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娟
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吸引人的力量。教师的人格魅力由教师的理想情操、智慧才华、意志品质等人格特征构成。一名优秀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应当追求以自己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陶冶学生。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育过程中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教师的敬业精神、责任感、事业心、道德表现,对学生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它在日常生活中所放射出的光辉将给学生的成长之路点亮灯盏。
教师是学生最熟悉的榜样。由于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学生往往会产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自我要求。这时,一名确立了崇高、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胸有成竹、百折不挠的优秀教师,往往会以其人格魅力感召学生,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促使他们拨动心灵之弦,激荡浩然之气,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自觉主动地去克服成长过程中的不利因素。
教师的智慧才华是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内容,教师渊博的知识如源头活水,总能给学生以滋养。一个具有较强文化素养的教师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成为学生畅游知识海洋的导航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自己所学专业精深,相邻学科也很广博,是真正专博相济、一专多能的人。他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旁征博引,厚积薄发,深入浅出,说服力强,“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理科教师有一定文学修养,讲课时就会妙语连珠,丰富生动,吸引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文科教师有一定的理科方面的知识,不仅能够把文科教学中遇到的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讲深讲透,而且能在教学中不自觉地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浓厚兴趣。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教师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风貌。一个工作严谨认真、着装庄重得体、谈吐温文尔雅、举止稳重大方的优秀教师,能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积极影响和作用于学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长期的人格魅力熏陶,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学生在不断自我完善中逐步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健全的人格品质。
教育是心灵的沟通,是情感的交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的心灵,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师者,人之父母也。”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时无刻不在传递关爱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表达对学生的期待。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学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就会确立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情感态度和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
教师是学生认识社会的一条途径,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学到科学知识,而且学会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是学生效仿的对象。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的人格,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的人格魅力,随时随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影响着学生的一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是指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高深的学问,有清晰的谈吐,有严密的思维,让学生从学识上折服,这是形成教师人格魅力的先决条件。“身正”则是指教师的师表形象和示范作用,强调教师要用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品质风范、光明磊落的行为,让学生敬佩,这是形成教师人格魅力的必备条件。孔子以“学而不厌”的好学精神,“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何有于我”的谦虚态度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博学精神,形成他完美的人格魅力,赢得社会的崇敬与学生的爱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受人敬仰的万世师表。那么,今天的教师如何形成令学生钦佩的人格魅力呢?
《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强化师德师风修养,以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坦荡的胸怀,高尚的言行等对学生进行无形教育。教育家马卡连科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儿童谈话,教训他们,命令他们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这一切对儿童有重要的意义。”马卡连科强调的,也就是榜样的力量,是身教。如果自己都不能做到的事,何以要求学生?教师要满腔热情地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全身心扑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做人要正直诚实,“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要具有甘为人梯的无私奉献精神,做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爱可以融化坚冰,爱可以驱散严寒。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爱学生要尊重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把欣赏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胸怀博大,能容下个性不同和兴趣爱好各异的学生。教师要真正去了解学生,真正去关心学生,尽心去教导学生,把工作当做事业来追求,把学生当做人来培养。《教育观念的革命》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的教育。一个不明白世界是人的世界的人,不配当教师;一个不把学生当做人来培养的人,更不配当教师。”四川绵阳教育学院张先华教授说:“如果学生生活在仁爱当中,他将学会爱人;如果学生生活在关爱之中,他将学会善良。反之,如果学生生活在谩骂之中,他将学会敌对;如果学生生活在惩罚之中,他将学会打斗。”他强调了关爱学生,把学生作为人来培养的重要作用。魏书生以不倦的耐心,关注、引导每一个学生,都是关爱的表现。这种关爱,铸就了他伟大的人格,缩短了师生距离,既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敬爱,又获得自己事业的成功。
一个教师掌握了精湛的教学艺术,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会使学生在愉快和享受中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学到知识。当今的教育改革,呼唤素质教育,呼唤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要求学生学习知识的融会贯通。如果教师的知识功底不深厚,学问不渊博,将无法适应当代素质教育的需要,无法适应新教材体系的需要,无法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如果不能广采博学,引经据典,就无法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知识浅薄,孤陋寡闻,教学中就会语言干涩,缺乏表现力,缺乏必要的幽默与情趣,缺乏自信,就引不起学生兴趣,当然就达不到教学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学会终身学习,不断拓宽学习领域,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增长多方面的才能,认真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学问高深,知识渊博,见解新颖,语言幽默,成为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征服学生,受到学生的欢迎与推崇。
教师把自己当做一个大写的人,把学生当做一个大写的人,用真情去关爱学生,用美德去影响学生,用博学去征服学生,用教学相长去对待自己的工作,他就具备了让学生、让社会仰之弥高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