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哲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广东广州510631)
广东省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社会认同的调查
陈先哲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广东广州510631)
研究教师群体的生存状况,从社会认同着手是一个有意义的路径。本文将社会认同概念操作化,从身份与职业认同、区域与社区认同、组织与管理认同、未来认同四方面分析广东省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的社会认同状况及其反映出的教师生存状况。
广东省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社会认同;生存状况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广东省就是一个缩影。无论政府还是研究者,都关心如何把高职教育做大做强,但资金投入和调查研究的重心却更倾向于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关注略显不足。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大多是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时期抓住了政策机遇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成,基本是从无到有的,在近十年间,其发展状况如何,其教师群体的生存状况如何,他们有着怎样的社会认同?其中不乏值得研究的课题。
对某个群体的生存状况的研究,社会认同被认为是一个有意义的路径。与认同对应的英文单词是identity,该词在英文中有多种含义,既包括客观的一些相似或相同特性,如相同的身份、相同的表现等,又包括心理认识上的一致性及由此形成的关系。社会心理学偏重于对社会认同在心理活动层面的研究,而社会学更偏重于社会现象的一致特性(比如身份、地位、利益和归属)、人们对此的共识及其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人们的认同是由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所构成的连续统一。自我认同指的是个人对自己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据位置的感知。社会认同则是有关某个群体的共同认同,它强调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似性以及群体成员相信他们之间所具有的某些共性和相似特征。群体的相似性总是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差异性相伴而存在,只有通过界定这种差别,相似性才能被识别。
社会认同是有关某个集体的共同认同。简金斯认为,社会认同包括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前者是指群体认同,即群体成员在主观上所具有的群体归属感;后者是指社会分类,即社会对某一成员的群体归类和划分。可见,社会认同是群体认同和社会分类这两个过程互动的产物。在简金斯看来,社会认同是人的社会性的具体体现,“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的一个特征或属性”。社会认同乃是我们对我们是什么人和他们是什么人的理解。
王春光是提出社会认同操作化具体构想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他从身份认同、职业认同、乡土认同、社区认同、组织认同、管理认同和未来认同等七方面来分析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
参考王春光的研究,具体到本研究中对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群体的社会认同的操作化,笔者重点作了如下考虑:
第一,本研究应重点对身份认同、职业认同、社区认同、组织认同、管理认同和未来认同进行考察,乡土认同对此群体不适用。另外,身份认同和职业认同可以合并为身份与职业认同;同样,组织认同与管理认同的区分也比较困难,所以也将其合并为组织与管理认同。由于考察对象所在区域已经定位为广东省欠发达地区,所以对区域的认同也非常重要,可将其与社区认同组合起来,称为区域与社区认同。因此,在本研究的调查问卷设计中,将身份与职业认同、区域与社区认同、组织与管理认同、未来认同作为考察广东省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社会认同的二级指标。
第二,参照王春光的研究,笔者认为在制定研究问卷之前也可做一些假设。首先,广东省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对自己的社会特性(如身份、职业)有没有表现出一致性和相似性的看法,比如按现行教育体制的标准,他们是高校教师身份,他们是否认可这种身份呢?对此,笔者提出的假设是:因现实环境与条件带来的心理落差,他们更倾向于不认可体制给他们设定的高校教师身份,而倾向于看低自己的身份。其次,他们对有关的社区环境的归属性认可情况。笔者的假设是,他们缺乏对当地的认同感,甚至很多人有渴望离开的想法。再次,他们与行政组织的关系。他们对有关的行政组织是否表现出遵从和认可?他们是否享受到行政组织给予的有关管理服务?在进行访谈调研时,经常听到他们对现行政策和上级部门的抱怨,使笔者作出第三个假设:他们同样缺乏明确的组织归属取向。最后,是他们对自己未来归属的认可问题。目前高职教育的地位较低,笔者认为他们对未来归属的预期不免会有几分悲观。
(一)问卷特征
根据以上分析与假设,笔者设计了针对性的问卷,其结构特征如下:第一,标题。尽管“欠发达地区”是比较敏感的字眼,但为了使受访者的群体意识得到提醒,从而表达出更真实的想法,问卷的标题还是直接拟为:广东省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教师社会认同调查问卷。第二,问卷结构。问卷主要包括指导语、背景资料和题目。背景资料为:性别、年龄、学历和入校时间。问卷为23个题目,最后另加两道开放性问题。
(二)调查样本特征
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抽样法,分别选取广东省东西两翼和山区各一所公办高职院校,三所学校在分布上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考虑到真实名称也许会给被调查学校带来一定的压力,所以隐去它们的名称,这也是在进行调查前作出的承诺。同样,调查问卷的填答都是匿名进行的,以确保获取被调查者更真实的想法。现将调查样本特征分述如下:
每校分别发放50份问卷,共计150份,回收147份,回收率为98%;其中有效问卷147份,有效率为100%。被调查对象都是三所学校担任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根据问卷背景资料的填答,在被调查对象中,男性81人,占55.1%,女性66人,占44.9%;年龄在21~25岁的39人,占26.5%,26~30岁的60人,占40.8%,31~35岁的21人,占14.3%,36~40岁的15人,占10.2%,41岁以上的12人,占8.2%;在学历结构上,大专学历的3人,占2%,本科学历的128人,占87.1%,硕士研究生16人,占10.9%;在学校升格为高职之前就开始在本校工作的有54人,占36.7%,其余93人为学校升格后进入的,占63.3%。
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广东省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的社会认同是建立在广东省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现实状况带给他们的内心感受的基础上的,而他们的社会认同也会反过来影响到广东省欠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广东省是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而他们却身处于这个省份的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而他们从事的高职教育却多少还处于这个中心的边缘。这些是否会影响他们的社会认同?他们对自己的身份与地位作何感想?他们怎么看待身处的区域和社区?对所受的组织与管理持何想法?他们如何设想自己的未来?以下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别进行分析。
(一)身份与职业认同
问卷的前11道题目是对应身份与职业认同的二级指标设计的。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高职教师是名正言顺的高校教师身份,但他们是否就对体制赋予的这种身份真正认可呢?笔者从三个方面展开调查。
身份与地位在1~3小题中,主要围绕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对自己社会地位的判定及对体制赋予的高校教师身份进行设计。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省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对自我社会地位的评价并不高。57.8%的人对“我在当地的社会地位不高”的陈述表示非常同意或同意,表示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的只占24.5%,其余17.7%的人表示不确定;而无论社会地位高低,他们中的更多人会认为高校教师的身份会给其社会地位增值,只有22.4%的人持反对意见,这表明他们对作为符号意义的高校教师身份还是比较看重的;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却觉得这个身份不是那么名副其实,至少有45.6%的人感觉自己“更像中专教师”,只有34%的人没有这种感觉。关于这道题的设计,来源于笔者对广东省欠发达地区部分高职教师的访谈,因为在访谈中总有不少教师抱怨学校各种条件的不如意,与原来的中专差不多,一点都没有当高校教师的感觉;甚至还有些教师认为还不如以前的中专,对以前的中专颇为怀念。所以在题目的设计上也特别针对这方面进行考察,果然在调查样本中得到了有力的印证。
经济水平经济水平是影响人的身份与职业认同的重要因素。考察经济水平主要应从收入和支出两方面进行,在目前中国老百姓的各项支出中,住房支出已成为最大的一块,因此这里涉及的两道题目分别是对自我经济收入及住房压力的评价。不出所料的是,大部分人对经济收入水平的评价相当低,77.5%的人认为“我的经济收入在当地不算高”,只有6.1%的人对此持否定意见;在住房问题上,85%的人对“住房问题不会给我带来什么压力”表示反对。当然,住房问题现在已经成为全社会的问题,除了少部分高收入阶层不会感觉到压力外,大部分人应该普遍感受到了压力。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收入不够满意及支出超乎能力的情况下,人对自身身份和职业的认同会大打折扣。
职业信念6~11小题考察的是广东省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的职业信念,分别从教学权力、师生关系、课程看法、学生前景、工作状态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从调查结果看,除认为工作状态不太理想外,其他各项的得分都较为平均,说明他们的职业信念略为不稳定。第11小题是验证题:“如果有机会,我想尽量转行”,只有22.4%的人有这样的想法,说明尽管对处境并非很满意,但他们还是保持着对教师职业较高的忠诚度。
(二)区域与社区认同
安居才能乐业,每个人对所处院校和该地区的归属感强弱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身份与职业认同息息相关,同时也可作为考察其社会认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而言,高校教师会持有双重忠诚:一是院校忠诚,即对自己所在院校组织产生心理认同和归属感;二是学科忠诚,即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领域形成强烈的心理认同。在这两个忠诚之间,特别是在发生冲突的时候,传统的学者或教师一般会更重视后者,这在上一部分对教师转行想法的调查结果就能够得到论证。在此通过设计几道题目考察他们的区域与社区认同,同时也可兼作一个验证,即教师对身处广东省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是否也有较高的忠诚度?
这里设置了4道小题,主要是通过与发达地区的比较来探测处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教师的想法。其中55.1%的人表示经常会羡慕发达地区的同行,并且很多人会尽量掩饰自己是从“穷地方来的”,只有36.7%的人表示“在外面参加开会之类的活动,我不会介意让别人知道我是来自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并且有39.5%的人认为“凭我的能力,我本来不应该属于这里的”,怀才不遇的意愿比较强烈。在最后一道验证题中,有68.7%的人觉得“如果有机会,我想尽量到发达地区的高校去”,超过了三分之二,这除说明了当地高职教师对区域与社会认同偏低外,也充分验证了高校教师对学科的忠诚更甚于对学校的忠诚。
(三)组织与管理认同
人的社会性还体现在他们参与行政组织与社会组织的程度。是否认同组织(尤其是行政组织)的管理,也是衡量广东省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社会认同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访谈时笔者经常听到教师们对政策大环境及地方政府作为的呼吁,他们更多地认为在上层政策对高职教育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不够公平以及对地方政府投入欠缺约束力的情况下,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缓慢。而这已经不是单凭学校的努力就可以改变的,因而他们对学校管理层面的意见反而较少。因此,在题目设计上,主要从政策及政府的因素进行考虑。比如在政策上,主要对与本科院校、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比较,以及课题申报、职称评审等与教师息息相关的政策进行考察。结果发现:高达74.1%的人认为“与本科院校相比,我觉得政策对高职院校欠缺公平”,75.5%的人认为“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相比,我觉得政策对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欠缺公平”,60.5%的人拒绝了“我觉得在课题申报、职称评审等方面对我们没有什么不公平待遇”的说法。而对于政府管理,有50.3%的人对当地政府因财力不足而未能给高职教育更多的支持表示谅解,对此表示反对态度的只有21.1%。看来,他们把不公平的感觉更多归因于更上层的政策,而对当地政府并未表现出苛求的态度。然而对政策缺乏信任的这种感觉还是使得他们的组织与管理认同处于偏低的水平。
(四)未来认同
影响未来归属的因素很多。对于教师,可能职业的前景是他们更为关心的,所以调查问卷的设计也主要以此为据此。
问卷主要从对目前工作的感觉、学校的发展前景及对未来工作的前景进行考察。其中,44.2%的人认为“在这里工作,我感到不愉快”,29.3%的人对学校发展的前景信心不足,42.2%的人“对长期在这里工作的前景感到不乐观”。在其位则谋其事,加上对教师职业的忠诚度普遍较高,他们对未来的认同尽管不高,但也不是很低,对未来还是怀着憧憬。但对高职教育的未来,他们普遍还是表示不乐观。因为在最后一道验证题中,仅有15.6%的人表示“如果我的孩子要考大学,我愿意他(她)们接受高职教育”。可见,在无力改变现状的情况下,他们对在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工作和学习表示接受并怀有憧憬,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却还是希望走出高职教育,因为他们中的更多人并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再与高职教育产生联系。由于底气不足,他们对于未来归属相当模糊,有着美好梦想却又缺乏足够信心。
以上分析表明,广东省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的社会认同总体上是不明确和不稳定的。有研究者认为只有职业教育高度发展才能促进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而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非常短暂,真正的大发展不到10年。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生代,他们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只好效仿相对成熟的本科院校,在学校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组织机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环节等各个方面几乎照搬本科院校的做法,忽视了高职的自身特点,使高职教育缺乏特色和优势,未能形成相对独立的学术品格,客观上成为普通本科院校的附庸。而欠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更是因资金缺乏、底子薄弱等原因,在办学上普遍仿效本科院校和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十分缺乏办学特色。因此,在目前的升学制度和社会观念下,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存在较大偏差。而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教师受这种社会氛围的影响,也普遍对高职教育缺乏信心,“老员工”甚至十分怀念过去的中专时代,“新来者”缺乏归属感并对未来感到迷茫,学校升格之后一下进入“社会中心”的那种欣喜早被冲淡,取而代之的是处于“中心”边缘的惆怅和失落。作为广东省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的社会认同度偏低,颇多被边缘化的感觉反映出他们的生存状况并不理想。只有当他们所依托的主体——广东省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状况得到提高和改善之后,他们的生存状况才有望获得改善。
[1]JenkinsRichard.SocialIdentity [M].London:Routledge,1996:3.
[2]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63-76.
[3](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4]刘清秀.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和职业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5):8-10.
[5]查吉德.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边缘性[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6):39-41.
G715
A
1672-5727(2010)03-0074-03
陈先哲(1980—),男,广东茂名人,广东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助理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2009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发展、大学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