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型地理教学目标续写方式

2010-03-21 05:24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214183邱杨兵
地理教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北大荒天体目标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214183) 邱杨兵

ABCD型地理教学目标续写方式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214183) 邱杨兵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确定明晰的教学目标,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教学过程更加有效。

一、传统教学目标叙写方式带来的困惑

翻开曾经的教案本,我发现我的教学目标之前曾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刚开始工作。此时,我对教学基本处于零认识状态,我的教学最大想法就是怎么把书本上的知识在上课之前弄懂,然后按照教材顺序再教给学生。从没有认真考虑过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当然,出于形式需要,我也会在教案上写上所谓的教学目标。

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中“宇宙中的地球”一节的教学目标是这样描述的:

1.使学生理解不同级别天体系统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3.使学生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即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的原因。

4.培养学生热爱地球,珍爱生命的情感。

第二阶段:新课程改革开始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新课程培训,我知道了原来我们的教学需要准确制定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于是,我的教案上便与时俱进地出现了格式化的三维目标。

仍以“宇宙中的地球”为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深刻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2.培养学生热爱地球,珍爱生命的情感。

如此这般格式化地写着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很长时间都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反而以为自己适应新课程的能力很强。但上了一段时间的课后,我想检验一下我的教学目标到底达成得怎样时,陷入了困境。我发现我的诸如“深刻理解……”、“掌握……方法”、“ 培养……的情感”之类的教学目标基本都是一笔笔的糊涂账。学生学到到什么程度才叫“深刻理解”?这种“方法”学生是会了,还是压根就没打算掌握?怎样才算是“培养”了某种“情感”?

我的这种教学目标的叙写基本上都属于“目中无人型”,我只说清了“我”这个教师“做什么”,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状况是否发生了切实的变化,在课堂上我无法科学地测量,只能等到某次考试通过考分来衡量,但似乎经常“为时已晚”。

所以,我感觉不论是我刚开始工作时的教学目标,还是新课程改革以后的“三维教学目标”,似乎都是含糊的、毫无指向意义,甚至趋向于“虚幻”的,最终都是要落空的。在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引下的教学基本是低效的。

同时,我还感觉新课改以后的那种“三维目标”式的教学目标叙写方式还存在着只顾部分而舍弃整体的问题。其实,所谓的“维”就是构成整体的一个因素,三维是指从不同视角对整体进行描述,不能武断地将其割裂,更不能将教学环节很机械的对应某一维度的目标。例如我在“宇宙中的地球”中设定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培养学生热爱地球,珍爱生命的情感”这两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但是当所有教学环节都进行结束之后,我发现这两个目标还没落实,于是就灵机一动的提出了“当你发现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可以有生命存在的星球时,你有什么感想啊”的问题。草草收场之后,我总觉得这个问题很突兀,“热爱地球,珍爱生命”的情怀可不是一朝一夕能达成的,也不是口头上喊喊口号就可以的。

到底应该怎样设定有效的教学目标?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关注到学生学习后的变化,并能有效地观察和测量到这种变化?

二、教学目标叙写的基本规范

在糅合了梅格行为目标、格罗伦德的指导性目标以及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的理念之后,教育学界开始形成了这样一套规范的含有四个要素的教学目标陈述方式: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表现程度(Degree),简称ABCD型式。

这里的“行为主体”指的是教学过程中要以学习者(即学生或师生共同探究情况下的老师和学生)为行为主体来描述其行为,也就是引导我们制定教学目标要“目中有人”。

“行为动词”则是指我们要选用哪些能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的词语。例如,当我们想让学生“理解”某个地理科学原理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很难直观地确定学生“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理解”实际上是一个用来描述“内部心理状态”的词汇,从外部难以有效观察。但如果用“解释、归纳、概述、说明、阐释、简述”等外部行为动词来描述时(如下表),情况就改观了很多,当我们的学生能够很准确的“解释”、“概述”一些科学原理时,实际上他就已经真的“理解”了。

表 部分“内部心理动词”所对应的“外部行为动词”

“行为条件”应该准确叙写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条件与范围,包括允许使用的辅助手段、时间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等。例如“读太阳系八大行星图”、“阅读天体系统层次图”等都准确的叙写了“行为条件”。

“表现程度”则应说明这堂课学生应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例如“所有学生都能画出天体系统层次图”就是《宇宙中的地球》这一节里关于“天体系统”具有层次性的最低要求。

规范的教学目标叙写,应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理念,应主要选用反映外部行为变化的动词来陈述,说清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活动后,其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并尽量使这种变化可观察可测量。

三、ABCD型教学目标叙写方式的尝试

叙写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3》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1.通过读东北区域地图,全体学生能够指出“北大荒”的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说出“北大荒”的范围。

2.学生通过读三江平原沼泽图片,能够归纳并描述“北大荒”的最显著的自然特点。

3.通过阅读教材资料,学生能够说出湿地的含义和归纳其生态环境效益。

4.学生通过读东北区域地图,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因素探究“北大荒” 沼泽连片的形成原因。

5.学生阅读相关资料,探究人们开发“北大荒”湿地的原因。

6.学生通过图片和摘自《重返黑土地》等文字资料,分析并总结大规模开发“北大荒”带来的危害。

7.学生通过联系三江平原的现状,探究国家停止开发“北大荒”,并且实行“退耕还湿”政策的原因。

8.学生通过对三江平原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北大“荒”这一转化过程的分析和对湿地生态效益的深入了解,能阐述湿地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意义,初步树立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意识,进一步激励自己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好习惯。

9.学生能掌握通过对《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这一问题研究案例的学习,形成“关注现象---提出问题——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区域环境问题研究的一般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到其它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之中。

这样的教学目标叙写的前提就是我真的将我的“学生”确立为课堂的“主体”。

课堂也切实的由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在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导引之下教学,我可以将目光聚焦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上,更好地观察学生在学习之后是否有实在的变化。这样就可以更加全面而且深刻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的弥补,从而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猜你喜欢
北大荒天体目标
小天体环的轨道动力学
太阳系中的小天体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测量遥远天体的秘籍
一分钟认识深空天体
从北京到北大荒
北大荒:新航母,再出发
北大荒的脊梁——《老军垦》获奖感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