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连城二中(366200) 陈立新
地理高考失误种类与对策分析
福建省连城二中(366200) 陈立新
高考地理试题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考查,关注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和新高考的实行,高考地理综合题还呈现开放性、探究性强的趋势。为此,在考试中学生往往会觉得试题“切入容易、深入较难;得分容易、得高分难”,从而出现地理试题,尤其是主观性试题得分不高的现象。因此,仔细分析高考地理的答卷情况,从中吸取以往考生的经验教训,将非常有利于备考目标的顺利实现。
以下结合09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地理学科第36题考生答卷的丢分原因分析,给备考者以借鉴和警示。
09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36. 根据图5和表3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图5 示意尼罗河三个源流域年降水量分布。
表3 尼罗河径流量构成
(1) 分析尼罗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及原因. (16分)
(2) 为什么尼罗河枯水期径流主要来自白尼罗河?(6分)
(3) 简述尼罗河径流季节变化对其下游河谷及三角洲古代农业生产的影响。(14分)。
【答案】(1)季节变化特点:洪水期出现在北半球夏半年,枯水期出现在冬半年。
原因:尼罗河三个源流流域的大部分,以及流域降水量最丰富、产流量最多的地区,位于北半球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区),雨季出现在北半球夏半年,产生径流多;干季出现在冬半年,产生径流少。
(2)(尼罗河枯水期时,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都进入枯水期,产生的径流量少。)白尼罗河源流位于南半球,南半球为雨季,所以白尼罗河产生的径流最多。
(3)尼罗河径流季节变化显著,导致其下游河谷及三角洲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洪水每年定期泛滥,洪水泛滥之后,开始农耕。枯水季节是作物生长及收获季节。洪水泛滥时在被淹农田表面沉积一层肥沃的淤泥,使土壤年年肥力不减,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应该说36题难度看似不大,但得分却拉开了档次,因此对高考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显得非常必要。此题是一道区域与自然地理有机结合的、以能力立意的高考试题;此题强调学以致用,重点考查学生的原理掌握程度和读图技能的熟练程度,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虽然能力要求高,但所考查的知识:尼罗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及原因;尼罗河枯水期径流主要来自白尼罗河;尼罗河径流季节变化对其下游河谷及三角洲古代农业生产的影响等,都是中学地理的主干知识,并未脱离中学教材,应该说此题是一道精彩的试题,这也为“陷入题海”、“盲目猜题压题”和“刻意追求所谓热点”者敲响了警钟。从高考的答题情况来看,考生失误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 知识理解类: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不熟悉或理解不深入。此题的解答看似容易,其实从答题情况看并不理想,此题考查的知识都是中学地理的主干知识,所考查的知识在教材中都有清楚的表述,但由于学生对基础知识记忆不清,对知识掌握不熟悉,对原理理解不深入,对概念了解不全面,因而造成大量失分。例如、第(1)问,要分析尼罗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的原因,主要应该从河流径流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由于气候是尼罗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的影响要素,因此在分析时应该从气候入手进行分析,但是,许多学生对径流量的概念不明确,所以对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也就抓不住要点,不知该从哪些方面来说明,因而得分不理想。
2. 思维能力类:在新情境中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弱,地理思维能力不全面。此题思维含量高,学生在解答时觉得较吃力。其实并不是说试题难度大,而是由于学生的地理能力弱甚至有缺陷,尤其是学生的比较判断、归纳演绎、定性分析能力欠缺以及缺乏在新情境中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而感觉难度大而造成思维不深入,从而影响得分。例如第(2)问,要分析尼罗河枯水期径流主要来自白尼罗河,就必须有较强的读图能力、提取信息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① 先通过区域定位即可确定出该地为非洲尼罗河流域;②结合区域中的等降水量线和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得出该流域的降水特点;③ 进一步结合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所在流域的气候特点以及表3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可得出尼罗河枯水期径流主要来自白尼罗河的原因。但是,由于学生能力的薄弱与缺陷,使得在具体答题时,不能正确推理,且抓不住关键词,文字表达不清,从而虽得分容易,但难以得到高分。
3. 文字表达类:不会应用专业术语进行文字表达,不能表达全面准确的地理含义。由于学生审题不认真,表达不准确,没有应用专业术语,从而难以表达出准确的含义。例如36题第(3)问,学生没有抓住关键词如“尼罗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显著、洪水定期泛滥、土壤肥力不减”等,从而在答题中造成不必要的丢分。
4. 答题规范类:答题技巧缺乏,层次不严密、答题不严谨,答题的规范性不够。第一,09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地理学科第36题,应该说难度是较大的,有些同学在做综合题时,按照试题的先后顺序来攻第36题,费了不少时间,还不见得做对,没有得几分,可又耽误了时间,还影响了情绪,其实后面的试题难度不大,如果先做,反而可以轻松搞定,然后再集中精力来攻克第36题,情况也就不一样了,也就不会出现会做而没时间做的尴尬状况。第二,一些学生由于粗心大意或审题不认真而忙于动手答题。例如第(1)问要“分析尼罗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及原因”,按照题意应该是两层含义:分析尼罗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进一步分析尼罗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的原因。一些学生就只分析尼罗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或者只分析尼罗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的原因,加上字迹不工整、回答不全面、层次不严密、答题不严谨,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1. 梳理知识系统
高考地理试题一般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考查的落脚点依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必须将这些基础知识理解与识记,并熟悉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应对高考。但是目前,大多数学生对于地理基础知识只停留在只言片语的了解上,不但不能说出其内涵与外延,连识记理解知识也谈不到。为此,在地理复习中,必须重组知识内容,使学生能够从庞杂的知识系统中,形成自己的知识线索。这个过程就是将知识压缩成自己理解的地理知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将书本变薄,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在复习中,要敢于突破教材章节的界限,敢于突破高初中知识的界限,通过某个案例、某个问题(如热点问题)、某条线索、某个区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来分析知识,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在第二轮专题复习阶段,还应该在深化知识的基础上,弄清地理规律、特征的引出和适用范围,尤其要针对地理的主干知识进行重点的突破。如日照图的判读(包括时区的换算、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计算)、天气(气压判断、气旋与反气旋及天气特点)、气候类型和自然带的判断与原因的分析、等值线类地图的判读(包括经纬网判断经纬度位置、比例尺的换算、地球上方向的判定)、区域空间位置的判断、洋流的分布与原因分析、区位分析等。当然在复习中还应该结合热点进行专题复习,如东北工业区、大珠江三角洲、农业问题与经济活动(注意把外国与中国的工业区、农业区的比较),绕月卫星升空与地球知识(时间计算、有关经度变化的地理现象等),中东问题与能源问题(世界和中国,并引伸水电、核电开发与问题),灾害(地质灾害与气象灾害)与全球变化。通过这些知识专题的复习,来构建新的适应高考复习的地理知识结构,而在这种知识结构化的重组中,有利于学生熟悉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和内在的逻辑关系。
2. 重视总结解题方法
在地理复习过程中,应要求学生高度重视对解题方法、思维方法的总结,应该突出对解决试题中的思维方法、思维方式、思维习惯等方面问题进行纠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学会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从而在面对新情境、新设问的试题时,学生也就做到应对自如。为此,在地理第二轮复习过程中,应要求学生注意总结“地理原理和规律”和“各类地理试题”解答方法。例如、等值线图是高考必考的常见图式,主要有等高线、等深线、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太阳辐射量线、等PH值线、等震线等图形,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对等值线图的判读进行归类总结,以便掌握判读等值线的思维方式:①明确和判断等值线所反映的各种地理要素;②分析等值线走向、疏密、弯曲、闭合中心、数值大小及排列方向等所反映的地理含义及其递变规律;③对等值线分布特征和递变规律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④结合地理知识及等值线图反映的基本规律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当然在复习中还可以进一步进行总结,比如对于地理题型分类总结:选择题类思维流程(如推理类试题的思维、能力型选择题、区域类选择题、三角坐标类选择题、排序类选择题、地理计算类选择题、平面直角坐标类选择题等)、综合题类思维流程(措施类、意义类、区位类、影响因素类、区域类、图像类等)。还可以对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应用流程进行归纳(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同一纬度某地的周年变化和日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和周年变化规律;昼夜更替周期的长短变化规律;锋面雨带移动规律;海水温度分规律;洋流分布规律等),通过这种有意识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的提炼和总结,不但能够促进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还能够帮助学生搭建知识间畅通联系的渠道,从而为学生的灵活解题奠定基础。
3. 强化地理解题训练
考试时过度的紧张会严重地影响学生正常水平的发挥,而适度的紧张有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发挥。心理学研究也已经证明:紧张有助于思维,只有提高智力活动的紧张程度,才能高效率地发展学生的记忆、思维和想象能力。如果平时不重视限时训练和规范训练,往往就容易出现“训练不紧张(思想松懈、做题拖沓),考试很紧张”、“平时不规范、考试难规范”的现象。为此,平时的地理复习中应该多进行限时训练和规范训练,以便适度地提高训练的紧张度和规范性,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以及答题的速度和准确度,而在限时训练和规范训练中应该注意的侧重点:①针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高考四大能力进行训练,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具体的解题中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四项能力。例如在四大能力中,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地理能力要求的主导方向,因此在训练中可针对学生空间定位能力不强的弱点,结合区域图,以区域(尤其是热点区域)为中心,整合相关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快速的区域空间定位训练,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空间概念,以便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②针对学生解答试题准确度不高的现象,通过限时训练和规范训练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熟练程度和解答习题的准确程度,这是解题和训练的基本要求。③通过限时训练和规范训练,让学生逐步提高解答试题的灵活性、规范性和不断改变“做题磨蹭、思维迟缓”的不良答题习惯,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解答试题的速度和准确度,而解答简洁、迅速、准确,是高考对解题的要求,也是解决学生老是觉得“考试时间不够用”、“难得高分”等问题的好办法。
4. 突破复习关键环节
高考地理试题难度适中,尤其是综合题设问新,易得分,难得高分。一些学生平时没有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在高考中难以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从而出现大量的非水平性失分。为此,在地理复习中应该在“知识的薄弱点(盲点、缺漏点、常错点)、思维障碍点、答题规范”等方面要抓住问题关键,在“细致”上多下功夫:①学生应该根据考纲的知识范围和自身的学习状况,结合过去在练习和试题中出现的不足和错误以及近来考试中出现的问题,细致地分析答错的题目,深入地追根求源及反思出错的原因及种类,尤其要针对知识的薄弱点(盲点、缺漏点、常错点)进行有效的复习攻坚,以便及时消除和修补薄弱点。②在复习中发现的错误和薄弱点,一定要进行细化分解,要针对自身“信息提取、运算能力、读图审题、知识应用”等方面的障碍,进行合理准确的分析判断。学生经过判断和分析、归纳和评价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对自身存在的思维方面的问题进行有效地破解。③在近几年的地理高考中,许多学生由于粗心大意、书写不认真、不规范而导致失分。为此,在最后的复习关头,应该注重细节和注重答题规范,针对学生以往在考试中存在的“文字表达答不到点上”、“要点性答案之间逻辑性差错”、“文字表达不能科学应用地理专业术语”、“错别字多,字迹潦草”等方面的问题,要进行规范性训练和整改,要求学生在回答地理问题时,尽量利用教材中的语言组织答案,并且应该做到“语言规范,表述思路清楚,书写要注意有条理,准确地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