建立一种安全阀制度。”[16]当贫富差距拉大到一定程度,即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崩溃时,社会就会出现动荡。“一般而言,对于公正的手段产生差异,人们的心理承受力较大,对于非公正的手段带来的差异,心理承受力较小。”[17]应该实施安全阀制度,即社会保障制度。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国内矛盾十分尖锐,因此普遍实行了社会福利政策,对收入进行了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分配,使整个社会达到相对公平,从而保证了社会稳定。

当前,我国中低收入者的比例是80%多,中等收入者只占全部城市居民的10%~15%,所以应该建立“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因为城乡之间的不平等待遇,会使民众心理失衡。而且等到社会安全阀破裂,被动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损政府形象,不利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建设,应该在农村为农民建立初级的社会保障制度,真正体现为民执政。所以,应该注重分配问题的效率和价值,因为“对产品和一切由人们创造出来的价值物进行分配时,必须考虑什么方式的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使分配本身也成为扩大再生产,创造更多财富的调整机制”[18]。

(二)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正确对待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要切实明晰和保障各类财产、物品的所有者权益。商品交换是所有权的转让、明晰、健全,强化的产权关系是市场等价交换从而实现公平分配的前提和保证。从经济关系和法律方面切实维护公有财产权和各类私有产权不受侵犯。要建立健全并强化通过劳动、生产和经营所获得的产品、财产、知识等的所有者权益,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为各市场主体切实凭借自己的财产所有权进行商品等价交换奠定经济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讲,对产权的尊重和维护实质上体现了分配正义的应得原则。作为一种经济运行中与经济资源及其配置相关的权利,产权制度安排必然涉及公正问题。如果说效率是产权制度的灵魂,那么,公正则是产权效率的保障。产权效率必须以产权制度的公正为前提,没有公正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产权效率很难提高。”[19]市场经济的效率,源于公平的市场分配,市场经济的公平,是市场经济具有效率的前提,动力和激励机制,两者具有统一性,统一于价值规律客观地调节着市场经济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运行过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割裂了效率是由公平分配所激励和制约的结果这一客观内在联系,不能把公平与效率完全看作是主观选择的“优先”与“兼顾”。应该确立“追求效率,注重公平”,它是充分考虑收入分配差距的前提下,主张国家大力发展经济,经济主体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又要以社会和谐为目标,努力构建公共服务型和社会管理型政府,对过高的社会分配差距进行调节,保证社会的公平与稳定。“我们认为,这种提法能充分体现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的精神,体现邓小平同志‘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到‘走向共同富裕’的科学论断。”[20]

(三)建立利益表达与协调机制,转变政府职能

正如弗里德曼所指出的,“工业的进步,机器的改进,所有新时代的伟大奇迹,对于有钱人来说,关系较少。古希腊的富翁,从现代的供水管道得不到什么好处:有跑步的仆人提水代替自来水。电视机和收音机也微不足道,罗马的贵族们能够在家里享受到最好的乐师和演员的表演,能够把最出色的艺术家留在家里。”[21]因此,改革的成果必然要惠及广大人民,否则就失去了其创新的价值和意义,而作为政府就是如何引导和分配资源,以使资源发挥其效益,推动社会进步,人民利益得以协调,在出现利益矛盾时,要体会到“弱势群体”的感受,不能仅由国家自上而下地单独判定是非,也不能只是以“强势群体”的居多理由而使“弱势群体”缺乏证据而宣判出胜者,而应以“证伪”来说服民众,使政府成为真正的服务型,而不能只是口头上的为民服务型;在官民之间,各社会利益群体之间通过民主的方式,反复地进行对话与沟通,通过广泛的谈判、协商、探讨、争论使矛盾的症结趋于明朗,然后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和合作、妥协的精神,找到各种利益关系的平衡点、结合点,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对社会人群中产生的不满情绪,除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有说服力的解释,还应开辟一个通道,让他们以适当的形式渲泄出来,而不至于是在封闭的状态下长期积淀,最终导致非理性的爆发,破坏社会和谐。

从政府自身而言,要切实转变政府的职能。因为“现代市场经济要求政府在性质上从政治权力的统治者转变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而在政府职能的结构上,则要求它从维护政治统治转向全面履行社会公共管理的职能。”[22]现阶段我党面临着执政资源枯竭的考验,能否跳出黄炎培的执政周期律,也是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考验。“著名社会学家华勒斯坦指出,一项制度或政策合法性的核心取决于公意,即体现多数人的意志,只有当社会中的多数人对这项制度认可时,它才具有道德合法。”要大力培育公民社会,在社会结构中变以往的政府与市场的两极关系为社会与政府、市场的“三足鼎立”关系,实现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良性互动,是形成新的社会管理体制的结构性基础。同时,要发挥政府对不同收入群体进行再分配调节的作用。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正处在转型时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很不完善,还很不容易实现商品等价交换的初次分配公平,所以,改革、完善税收制度,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加强市场监管,使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地共享经济发展成果,通过公共财政政策,向低收入阶层提供各种社会福利和保险以及带有福利性质的公共服务和补助等,从而提高国民收中低收入阶层所占比重的作用,因而有助于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化。如果说市场行为是实现效率的主要手段,那么,政府行为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手段,各级政府应当清醒认识到,市场经济决不会自发地导致社会公平,政府的干预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手段,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则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保障。因此,各级政府应当把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当作自己的主要任务和道义责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四、结语

无论从国际经验,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阶层矛盾变化来看,对公平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应放在制度的层面来讲公平,消除由于分配不公而导致分配不均,建立“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使中国由“一部分先富”向“共同富裕”渐进;由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历史环境已趋于消逝,不能再把公平与效率对立起来,应该以统一的视界来对待,树立“追求效率,注重公平”的社会方针,使效率与公平统一于社会发展过程中,让二者相得益彰,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潜力;应正视不公平现象,积极采取有效手段,转变政府观念,强化监督及践行机制,以务实的“民要什么”为办事宗旨,而不应以形式的“为民什么”空头承诺,使公平真正得以贯彻;要实施好监督机制,使公平政策不能只停在文件中,重点要放在对已有为民政策的实施的效果上予以监督评价,把为民政策实施效果的好坏作为判断党员干部政绩的标准,及时搞好党风廉政建设,上级要不失时机地对下级调查暗访,以获真言、真效,而不能走形式主义地评价、访谈,利用好群众这一有效资源,强化监督,这样才能真正实施好相对公平。同时,要注重民众的心理承受力,关注民生,搞好干群关系。

[1]张宇.关于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6-04-04.

[2]俞可平.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两块基石[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1).

[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邓小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6]陈宗胜.收入差别、贫困及失业[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7]刘国光.应更加重视社会公平[N].光明日报,2005-01-07.

[8]王振中等.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5)[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9](法)皮埃尔·勒鲁.论平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0]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4-09-27.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余逊达.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J].浙江社会科学,2005,(3).

[13]曾湘泉.价值理念: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保障制度构建[J].社会保障制度,2002,(1).

[14](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5](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16]刘文祥.和谐社会的理论借鉴:结构功能理论和冲突理论[J].湖北大学学报,2006,(1).

[17]易小明.差异和谐[N].光明日报,2006-04-18.

[18]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9]何建华.分配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之维[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3).

[20]北师大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关于市场化改革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N].光明日报,2006-03-21.

[21](美)米尔顿·弗里德曼,罗斯·弗里德曼.自由选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2]蒋京议.社会结构调整与政府职能转变[N].中国经济时报,2003-10-17.

Revealing the Riddle of“Sphinx”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The view of fairand efficiency under thehar monious atmosphere

DANGYong-feng
(Party Schoolof Pingliang Municipal Committee,Pingliang 744000,China)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irnessand efficiency of the academic priorities become confused“Sphinx” is amystery,due to the contradictory nature of the struggle.Therefore,in a harmonious context,the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of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 struggle, and they need to stress the unity,“the pursuit of efficiency.fairness”is the correctchoice for the concepto fequity and efficiency,and fairness issues in the current period should be highlighted.

harmonious;the pursui tof efficiency;fairnesshig hlighted

D616

A

1009-6566(2010)06-0032-06

2010-09-30

党永锋(1978—),男,甘肃泾川人,中共平凉市委党校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猜你喜欢
公平分配效率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笨柴兄弟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公平比较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