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文 张馨文 韩振伟 史安柱
(1.云南大学a.体育学院;b.生命科学院;c.软件学院,云南昆明650091;2.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云南昆明650091)
当代世界,国力的竞争会在教育的竞争中得到体现,教育的价值定位直接影响着教育结果,同时教育的实施过程又直接关乎教育价值体系的构建。本研究结合云南省开展 “三生”教育实践的背景,分析拓展训练纳入云南省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意义,并重点讨论如何在云南省素质教育体系中纳入拓展训练课程。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拓展训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素质教育、“三生”教育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拓展训练在云南省高校素质教育的现状,以及拓展训练纳入云南省高校素质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2 访谈调查法
对选修云南大学素质选修课程 《大学生心理拓展》的120名学生面谈及问卷调查,了解拓展训练课程的效果、在云南省大学生中推广的对策与建议。
1.3 逻辑分析法
对文献资料、访谈凋查所得到的材料,进行比较与分析、归纳与总结。
2.1 拓展训练课程在云南省高校开展现状分析
拓展训练,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二战时期的英国。英国伯爵劳伦斯出资赞助德国教育学家库尔特◦汉恩,利用一些自然条件和人工设施,让一些年轻的海员做一些具有心理挑战的活动和项目,以训练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由于拓展训练具有非常新颖的培训形式和良好的培训效果,很快就风靡了整个欧洲的教育培训领域,并在其后的半个世纪中发展到全世界。拓展训练引入我国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目前多作为商务公司的团队精神及个人能力的提升训练。2002年在教育部体育卫生司的倡导下,我国7所高校进行了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尝试,首次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引进了心理拓展训练的内容,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于2007年将野外生存训练列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云南省是在21世纪初引入该培训课程,主要应用于职业经理人培训课程中,目前全省专业做拓展训练的企业多达20多家。而在学校教育方面,云南省部分高校在MBA课程中加入了类似拓展训练的培训。但拓展训练作为一种素质教育课程在高校一般大学生中开设尚未有公开报道。2007年,笔者在云南大学将拓展训练引入素质选项课,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2 拓展训练纳入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意义
2.2.1 应用体验式学习模式,丰富素质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目前高校素质教育的问题在于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教育方法落后,效果不明显。传统的教育模式重说教,互动性不强,很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实践证明,拓展训练应用体验式学习模式,学生自主性和参与性强,符合素质教育的自愿原则,两种教学模式的差异参见表1。
表1 两种教学模式的比较
通过课后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85%的同学很喜欢这种教学模式,还有15%的选课学生表示喜欢拓展训练课程 (见表2)。在谈到喜欢拓展训练课程具体的内容方面,98.33%的同学表示喜欢课程的内容,100%的同学均表示喜欢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形式,对课程氛围与师生关系也分别有95.83%和95%的同学表示喜欢 (见表2)。
表2 选课学生对拓展训练课程喜欢原因分析 (%)
2.2.2 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可塑性较强的特点,将团队意识、挫折教育等核心价值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促进学生机智勇敢、沉着冷静、坚持不懈、果敢自制等意志品质。调查结果显示,有83.33%的同学认为拓展训练课程对意志品质有帮助;其次,拓展训练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对其自我效能感与自我同一感的获得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调查显示,81.67%的同学认为对自我认识有提高;最后,拓展训练的中特定场景的设置,对于所设置问题的解决过程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提升创造力来。调查显示,99.17%的同学认为课程对潜能激发有提高,还有94.17%的同学认为课程对情绪调控有提高 (详见表3)。
2.2.3 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人为与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它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而不断改变的相互作用过程。一般认为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以下一些方面: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职业技能、社会交往能力、自我约束能力。拓展训练是以团队为单位,在团队精神的基础上,通过合作、竞争、沟通等主题的切入,在群体协作中促进大学生适应群体和环境的能力,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通过问卷调查显示,96.67%的学生认为拓展训练课程可以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有73.33%的同学认为可以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见表4)。
表3 拓展训练课程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效果 (%)
表4 拓展训练课程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
2.2.4 落实和实践 “三生”教育的精神和内涵
2008年夏,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作出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并提出了实施意见。中共云南省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在2010年工作要点中再次提到:要以实施 “三生”教育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其中,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而拓展训练的起源本身就来自海员生存训练,拓展训练课程无论是课程目标、内容、形式还是课程实效,均与生命、生存教育的目标与要求相吻合,所以拓展训练是符合 “三生”基本要求的新的实践和探索。将拓展训练纳入 “三生”教育体系中,可以落实 “三生”教育的精神和理念,充实和完善 “三生”教育的内涵,丰富 “三生”教育实施的载体,扩充 “三生”教育的手段和形式。
2.3 拓展训练纳入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对策
2.3.1 建立具有各高校特色的拓展训练课程体系
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学生情况和本校自身条件,借鉴社会拓展训练的内容和形式,建立一套适合各高校素质教育需要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选取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兴趣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使拓展训练课程生活化、社会化。云南大学的 《大学生心理拓展》课程采用学分制管理 (素质选修模块,2学分),总学时34学时,(每周2学时,17周),每班人数为60人 (6×10)。课程内容涉及团队拓展、人际交往能力拓展、自我认识拓展、情绪管理、学习能力、生涯规划等。在课程管理中,从上过该课程的同学中选拔和培养优秀学生教练,让他们用自己的成长经验去影响更多的人。正如教练队的宗旨:“让爱传递,让生命影响生命”。在努力建设好课程的同时,积极引导和开发教练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在我校申报了社团 “素质拓展营”,并利用课余和假期为校内外的多家组织和机构开展拓展训练。真正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到目前为止,共培养学生教练员近50名。
2.3.2 建立高校拓展培训师培训认证体系
专业化的师资是拓展训练课程能否真正达到目的的保证。开课教师必须具备拓展训练课程的设计能力和实施教学的能力,为了胜任拓展训练课程的需要必须进行培训。因此,建议在云南省高校工委的协调和统筹下,召集高校中的心理健康老师、体育教师和辅导员等,聘请专业的拓展培训公司,利用其成熟的培训资源对高校老师定期或不定期地集中培训,并对培训合格者颁发资质证书。
2.3.3 充分挖掘各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资源
拓展训练课程的场地和设施是拓展训练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由于不同学校的拓展场地设施资源差异较大,因此,利用和开发现有的场地设施显得尤为重要。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拓展训练的意义,有条件的高校可利用目前建设和搬迁呈贡大学城的机会,对本校建设大学生拓展训练基地进行论证并给予经费支持,建设拓展训练的场地和设施,如攀岩墙、高空组合架等。部分场地与资金资源缺乏的高校也可以利用社会上的拓展训练资源,譬如云南大学与野鸭湖拓展训练基地的合作就是一成功的案例。当然,拓展训练种类繁多,有的需要繁琐的器械,有的完全可以不用器械,有的可以就地取材,有的完全可以自制。譬如:背摔所需要的背摔台、穿越电网的电网、缅甸桥所需要的轮胎、木板等都可以自制,各高校可以视自身情况挖掘和开发。
2.3.4 加强高校拓展训练课程的安全管理
拓展训练的部分项目带有一定的危险性,课程安全要做到 “防患于未然”。首先,对培训项目的各个环节进行试验研究考虑其危险因素,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制定可操作的安全手册,并定期进行模拟安全演练;其次,在硬件方面,必要的安全保护器材不能缺少;最后,训练中还要严格监督和管理。以云南大学为例,我们在课程中增加学生教练队的管理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效果很好,每堂课安排十几位学生教练协助教学组织,每支团队都配有一位教练和一位助教,对每支团队活动过程中的安全进行辅助与指导。从而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迄今为止,云南大学开设了五期 《大学生心理拓展》,受训学员达到500人,还没有在课程中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2.3.5 推进高校拓展训练的评价改革
拓展训练的目的不在于体能的提高,而是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意志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拓展训练课是以体力活动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模式,这里强调的是学生态度与价值观的积极变化,传统的考试方式很容易造成分数歧视。结合拓展训练的特殊性,要制定特殊的评价体系:我们在学生的课程评价中,结合学生平时的出勤情况 (10%),运用团队竞争成绩 (40%)和活动省思打分 (50%)综合评价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一步,拓展训练课程对学生的评判方式还可采用颁发证书替代目前成绩单的方式。证书主要记载学生的经历和客观表现,一般不作主观评价。
2.3.6 加强高校拓展训练校本教材的编写
目前有关拓展训练已有几本书籍可供参考,北京体育大学毛振明、王长权编著的 《学校心理拓展训练》(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钱永健老师所著的 《拓展训练》(2006年),《培训师的灵感》、《户外培训游戏大全》以及网上的拓展游戏大全等都各具特色,这些拓展训练教材有效的填补了拓展训练资料的空白。但是针对 “三生”教育的开展现状,结合云南省高校特点及实际情况,还需要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编写工作。
3.1 云南省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研究与实践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 “三生”教育的推进,拓展训练已经引起云南省教育主管单位和各高校教师的重视。
3.2 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的素质教育体系,可以充实和完善素质教育的内容,落实和实践 “三生”教育的精神和要求,同时也符合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3.3 将拓展训练纳入高校的素质教育体系,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建立具有各高校特色的拓展训练课程体系;②建立拓展培训师培训认证体系;③充分挖掘各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资源;④加强高校拓展训练课程的安全管理⑤推进高校拓展训练的评价改革⑥加强高校拓展训练校本教材的编写。
[1]韩挺卫.陈龙海.企业培训大全[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4
[2]张进辅.现代青年心理学 [M].重庆出版社,2002
[3]约翰.怀斯曼.生存手册 [M].华文出版社,1999
[4]中国登山协会青少年素质培训计划[Z].中国登山协会,2003
[5]张卫军.高校体育课程实施心理拓展训练探讨 [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9(5)
[6]谢恩杰.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新内容——野外拓展训练 [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9(5)
[7]张凡涛,宋金美.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专业体育课的理论分析及实验研究 [J].四川体育科学,2005,6(2)
[8]于海涛,常会丽.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的可行性分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9(3)
[9]常会丽,于海涛.“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12(4)
[10]戴忠恒编著.《心理与教育测量》第五、八、十一章[J].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
[11]汪向东执行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1993:31~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