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摘 要: 随着经济水平的日益发展,国家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逐步加大。职业院校承担着技术人才培养的重任,其师资的强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成败。教师知识管理是职业院校教师发展的关键,本文对职业院校教师知识管理的现状,以及需要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可能性加以研究,以期进一步完善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道路。
关键词: 职业院校 教师 知识管理
一、教师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是对企业中所有员工的经验、知识、能力等因素的概括,实现知识共享并有效实现知识价值的转化,以促使企业知识化,促进企业不断成熟和壮大。[1]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又有不同的理解。邱永渠教授认为:教师知识管理是在学校管理中引进知识工作者和知识管理的概念,改变学校管理理念和方式,在学校内部激励学校中的知识工作者——教师,整合学校知识资源实现知识共享,以增强学校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2]本文认为教师知识管理应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整合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知识”是一种可开发资源,即教师与知识的融合。
数字技术使计算机搜索、管理和传送信息的能力愈来愈强,但是要将信息转化成有用的知识和明智的决策,仍然需要依赖教师的经验和判断。更重要的是,一切知识若无行动则产生不了任何的价值,而行动的能力与价值的选择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它是无法被任何科技取代的。只有教师用心去工作,知识资源才会出现价值。依附于教师个人身上的零散知识应尽量透过各种方式转化成具体的书面手册,这样才能够将知识转化成有价值的院校资产,进而可以有效地扩散到院校中不同的教师身上,实现更大的价值。
二、职业院校教师知识管理的现状
Nonaka(1994)说明了组织中知识的两个维度:显性和隐性。隐性知识指具有个人性质的知识,它很难成文、沟通,而且来源于一个具体的背景中的活动、经验和含义,包含认知和技术因素(Nonaka,1994)。而知识的显性维度(即显性知识)是用符号形式和(或)自然语言表达的、成文的和可以沟通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不是知识的两个对立面,而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但在目前的职业院校中,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造成了教师知识管理的很多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获得,积累缓慢。
知识的获得、积累是教师知识管理的最基本目的。在职业院校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二者的矛盾是突出的,显性知识由于是客观的、通过图文可以纪录和传播的知识,因此已经被计算机工具表现得淋漓尽致,它的获得、积累已步入了快车轨道;隐性知识由于是主观的、难以用图文记录和传播的知识,因此受“教师”因素的制约很大,目前阶段还不能顺畅、快速地发展。但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能力将成为职业院校和职业院校老师成功的关键。如果说显性知识是“冰山的尖端“,那么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大部分。[3]因此,隐性知识获得、积累慢,则整个知识的获得、积累就慢。
2.知识共享障碍。
知识共享障碍的原因有三条:(1)知识是有价值的,可以视作资产。(2)知识的获得是要付出代价的。(3)知识相对价值的降低。“知识共享”,顾名思义,是指一个企业内部的信息和知识要尽可能公开,使每一个员工都能接触和使用企业的知识和信息。知识共享可以使每一个新项目的运动都建立在全公司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之上。[4]实际上,“力量不是来自于保密的知识,而是来自共享的知识”。但是,在职业院校中,领导方式更多的是专家型领导,即走上领导岗位的,大都是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的个人。因此,要得到领导职务,跟老师们的成绩是不无相关的,老师的经历、经验是取得这些成绩关键的因素,而这些都是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成了争夺领导职位的因子,分享成了一种奢望。
3.知识创新不足。
新知识产生于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的相互转换过程中,知识的转换过程可分成四种不同的类型:隐形知识向显性知识转换过程、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换过程、显性知识向隐形知识转换过程、隐形知识向隐形知识转换过程。隐性向显性知识的转换是四种方式中产生知识的最有效途径。个人拥有的隐性知识是新知识产生过程的核心,新知识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四种方式的动态作用。因此,如果这四种方式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增多,也就是说如果有更多的人参与,小组或组织中的知识就会出现“知识放大”。知识也就从个人水平上升到小组水平或组织水平,甚至是不同组织间的水平。因此,有效的知识转换过程需要不同层面高频次的相互作用和四种方式的共同作用,更重要的是,为了将有价值的隐性知识快速转换为显性知识,需要寻找到更好的相互交流和表达我们自身知识的途径。因此,我们需要一个优化的交流方式,以更快、更方便地获取知识。但职业院校老师这一方面做得还不足,故而也就不会有很多的产出。
三、职业院校教师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与一般的教师相比,职业院校教师具有更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4]但也有一些困难影响着他们,这就更加需要对职业院校的教师进行知识管理。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顺应国家经济转型需要。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中国已经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向技术、资金密集型的新型生产方式转变。基于此,社会对基层岗位员工的技能、素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而承担这一基层员工培训的主体便是职业院校。国家教高〔2006〕1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职业院校持续不断发展的大势已经形成。职业院校本身所固有的一些特点,对职业院校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学主体学习特点限制。
在中国,职业中学学生大多是由于中考、高考成绩不理想,不能够达到一定的分数线而去读的职业院校。这些学生的底子普遍比较薄弱,对自己的期望值和要求都不高,进取心不足是他们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情况对于职业院校的老师来说是重大的挑战,教好他们的第一步,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3.教师知识管理动力不足。
职业院校的老师同其他所有老师一样,同样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出成绩,但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投资不足、政策照顾不到,造成职业院校在一段时间内处于积贫积弱的局面。再加上学生自己本身底子较差,部分老师对这样的一个群体态度的错位,都可能成为学生失去求学动力的原因。学生成绩提不上去,老师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
4.管理者缺乏知识管理经验。
由于资源、经费的不足,职业院校的老师有不少是采取外聘制。其中还有很多都是兼职的学生。它们对职业院校没有归属感,给职业院校进行教师知识管理带来了部分麻烦。职业院校和其老师在知识的获得、积累、共享、创新等方面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意识到教师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很多的教师资源都在无形中浪费。
四、职业院校教师知识管理的可能性
各种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各种理念的宣传和深入人心,为职业院校教师知识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种种可能,具体条件为:
1.校园网和群件的普及和发展。
校园网技术的优越性包括:更快、更好地检索信息,提高工作绩效,广泛的内容和其他院校的信息关联、交流,低成本的创新和产出,方便的信息利用和流通。使用精密的搜索和检索设施,如导航、提问和个人化的路径,基于超媒体的信息系统能够存储和精确地查找大量的已记录的院校教师知识。
群件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的提供群体协同工作的软件,包括电子邮件、文档管理与工作应用极大部分。由于共享的信息都存放于群件中,它变成了院校的知识库,院校或新老师都可以从知识库中迅速获取工作资料、别人的经验、过去的讨论与会议。院校中的每位教师都可利用它共享他人宝贵的经验。
2.教师知识管理是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
职业院校的荣辱兴衰,与每一个院校老师的自身利益直接挂钩,往往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发展好个人,而且要带动其他老师,让大家一起发展,院校整体才会不断进步。具体的共同进步方式有:(1)教师间的座谈会。每隔一段时间,召开一次教师座谈交流会,每个教师都谈谈在这段时间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以及在工作中遇到的还没有来得及解决的问题。(2)将优秀老师聘请来开讲座,优秀老师之所以比一般老师优秀,必然是因为他在工作中掌握了一些独特的、简洁的工作方法。经过交流,期望让本院校老师多多汲取养分,能够摩擦出一些智慧的火花。以带动整个院校教师的水平,从而提高整个职业院校的质量。(3)“师徒式”的教师之间的传、帮、带活动。[5]
参考文献:
[1]叶茂林,刘宇,王斌.知识管理理论与运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5.
[2][6]邱永渠.现代教育管理改革探索[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7.
[3]徐高明.知识共享与创新:高校知识管理的核心[J].江西社会科学,2002.5.
[4]王东.中职专任教师职业稳定的影响因素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10.
[5]张润彤,朱晓敏.知识管理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