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长虹(广东海洋大学 图书馆,广东 湛江 524088)
“浅阅读”是指阅读的节奏快,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追求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目前普遍存在的网络阅读和数字阅读,其具体特征就是:倡导“速读”“缩读”“读图”,崇尚“时尚阅读”和“轻松阅读”,是一种为应付需要对信息简单占有的功利性阅读。因此,“浅阅读”是在信息爆炸的冲击下,人们对信息阅读出现的一种应激反应,是现代生活方式的产物。[1]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发达、传播高效的时代,社会生活中无论是出于政治、经济的需要,还是科学的研究,总是希望能获得最新、最完备的信息,互联网技术、新兴媒体的成熟,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因此,新型数字化、网络化阅读趋势不可阻挡。2006年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正迅速增长,从1999年到2005年七年间增长了7.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07%。
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的阅读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变化。一方面读书时间受到挤压,另一方面社会竞争又引发了功利性阅读需求,各种形式的“浅阅读”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的主要阅读形态,而真正的阅读则被边缘化了。读书的理由更多的是应付看得见的短期目标。2009年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表明,针对过去一年没读过书的人群进行分析时发现,47.53%的人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读书”。另外,调查数据还显示,我国国民对阅读的重要性认知程度较高,69.2%的被访者认为当今社会阅读是“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2]显然,这些“没时间读书和不习惯的人”不会放弃对信息的获取,他们只是放弃了传统的阅读方式,改用便捷高效的新兴媒体来获取信息,应用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来掌握信息。也就是说,当一定要照顾到一个面的时候,以牺牲深度来扩展广度,从精读、诵读走向了泛读、速读。这时阅读的涵义就不仅仅是传统的阅读,还应包括浏览式的“浅阅读”。
目前,大多数的网络内容还是免费浏览,并且网上阅读空间极大。网络检索使信息获取者能方便地得到大量的信息,对于市面上不易买到的书或是较贵的书刊,读者也会选择网上下载,阅读获取的成本比较低,获取信息比较容易,使人们能有效地阅读。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离开纸质读物而转投读网和电子书。
近两三年来,图书馆界学者以其独特的视野和特殊的作用,积极参与了教育界、学术界关于“浅阅读”问题的讨论。代表性的观点有:“浅阅读”引起浅思考;“浅阅读”导致文化底蕴散失;“浅阅读”易养成浮躁的心态。认为“浅阅读”导致功利性阅读、非导向阅读等现象,将会对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人格成长、精神发育、知识训练乃至价值观等产生不良影响。而且“浅阅读”不仅存在网络阅读之中,传统的阅读也有同样的趋势。浅尝辄止、走马观花的情况普遍存在,导致人们的深度阅读时间不足,文化素养不够,思维能力下降等等。“浅阅读”本身真能引起这么多严重的危害?在资讯全球化、传播形态和传播形式不断推陈出新的浪潮下,作为社会文化知识与信息传递中心的图书馆,如何认识当今大众阅读中的新趋势?图书馆的职业理念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尊重读者的阅读自由,理所当然地包含了对于阅读者选择阅读方式的尊重。所以应对“浅阅读”,图书馆需要辩证地认识。
阅读有多种形式,“深阅读”能培养人们的思考能力、逻辑能力和感悟能力,能让人们深刻地领悟知识,汲取营养,还有助于增进社会的文明程度,增进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创造力。但是在大众的阅读中一味地要求“深阅读”,将提高阅读的门槛,在竞争激烈、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难以激发大众的阅读兴趣,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已证明了这一点。“浅阅读”对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且“浅阅读”与“深阅读”存在一种辩证关系。先用“浅阅读”的方式快速浏览信息,之后再从这些信息中选择一部分认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进行深入的阅读。毛泽东在1959年12月30日致李讷的信中也谈到:“要读浅近书,由浅入深,慢慢积累。大部头书少读一点。十年八年渐渐多读,学问就一定可以搞通了。”[3]说明阅读中选择“浅”未必就是绝对意义上的“浅”,重要的是“浅阅读”可以激发兴趣,让读者发现什么才值得“深阅读”,传统阅读培养的思考习惯,能使“浅阅读”的选择更为精细和准确。对阅读者而言,这只是意味着宽泛的选择和不同的快感。所以,只有将“浅阅读”当作阅读活动中经历的一个趋向高阅读品位的初始阶段,以此来引导人们进入深度阅读、高文化品位的阅读,才能让“浅阅读”与“深阅读”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取得“浅”“深”交融,循序渐进的良好结果。
毋庸置疑,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还将迎来更多的改变和突破,但无论阅读形式发生怎样的变化,知识总会在新的阅读形式中得以传播,文化也会在新的阅读形式中得以传承。因为,无论是印刷在纸张上,还是上传到网络上,文字所承载的文化力量是永恒不变的;无论是青灯黄卷,还是在线浏览,阅读行为仍将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生活方式。我们在看到读书率越来越低的同时,也要看到人们阅读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阅读纸质图书的人少了,阅读新兴媒体的人却多了,读书率的下降并不表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降低。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已表明互联网阅读率继续快速提高,呈现出新媒体强劲的增长势头,阅读率为44.9%,比2005年的27.8%又提高了17.1%。[4]图书馆是专为大众阅读提供服务机构,理应辩证认识“浅阅读”与“深阅读”的关系,深入观察现代社会读者的阅读形式与需求心理。分析“浅阅读”并不具有社会的、伦理的、道德的属性,与此没有必然联系。所以对读者“浅阅读”形式应持包容的态度。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更方便、更自由的阅读方式,具有新颖性、广博性、沟通性、创造性、便捷性。符合现代社会人们追求休闲与娱乐的需求,我们应关注的是读者阅读的内容、阅读的效果。重点是服务、引导、提倡读什么,而不是关注怎样读。
在图文化、电子化和网络化的当代,人们的阅读趣味进入速读时代。应对读者的“浅阅读”,图书馆必须有“深服务”的发展战略。首先,要树立读书、“读网”都是读者的多元化服务理念,从新的角度看待“浅阅读”现象。对于这种阅读方式的转变给予更多的关注,并由此去深入思考服务的策略,去建设新的阅读发展空间;在形式上适应读者阅读习惯,在环境上愉悦读者,方式上方便读者阅读,内容上吸引读者,用现代技术来支持读者阅读。在贴近百姓生活、创新读者阅读服务上下功夫。深入开展深层次的服务才是图书馆拉动读者阅读,提高图书阅读率的利器。
4.1.1 深入基层广泛建立图书馆联盟
2009年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国民对阅读的重要性认知程度较高,69.2%的被访者认为当今社会阅读是“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调查还发现,“只有6%的国民表示自己的身边有读书活动或读书节,有六成以上(63.8%)的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2]图书馆有着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源和先进的数字资源与设备,面对国民希望和“浅阅读”的读者的需求,应谋求在服务形式上接近读者,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首先,将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以及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作为图书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充分认识图书馆倡导和开展全民阅读的责任和意义,改变图书馆目前封闭被动等人上门的服务模式。在阅读活动中不断深化、完善自身的服务,推动社会公众的阅读热情,以吸收潜在的读者乐意使用图书馆资源,成为图书馆读者。要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使读者更快、更便捷地走上由“浅”入“深”的阅读之路,为建立阅读社会夯实基础。其次,发展战略上应积极主动地深入基层、社区和广大的农村偏远地区。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文献保障率不到50%,而且图书馆的覆盖率也很低,40多万人才有一所公共图书馆。[5]图书馆存在极大的发展空间,阅读存在很大需求,需大力加强图书馆网点建设,扩大图书馆的覆盖面,形成以市图书馆为龙头、区图书馆为骨干、街道乡镇图书馆为节点、社区图书馆为网点的四级图书馆网络体系,保障公民就近来往图书馆阅读。同时广泛建立图书馆联盟,以有效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使读者得到更广阔的知识来源,使最基层的公民方便利用图书馆,享受到信息时代的文明成果。
4.1.2 深入推广图书馆资源利用
简化借阅手续、免费开放服务、推广图书馆资源利用以及培养公民的图书馆意识是提高图书阅读率的突破口,这需要深入推广数字图书资源和传统纸质资源的合理利用。传统纸质书籍因方便阅读与携带,是我们倡导鼓励的健康阅读方式。而新兴数字资源检索起来更加方便,可以省时省力,足不出户即可享受阅读便利,使图书资源覆盖到更大范围内的读者群。图书馆要做的就是推广这两种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图书馆各种资源的使用率。
4.1.3 深入生活,贴近百姓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阅读享乐化是现代信息社会普遍具有的消费特征。相对深阅读而言,“浅阅读”是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终极追求的阅读形式,阅读环境也有很大的随意性,人们阅读变为可在行走途中、在就餐、在休闲的任何时间、地点的一种随时随地的行为。阅读程度的深浅有不同,阅读对象的范围宽窄在变化。在此层面上,这种“浅阅读”会像水果、蔬菜一样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一种现代日常社会信息获得方式,图书馆只有迎合读者的随意性才能提高图书阅读率。所以,图书馆应建立以读书为主的文化娱乐中心,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阅读需要。公共图书馆既是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倡导全面阅读、终身阅读等阅读理念的中坚力量,应重点投入资金发展建设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为读者创造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通过社区和乡镇图书馆贴近百姓,普及阅读。让人们在纷繁的杂乱中找到宁静,在亲近阅读过程中体会阅读带来的乐趣,舒缓人们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只有图书馆走入百姓生活,成为人们一种普遍的精神生活方式,才能改善目前国民阅读率不断下降的现状。
4.1.4 深入开展导读服务
读书的目的除了实用求知外,还在于促使人们进行深刻的灵魂拷问和自我反省,并引导人们走向精神的丰实和成熟。再博学的学者,穷其一生也不可能读尽天下所有的书籍,要吸引读者读好书、好读书,深入开展导读服务非常重要。目前,图书馆的导读工作普遍缺乏专业人士来承担,图书馆需要一方面组织专家学者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阅读目标,编制不同的导读书目,引导全社会的阅读工作,发挥组织社会阅读的核心作用。另一方面,应对“浅阅读”的读者还需要深入开展网上导读。网络为人们创造了最丰富的阅读空间,但网络资源的无序性和良莠不齐又限制了读者对它的利用。图书馆具有分类、标引、检索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应利用“浅阅读”具有的吸引力,丰富“浅阅读”的形式与内容,加强网络资源与设备的建设,以满足“浅阅读”群的阅读需求。同时为防止长期停滞在“浅阅读”中,图书馆要对那些地址稳定、性能可靠、学术价值高、内容健康,娱乐性、趣味性较强的网址、网页以及那些报道准确、更新及时、检索方便的权威数据库、特色数据库、专题数据库,详细描述其内容特色,介绍其检索方法,标明其网址并提供浏览导航的标志。[6]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筛选、组织、整合,使之形成一个脉络清楚、健康有序的馆藏体系,满足读者对信息资源实效性、系统性、准确性和持久性的阅读需求,做好由“浅”入“深”的网上导读工作。
4.1.5 深入开展个性化互动服务
目前,图书馆深入服务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要整合新的技术,用新的方法来开展个性化互动导读,如基于Web2.0图书馆阅读指导,通过网络博客、维基、标签(tag),开展多种途径个性化互动传递服务,使读者不用打开图书馆的网页也可以其他方式享受图书馆的相关服务。充分利用网络这个高效平台,通过门户网站对最具阅读价值的书目加以推荐,引导大众读好书,读经典名著。如: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在线实时问答形式,向读者提供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咨询服务;开展“信息推送”服务,主动在网上搜索出符合读者需求的信息,并经过筛选、分类和排序,按照每个读者的特定要求,在适当的时候传递到读者指定的“地点”;实施FAQ服务,利用图书馆主页展示读者在利用图书馆过程中遇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并给予解答;进行BBS服务,图书馆建立自己的网站及BBS系统,开通网上读者论坛,交流阅读体会,请读者参与OPAC建设等都可以对读者的阅读起到参考和引导作用。还可以开展手机图书馆服务,将手机短信与网络信息服务相结合已是大势所趋,读者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手机享受到图书馆的信息咨询服务。
总之,“浅阅读”所带来的不是阅读体验的消亡,而是无限阅读的新生。它将使追求新知识、新发展的人类社会,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在更高的效率基础上,以更为显而易见的方式获取信息。图书馆必须以开放的态度接受阅读方式的变化,以新的策略应对传播技术的变化,加强深入、深层次的服务,以满足不同阅读习惯读者的阅读需求,才是图书馆发展之策。
[1]许建兰.试析浅阅读时代图书馆的导读服务[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4):53.
[2]第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EB/OL].[2009-04-24].http://www.chinanews.com.cn/cu1/news/2009/04-24/1663257.shtm1.
[3]于俊道.生活中的毛泽东[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9.
[4]范爱明.第5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EB/OL].[2008-07-24].http://www.chinavalue.net/News-Dig/NewsDig.aspx?DigId=19385.
[5]周炜.对高校图书馆走入社会的思考[J].图书馆,2005(4):81.
[6]邹婉芬.构建阅读:社会图书馆的使命与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2007(3):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