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成
(广东省湛江市特种设备检验所,广东湛江524022)
搅拌桨的桨叶属于薄翼悬臂结构,尤其是叶梢部分,为提高其工作时的轴流性能和效率,通常设计得很薄。不同于传统手工划线、铲磨的加工方法,搅拌桨数控加工时,会因为受铣削力而发生挠曲变型,从而降低加工精度。一般的解决方法,就是通过减小切削深度来减小铣削力,以保证桨叶的加工精度。利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可以确定桨叶的薄弱部位,并在变形大的位置加以支撑约束,在铣削力不变的前提下,保证桨叶的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同时桨叶的薄翼悬臂结构,会在加工过程中造成很大切削振动,可进行模态分析,从而在加工时尽量避免主轴转速与搅拌桨固有频率发生共振。
UG软件成为在中国最受用户欢迎和普遍接受的三维参数化设计软件,为中国制造业CAD技术的普及和提高,起到了积极显著的作用。但就目前国内用户而言,大多数设计者只使用UG软件中的CAD和CAM模块,对CAE模块比较生疏,而国内关于UG的资料与书籍,对CAE也很少有介绍[1]。在计算机和CAD技术大力发展的当今时代,有限元分析方法在工程设计和分析中,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有限元分析软件与CAD系统的集成应用,使设计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它能增加产品和工程的可靠性,得到许多常规计算无法得出的分析数据,在产品制造或工程施工前,即可预先发现潜在的问题。UG-NX2版本于2003年底推向市场[2]。它的有限元分析模块是1个集成的CAE工具,可以直接将CAD模块中建立的几何模型转换成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可以进行多种比较精确表现真实的产品设计方案。在分析的后置处理结果中,能准确直观地得到其各部位的位移、应力应变等参数的分布情况。在UG有限元分析模块中,共集成了4种有限元求解器StructuresP.E.,NASTRAN,ANSYS,ABAQUS。这种集成为 UG 提供一个完整的建模和分析环境,同时还提供了大量不同类型的解决方案,包括线性静力分析、普通建模、线性振动、间隙配合和稳态热传导,其支持的材料类型,包括各向同性、横观各向异性和各向异性以及不考虑温度影响的材料。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取不同的求解器和对应的分析模式[3]。
(1)前处理。在加工过程中,叶片的变形将直接影响加工精度。由于叶片结构的特殊性,导致加工过程中叶片处于悬臂状态,加上叶片的形状为薄壁,因此变形很大,由铣削力引起的变形,将显著影响加工精度。搅拌桨模型如图1,切削力P=1 000 N。搅拌桨直径为Φ1 300 mm。
图1 搅拌桨实体模型
(2)搅拌桨加工状态下无支撑约束的线性静态分析。约束、载荷、及网格的划分如图2,分析结果如图3。由分析结果可知,桨叶的变形情况从叶根到叶梢逐渐变大,在接近叶梢位置变形最大。可见在搅拌桨数控加工时,由于叶片结构的特殊性,导致加工过程中叶片处于悬臂状态,加上叶片的形状为薄壁,因此变形很大,极大地影响加工精度。由此分析可得到,在搅拌桨数控加工时,应在叶片下方加以合理位置的辅助支撑约束。
图2 网格划分
图3 无支撑下搅拌桨变形结果
(3)搅拌桨加工状态下有支撑约束的线性静态分析。由上述分析的结果,可知搅拌桨的薄弱部位。由此在搅拌桨叶下方添加约束如图4,分析结果如图5。由图5可直观地分析出,有辅助支撑的桨叶比没有辅助支撑的桨叶,在受铣削力影响下的变形要小得多。这样得出结论,通过对无支撑状态下搅拌桨数控加工的有限元分析,可分析出搅拌桨变形严重的部位,在铣削力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在变形大的位置加以辅助支撑约束,即可有效地减小搅拌桨桨叶的变形,从而提高搅拌桨的加工精度和效率,达到加工优化的目的。
图4 添加支撑约束
图5 有支撑状态下的搅拌桨变形结果
(4)搅拌桨加工状态下的动态分析。桨叶的薄翼、悬臂结构,会在加工时造成很大切削振动,利用UG结构分析模块对搅拌桨进行模态分析,可分析出搅拌桨的五阶固有频率,从而通过公式n=60×fi/2 (r/min)计算出与搅拌桨的固有频率发生共振时的5个主轴转速,在加工时要避免选择这些转速,以免刀具与搅拌桨桨叶发生共振,影响加工精度。表1列出了搅拌桨五阶固有频率和加工时应避免的主轴转速参考表。搅拌桨五阶振型如图6~10。其中1阶、4阶为桨叶的上下弯曲振型,2阶、3阶分别为两对称桨叶的主振动,5阶为扭振。
表1 主轴转速参考表
图6 1阶振型
图7 2阶振型
图8 3阶振型
图9 4阶振型
图10 5阶振型
利用UG软件集成的结构分析模块,对搅拌桨进行其加工时的受力变形分析和模态分析,并采取相应技术措施,可以提高搅拌桨的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同时对其他需要保证加工精度的同类结构产品的机械加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马秋成,韩利芬,等.UG-CAE篇[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周 波,许明恒.基于UG NX2的振动实验台有限元分析[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4,17(12):97-98.
[3]高 平.基于UG的阀门CAD/CAE系统[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6,21(1):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