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山
新乡卫生学校 河南新乡 453000
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郭庆山
新乡卫生学校 河南新乡 453000
以化学教学为例,提出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与方法,对在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自己的观点。
创设问题情境;化学教学;实验
10.3969/j.issn.1671-489X.2010.24.051
作者:郭庆山,教育硕士,讲师。
Author’s addressXinxiang Medical School, Xinxiang, Henan, China 453000
课堂上,一个有难度但又让人能尝到果实、足以引发探究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为达到教学目标服务的。在教学中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包含“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个方面。要实现这些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将这些目标有机整合在情境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
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这一重要的基本概念,设计“如何称量一粒米的质量”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让学生小组讨论,提出方案,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由于问题情境的创设立足于学生活动的需要,具有主题明确、情感伴随、自主发展等鲜明特点,因而易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其中。正是这种优化的情境,为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与任务常常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或实际感受无关,很难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建立有意义的关联。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和认知基础的真实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才能、真实情感和态度。
问题情境应该具有促进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激发和增加学生潜能的功能。问题的设计不仅要针对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还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要提出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又蕴含与当前问题有关、能引发进一步学习的问题,形成新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发散,积极主动地继续学习,达到新的水平。
情境创设是丰富和多样的,可根据不同的学生对象、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同的教学过程而选择和组织不同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学习的情境是鲜活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学习的热情也随着情境的变化而不断高涨。如果教师创设的情境始终一成不变,再好的、再生动的情境也会变得乏味。
1)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大部分学生通过努力思索、讨论、活动后能够回答,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使学生能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进行思考。当学生的认识角度不同、认识方式不同时,对问题的解决方式不同,答案也可能不同。通过解决这些开放性的问题,不同能力的学生在观念上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体现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联系。这种联系不只是针对问题的表面特征,更主要的是针对问题中的深层关系和结构,使学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与解决问题相关的各种知识,并与解决问题之间进行关联,探索问题解决的各种方法。
化学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留心身边的生活现象,把教学研究的视角延伸到生活领域,多姿多彩的生活为问题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例如:1)通过新装修房屋内对人体造成伤害的隐形杀手——甲醛,引出“为什么要使用甲醛?危害性在哪里?有无替代品?如何消除室内污染”等;2)以自来水厂的消毒过程为例,说明“水是如何净化的?消毒的原理?纯净水如何制备?喝什么水好”等。涉及实际生活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关注化学与人类的健康、化学与人类的生活,会使他们积极主动去学习新知识。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形象、学得深刻。例如:1)在使用的教材上有些实验装置复杂,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有些污染环境,让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就是很好的问题情境;2)把验证实验设计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师根据实验提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设计、实验、观察等一系列活动,得出结论。
用来创设问题情境的新闻必须是学生熟悉的,和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有密切关系的,最好是刚刚发生的热点新闻、国内国外的重大新闻。如果选取过去发生的新闻,应选择那些曾在人们生活中引起巨大影响的重要新闻。例如: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令世人震惊,针对这样一则新闻,就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食品添加剂,从而认识添加剂与化学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渴望。
已知0.1 mol/L的盐酸的pH=1,而实验测得0.1 mol/L的醋酸(CH3COOH)的pH︽3。
问题情境设计①:根据实验数据,推测醋酸中含有哪些微粒?判断这些微粒数目的大小关系?能用平衡的观点解释吗?
引导学生根据醋酸的pH值,探讨溶液中的微粒数量及各种微粒数目的大小关系,认识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很弱,学会用平衡的观点解释醋酸的部分电离。
将pH=3的醋酸加水稀释至原体积的10倍,测的溶液pH=3.51。
问题设计情境②:若想减少醋酸中C(H+),有哪些方法?此时,C(CH3COO-)如何变化?从实验数据中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学会应用平衡的观点,探究条件对弱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影响;能从实验数据中寻找证据,探讨加水稀释对弱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影响。
通过实验测得,在0.1 mol/L的H2S溶液中存在H2S、H+、HS-、S-2、OH-等微粒,并且溶液中C(H+)=7.5×10-5mol/L、C(S-2)=1.2×10-5mol/L。
问题设计情境③:从实验数据中能发现什么?如何解释?H2S溶液中的微粒是如何产生的?其浓度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大小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及其浓度的大小关系,认识多元弱酸的电离是分步的,是以第一步为主,学会用平衡的观点来解释这一现象。
问题情境设计④:如何用微粒的观点看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与上节课相比,你有哪些收获?记录自己的想法,然后与同伴交流。
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应用微粒观和平衡观分析溶液问题的基本程序和思路,逐渐深化观念。
Creation of Problem Situations in Chemistry Teaching
Guo Qingshan
This paper takes chemistry teaching for example,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for the creation of problems in teaching are designed, and puts forward my point of view on how to create problem situations in the teaching.
creation of problem situations; chemistry teaching; experiment
G642.42
B
1671-489X(2010)24-00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