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2010-03-16 03:18贾红玲
文教资料 2010年34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贾红玲

摘 要: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构建自主学习方式,交还学生提问权利;营造民主平等的环境,激发学生提问勇气;创设问题情景,刺激学生提问动机;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学生质疑能力,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造精神。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策略

我国古代理学大师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一首诗里形象地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也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因为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由此可见,高度肯定和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古今中外教育家和一些科学家的共识。

何谓问题意识?就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它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意义。

首先,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现代教学的重要元素。而问题意识是衡量主体性的重要标尺。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不再满足于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或答案,不再满足于人云亦云,而是敢于怀疑老师给出的结论,产生对于一个问题探索多种答案的意识,从而使他们思维活跃起来,打破定势,使学生在思维和探索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这样的学习,就不再是一个灌输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锻炼。

其次,增强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中学思想品德课涉及内容比较广泛,不仅仅有一些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内容,更要面对众多的社会现实问题,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也较高,不仅仅要求学生能掌握基础知识和理论,更要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来认识、理解社会现实,提出、分析、解释一些问题。而问题意识则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它可以改变学生总是围绕教师和教科书转,以及满足于了解现象而不愿作深入思考去认识隐藏于事物背后的本质和规律的学习态度,从而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它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思考和提高中形成探究学习的习惯,增强探究的精神。

但是目前中学生问题意识普遍缺乏。根据我对所教班级作的一次调查发现:在全班61名同学中,对提问真正感兴趣,乐于主动提问的仅有5人,大约占7%,被动性提问和不愿提问的学生超过了90%。究其原因,有这样几点:(1)老师课堂上“一言堂”,学生没有机会提问;(2)不敢问,担心提出问题可能贻笑大方,或者被老师批评;(3)思维僵化,发现不了问题,不善于提问。针对这些情况,我觉得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扭转这种不利的教学局面。

一、构建自主学习方式,交还学生提问的权利

青少年具有好奇、好问的特点,一旦到了课堂上却反而没了问题。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课堂缺少鼓励学生质疑、提问的机制,压抑了学生的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一言堂”的教学往往剥夺了学生提问的权利,他们天生好问的意识消失了,机械、呆板地接受知识。因此,首先应把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一切才能成为可能。“自主”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拥有提问、讨论、解决问题的权利。所以我们应构建自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提问的空间,逐步唤醒学生的提问意识。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我在课堂上经常引导同学们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层面由浅入深地来思考问题。比如在学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一课时,首先展示有关宪法与刑法谁的地位高、谁的作用大的争论材料。然后指引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许多同学提出了一系列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指引同学们重点探究三点:(1)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地位如何?(2)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3)针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怎么做?由于这堂课我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同学们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因此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质疑,不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更出现了学生兴趣高涨、人人提问的生动局面。

二、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提问的勇气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已,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当前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主要是因为有心理顾虑。他们担心:我这个问题是不是太简单了?会不会被同学讥笑,被老师批评?或者又会想:我的问题会不会老师答不出来,让老师下不了台?……所有这些担心,都禁锢着学生,使学生有问不敢提,久而久之,便使学生无疑可问。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安全自主的心理环境,营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流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为此,教师应该做到:第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放下架子,与学生拉家常,做朋友,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让学生敢说。第二,尊重学生的提问,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乐于听取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教师对学生的每个问题都要认真对待,耐心解答,尽量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三,要改变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组织性和有序性的倾向,老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要允许学生的某些“离题”甚至是“错误”的质疑行为,并给予及时的正确引导。只有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下,才能引导学生由不敢问到敢问,再从敢问到善问。

三、积极创设各种认知冲突情景,刺激学生提问动机

皮亚杰认为,认知冲突在认识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其好奇心,由此产生矛盾、疑惑、惊讶,就会促使他们提出问题。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通过以下情形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使学生主动提问。一是认知矛盾。有时学生试图用旧知识解决新事物,当理论与事实不一致时,就产生了认知冲突,即有了问题。二是认知空缺。有时学生试图去探索与解决新事物,但是往往用已有的知识又不够用,于是便形成了认知空白,也就有了问题。三是认知疑惑。当学生处于用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但又迫切希望解决新问题的疑惑状态时,学生的问题也就产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那为什么在我们的周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有的人拥有别墅、轿车,有的人却连基本生活费也难以保证呢?”认知的疑惑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想问问题了。

四、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方法指导,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授之以渔”历来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针对当前学生无疑可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善于发现问题,无问可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增强他们提问的能力。首先,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理解课本,这是理论武器,是发现问题的基础。其次,指导学生善于从理论与实际的反差中来发现问题,这就要求他们善于联系社会现实,要多关注新闻联播、报刊杂志,关注社会现象,然后尝试用课本上学的一些知识和原理来分析、解释这些社会现象,看看课本所讲与社会现实是否矛盾,为什么会不一致?比如九年级教材中讲到“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时,同学们联想到当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较快发展,贫富差距拉大的现实,立刻就产生了疑问,纷纷举手发言、争论。最后,要教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比如当前我国尤其是东部地区电力紧张,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合作、探究,对这一个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思考,从而发现了许多的问题。认识到这不仅是由于我国能源短缺,而且跟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较快、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及国民的资源意识较弱有关。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教材的课题、框题、重要原理等内容有意识地多问一些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进而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大力倡导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与学生不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而是引导者与被引导者的关系,要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教师与学生平等进行心智交流,需要教师精心设置和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问题,同时启发诱导学生,让他们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引下解决问题,而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这样,才能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充裕的实践机会,真正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旭远主编.新课程,新理念.基础教育改革通识培训教材.

[2]问题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7.

[3]周庆元,欧阳芬主编.做智慧的教师.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