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威 周正华
患者 女,46岁。因间断乏力15年,加重1个月,于2009年6月9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5年出现乏力,时伴头晕,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缺铁性贫血,间断口服铁剂治疗。治疗后患者贫血情况改善,但停用铁剂3~4个月后再次出现贫血,再服铁剂治疗,15年间症状反复发作。患者无消化道出血等失血病史,月经量正常。入院时体温36.5℃,脉搏58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5/7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精神好,甲状腺不大,未闻血管杂音。胸骨无压痛,心肺听诊、腹部查体无异常。辅助检查:尿常规、便常规正常。胸片、腹部及盆腔B超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血常规示红细胞(RBC)2.86×1012/L,血红蛋白(Hgb)58 g/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74.5 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272 g/L,白细胞(WBC)3.42×109/L。入院后查骨髓象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骨髓病理:增生大致正常,粒红比例减少,粒系各阶段可见,以偏成熟阶段为主;红系中晚阶段多见;巨核细胞不少;铁染色(+),血清铁2.17 mmol/L(8.95~28.6 mmol/L),未饱和铁75.8 μmol/L(29.54~63.54 μmol/L),总铁结合力78.03 μmol/L(40.28~72.49 μmol/L),铁饱和度0.03(0.25~0.50)。血清叶酸(FA)、维生素B12正常,确诊为缺铁性贫血。患者无失血史,为明确铁缺乏原因,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示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24 h食管反流分析提示胃酸分泌低于正常。查甲状腺功能示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0.93 nmol/L,甲状腺素(T4)54.0 nmol/L,促甲状腺素(TSH)0.47 mIU/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2.18 pmol/L,游离甲状腺素(FT4)6.43 pmol/L。甲状腺球蛋白67.9 mg/L,甲状腺微粒体蛋白51.3 mg/L均升高,诊断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治疗予右旋糖酐铁100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7 d后,复查血常规示RBC 3.39×1012/L,Hgb 85 g/L,MCV 82 fL,MCHC 284 g/L,WBC 3.65×109/L。依据诊断予左甲状腺素钠25 μg,每日1次,口服1周后改为50 μg,每日1次,2周后复查RBC 3.75×1012/L,Hgb 101 g/L,症状缓解出院。出院随访6个月,患者一直未应用铁剂,继服左甲状腺素钠50 μg,每日1次,查RBC 3.85×1012/L,Hgb 113 g/L,乏力、头晕症状消失,未再出现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特点是血清铁浓度、运铁蛋白饱和度及血清铁蛋白降低。其病因主要有摄入不足、吸收障碍及丢失过多。本例患者日常饮食均衡,无偏食,无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系出血及月经过多等失血病史,不存在摄入不足及丢失过多的因素。血清FA、维生素B12正常,不存在吸收障碍。本例患者胃镜病理为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无腺体萎缩,不存在胃酸缺乏的直接影响因素。但24 h食管反流分析示胃酸分泌低于正常,故考虑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影响胃酸分泌,胃酸缺乏使铁吸收障碍,出现轻、中度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患者既往多次应用铁剂治疗,病情仍反复发作,经过本次甲状腺素治疗后,贫血纠正,未再发作,提示甲状腺功能减退与缺铁性贫血有关。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基础代谢降低,可能是组织对氧的需求减退,使红细胞生成素(EPO)处于较低的水平,是红细胞生成不活跃的另一个原因。贫血症状可以发生在甲状腺疾病症状之前、之后或同时。贫血通常是慢性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常低于正常的25%[1]。Donati[2]通过实验证明在被施行甲状腺切除术后的大鼠中,胃肠道铁及EPO水平均下降,且2个指标均可被甲状腺激素逆转,对人类而言,贫血症状可在服用甲状腺激素3~9个月后好转,补充铁剂并不能增加贫血的治愈率。缺铁性贫血患者甲状腺功能检查一般被忽略,在临床上当缺铁性贫血患者原因不明确时,应查甲状腺功能,以了解缺铁原因是否可能是甲状腺功能低下所致。
[1]Dawson MA,Yarbo JW.Anemia in hypothyroidism[J].South Med J,1970,63(8):966-970.
[2]Donati RM.Erythropoiesis in hypothyroidism[J].Proc Soc Exper Biol Med,1973,144(1):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