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彩虹
摘 要: 生命教育一直以来是我国中学德育的一个空白区,在中学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从生命教育的内涵、中学德育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出发,分析目前部分中学生命教育缺失的情况,从而提出可操作性的策略,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中学生 德育 生命教育
我国大多数青少年成长于父母和长辈的溺爱环境中,经受不起困难和挫折的打击,心理素质十分脆弱。中学生自杀的比例逐年呈几何倍数递增,中学生轻视与伤害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加强对中学生的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德育是开展生命教育的主渠道。在中学德育中实施有关生命的教育,引导中学生珍视生命的价值,理解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命教育的概述
(一)生命教育的概念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作为应对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现象的对策而出现的,最早是由美国人杰·唐纳·华特士提出。1979年,“生命教育中心”在澳大利亚成立,生命教育的概念逐步明确化。
生命教育是一种人生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中小学生命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怀着感恩的心认识生命,珍爱、关怀、欣赏和敬畏生命,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1.认识热爱生命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只有生命的存在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中学德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命起源的教育,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形成、成长、衰老、死亡等知识,引导学生接受痛苦与困难是生命的一部分、苦与甜是辩证存在的,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苦与甜。
2.欣赏尊重生命
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轻视、蔑视任何个体的生命。德育工作者要教育、引导、协助学生去欣赏生命的丰富与可贵,告诉学生如何去尊重生命,教会学生用爱去经营生命。
3.珍惜敬畏生命
许多人认为得到生命是轻而易举的,完全没有考虑到生命的艰辛与伟大,更有人把生命当儿戏。这是他们缺乏敬畏生命意识的表现。中学德育工作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死观教育,注重情感教育,引导他们用积极、乐观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去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培养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二、中学德育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一)社会的发展呼唤中学德育渗透生命教育。
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激烈让不少中学生迷茫、无奈和消沉,应试教育模式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忽视引导中学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考,中学生情感的麻木和责任感的丧失最终导致了对生命价值的怀疑与蔑视。
(二)这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需要。
中学生的德育状况,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中学德育中渗透生命教育,有利于激发中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发图强的志向;有利于培养他们勇敢、自信的品格;有利于增强广大中学生应对竞争的意识和能力。
(三)这是德育本质的决定性要求。
德育的本质是让受教育者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人的生命是德育的载体,没有生命,自然就无道德可言;不讲生命教育,德育自然也会落空,要改进中学德育,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
(四)这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迫切需求。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中学生的生理发育落后于心理发育。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学德育必须渗透生命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及时加以疏导,使其向积极的、健康的方向转化。
三、中学生命教育缺失的现状
(一)观念意识淡薄
生命教育不仅仅是生死的问题,其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我国大多数学校均未把生命教育课纳入学科教学计划中,生命教育还未得到学校的重视。此外,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识不足,对生命教育的开展往往持消极和无所谓的态度。
(二)可操作性不强
目前生命教育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研究层面,实际操作性不强,流于形式。不能操作,也就不能实施;没有针对性,也就没有效果。
(三)实施主体不明确,社会支持系统薄弱。
由于师资的短缺和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生命教育的实施主体不明确,不能在实践中很好地施行。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社会普遍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对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没能为他们提供充分发展个性的空间,吞噬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
(四)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保证。要成为生命教育的引导者,就要把生命教育和自己所从事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但大多数学校没有重视对师资的专业化培训,缺乏“高、精、尖”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教师本身就缺乏对生命教育的理解,那么德育的实效性肯定不尽如人意。
四、中学德育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以德育为主体,渗透式与体验式教育相结合。
生命教育也即心灵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所以生命教育必须通过体验式与渗透式教学来实施,通过戏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体验活动,让学生参与表演,在情景交融中感受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将生命教育渗透其中,达到情、意、行的完美结合,从而感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理念,帮助学生构建生命的远景,引导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远大的理想。
(二)启发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培养高、精、尖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开拓者和领路人,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实施生命教育,必须培养教师的生命情怀,提升教师的内在素质,尊重学生,关怀学生,赏识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积极的、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三)遵循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哲学上讲,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必须遵循规律,违背规律必然遭受惩罚。青少年成长的自主性要求教师必须尊重他们,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性,而不是用成人的眼光去规范他们的生活,使他们服从安排。只有在开明的、自由的环境下,中学生的生命才能够真正获得健康的发展。
保尔·柯察金曾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生命教育是教育的灵魂,促进生命的成长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师要让学生领悟生命的珍贵,体验生命的快乐,品味生命的幸福,做学生生命成长的领路者、促进者,和学生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程红艳.寻找元基点——生命教育[J].江苏教育研究,2002.4.
[2]邓涛.教育视野中的生命教育[J].教书育人,2002.16.
[3]罗楚春.生命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4.12.
[4]徐亚芬.中学政治课生命教育要义浅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4.3.
[5]陈丽芳.浅谈生命教育[J].教育艺术,2009.6.
[6]简虎.中小学应加强生命教育[J].基础教育,2004.4.
[7]王学风.中小学生命教育论纲[J].教书育人,2003.1.
[8]刘世漪.珍爱生命教育的探索和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05.5.
[9]高锦泉.青少年生命教育基本理论探讨[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0.
[10]雷静,谢光勇.近十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