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世燕 武 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如何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管理素质成为关系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问题。市场要求的变化决定了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该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高职教育人才质量的高低与特色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人才的培养过程,培养过程的核心是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其实施方法。因此,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从课程先后承接的角度来讲,《管理学原理》是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的基础,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关于管理的一般规律和原理,才会更好地领会各门具体管理科学的内容。作为《管理学原理》的教学也应该密切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改革,其中无疑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重中之重。
《管理学原理》是我院许多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其地位的重要可以借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名言来说明,德鲁克曾经说过:“在人类历史上,还很少有什么事比管理学的出现和发展更为迅猛,对人类具有更为重大和更为激烈的影响”。[1]然而,要想真正懂得如何管理并非易事。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并能够运用知识,首先需要了解现阶段在《管理学原理》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传统教学多采用教师站在讲台上讲授教学内容,学生认真记笔记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而这种教学方法是无法让学生真正把握那些浩如烟海的管理思想和理念的。即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偶尔使用其它方法,也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例如,当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使用讨论法,但教师关注的只是单纯的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不注重增长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操作水平,学生只是掌握了相关知识点,提升不了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起不到真正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管理学中没有永恒的定理,管理环境的多样性决定了管理知识的创新性和可变性,不灵活的教学方法无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
管理案例教学始于1918年美国哈佛管理学院,是一种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具有生动性、实践性等特点。案例教学法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由发挥,由传统的教学格局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格局,优化了教学模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被广泛采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管理学课程而言,管理对象的复杂性和管理环境的多变性决定了运用管理知识的技巧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学生必须学会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但在学校当中由于实训条件的限制,不可能给学生提供亲自管理的机会,而案例分析法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3]例如有的教师认为案例教学法就是单纯的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习惯于这种传统的做法;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顾教学对象的特点,盲目选择大型的经典案例使学生丧失参与的兴趣;有的教师轻视案例教学,割裂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内在联系,在整个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仅安排一、两次案例教学课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在管理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 遇到的,都是和案例教学的要求相违背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也不利于提高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管理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另一个典型问题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学缺乏互动与交流,师生关系表现为二元对立,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这种状况可能是有三个原因造成的。一是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体,管理学沿用传统的教学观,仅强调教师传授知识的作用,忽视发挥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盛放知识的容器,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二是与《管理学原理》的课程特点有关,首先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管理学涉及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人类学、数学及各种工程科学,综合性很强;其次,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管理理论的抽象性来源于管理实践,许多时候要靠思维去把握,这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枯燥性。三是与教师素质有关,一些教师专业基础知识不够精深,授课过程中给人以不熟练的感觉,加之个别教师再缺乏亲和力,导致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进而很多学生会认为管理学的知识就是纸上谈兵平淡无味,没有了学习兴趣。[5]这些因素都会使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和学生之间产生隔阂,影响到师生之间的沟通,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进一步完善改进传统教学手段外,还应适当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管理学原理》主要阐述的是关于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一般的原理,它是适用于其他各门具体管理科学的普遍的具有规律性的内容,顾名思义这门课程中包含了很多理论性的东西,如果纯粹讲述理论,学生会感觉很乏味、枯燥没有意思,很难达到教与学互动的效果,并且很多学生原来没有接触过相关内容,所以多数学生会感觉比较深奥,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相关课程内容给学生讲授一些他们简单易懂的感兴趣的案例,引导学生结合案例积极思考进而从更高程度上认识问题。例如讲授到领导这项职能中的激励一章时,就可以在讲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名字叫皮格马利翁,他性情孤僻,一人独居,擅长雕刻。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他的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并取名叫加勒提亚。他和雕像久久依伴,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加勒提亚被他的爱感动,从架子上走下来,变成了真人。皮格马利翁娶她为妻,他们的女儿帕福斯是塞浦路斯南部海岸同名城市的始祖。后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首先让学生根据这个小故事说出对自己的启发,而后教师进行引导导出今天的教学内容,向学生解释在我们的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管理者除了要根据组织活动的需要把不同的人安排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给他们分配不同的任务和职责外,还需要具体分析员工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为员工发展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即对对员工进行激励。在这种激励下,员工可能会给予管理者积极的反馈,按照领导的期望行事并最终达到成功,充分调动员工的生产工作的积极性,实现组织目标。但是,同时也要让同学想到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负面反应,当管理者对某个员工的表扬和鼓励没有明确指出为何而受表扬的细节,那么激励可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甚至会有反作用,员工会产生不公平感。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其动手操作能力应该是处于首要地位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技能训练。例如在讲到计划组织内容时,布置安排学生进行大学生模拟创业的实践训练,以小组为单位建立一个组织并为组织命名,以答辩形式阐述建立该组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聘请课程组其他老师作为评委来参与评分,经过实际运用效果不错,另外还据此建立了《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实训模拟平台。在介绍完管理的领导职能后,学生在对什么是领导,作为有效的领导者应该如何对员工进行激励和沟通等问题有一定了解后,结合案例“‘闲可钓鱼’与‘无暇吃鱼’”让学生思考从领导方式角度如何理解同为厂长的两个人为什么忙、闲会如此悬殊,进而需要学生对问题升华考虑在管理上可能会存在哪些问题,若学生作为厂长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在学生回答这些问题之后,教师再加以点评,通过这样的技能训练,更有利于学生深化对领导方式的理解,同时能够引导学生要把知识融会贯通。
管理理论最早诞生于西方,迄今为止,西方学者对于管理学的研究相对来讲是比较完善的。我们现在使用的管理学教材很多是借鉴西方经济学者、管理大师的观点进行编写的,真正我国学者自己研究的内容较少。其实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源远流长,其中的俗语、谚语、哲理故事等都是很好的《管理学原理》教学材料,例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能充分体现战略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就体现了计划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则说明了人力资源 管理中识人用人的重要性。而我国很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四大名著中也包含了很多富有哲理的管理思想,例如《西游记》当中的唐僧师徒的取经故事说明了团队对于完成组织目标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草船借箭”都说明了环境对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性;《红楼梦》中王熙凤和贾探春的管理理念等等。[6]结合我国古代的传统思想,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使教学过程更亲切,使学生更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这种作用是我们仅仅引用西方案例所不能达到的。
鉴于文科课程有些内容在多门课程中会重复出现的情况,为了避免各门课程都讲或者都不讲,通过开会讨论后,确定对于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如《管理学原理》中的营销管理内容,对于我院开设了《市场营销学》课程的专业可以简单讲述;如财务管理内容,因为财务管理专业有单独的课程《财务管理》,会详细讲述有关生产运作方面的具体内容,则在《管理学原理》中就不作详细讲述。
[1]文新跃.讨论式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2):145.
[2]张国平.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与突破技巧[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5):90-91.
[3]曾方红,兰继斌,莫降涛.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广西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55.
[4]周裕全,赵水生,苏小玲,吴光华,何鹏.《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05(5):74.
[5]黄深泽.从民族文化遗产中发掘管理学教学案例的思考[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