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 兰,石燕清,李永杰,赵剑平
(北京老年医院 超声科,北京 100095)
临床研究已经证实,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发生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目前临床还缺乏预测高血压脑卒中的指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增加是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研究表明,颈动脉IMT增加可作为预测心血管病及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l]。本文旨在探讨高血压脑卒中与颈动脉IMT的关系。
100例高血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均除外继发性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肝肾功能障碍及严重的心脏瓣膜疾病。100例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65~85岁,平均68.2±5.7岁。根据是否伴有脑卒中分为单纯高血压组(37例)和高血压脑卒中组(63例)。单纯高血压组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65~82岁,平均67.8±5.2岁。高血压脑卒组中男39例、女24例;年龄65~85岁,平均68.3±5.1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时间、心电图检查、血、尿生化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
按1999年WHO制定高血压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和(或)MR1检查证实。
采用飞利浦IU22及GEvivi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器,探头频率9~12MHz。患者取仰卧位,头转向对侧,沿胸锁乳突肌外缘纵切扫查,颈动脉后壁表现为由相对较低回声分割的两条平行线,内线为内膜与管腔的分界线,外线为中外膜分界线,其间距离为IMT,测定颈动脉壁IMT的最厚处及距此近心1cm,远心1cm三点,取其平均值(图1)。粥样斑块的测量斑块定义为局限性回声结构突出管腔(回声可不均匀或伴声影),厚度>1.3mm[1](图2)。
所有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参数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全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均有不同程度增厚,厚度均>1.0mm。2组颈动脉IMT值比较见表1。脑卒中组IMT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P<0.01)。
高频超声检测动脉粥样斑块形成62例、123处。2处以上斑块的患者中,单纯高血压组12例,占20%;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组47例,占78.3%;对照组1例(1.7%)。1处斑块者2例在对照组。
表1 2组颈动脉IMT值比较
颈动脉IMT增加是一种早期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无创性指标,IMT的改变早于斑块的发生,超声能准确测量IMT[2]。血压升高会损害血管内皮功能,血管活性物质如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分泌失调,从而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3]。随着粥样硬化的加重,斑块形成,由于血流的冲击,斑块可发生破裂,启动凝血系统,从而发生脑卒中。本研究显示,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组患者的颈动脉IMT显著高于高血压组(P<0.05),而且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本研究中还发现,随着高血压的发生和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发生,颈动脉斑块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通过检测颈动脉IMT厚度可以预测脑卒中发生,对颈动脉IMT的检测,有助于对无症状、但存在亚临床动脉硬化的患者进行早期积极干预。通过及早发现脑卒中高危人群,提前采取预防治疗措施,有利于减少死亡及致残率,也为老年高血压病的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一种无创、简便而客观的依据。
[1] 许竹梅,赵水平,范平.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0,8(2):165.
[2] Shenkin SD,Bastin ME,Macgillivray TJ,et al.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communitydwelling dlder people without stroke [J].Stroke,2010,9(13):22.
[3] Suzuki M,Tsutsumi Y,Uchiyama S,et al.Carotid ultrasonographic appearance of the rupture of an unstable atheromatous plaque in apatient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J].Intern Med,2005,44(12):13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