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琰琰
摘 要: 本文在分析以全球化和网络化为特点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道德环境及其重建的相关问题,以此为依据,详细探讨了大学生家庭环境因素,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有益于优化社会道德环境。
关键词: 道德环境 家庭环境 重建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是当下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关系到国家、民族发展的希望与前途。必须看到,伴随着上个世纪末以来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多元交错的今天是一个不可回避却又无法简单应对的问题。
“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青年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自制力都还较弱,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出现了种种思想道德上的问题,而面对这种种问题,许多人从大学生自身去分析原因,甚至出现了种种对大学生自身行为的批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问题,不仅仅从大学生身上寻找原因,更重要的是审视道德环境。打个比方,放一张四条腿不一样长的凳子,让人站上去并要求要站稳,可行吗?所以说道德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道德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其中,“家庭环境在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变迁中的影响不可低估。父母的道德品质和对事业追求的榜样作用,是影响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重要因素”(《论现代家庭道德环境》,朱巧香,2004年8月)。
一、时代背景
当前,全球化和网络化作为时代的大背景,已经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活动、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等。尤其是青年学生,他们在思想道德方面极易受到影响和冲击,所以出现了道德“滑坡论”和“爬坡论”之说,意指如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及行为出现了倒退的一面或进步的一面。而在这个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蜂拥而至,不能单纯地将原因归咎于大学生自身方面,他们不是不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不接受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理念,而是在如此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他们也很茫然,无从选择。
1.全球化的时代背景。
“全球化作为不同领域人们交流互动的潮流与趋势,带来的西方的价值观与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的矛盾尤为突出。它作为一种时代的意识,造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深刻改变”。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人们重视教育的创新和人才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德育的发展;重视效率和效益,从而导致部分青年学生倾向于重利轻义、拜金主义。
2.网络化的时代背景。
网络化是现代意义上全球化的基本特征,是现代人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使“地球村”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现实。“网络虚拟世界的出现对于现代社会生活的意义最直接的表现是,现代人拥有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的重要的场所,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的单一空间的固有模式,深刻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人的交往与交际方式”。它使中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显得有些滞后甚至变得无序,同时也冲击了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理念的保守性和封闭性,使人们的视野和价值理念更加开放。
网络是把双刃剑,它给人们提供了各种信息,使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有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渠道,但由于青年学生的自制力和辨别力较弱,因而也导致了一些危害性后果。
二、道德环境及其重建的相关问题
1.道德环境。
“道德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主体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主体自身以外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包括社会制度、社会风气、社会文化氛围;也包括学校、家庭和群体等具体的生活环境。良好道德环境能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使人性提升、人格健全;同时良好道德环境也是一种无形的资源。道德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既要求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结构和社会体制,也要求净化社会风气,规范文化市场,优化文化环境,而其基础则是社会公德建设”。
2.道德环境需要重建。
谈到道德环境重建,也许有人要质疑,为何要进行重建,需要重建吗?如果说需要重建,那么在2008年汶川地震等灾难中,我们看到,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学生不是彰显了爱国精神、道德品质吗?然而,我们同样也应看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道德的滑坡。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家”的意识强烈,这一点的好处在于当国家受难时,人们会把中国看成一个大家,从而努力维护这个大家的利益;而当国家发展平稳时,人们就会只顾自己的小家,从而产生出现“任人唯亲”,甚至私欲膨胀等现象。并且,这里所说的道德重建不是要去推翻所有传统的道德模式,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式的重建。就像重新盖一座房子,当人们重新建的时候当然会把拆除时好的材料留下再利用。所以道德环境需要重建。
三、大学生家庭环境的现状
“家庭道德环境是和家庭成员的道德活动紧密相关又对家庭道德发展变迁起着熏陶作用的各种人文条件的总和”(《论现代家庭道德环境》,朱巧香,2004年8月)。
在青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道德环境对他们起着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的文化氛围、教育方式、经济基础、社会背景等都深深地影响着青年学生们。“多数青年在成人阶段之前都是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接受社会规则、完成社会化的。因此家庭教育对青年道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永久性的”(《浅议全球化过程中中国青年道德的冲撞与重建》,胡晓迪,2009年4月)。
1.从家庭社会经济背景来看,父母的社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子女的发展,高学历或高职位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比较大,也更能使孩子接触和见识得更多,并且能帮助子女选择更好的发展方向。高收入家庭的父母一般较重视子女教育的投入,而这种类型的优势在于,能为子女提供较好的物质条件,使子女的学习环境等优于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孩子,使子女在认知基础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帮助提高学习成绩和能力;劣势在于,如果一味地只知投入金钱而忽视子女的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的发展,放任其发展,反而会导致子女不思进取、性格娇纵等。
2.从家庭教育方式来看,家长对子女不同的教育方式,是影响子女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农民希望庄稼快快生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子女表现不好时,家长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所以采用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提醒方式的家庭,子女的责任感、独立性会相对较强,学习成绩和各种能力也表现得较好。反之,粗暴型、放任型的家庭,会使子女感到自卑、焦虑,学习成绩和各种能力也不够突出。
3.从家庭结构来看,据调查,当前主要是以夫妻关系为核心的家庭占大多数,此外还有三世同堂的家庭,即青年学生与父母及(外)祖父、(外)祖母一起生活的家庭,另外就是单亲家庭。调查显示,从这几种家庭结构相比较来看,后两种家庭结构对青年学生的不利影响要高于第一种。
四、对策和措施
1.家长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家长自身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准和言行对子女品德的塑造、气质的形成、人格的完善极为重要。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作用最为直接,家长的道德示范、在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实际作为所显示的道德立场,会直接影响到子女的道德认知,决定他们的道德判断标准的建立”(《论现代家庭道德环境》,朱巧香,2004年8月)。因此,家长要为子女树立榜样,要成为孩子学习的对象。而不能因为受到各种诱惑和各种过于开放思想的影响而导致夫妻不和甚至家庭破裂,从而对子女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2.家长要采用良好的教育方式,即树立起良好的教育理念。
不溺爱和骄纵子女,也不过分苛求子女,做到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和宽容子女,使子女能够舒展心灵,发挥潜能。要充分重视对孩子的道德观、人生观的培养,使之成为一个品格健全的人,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成“才”却没想过孩子应成为什么样的“人”。
3.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父母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主动积极地照顾老人、孝敬老人,让全家共享天伦之乐,从而成为子女所模仿和学习的对象。积极开展有助于家庭氛围的活动,使子女在活动中受到良好的道德风范的熏陶,提高自主意识和平等意识,以有利于促成良好的家庭关系。
4.家庭道德环境的优化不仅需要家长的努力,而且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
家庭道德环境既是相对独立的,又受到社会环境的重要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存在于现存社会关系中的一切缺陷是历史地产生的,同样也要通过历史的发展才能消除。”“恩格斯根据这一观点,分析了英国工人的家庭状况对孩子的影响。他说,忽视一切家庭义务,特别是忽视对孩子的义务,在英国工人中太平常了,而这主要是现代社会制度促成的。对于在这种伤风败俗的环境中——他们的父母往往是这一环境的一部分——像野草一样成长起来的孩子,还能希望他们以后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踌躇满志的资产者对工人的要求真是太天真了!”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对家庭道德的影响不容忽视,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总之,正如马克思所说,“环境创造人,人创造环境,二者统一于实践”。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各方面发展都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我们要不断探索方法、创新理论,更进一步优化青年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曾盛聪.伦理变迁与道德教育——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际遇中的现代性追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肖群忠.伦理与传统.人民出版社,2006.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
[4]王青耀.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思想特点分析.1996.6.
[5]朱巧香.论现代家庭道德环境.2004.8.
[6]胡晓迪.浅议全球化过程中中国青年道德的冲撞与重建.2009.4.
[7]易琳.家庭教育在高等营核德育二作中的作用.2004.6.
[8]官旭明.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教育策略.2002.2.
[9]李霞.当代社会道德信仰及其重建.2009.2.
[10]吴懿.网络中的道德缺失及重建.2009.3.
本文是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007sk059zd)《大学生就业中的法律问题》初步成果的一部分。
通讯作者:王伟,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作者系安徽农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