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危害分析及其对策

2010-02-17 16:08关艳华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锐器危害消毒

关艳华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漯河 462002)

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ontrol disease center,CDC)监测统计,每年因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而死亡的医护人员超过数百人;在受感染的医护人员中,护士占63%,此数据为护士敲响了警钟。因此,对护士的职业危害进行调查分析,并制订合理有效的防护措施迫在眉睫。现将护士职业危害分类及采取对策分析如下:

1 护士职业危害分类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马来西亚Tan将护士的职业危害分为4类: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心理社会性危害[1]。

1.1 物理性危害

物理性危害可分为物理刺激和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

1.1.1 物理刺激 护理工作中常见的物理性危险因素包括电离辐射、噪声污染、锐器等。①电离辐射。据报道,小剂量暴露、长时间接触会因蓄积而可能引起致癌和遗传效应。紫外线照射经常用于病房、换药室、治疗室的空气消毒,照射时如防护不当可引起电光性皮炎,严重的可引起放射性白内障。高浓度臭氧的吸入也可引起胸闷、肺水肿等。②噪声污染。手术室的高频电刀、吸引器等医疗设备发出的噪声;急救车一般都是鸣笛行驶,速度快,刹车次数多;接诊时环境可能比较复杂,围观者多,噪声大;护士经常遇到不理解的埋怨、谩骂。长期频繁处于这样的状态,容易导致心理紧张、耳鸣、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头痛等症状。③锐器。临床护士执行的治疗和护理操作较多,随时有被刀、针、剪刀等锐器刺伤的可能。有研究表明,0.004 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伤接触传播,其中被污染针头刺伤后,HIV的感染概率为0.3%,HBV的感染概率为6%~30%,HCV的感染率为1.8%[2]。

1.1.2 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 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occupational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OMSD)是指因从事生产劳动或其他工作而引起的肌肉骨骼损伤。其中最常见的是职业性下背疾患,其次是颈、肩疾患。OMD严重影响工作,威胁劳动者健康,是20~55岁职业人群劳动力下降的主要原因。WHO将2000~2010年确定为“骨与关节病十年”。作为护士常年超负荷工作,患者床高固定,护士本身身高体重的不同,必须弯腰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职业需要搬运患者、为患者翻身等,下背痛作为影响护理人员健康和工作的一个严重的职业卫生问题。有文献报道,护士下背痛的发病率为56%~90%,高于同年龄其他职业女性。

1.2 化学性危害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常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麻醉废气、乳胶以及化疗药等。①消毒常用的戊二醛、甲醛、过氧乙酸、环氧乙烷等都为刺激性的物质,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的接触对人体造成伤害。如环氧乙烷通过呼吸道吸入人体,刺激呼吸道,可引发恶心、呕吐、头痛,严重者可引发肺水肿。刺激眼角膜,可引发眼痛;动物实验表明,环氧乙烷不仅具有急性毒性,还具有致突变和致癌的作用[3]。②麻醉废气在人体组织的积聚可能影响护理人员的骨髓造血功能、肝肾功能以及女性工作人员的生育功能。③随着护理操作中乳胶手套使用的增多,乳胶过敏者也随之增多。乳胶过敏者接触乳胶手套可出现皮肤瘙痒,起水泡,最后引起皮肤皲裂。④有研究显示,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体交换、畸变率和微核细胞率均较非肿瘤科护士明显增高,淋巴细胞的DNA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并且,化疗科护士自然流产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者,且胎儿先天性缺陷率高,其不良结局随着接触化疗药物水平的增高而增多。

1.3 生物性危害

生物性危害因素不仅仅危害到护士的健康,也是引发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疾病有AIDS、乙型肝炎、梅毒、科萨奇病毒以及流感和支原体病毒等20多种。临床护士如果接触了含有毒素的体液如血液成分、伤口分泌物、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等被感染的几率就增加了很多。同时,护士每天都要担负大量的静脉输液、静脉采血、插管等侵入性操作,稍有不慎就会被针头刺伤,被感染的几率随之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染病种类不断增加,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出现了SARS、甲型H1N1流感等新的传染病,均有很强的传染性,接触时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1.4 心理社会性危害

手术室、ICU、透析室等高风险的科室,工作环境封闭,工作量大而护理人员数量少,护士常常超负荷工作,尤其是夜班时护理人员相对较少,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导致护士身心疲惫,引起生物钟紊乱,导致失眠、焦虑等疾病;危重患者意外伤害的身心表现以及死亡,使护士产生忧伤情绪,影响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以及吸毒、酗酒等社会问题增加了护士的紧张感;同时,由于人们对精神病患者存有偏见,不仅精神疾病患者受歧视,而且精神科护士也受到不公的对待,护士的辛勤劳动得不到社会应有的理解和尊重,精神科护士的精神压力更大了。

1.5 其他因素

1.5.1 缺乏卫生职业防护制度 国外对职业危害和防护研究的较早。1986年美国职业安全署(OSHA)颁布了抗肿瘤药物使用法规,1994年OSHA将抗肿瘤药物的防护法规延伸为解除所有有害药物的防护法规,并进一步丰富了其内容。与国外相比,我国职业防护制度仍处在初级阶段,职业防护缺乏规范的制度和管理措施。目前我国有关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政策法规,只有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关于《艾滋病百年病毒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库(点)实施方案》,其中指出:医务人员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同时,很多教科书也未涉及职业防护的内容。

1.5.2 护士本身的防护意识淡薄,缺乏相关知识 蔡志翔等[4]调查241名护士时发现,高达51.1%的护士在输液、注射等操作中从不戴手套。护士不戴手套的原因是“操作不方便”的占84.6%,是医院没有要求的占15.4%,这反映了护士的防护意识淡薄和管理人员缺乏全面性防护的管理理念。

护士防护知识的缺乏可能有下列原因:①职业防护教育未受到重视,护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防护教育;②医院和社会对防护知识的重视力度不够;③我国护理界长期以来一直强调护士不怕脏、不怕累的敬业精神。

2 防护策略

2.1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对血源性样本废物处理者如何防护,如何判定职业暴露与感染的关系,职业暴露感染HIV的责任如何追究,如何赔偿等法律问题我国都没有得到解决。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管理相关政策,都可以在法律上、政策上对职业感染和防护管理予以保障。我们必须通过法律手段强制性要求医院为员工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2.2 加强医院的行政干预

一要建立锐器接触有害体液的报告及伤后管理办法,内容要涉及处理程序、报告系统及伤后待遇。二要制定使用锐器时的安全操作守则,同时行政机构加强监督。三要根据流行病学调查,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进行疫苗接种。四是医院必须保证足够的护理人员,减少每人的操作数量。

2.3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

一方面在医学院校开设职业防护课程,培养护士的安全防护意识和方法。另一方面医院采用多种方式多次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培训,为其提供职业防护方面的知识,提高其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同时通过培训,护士对本单位关于职业防护方面的具体规章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利于制度的规范与执行。

2.4 使用安全医疗器具,严防血液传播性疾病

CDC建议:工作人员接触艾滋病患者时,戴2副手套,穿手术衣,戴防护眼罩和口罩,脱去手套的双手及接触患者的皮肤应立即清洗,并进行消毒。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减少50%以上[5]。同时提倡使用安全医疗器械,降低锐器伤的发生几率。护士在操作中要保持动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遇到不配合的患者,应向他人寻求协助。使用过的注射器或输液器,不要用手分离针头,养成用钳子取污染针头和尖锐物的习惯。针头、刀片、缝合针用过之后应立即放入坚硬、耐刺、防渗漏的容器内。容器八分满时要将容器密封之后处理,并及时更换。容器要有专用的标识和放置地点。护士在操作中,不小心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立即挤压伤口,让血液流出,并用清水、肥皂水冲洗伤口,再用10%的碘伏消毒伤口。对感染源患者立即进行HBV、HCV、HIV检测,48 h内将情况如实上报有关部门;对于情况可疑的,护士要注射相应的疫苗,并进行跟踪监测。

2.5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6],科学合理地洗手消毒,戴口罩,穿工作衣和隔离衣,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护理人员要及时注射必要的疫苗,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如手套、套袖、防护围裙、防护眼镜等。在可能受到各种电离辐射时,护士应尽可能回避。如果患者病情不允许护士离开时,护士应穿戴隔离衣和防护服。紫外线照射消毒时,护士应尽量避免靠近或进入房间,待消毒结束时再进行必要的操作。护士在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应注意防止过敏和药物对皮肤、黏膜造成的刺激,应穿戴个人防护设备如手套等。同时要注意通风,降低空气中化学消毒剂的浓度,减少刺激,并注意浸泡消毒物品时要将容器加盖密封,防止挥发。保存消毒剂时,要根据其化学性质选择合适的保存方法。

2.6 培养健康心理

作为护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危重患者和困难的工作环境,面对日趋严重的心理社会压力和工作压力,要具备和蔼可亲的态度、努力尝试的信心、积极乐观的感染力和善于控制自己的能力,充满爱心和同情心地为患者服务,在自己的言行中流露出无限的希望,充分调动患者最大的求生欲和战胜疾病的信心。正确面对社会的偏见及各种心理困扰因素,采取回避、转移、放松、自我暗示等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如有需要可向心理医师寻求帮助。同时医院在设计布局时要合理,采取防噪声措施,所有一切设备都专人保管,定期维修,力求将异常噪声消除。

总之,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应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正确合理地采取各种防护措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保护好自己。医院也应为医护工作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1]王方.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290.

[2]Elise MB,Ian TW,Crag NS,et al.Risk and management of blood-Bome infections in health care worker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J].2000,(13):385-407.

[3]吴平.谈医疗器械环氧乙烷残留限量的制定原则[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2,8(2):35.

[4]蔡志翔,李宛,李恩慈.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5,19(8):1440-1442.

[5]轧春妹.医护人员锐器伤害现状与预防[J].天津护理,2005,13(1):60-61.[6]张则.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中国现代医生,2009,48(24):141-142.

猜你喜欢
锐器危害消毒
防倾倒双层伸缩锐器盒在临床的应用效果
如何做好家庭消毒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专家建议这样消毒
移动式可伸缩锐器盒放置架的设计及应用
药+酒 危害大
消毒攻略大派送
消毒,大头有话说
锐器盒使用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思路
酗酒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