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蕾蕾,杨宁生
(1.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1306;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信息与经济研究中心,北京 100039)
东部地区(京、津、沪、粤、桂、闽、江、浙、鲁、冀、辽、琼等12个沿海省、市和自治区)是我国渔业的主要产区,集中了全国海水捕捞和海水养殖产量,淡水养殖产量也占有相当高的比例,1998年的渔业总产量约为全国的80%。该地区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40%,平均水产品消费量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相对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其渔业收入在农业收入中占有更大的比重,因此渔民的收入的变动,将可能更大程度上影响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
东部地区渔民收入对农民收入影响程度的考察,涉及渔民以及农民的总收入,但目前渔民及农民的收入数据难以获得。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2]。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折旧、间接税及企业的转移支付就是国民收入,而个人可支配收入就是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及个人所得税之后的部分。考虑到折旧、间接税及个人所得税等是相对固定的因素,因此,个人所得税的变化可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近似代表[3]。把这一结论用于本研究,则渔业的产值可代指渔民的收入,农林牧渔总产值可代指农民收入。笔者收集的数据为1995~2008年中国东部12省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渔业产值以及农林牧渔各行业所占比重(表 1)。
由图1可知,中国东部地区大农业从1995~2008年一直处于高速增长时期,1996年急速增长,1997~2004年大农业产值增长平稳,从2004年开始中国东部地区大农业处于高速增长时期。而东部渔区从1995~2008年增速平稳,但没有出现大幅增长现象。作为我国主要渔业产区,东部12省市的渔民收入在整个地区总体农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量是不容忽视的。图2给出了中国东部地区渔业产值在大农业中所占比重的情况。
表1 1995-2008年中国东部12省市农林牧渔产值及所占比重
图1 农林牧渔产业发展趋势图
图2 渔业产值与大农业产值变化趋势图
由图2可知,中国东部地区渔业产值从1995年的1 380.96亿元逐步上升到2008年的3 896.53亿元。具体表现在渔业产值在农业中的比重自1995年13.83%上升到2000年的17.62%。2001年渔业产值的比重虽略有下降,但2002年渔业产值比重较2001年仍有较大提升,达到17.57%。2002~2004年渔业产值比重呈下降趋势,2004~2006年其比重由16.35%上升到16.90%,2007~2008年渔业产值比重处于下降趋势。因此,渔业产值的变化越来越大地影响到整个东部地区农业产值的变化,相应地,渔民收入的变动也会对农民收入的变动产生很大影响。
以上分析可知,中国东部地区渔业产值在大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即渔民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渔民收入的提高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但这一促进作用没有定量表示。因此,笔者通过建立回归模型,运用EVIEWS6.0计量经济学分析软件对这一现象进行定量解释。
由图3可知,渔民收入与农民收入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可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图3 渔民收入与农民收入关系散点图
Y:整体农民收入水平;X:渔民收入水平。
根据R2=0.951 991,可知方程的拟合度很好,自变量收尾概率的数值为0,说明其是显著的。同时t统计量为15.425 74,远远大于t5%/2(14-2)=2.178 8,即解释变量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表明此回归模型中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确实存在线性关系。由方程可知,渔民收入增加1元时,中国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将增加6.362 492元。因此,渔民收入对农民收入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渔民收入的提高可以从总体上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回归模型的结论与现状相符,从现状来看,大力发展东部地区渔业对农业收入的提高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海洋渔业是水产业的支柱,为我国消费者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动物性蛋白。1986年以前,海洋捕捞产量基本稳定在300×104t左右,约占总产量的50%。1978年后,年均增长率开始增加,1978~1986年的年均递增率为2.7%;1987~1995年的年均递增率为9.7%;1995~1998年高达18.6%。1998年的海洋捕捞产量为1 497×104t,是1996年海洋捕捞产量的5倍[1]。但我国海洋渔业捕捞产量远远超过资源可承受的能力,过度捕捞已成为危及我国海洋捕捞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4]。目前渔政管理滞后,渔民法制观念薄弱,电、毒、炸鱼屡禁不止,严重破坏渔业资源及生产秩序。我国虽已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并采取了一系列资源保护措施,但渔业资源仍呈现日益枯竭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渔业基础建设及支撑系统相当薄弱。例如渔港设施普遍简陋不全,渔船功率小,渔情、渔场测报手段落后;现代生物技术在渔业中的应用少,在水产养殖业中,基本上仍以传统技术为主,因此很难在定向培育优良养殖新品种、水域污染治理等问题上有大的突破。渔业发展水平低的原因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贡献率偏低;养殖生产方式落后,渔业结构不够优化,渔业发展后劲不足;水产品加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国际竞争力,水产品出口创汇能力相对较低,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压力日益加大[5]。此外,渔业法律法规还有待于补充完善,执法力度及管理技术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我国东部渔业三产业配比不合理,渔业经济总产值大部分是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第一产业创造的,水产品加工比率不足33%,其中淡水产品不足5%,而世界渔业发达国家水产品中近75%产量是经加工后销售的。加工技术含量低,高附加值产品少,许多传统风味水产品仍然沿用传统的作坊式手工加工方法。我国渔业生产、加工和管理方式与国内国际市场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所制定的标准与国际标准及惯例尚有一定的差距;二是渔业生产、加工和管理方式不符合国内国际市场标准的要求;三是我国对水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测机制不健全[6]。以上方面大大降低了我国水产品的竞争力,限制了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
我国渔业生产没有完全根据市场化原则,通过预测市场需求空间和潜力来组织生产。大部分渔民难以及时得到完整、准确的市场信息,经营意识差,结果导致产品趋同。另外,大多数渔民资本积累水平很低,加上文化素质偏低,以及过于分散的经营格局,给渔业信贷、科技推广带来许多问题,渔民很难得到新上项目的投资和科技的支持,致使绝大多数渔民尚不具备独立对市场需求做出迅速而正确的反应能力,渔民增收困难[7]。
贯彻落实捕捞零增长方针,切实采取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渔产民转产转业。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在渔民自愿的基础上,拆解淘汰渔船;一方面严格执行到龄渔船报废制度,运用法律手段强制到龄渔船报废。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依靠全社会力量帮助船只拆解报废的渔民再就业[8]。同时加强海域环境保护,营造良好的渔业发展环境,坚持海陆检查并举,依法查处破坏海域资源、造成海域污染的行为,从海陆两方面堵住污染源头,切实保护和改善海域环境[9],促进渔业资源的恢复。
加强渔业科技队伍建设,一是通过进修、实践和学术交流,努力拓宽广大科技人员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特别要重视中、青年科技人员培养,加强国际合作与考察,加速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二是加强基层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强化水产技术推广机制,加快渔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渔业科技工作要以社会整体效益为主,尤其是应用基础性研究应以国家投资为主保证其研究经费来源,根据国家财政状况逐年提高渔业科技工作投资的比重[10]。以技术开发研究为主的渔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要通过技术开发、服务和承办各类科研生产经营实体等形式,增加创收以增强活力。
首先是继续实施减船转产规划,引导捕捞渔民转产转业;严格控制捕捞强度以及新建和购买在我国管辖海洋生产的捕捞渔船,推进渔业战略化结构调整。同时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促进水产品对外贸易。重点是做好国内的质量管理工作,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抓好渔民和企业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其质量安全意识;继续加强水产品质量监测和管理体系建设,抓好渔业水域环境、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疫方法等标准的制定与修订,抓好出口原料基地、无公害生产基地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积极开展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对水产养殖用药的指导和监督管理,查处违法用药行为[11],促进我国渔业行业健康发展。
加快提高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我国东部渔区需进一步推进渔业经营体制创新,抓好龙头企业建设、优势水产品基地建设和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产业化利益连接机制、水产品质量监测机制和龙头企业加工与基地生产配套机制,扩大流通渠道,开拓国内外市场。在总结现有龙头企业经营经验的基础上,推出有发展前途的渔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和类型,发展各类渔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积极推进渔业合作经济组织营销制度的创新,尤其要放开搞活国有水产企业。对大型水产企业要建立产权明晰、责权利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把竞争、激励和风险机制引入企业,使其科技水平、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对经营状况差的国有水产企业,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股份合作或出售等形式[12],提高渔业产业化水平。
[1] 高 健,陶宝山,楼 永,等.东部地区水产品中长期供求的趋势[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2,(3):68-71.
[2]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24-430.
[3] 赵领娣,李文政.基于渔民收入提高的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8,(5):16-22.
[4] 王有邦.山东省海洋渔业发展问题探讨 [J].经济地理,1998,(6):91-96.
[5] 洪惠馨,林利民.我国渔业问题与对策 [J].集美大学学报,2002,(3):5-10.
[6] 刘寅初.浅议渔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渔业致富指南,2005,(1):14-15.
[7] 刘顺科.发展现代型渔业促进新农村建设[J].重庆水产,2006,(4):14-16.
[8] 潘怀福,杨桂云,褚广志.关注渔业问题发展渔区经济[J].中国水产,2003,(5):18-19.
[9] 魏绍芬.论自然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 [J].现代渔业信息,2000,15(11):1-4.
[10]李明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化渔业问题研究[J].现代渔业信息,1994,(12):16-21.
[11]马 骁.中国渔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 [J].中国渔业经济,2004,(12):49-54.
[12]祖国掌,殷永正,骆克林,等.安徽“十一五”渔业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渔业经济,2005,(5):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