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玲
摘 要: 本文诠释了英雄、偶像的定义和二者的关系,通过回顾英雄、偶像崇拜的时代变迁,重点论述了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偶像崇拜的原因,并提出了正确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立英雄偶像观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英雄 偶像 英雄偶像观
一、研究意义
英雄和偶像既是社会与时代的产物,同时又是情感、文化与价值观念的产物。每个人都有自己崇拜的英雄偶像。英雄偶像作为一种精神寄托、模仿崇拜的对象,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作用。而在现代大学生的社会生活中,英雄榜样的地位逐渐弱化,明星偶像的作用开始突起,关于榜样与偶像崇拜的错位的现象令人关注。本文通过回顾青年人英雄偶像崇拜的变迁,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正确引导教育措施。
二、英雄与偶像的定义及关系
1.偶像的定义。
偶像指用木头、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的人敬奉的人像,比喻特指一种传统的信仰或理想,不加批判而盲目加以崇拜的对象。
2.英雄定义。
英雄原来指品质优秀、武勇超群、无私忘我而令人敬佩的人,也指具有不怕困难、为人们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佩的品质的人。事实上,所有懂得畏惧并最后战胜畏惧的人都是英雄。
3.英雄与偶像的关系。
英雄偶像崇拜,既是源自个人内心的心理需求,又是从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社会需求。偶像与英雄是大不相同的。偶像不可能消解英雄,英雄也不能完全取代偶像。不同的时代和时期,英雄和偶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战争年代,我们更多地需要英雄来支撑信仰和勇气;和平时期,人们的心灵也许更多地被歌星、明星等偶像占据。和平年代英雄稀缺,于是偶像泛滥,偶像虽然能让人兴奋和快乐,但偶像与英雄不能相提并论。因为偶像会流行也会“贬值”,而英雄永远受到人们的尊敬。偶像大多是在台上闪闪发光,而英雄生于平凡,成就于伟大。没有人会说失去了偶像就失去了一个时代,但英雄却能感动一个时代,教育几代人。一个明星能红极一时,但似昙花一现,而英雄往往能名垂千古,流芳百世。英雄与偶像,不能以流行论高低。从终极价值来看,英雄也是偶像,而且是永恒的偶像。人生需要与英雄做伴,也可以和偶像同行。偶像可爱,英雄可敬,当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时候,需要的是英雄而不是偶像。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英雄来自普通百姓,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人民才会把你崇拜为至上的英雄。
三、回顾英雄偶像崇拜的时代变迁
从英雄到偶像的变化,有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有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所致。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结束了战乱,人们不禁开始缅怀心目中的英雄——为新中国的成立献出生命的先烈。随后又发生抗美援朝,因此五十年代的偶像是革命英雄: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先烈和最可爱的人。六十年代,英雄辈出的激情岁月,偶像是劳动模范,爱岗敬业、先人后己的榜样已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典型:雷锋、王进喜、焦裕禄、欧阳海、时传祥等,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公而忘私、艰苦朴素,都是在当时最受称赞的道德品质。七十年代时期,刚经过“文革”浩劫的中国,科学技术、文化教育都处于百业凋敝的可悲境地。此时整个社会正孕育着变化,萌生了对科学的崇敬。民族振兴激发了全国人民尤其是年轻人对于科学的无比热情。知识成为改变命运的关键,于是,知识分子成为人们追捧的新的偶像,陈景润和钱钟书分别代表着两个不同的领域。人们崇拜他们,其实是在崇拜知识。八十年代是中国近代诗歌的黄金时代,是一个复苏的时代,青年们要回到城市,从头开始,他们需要奋斗精神的鼓舞。战无不胜的中国女排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张海迪身残志不残的精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很多人就是在她们的鼓舞下实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随着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社会渐露雏形。利益的多元,带来了价值的多元;价值的多元更带来文化的多元。九十年代以来社会文化进入了一个颠覆传统与精英主义、“无厘头”盛行的时代。歌星、影星和体育明星是当代青年所崇拜的对象,如王力宏、蔡依林、周杰伦、赵薇、陈坤、姚明、刘翔,等等。一个民族,要发展,必须建立稳定的核心价值观,而主流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将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当代大学生只有构筑稳定的核心价值观,才能支撑起中华民族的崛起。
四、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偶像崇拜的特点、原因
(一)“80后、90后”大学生特点。
他们时代感鲜明,个性张扬,充满朝气,缺少责任感;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更多元化,接受新兴事物的速度更快;思想更为早熟,自我意识更强。具有知识面广、好动手、好交际的特点。他们很自信,不再迷信权威,很叛逆,不循规蹈矩,不愿意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对每样事物都有自己的见解和原则,属于中庸包容的一代,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
(二)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特点和原因。
1.崇拜偶像特点
(1)多元性。当代大学生的偶像崇拜呈多样性,除了一些歌星、影星、体育明星外,也逐渐从才华、个性、人格魅力和社会贡献等方面来确定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和学习的榜样。(2)时代性。“80后、90后”大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经济发展较为关注,因此崇拜一些政治、商业成功人士和自我创业成功的偶像。(3)感性化。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学生倾向于对偶像外部形象的欣赏与模仿,喜欢青春靓丽、时尚另类的俊男靓女。
2.崇拜偶像原因
大学生偶像崇拜体现出他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是对他们未来人生道路的一种期盼,也是毕业后走向社会前的一种人生准备。
大学生崇拜偶像原因如下:(1)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当前全球化经济下的多元文化社会与大学生英雄偶像崇拜的多样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样性:寻求精神偶像、身心的愉悦,以及对物质的渴望等,他们对偶像的选择也迥然不同。(2)时代因素。偶像崇拜作为时代的缩影,是社会文化和价值体系的直接反映。社会文化环境决定了人的价值取向,不同时代的主导价值观极大地影响着该时代大学生的偶像选择和偶像崇拜的趋势。(3)大众文化的影响。大众文化首先是一种商业文化。它的生产、流通、传播、消费都受市场规律控制,并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表现出极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大众文化又是一种老百姓的文化,它肯定并张扬世俗生活的意义、消费欲望和价值追求,并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满足消费者娱乐休闲的需求,借以缓解现代社会竞争带来的压力。再者,它是一种感性文化,通过鲜明的感性形象吸引大众的感官世界,以即时性的愉悦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以其形象的直观性和情感的愉悦性来获得大众广泛认同和青睐。最后,它是一种流行的时尚文化,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大众传媒,制造时尚,引领潮流,形成流行文化,使大学生成为流行时尚的追逐者和创造者。
五、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英雄偶像观
1.强化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
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影响巨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开放理念,以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改革德育工作。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又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传统美德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渗透各种现代道德理论,剖析各种社会问题和包括偶像崇拜在内的各种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鉴别,正确对待心中的偶像,并帮助大学生建立有意义并能自我实现的价值观。高校教育者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切实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开展卓有成效的、生动活泼的价值观的教育,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有用之才。
2.构建校园立体化网络教育平台。
注重舆论,理性审慎地对待名人、明星。大学生作为文化接受的前沿群体,自我控制和自我认知能力较差,易受到外界影响。因而高校在教育疏导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开展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特别是网络重要平台,它交互性、平等性和即时性强,便于学生在宽松、自由、虚拟而又真实的网络世界中自由地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真实想法,从而达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此同时,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广播、电视、电影、校园网络来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和价值的认同感,并利用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容、校风、校纪的正确合理引导与社会实践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伦理意识,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成功道路,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以正确的欣赏与品味的态度来对待大众偶像。
3.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具有明确的目的,能体现大学生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特定的文化环境熏陶、文化渗透、精神感化等途径形成这一特定群体的共同的价值认同标准、理想信念追求、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它对校园里的大学生起着不可低估的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具有持续的价值观正确导向作用。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如多举办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讲座报告、文艺演出、歌咏比赛、戏剧比赛和音乐会等,体现校园文化的时代特色,对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尹金凤.1949—1976年偶像崇拜及其对道德生活的影响[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谭建平,伏芬.当代大学生价值冲突特征及其原因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9).
[3]毛晓丹,彭小川.大学生“偶像崇拜”现状探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