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利(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图书馆,郑州 450002)
《文潞公集》是北宋名臣文彦博的作品集,流布很广,版本较多。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人(今山西介休县人)。以进士高等入仕,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是北宋的一代名臣。李调元《赋话》称其赋:“宋朝律赋当以表圣 (田锡)、宽夫 (文彦博) 为正则。”[1]56王士祯称其诗:“风格秀逸,情文相生。”“婉丽浓妩,绝似西昆”。[2]325叶梦得《序略》称其文:“因事辄见,操笔立成,简质重厚,经纬错出。”[3]且其奏议下多注年月,多可与正史相参照。虽不以文名世,而其诗、赋、文均有较高的造诣。《文潞公集》宋刻已不存,今存版本系统较简单,但亦各有渊源,加以详细研究文彦博及其作品者较少,故当今有关宋人文集的著述对其版本情况的评论往往有讹误。笔者查阅了存世各版本、各本中序、跋语及各种书目,并详细比较了各版本的异同,草成此文,求正于方家。
以下书目无特别说明,则系出自《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宋代卷、元代卷中有关宋刊文彦博作品集的记载:
《遂初堂书目》:《文潞公集》。[4]497未注明卷数。
1.1.1 《文潞公集》四十卷,《补遗》一卷
文彦博作品集宋刊为四十一卷刻本,名为:《文潞公集》四十卷,补遗一卷。以下书目有载:
《直斋书录解题》:《文潞公集》四十卷,补遗一卷。[5]759
《文献通考·经籍考》:《文潞公集》四十卷,《补遗》 一卷。[6]
1.1.2 《略集》二十卷
明刻本《文潞公文集》附石林叶梦得《序略》:
公平生所为文章,上自朝廷典册,至于章奏议论,下及词赋歌诗闲适之辞,世犹未尽见。兵兴以来,故家大族多奔走迁徙,于是公之集藏于家者散亡无余。其少子维申稍讨求追辑,犹得二百八十六篇,以类编次,为《略集》二十卷,而属某为序。噫!公之所谓文者远矣,重徳伟度足以镇服四夷,精识远虑足以错综万务,博闻强识足以贯通九流,谠论嘉言足以弼成百度。世之区区事,其语言以一艺自名者,未足以论公也。公未尝有意于为文,而因事辄见,操笔立成,简质重厚,经纬错出。譬之贲鼓镛钟,音节疏缓,杂然并奏于堂上,不害其与嘒嘒箫韶舞百兽而谐八音也。昔韩愈论于頔之文曰:‘变化若雷霆,浩瀚若江河,正声谐韶濩,劲气沮金石。’頔何足以当之?其公之谓欤![3]
据《序略》载,文彦博作品集在宋代尚有二十卷本《略集》,计二百八十六篇。由文彦博之子文维申辑得,叶梦得作序。叶氏对文彦博文评价甚高。
1.1.3 《文彦博集》三十卷,又《显忠集》二卷
据元脱脱等编《宋史·艺文志》卷一百六十一载,文彦博作品集尚有宋刊的《文彦博集》三十卷,又《显忠集》二卷。由于《宋史》编纂的粗疏,故亦不知其可信否,暂列于此。《宋人别集叙录》引《增订四库简目标注·续录》称:“《裘杼楼目》有明刊三十二卷本,不知是《宋志》所录正集三十卷,《显忠集》二卷之本,或为嘉靖本残帙,其本久佚,无从按覈。”[7]155
1.2.1 明嘉靖年刻《文潞公文集》四十卷
文彦博作品集在明时重刻,名为《文潞公文集》,四十卷本。明刻本中吕柟所作《序》:
潞国忠烈公文宽夫集凡四十卷,盖其少子维申讨求追辑以成秩,而叶尚书少蕴所为序行者也。然今板(按当为“版”)本不传久矣。沁水李司徒公叔渊家有钞本,字多差讹。他日,巡按山西潜江初公启昭命柟校刊《司马文正公集》,李公曰:“文公集亦不可以莫之传也。”乃以其本付解州,柟得而校正其十七八焉,初公遂命平阳守王公子济刊木以行。
嗟乎!公之集诚不可以莫之传也!……盖公天性忠诚,器度宏深,既略且果,亦重而安,是以临事风生,即物有方,故其所著典册、章奏、辞赋、歌诗,凡以发所行耳。观者就其为人求之,斯刻者之意也。[8]
据吕柟《序》知:明刻《文潞公文集》由明嘉靖五年(1526年) 平阳守王溱(子济) 刻,由平阳府解州判官吕柟校正并作序。所依的底本是沁水李司徒公叔渊家抄本。李公将抄本付于吕柟校正,潜江人初杲(启昭) 嘉靖时为山西巡盐御史,命王溱刊木以行。
1.2.2 《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明代卷明代书目中文彦博作品集载录情况
著者 书 目 名 页码 文彦博作品集题名 册(本)数杨士奇 《文渊阁书目》 83页 《文潞公文集》 十册钱 溥 《秘阁书目》 238页 《文潞公文集》 十册张 萱 《内阁藏书目录》 328页 《文潞公文集》 十册朱睦楔 《万卷堂书目》 605页 《文潞公文集》晁 瑮 《晁氏宝文堂书目》 630页 《文潞公集》赵用贤 《赵定宇书目》 832页 《潞公集》 四本赵琦美 《脈望馆书目》 978页 《文潞公集》 四本陈 第 《世善堂藏书目录》 35页 《文潞公集》董其昌 《玄赏斋书目》 112页 《文潞公文集》祁承(烨业) 《澹生堂书目》 261页 《文潞公文集》徐(烨勃) 《徐氏家藏书目》 411页 《文彦博集》王道□ 《笠泽堂书目》 551页 《文潞公文集》 十六册焦 竑 《国史经籍志》 895页 《文彦博集》四十卷,又遗编一卷
由上列明代书目所载知明时传世的文彦博作品集有四种名称:《文潞公文集》《文潞公集》《潞公集》《文彦博集》,有卷数记载者皆为四十卷本。有四本者,有十册者,有十六册者。
1.3.1 《文渊阁四库全书》抄本《潞公文集》,四十卷
四库本《潞公文集》,四十卷。《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三《潞公集》下注:“两淮盐政采进本”,知四库本《潞公文集》所依的底本是两淮盐政采进本。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潞公集提要》称:“核其卷数与陈振孙书录解题同,惟尚缺补选一卷。……非原本陈氏所著录者,又非叶氏所序本,今所传者,又较陈氏之本候其一卷也。”
1.3.2 文瑞楼钞本
清金檀藏并编《文瑞楼藏书目》[9]399载:《潞公集》四十卷。
季锡畴、瞿熙邦、傅增湘校勘明刻本所用的均是文瑞楼钞本。(以下季锡畴、瞿熙邦校明刻本简称季校本,傅增湘校明刻本简称傅校本。) 国家图书馆所藏季校本和傅校本《文潞公文集》卷末所题跋语:
季校本《文潞公文集》卷末记有季锡畴跋语:
咸丰己未仲冬之月十四日,以钱塘胡心耘茂才携来文瑞楼藏书抄本参校一过。是正甚多,旧本当出自宋刻也。 菘昀居士记
季校本《文潞公文集》卷末又有瞿熙邦跋语:
癸酉春日,用校文瑞楼本校读一过。凡有异字悉注上方,所以别於旧校也。 熙邦记
傅校本《文潞公文集》卷末有傅增湘手跋:
瞿氏藏书抄本乃从嘉靖刻照录。而徐君佀乾用文瑞楼写本校正之。是集刊本无早於嘉靖者,然讹谬盈幅,苦不可读。钞本源出较古,凡刊本误书正可正完其七八。……此钞校本自瞿氏假得……
据三人跋语知,文瑞楼钞本源出较古,有可能出自宋刻。季校本由季锡畴和瞿熙邦先后依文瑞楼钞本在同一本明刻《文潞公文集》中进行校勘,季锡畴校勘在前,直接在文中进行刊改;瞿熙邦校勘在后,为区别于前校,校改处标于页眉。两人所校互为补充。傅增湘校明刻本《文潞公文集》所依的本子是徐佀乾依文瑞楼抄本校正的瞿氏明刻本抄本。
1.3.3 《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清代卷清代书目中文彦博作品集载录及题跋
① 跋语曰:“宋文彦博撰。……巡按山西潜江初公启昭命柟校正,平阳守王子济刊本以行。初乃嘉靖时山西巡盐御史也。有张载华印佩兼松下藏书、芷斋图籍四印。”② 跋语曰:“宋文彦博撰。前有石林叶氏序略及嘉靖五年高陵吕柟序其本,多讹脱。仁和胡心耘珽以文瑞楼钞本携以检核之,是正甚多。……盖犹出自宋刻也。卷首有御史之章(按:御史即初启昭)、季振宜印、沧苇诸朱记。”③ 跋语曰:“文彦博撰,吕柟重刊序,嘉靖五年,石林叶氏序略。”>④ 跋语曰:“宋文彦博撰。……平阳守王子济刊木以行。初杲潜江人,嘉靖时山西巡盐御史。”
由上列书目及其题跋知清时文彦博作品集均为明刻本或源自明刻本的抄本。对明刻本《文潞公文集》的校勘有依文瑞楼钞本者,另缪荃孙亦撰校勘记一卷。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民国) 山西省文献委员会编纂了一部大型古籍丛书——《山右丛书初编》,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出版。出版后,正值“七七事变”,所印之书未及向海内外发行,存书寥寥,流传又极少。许多图书馆、资料室只有《中国丛书综录》所列书目。其中收录了文彦博的《文潞公文集》四十卷,一般简称是本为“山右丛书本”。根据郭象升所著《山右丛书初编书目提要》所载:“潞公事迹具史传,是集为吕泾野巡按山西时所刊刻,行世甚稀,故极珍贵。”由是知山右丛书本是依明嘉靖五年(1526年)解州判官吕柟刻本全部收录。
1986年山西省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批准影印梓行,分十六册,第十三册收录《文潞公文集》,由是甚为易得。山西丛书本的不足之处是:限于当时条件,资料缺乏,组织松散,编纂人员冗杂,错讹衍脱较多,价值有限。
2008年,山西出版集团和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郝继文标点的山右丛书本《文潞公文集》,题名为《文潞公集》,标点错误较多。
《宋集珍本丛刊》认为把傅氏依据文瑞楼钞本校明嘉靖本所改字句与四库本相应之处进行比照,可以推断四库本所依据的两淮盐政采进本可能就是文瑞楼钞本,或者四库本与文瑞楼钞本出自同一系统。[10]此论断有待商榷。《宋人别集叙录》称“《四库总目》著录两淮盐政采进本,即嘉靖本”,[7]155此论断亦恐误。
刘琳、吴洪泽的《古籍整理学》一书认为:“文彦博的《文潞公集》,四库本也远胜于明嘉靖本,更胜于民国年间的山西丛书本。”[11]27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编著的《宋集珍本丛刊》则认为傅增湘校本价值最高而予以重视和收录。[10]究竟哪个版本最佳?尚无定论。以下任取两卷作具体文本的版本比较。
季校本由清人季锡畴和瞿熙邦先后在同一本明刻本上依文瑞楼钞本做的校勘,二人所共同完成的校本称为季校本。傅增湘校改明刻本所依的底本也是明刻本,参校本也是文瑞楼钞本。故季校本和傅校本与其他版本的不同,则称之为文瑞楼钞本与其他版本的不同。山右丛书本照明刻本全部收录,而在刊刻时又多讹误,故在以下版本比较中不再列出。
文本有异之处以黑体显示 明刻本 季锡畴校瞿熙邦校傅增湘校 四库本 备 注奏为修开先殿乞循制度事题目后小注:“康定元年 殿中侍御史” 无 有 有 无 文瑞楼钞本有此注特贷鈇钺之严诛 铁 鈇 鈇 鈇 明刻本误是以尚险 险 尚险 尚险 克俭 四库本对未萌逆节 刻本误或有禁军小尉临而先退刻本误盖委任责成之 刻本误今而多轻之伍长杀之刻本脱库本对
以区区霸主 国 主 主 主 明刻本误御前札子并仰疾速究心处置 疚 疚 疚 疚 明刻本误乞诸州供钱拨充交子务近因秦州入中粮草 今 近 近 近 明刻本误於辖下诸州军内 司 州 州 州 明刻本误乞罢将校举留沿边征镇总兵帅守 帅 府 府 帅 文瑞楼钞本作“府”累有本辖将吏例状举留者 无 吏 吏 明刻本脱乞封示两制等议泛使事文字以致上烦宸念 以政上宸念以俟节假开日细具面奏 无 假开 假开 假开 明刻本脱以政上宸念以政上宸念以政上宸念以致上烦宸念四库本对
卷二十八为《进汉唐故事》共11篇,参照上表,以下版本差异以文字叙述,文本有异之处以黑体显示。其一中“兴於礼义”句,明刻本脱“礼”字。其二中“当世耆老皆闻见之”,明刻本脱“耆”字。其三中“或长子孙以官为氏”,明刻本脱“氏”字;“其二千石长吏亦安官乐职”,“安”明刻本误作“要”。“其后稍稍变异”,明刻本脱一“稍”字;“司吏部刺史察过悉劾”,“劾”明刻本误作“刻”;“不敢采持郡下”,“采”明刻本作“採”,“郡”文瑞楼钞本作“群”。其四中“此皆治古之法”,明刻本脱“古”字。其五中“师古曰偏诸”,明刻本误作“编”;“是故天子后服”,四库本有“后”,其它版本皆无;“所以庙而不宴者也”,“所”文瑞楼钞本作“君”;“薄纨之里”,明刻本误作“薄里之纨”;“緁以偏诸”明刻本误作“建以编诸”;“古者以奉一帝后而节适,今庶人屋壁得为帝服。”明刻本脱“古者以奉一帝后而节适”句;“音其勿反”,明刻本脱“音”字;“庶人嬖妾缘其履”,明刻本脱“妾”字;“十人聚而食之”,明刻本“聚”后衍一“之”字;“饥寒切於民之肌肤”,“切”明刻本误作“窃”;“师古曰无尊卑之等”,“等”明刻本误作“卷”字;“致太平之风无出此道”,明刻本脱“道”字。其六中“所以诤臣必谏其渐”,“诤”明刻本误作“静静”。其八中“魏征与文皇讨论政术”,“术”明刻本误作“庶”。其九中“五子训禽荒”,明刻本脱“荒”字;“顺时鹰隼击”,“隼击“明刻本误作“准系”;“奔走未及反”,其四库本外,其它版本均无“及”字;“非熊从渭水”,“熊”明刻本误作“能”;“仁恩念禹汤”,“仁”明刻本误作“人”;“掩渭而畋”,“畋”明刻本误作“亩”,文瑞楼钞本作“略”。其十中“王道于斯缺矣”,“矣”明刻本误作“以”;“德宗皇帝尝问先臣”,“问”明刻本误作“闻”。其十一中“取我衣冠而褚之”,“褚”明刻本误作“处”;“仓氏庾氏即其后也”,“后”明刻本、四库本均作“俊”;“则擢以劝能”,“劝”明刻本误作“勤”。
《潞公文集》卷三《彭门贤守器之度支赵鼎记余生日过形善祝。并惠黄石茶瓯、怀素千字文一轴,辄成拙诗,仰答来意》:“陋躯贲华衮,微名得虚誉。”此句明刻本无,傅校本、季校本也没有,四库本有此句,句后有注:“此二句一本无”。注中的“一本”极可能便是指明刻本。
文集卷八《尚书令魏国忠宪韩公挽词三首》题目中“三”字明刻本作“二”,四库本作“三”,傅校本、季校本与明刻本同。四库本比明刻本、傅校本、季校本多下录诗:
三朝光辅致升平,九叙咸熙入颂声。独运鸿钧成大业, 亲扶英主继重明。圣贤自昔推同德,忠献于今重易名。 清庙已闻从配飨,哀荣不独在佳城。 勅使护葬,特营石室
由以上从《文潞公集》中任取两章所做的各版本的具体文本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1)明刻本、四库本、文瑞楼钞本(季校本和傅校本所依的底本)三种版本各有不同,两淮盐政采进本既非文瑞楼钞本,也非明嘉靖本。
(2)明刻本讹误最多,而四库本与文瑞楼钞本互有补充,是较好的两种版本,鉴于文瑞楼钞本的原貌散见于季校本和傅校本两版本中,故若做《文潞公集》的校勘,则当以四库本为底本,参校季校本、傅校本和明刻本。
[1](清) 李调元.赋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清) 王士祯.池北偶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宋) 叶梦得.序略 [C]//文彦博.文潞公文集.明嘉靖五年(1526年)刻本.
[4](宋) 尤袤.遂初堂书目[K]//中华书局编辑部.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 宋代卷 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
[5](宋)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K]//中华书局编辑部.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 宋代卷 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
[6](元) 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 卷234[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9.
[8](明) 吕柟.序 [C]//文彦博.文潞公文集.明嘉靖五年(1526年)刻本.
[9](清) 金檀.文瑞楼藏书目[K]//桐川顾氏读画斋刻本.中国煮雨山房辑.中国著名藏书家书目汇刊 明清卷 第二十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0]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宋集珍本丛刊[Z].北京:线装书局,2004.
[11]刘琳,吴洪泽.古籍整理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