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 凡 陶 涛 家顺良
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分析
□文/杨 凡1陶 涛2家顺良1
中西部地区是否能承接东部沿海和外国的产业转移,如何对产业转移进行选择和吸收,关键在于产业承接能力。本文选取16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承接能力进行衡量和评价,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产业承接能力;主成分分析;因子
产业转移是资源供给和产品需求等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相对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转移到相对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并由此带来该地区经济发展及序列演化的过程。产业转移涉及移出方和承接方,移出方的产业移出有利于其淘汰劣势产业、优化资源配置;承接方的产业承接有利于其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本文分析的重点在于产业承接方的承接能力,如何建立一组指标对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进行衡量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指标的选取。为用定性指标来衡量产业承接能力,从移出方和承接方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产业移出方需要对承接地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有:承接方有无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交通是否便利;承接方的产业承接是否能给移出方自身带来利润、承接方的成本费用是否低廉;承接方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能否确保在现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承接产业转移;承接方是否有消化产业转移的市场,其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是否能给所承接的产业以支撑。
表1 因子的特征值、累积贡献率及各因子载荷
第二,产业承接方需要对可以承接的产业转移进行选择,这个过程涉及到承接方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科研技术水平。在承接产业转移后,承接方是否有足够的劳动、资本和技术以保障所承接产业存续并得到可持续发展。
综上考虑,选择16项指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X1、实际利用外资额X2、平均工资指数X3、公路密度X4、第二产业所占比重X5、信息化发展总指数X6、R&D占GDP比重X7、城市化率X8、GDP增长速度X9、农民人均纯收入X10、人均受教育年限X11、劳动生产率X12、投资率X13、工业固体废物处理能力X14、外贸依存度X15、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指数X16。
(二)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主成分分析。采用《中国统计年鉴(2009)》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且考虑其后的因子提取,确定4个因子,其贡献度达到75.041%,可以较客观地反映以上16项指标的大部分信息。从表1的因子载荷来看,在F1因子上,利用外资额X2、公路密度X4、工业固体废物处理能力X14、外贸依存度X15有较大载荷,主要反映承接地的基础设施、工业发展过程中处理废物能力和利用外资等情况,可称之为产业吸引力因子;在F2因子上,城市化率X8、农民人均纯收入X10、劳动生产率X12有较大载荷,主要反映城市发展、收入水平和生产效率情况,可称之为产业支撑力因子;在F3因子上,平均工资指数X3、第二产业所占比重X5、信息化发展总指数X6、人均受教育年限X11有较大载荷,主要反映产业结构、知识结构及信息处理能力等情况,可称之为产业选择力因子;在F3因子上,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X1、R&D占GDP比重X7、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指数X16有较大载荷,主要反映技术水平、地区发展能力等情况,可称之为产业发展力因子。(表1)
确定主成分并给各因子命名后,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利用回归法,求得各单因子得分函数如下:
表2 中西部20省各因子得分、综合得分及排名次序
(三)中西部各地区产业承接能力综合评价。展宝卫在《产业转移承接力建设概论》中,将产业承接力分为产业吸引力、产业鉴别力、产业支撑力和产业发展力,本文在因子的命名上采用其理论。在该书中,作者选取了8个定量指标、12个定性指标通过层次分析专家打分的方法对一个地区的产业承接力进行评价,该种方法为我们考察一个地区的承接力强弱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该种方法的主观性较强,本文选取的16项指标均为定量指标。
结合上文的分析,从单纯的数量上考虑,以四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对各因子得分进行加权求和,即按照F=∑WiFi(Wi为i因子的贡献率、Fi为某地区i因子的得分),可得出综合得分公式为:
由此计算出中西部20个省份的各因子得分、综合得分,并将综合得分的排名次序列于表2。(表2)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以下特点:
1、西部地区的产业承接能力明显落后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除重庆、陕西、内蒙古外,其他9个省份的综合得分均小于0,中部地区8个省份的综合得分均大于0,综合排名靠后的均为西部省份。
2、产业承接能力的地区差异非常显著。排名前5位的吉林、内蒙古、山西、湖北、黑龙江属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产业承接基础较强的地区,排名末5位的甘肃、青海、贵州、云南、西藏属于海拔高、交通不便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基础较弱。
3、可以按照产业承接能力情况,根据各因子的得分,将中西部20个省份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具有较强产业吸引力的地区,该类地区有吉林、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广西、贵州,这类地区第一因子得分相对其他因子来说最高,说明相对于其他能力来说,该类地区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产业转移方愿意将此类地区作为产业转移地;第二类为具有较强产业支持力的地区,该类地区有内蒙古,这说明该地生产效率较高、人均收入较为合理、有较完善的消费市场;第三类为具有较强产业选择力的地区,该类地区有山西、黑龙江、江西、甘肃、青海,该类地区处理信息对产业进行决策选择的能力比其他能力强;第四类为具有较强产业发展力的地区,该类地区有陕西、重庆、四川、宁夏,该类地区有后续发展力,承接产业转移后可利用其成本费用低廉和技术发展迅速的优势,对所承接产业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
根据以上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一)产业承接能力由四种能力组成,每种能力对一个地区产业承接的贡献度不同。从综合得分公式可以看出,产业吸引力、产业支持力、产业选择力对产业承接能力的贡献度基本相当,而产业发展力在产业承接能力中的权重较小,只占到其他三种能力的一半。也就是说,在实际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产业移出方考察的是承接地的产业吸引力;产业承接方更加关注产业的支持力和选择力,对产业的后续发展力关注的较少。这一特点与许多承接方追求短期利益,仅仅重视资金引进,忽视技术学习和自主创新的事实相符。
(二)从指标的选取到主成分因子的确定可以看出,各因子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之间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产业吸引力的增强必然带动产业支持力和产业选择力的发展,最终承接方的产业升级换代使得产业发展的后续能力加强。
(三)排名靠前的省份均为某一因子得分很高或各项因子得分均衡。也就是说,强产业承接能力要么靠其四项能力中某项能力的带动,要么靠所有能力的均衡发展。第一种类型的典型地区为内蒙古,第二种类型的典型地区为山西。
接受产业转移需要分批、有层次地进行,对产业承接能力的建设也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中西部各省份应结合实际,既不能靠上项目拉投资盲目地承接产业转移,也不能仅仅为了短期利益而损害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一)在全国范围内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同时推动“中部崛起”的实施。西部大部分地区的产业承接能力很弱,中部部分地区的产业发展后劲不强,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是绝对必要的。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当前产业承接能力建设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提高产业的吸引力,这是产业承接能力建设的前提,只有引进产业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和创新。对于中部地区而言,当前产业承接能力建设的重心在产业的选择力和发展力上,即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引进资金和技术,还包括在引进之前就对可以引进的产业进行考察和引进后保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明确产业承接是否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否有利于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二)从各省份的层次来看,发展产业承接力的重点应有所区分。吉林、山西、湖北、陕西等省份,产业承接能力的三项因子得分均大于0,这类省份应在加强产业吸引力的同时,促进产业支持力、产业选择力和产业发展力的均衡发展;湖南、湖北、安徽等省份,代表产业吸引力的因子得分很高,这类省份应注重吸引资金后的产业生产力转化问题;内蒙古、黑龙江等第二或第三因子得分高的省份,应防止资源的过度开发,在继续提高产业支持力和选择力的同时,将产业发展力的建设提上日程;重庆、四川、宁夏等省份,代表产业发展力的因子得分很高,说明这类省份的后续发展力较强,应以此为基础,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青海、贵州、西藏等落后省份,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产业吸引力的增强带动产业承接力的发展。
(三)从影响产业承接能力的四种能力来看,均衡发展产业吸引力、支持力、选择力和发展力,必须加强产业体系建设。首先,在合理产业布局的基础上,做好产业的集群引资,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加强产业吸引力和产业支持力建设。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各地区的产业发展规划,有选择地引进相互之间有上下游产品关系的项目,推动一批具有优势主导产品、增值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链条的形成。以此为基础,发展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加强生产和服务配套;其次,在培育主导产业体系的基础上,提升产业创新水平,增强科学发展产业的能力,即加强产业选择力和产业发展力的建设。具体做法是,增加科研投入,提高地区的自我创新能力,在选择、引进、消化、吸收产业转移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再次,产业吸引力、产业支持力、产业选择力和产业发展力是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均衡发展这四种能力才是提高产业承接能力的长久之计,片面地追求某一能力的发展虽然能带来短期的利益,但将损害产业的持久发展力,这是得不偿失的。
(四)政府的政策支持也很重要。在本文选择指标的过程中,由于统计资料的局限,无法用数据来衡量政府政策的有效性,但是在现实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政府的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地区的产业承接。
政府大力培植主导产业将使一个地区的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产业实力增强,发展基础更加雄厚,进一步增强地区的产业吸引力;政府扶植和保护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使承接方能明白什么产业适合承接,也使转移方的投资意向明确,增强了产业选择力;政府增加研究开发投资,必要时直接投资进行产业技术开发和推广运用,加大政策帮扶力度,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同时加强产业科技队伍的建设,增强地区的产业选择力和发展力。
[1]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08.
[2]展宝卫.产业转移承接力建设概论[M].泰山出版社,2006.
F127
A
1.重庆工商大学;2.安徽合肥大地财险客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