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 细读 品读——读出孩子的天空

2010-02-17 12:36连彩虹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0年11期
关键词:理解能力课文阅读教学

连彩虹

(建阳市实验小学,福建 建阳 354200)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善读善写”,“善”即掌握读写的方法,其核心是各种能力的培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通过粗读、细读、品读、精读,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一直是笔者在阅读教学中追寻的理想境界。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改变以往“满堂灌”、“问答式”陈旧的教学方法,从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求异能力等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粗读了解课文,培养认读能力

认读能力是指学生对文字符号做出迅速辨识并基本理解其表面意义的能力,是阅读能力结构中处于最低层次的因素。认读能力是阅读的第一步,也是阅读能力的基础,因此,认读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

1.掌握认读方法

在认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思维,又提高了认读效果。其次,在扫清了课文中的“障碍物”之后,让学生能够熟读课文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让学生在熟读课文中理解“斩钉截铁”“热血沸腾”“昂首挺胸”“往下跳”等词句,就能领会到五壮士舍身为国、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进而在思想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2.培养认读习惯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养成教育的好时机,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培养认读习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习惯,提高学生品词评句的能力。

(2)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的习惯,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3)培养学生阅读“手到”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的时效性和探究性。

(4)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比较的习惯,提高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二、细读领悟课文,培养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指学生在认读文字符号的基础上,凭借原有的知识经验,经过比较、联想、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领会词句含义,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理解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笔者在对学生进行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注重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悟,是由语言文字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过程。因此,在训练学生语感时,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感受周围环境的各种事物,以增强感性认识。

(1)教会学生准确地领会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必须对文中的关键的词、句进行“咬文嚼字”。如对《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进行认真推敲、咀嚼,与“照”“射”对比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观察夕阳西下水面上的景色,以此感受、体会语言的正确性。

(2)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能够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领会其中的深层蕴意。如在教学古诗《咏柳》时引导学生把古诗前后两句进行对比,明白了后两句是作者的内心反映,真情流露。因此,题目虽然是“咏柳”,但作者通过“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两句诗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热爱这一内涵。学生在阅读中享受成功的快乐,提高了语感能力。

2.想象能力的培养

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事物或情景,唤起学生心灵中神奇的想象翅膀,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象来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一切,有助于对课文内容及文中情感的理解。

(1)课前激趣。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周总理的事迹、资料,突显总理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大形象。此时,通过师生声情并茂的诵读,一种对总理的爱戴之情、永别之痛也悄然潜人心中了。

(2)课中化境。就是在上课中让学生把课文中所描写的情景对画面的形式在脑海里再现。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抓住“草美”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的句子反复研读,以此来欣赏草塘之大、草塘之美。抓住文中关键词“欢笑”“翻滚”“涌”让学生说说在脑海中草像什么?在他们的描述中有风声、鸟影、花香……教室里呈现出一幅生机盎然、摇曳多姿的草塘美景。

(3)课后延伸。就是把课文中的情境延伸到生活中。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之后,学生明白了:除了地球,我们将别无去处。联系实际讨论: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已伤痕累累,今后我们该怎么做?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行动方案并付诸于行动中,使课堂阅读教学得到延伸。

三、品读鉴赏课文,培养评价能力

鉴赏能力是指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点等方面进行理性的评价。评价能力是一种以理解为基础,又比理解更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因此,平时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应教会学生辨证而系统地分析问题。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一些优秀的名家佳作,课文中的用词造句都是学生学习的经典范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让出“空白”,有意给学生留下思考或反思回味的余地,使学生在沉思咀嚼中更加活化新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发展,在发展中完善自己的评价能力。如教学《我们家的猫》一文时,笔者有意设计了一个问题:“在这篇课文中,老舍爷爷好像不是写猫,而是在写自家的一个小孙子?”生:“可以看出老舍爷爷把猫当作自己家里的一个成员,对猫非常喜爱。”抓住这个契机又问:“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感情写出来的?请同学们都来评一评这种写法好在哪里?”课堂上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学生感觉到自己就是一个小小评论员,一一例举课文中的词、句,并能说明这样写的好处。如老舍爷爷把猫的脏脚印写成是几朵“小梅花”,猫的“老实”性格写成“乖乖”等,多处表现出对猫的喜爱之情。这样,在说笑声中同学们肯定了老舍爷爷的写作艺术。

四、精读反思课文,培养求异能力

求异思维是开放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催化剂”。因此,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氛围,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习题的解答应当允许多种答案并存,并要鼓励他们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推陈出新,不人云亦云。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可从以下两点引导。

1.课前积累

课本以外的生活是我们学习的广阔天地,也是求异思维能力培养的活水、用之不竭的丰富的源泉。例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和查找资料,明白群鸟中为什么只有少数鸟儿能学成搭窝的本领。有一位学生根据平时的观察、了解,有见地提出了:老鹰、麻雀学不成本领,并不是它们不好好学,而是它们与燕子的生活习性不同,不能照搬照抄,它们需要的是不同特点的窝,所以不必学同样的搭窝方法。按常规教师给以纠正学一样像一样才对,但面对这个富有哲理性的求异发现,我惊喜地看到学生闪光的求异火花,给他以赞许的评价:“善于发现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好样的!”

2.课中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培养求异思维能力的前提,只要学生敢问、敢疑,求异思维就有了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们的这种精神,并在课堂上组织实施运用,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敢问、敢疑、有求异欲望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学《冬眠》一课,学生问道:刺猬为什么在7摄氏度就会进人冬眠状态?如果在整个冬眠过程中不给食物它们又会怎样呢?其他动物在冬眠状态下也要进食吗?其中有些问题还真是难倒老师,但我并不着急,而是让他们多向别人请教,师生动手查找资料,然后在班上进行解答。通过点拨,以一带十,使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从实践活动中多渠道吸收知识,开拓视野,拓宽思路,获得求异思维的源泉。

总之,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如果离开阅读,语文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阅读教学如果离开了对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求异能力的培养,优化将成一句空谈。

猜你喜欢
理解能力课文阅读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三部曲”
浅谈如何运用阅读技巧与策略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认知风格与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阅读理解差,美国损失大
背课文的小偷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背课文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