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秋菊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日益纷繁复杂,他们需要面对很多过去从没经受过的压力和问题,所有这些,必然会使高职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注重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探索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 高职生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迅速发展,并且展示出无限生命力。而高职生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个特定群体,既具有许多大学生共性的心理特征,又有着一些不同于其他同龄青年群体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因此,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高职生的心理素质,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界的共识。高职院校马列主义公共课老师,对高职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与分析研究就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职生提高素质,健康成长。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现代健康概念早已超出人们原有的传统认识,它不仅指生理上的健康,而且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完好状态,即身、心两个方面。而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健康概念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部分国内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认为心理健康应该包含以下几点: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恰当地接纳自我;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培养健全人格;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正确认识环境,并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二、高职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厌学心理。
高职学生的入学成绩相对较低,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方法和习惯欠佳,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导致学习困难,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出现紧张、焦虑心理。或者因为所学专业非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与动力不足,使学习上的挫折感越来越强烈,逐渐厌恶学习。还有少数学生上课迟到,注意力不集中,甚至逃课。
案例:任教班上有一学生小J,中学学习基础很差,尤其是文科方面,进入高职以来,没有学习目标,学习提不起兴趣,导致成绩越来越差,理科成绩也一落千丈,后来完全失去学习兴趣,上课睡觉,最终因逃课数次受到处分。
2.自卑心理。
对于大多数高职生来说,由于在高考中的失利,自信心受到过强烈打击;还有些同学与其他同学相比在社交能力及组织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和强烈的自卑感,导致自信心不足;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不适应高职的自主学习方式,多次考试不顺利而导致自信心逐渐丧失。
3.逆反心理。
高职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问题学生”,这部分学生往往把自己装扮成和绝大多数同学不一样的“另类”,对老师的教育、学校的规章制度往往采取对立对抗甚至敌视的态度,在他们的心目中,任何东西都是不可信的,任何说教都是一种欺骗,任何形式的规定、要求都是对自我个性的压制,因此,在言行上便采取一种“反叛”模式对待一切来自“官方”渠道的要求与规定。“就是不”、“我偏要”的思维模式是逆反心理的典型表现。
案例:我所带班级有一女生,逆反心理较重。刚入学时就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及班主任的教育非常敌视,屡次违反纪律,并且多次教育后仍不改正。
4.未来就业所引发的心理问题。
相对于本科院校和重点院校的学生来讲,高职生学历低,加上目前国内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感觉就业竞争压力较重,对未来的就业形势产生悲观情绪,有的甚至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5.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
目前的高职生相对于本科生大多数学习基础较差、自律意识不强,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主要倡导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指导为辅的学习方法,学习进度较快,一本书要在一个学期内完成,这就要求高职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实现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转变。同时有的高职院校为了督促学生学习,不得不要求学生上早晚自习,这与学生所设想的“上了大学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出现了差距,很多学生不愿意上早晚自习。而且高职院校的自由活动时间相对于高中又多得多,当从家庭较为约束的小环境中走向较为“自由”的学校时,很多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不能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一下子无所适从,不知道课余时间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面对新的环境和学习任务心理失衡,感到迷茫、孤独寂寞,甚至恐惧不安。
案例:这种心理问题在刚入学的新生中尤为突出,班里的几个住校同学,因为高职的学习压力不大,自主时间较多,再加上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自己不会安排课余时间,所以感到空虚、迷惘,失去精神寄托。
6.人际关系所引发的心理问题。
人际交往对高职生来说,既是求职从业的需要,又是高质量生活的需要。与初中学生相比,高职生的人际关系更广泛与深刻,呈现多元化,既有师生的相处,又有同班及宿舍同学的相处,还有与异性的交往等。很多高职生个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缺乏交往技巧,不懂得如何为别人着想,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加上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个人爱好等不甚相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陷入危机,并由此而引起孤独、苦闷、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
案例:班级里有一寄宿的女生,学习很用功,成绩优秀,但是人际关系不协调。综合分析下来,我发现她性格比较内向,再加上生活习惯、爱好等和其他同学不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陷入危机,显得比较孤独、抑郁。
三、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扰的对策
与高职生日益严峻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蹒跚起步的阶段,各方面的工作都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还远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教师有必要做一些切实可行的工作,关注高职生心理健康,促使其知识、技能、良好身心素质协调健康发展。为此,在日常的工作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的。
1.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人生观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高职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社会经济转型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激发高职生进取精神,提高他们学习、工作的积极性,但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也乘虚而入,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素质、人格培养。为此,要加强对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两课”教师要把握高职生的思想、心理现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讲授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了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有正确或积极的认识,采取正确适当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
价值观是人格结构的力量所在。在价值观的培养方面,要让高职生革除旧的人才观念,牢固树立人人可以成才、条条途径可以成才、“适位”就是人才的大人才观,自觉地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为国为民作出贡献作为成才标准,找准定位,摆正心态,充分挖掘自己的长处,脚踏实地,努力把自己塑造成既精通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身心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生理和心理健康知识。
可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利用课堂主阵地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在教学过程中,切忌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成心理知识传授和心理学理论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结合高职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选择通俗易懂的教材,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如情景式、讨论式、模拟表演、现场咨询等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实际心理状况,以达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学生良好人格的教育目标。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同时,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形势变化,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生理、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或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另外,针对某些较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新生适应症、人际关系困惑、情感迷茫、自信心不足等,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广播、报刊、电视、宣传栏、心理健康教育网页等资源,或举办心理知识专题讲座,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认知水平,增强心理健康自我调控能力。
3.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心理咨询是促进心理健康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我院曾尝试性地开设了心理咨询,举办了心理健康讲座,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效果很好。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为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
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可以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课余活动形式多样,包括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种类型的文体活动、学术交流等,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增长才智,磨炼意志,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
5.教育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所有的知识、能力都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所以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才有可能经历失败与成功,不断总结,从而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这样有助于他们社会性的进一步发展。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以理解、宽容、诚信和尊重的态度与人相处。通过人际交往,学生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心理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现代大学生必须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建立并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刘树林,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邹亚超,张传龄.高职大学生使用心理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李玲.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
[4]李永清.从四所高职院校调查看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及矫治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5.
[5]张彩霞.南通地区高职学生择业效能感、成就动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扬州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