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 把引导的“拐杖”放短一些

2010-02-18 04:08钱明辉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0年5期
关键词:法布尔拐杖语句

钱明辉

(丹阳市皇塘中心小学,江苏 丹阳 212327)

今天,学校的每周一听活动又正常开展了。学校里的一位女骨干教师上课,她走进教室,教师、学生的一切已经准备有序,课堂也因此拉开了序幕。课文是五年级的《装满昆虫的衣袋》,讲述了一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痴迷昆虫的故事。文章想要告诉孩子们的便是:当做某一样事有兴趣的时候,能坚持不懈,最终获得成功。

一、课堂流程

(一)精读第一段

(1)读第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交流)

(2)联系全文想一想:这篇文章是紧紧扣住这段话中的哪句话来写的?

(3)齐读第一段。

(二)精读第二段

1.过渡:课文是怎样具体写“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第二段。

2.各自轻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可以分为几层,各自写的什么内容。(第一层:2、3自然段;第二层:4~10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层,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各自谈体会)

(2)重点研读第二层。

①轻轻读第4~10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哪里概括写法布尔对昆虫的入迷,哪里写的是典型事例?

②默读第4自然段,画出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

③说说文中的典型事例是分哪几个过程来写的。(装——扔——装)

④具体说说各是哪几个自然段。

⑤读读第5自然段。“这一天,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告诉我们什么?有没有具体写呢?是怎么写的?

⑥画出描写法布尔喜爱昆虫的语句。

⑦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引导体会法布尔当时的思想感情。

(3)过渡:法布尔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如何?回家以后又遇到什么情况,结果怎样呢?

①“满载而归”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②他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怎样?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并朗读。

③“父母突如其来的责骂”指的是怎么回事?

④课文是怎样写法布尔扔掉他口袋中的东西时的情景的?这些描写充分表现了法布尔的什么心情?

⑤我们从第10自然段的哪些话中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呢?

⑥画出相关语句后朗读。

3.复习阅读第二段,找出写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的语句并阅读。

(三)精读第三段。

齐读第三段,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二、对教学的思考

课堂在女教师的激情引导中进行。由词的重点理解把握过渡到句的练习,再由句的练习引入段的练习。一切似乎都在教师的操控之中。在经历了阅读理解后,课也告了一个段落。看得出学生在这一课后,也许词语理解了,课文理解了,却不理解什么叫作“兴趣”,以及课文想要表达的“坚持兴趣不放弃就能获得成功”。听完课后,许多老师都在称赞这是一堂扎实的语文课,把握住了年段的特点,循序渐进,也许“优秀”评价是老师们对这位女教师的最好评价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也在深深思考: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带给了孩子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源泉,就不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多么深邃的语句。在语文的天地里,学生没有童年的情感,没有诗意的感情,语文是不能称之为“真语文”的。当我们遭遇课改过多批评时,我们的前进的步伐似乎又吓住了,生怕又落入“语文课非语文现象”的陷坑,便想方设法把语文的“拐杖”伸长,让学生尽可能拄着自己的“拐杖”走,以防走入“岔道”。于是,课堂中的“文本思路”多了起来,循着文章的文本思路一步步按部就班地进行,理解词语、读好句子、深化理解文本,这成了教者追求的终极目标;文本思路多了,自然而然情感思路就少了,学生内心的真情再现表达就少了。没有了真情,谈何诗意,谈何美?当你用教学的语言阐述语言对象时,在学生的脑海里浮现的不是美的情境,不是情动的萌生,而是语言符号的意识连接。虽然有时学生的思维也似乎能发散些什么,说出一些优美的词句,对课文内容的一次深刻的叙述(比如在课堂上学生会对一些语境结合自己的临场想象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但这一切都是表象。当他阐述深刻时,他的情感也许还没有萌生,完全是一种课堂的现场效应,基础好的能多说一些,基础不好的少说一些,造成课堂的“鹤立鸡群”状态。

我们的教材是为了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领悟,我们在以前过多地关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状态,忽略了学生感情的积累和运用,尽力使学生去适应教材,而不是使教材适应学生。教是一种服务,同样,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应尽力去适应儿童。要使教材适应儿童,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课堂“引导”:过多成了“牵”,过少成了“放”,起不了“引”的作用。我们的“引导”应该是在学生兴趣处,尽量使文本能贴近他们的生活。易中天品三国,有人说他将文学粗俗了,其实不然,他这才是真正的大众文学,他用浅显的话语、通俗的生活语言让老百姓接受了那些高雅的文学,让老百姓精神上也真正享受了一番,这才是老百姓最需要的通俗文学。我们的课堂引导同样也是用生活来阐释语言,也是学生最易接受的,也是最高兴接受的,也是最易激发起思维火花的。同样,课堂尽量让文学的东西生活化、儿童化;让苦涩的东西(指一些难词难句,不易听懂)通俗化。这样学生的情感才能真正不同。学生的有效积累才能真正产生。另外,我们的引导在学生喜欢发散处,有些教师一抓住文章的空白,就引导学生发散,孩子根本没有兴趣,谈何想象,与其牵强附会地想象不如不想。所以,当我们引导发散时,学生为此而苦恼,却又是一个重要的训练点,我们应想方设法让这个训练点能换一种方式更贴近孩子的生活。比如在那位女教师上的课上,让学生找法布尔喜欢小昆虫的句子,具体从哪儿看出来?学生找了很多,但却忽略了一个生活中最基础的,也就是孩子们最熟悉的东西——“小宝贝”这样一个称呼没有找出,其实只要一提“小宝贝,我们平常在哪儿最常听到,从这儿能看出什么?”学生马上便能理解法布尔对小昆虫是多么喜爱呀!这样,学生还能没有话说吗?

语文的东西你太在乎它是语文,你便让它失去了最重要的价值——学生学习的感受没有了。相反,如果我们平时的课堂能让自己引导的“拐杖”缩短些,那种使孩子感到无趣的“语文”的东西少些。那样,我们的语文也就会变成“真课堂”了。

猜你喜欢
法布尔拐杖语句
相伴
重点:语句衔接
法布尔
拐杖也分左右手
我想对法布尔先生说
蝉壳
读《“怪人”法布尔》有感
不倒拐杖,让老人出行更方便
多功能运动拐杖
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