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世志 黄承锋
1 重庆交通大学财经学院 重庆 400074 2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成都 610074
作者:易世志,重庆交通大学财经学院讲师,西南财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黄承锋,重庆交通大学财经学院院长,教授,博士,西部交通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交通经济与管理。
全国交通大发展、综合交通枢纽及畅通工程建设为交通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而交通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促使交通企业向集团化、现代化、综合化、国际化发展。这种趋势使交通企业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同时懂得交通、经济、管理和工学知识,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强的卓越经济管理人才需求量极大,而目前这种人才供给与储备十分短缺。适应市场需求,培养符合交通行业需求的卓越经管人才就成为交通院校不容推卸的责任。
“卓越交通经管人才培养模式”以交通行业对卓越经管人才的需求为背景,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确立“立足西部、面向全国、交通为主、兼顾其他”的办学定位,坚持“夯实基础、打通专业、注重实践、培养能力、突出创新、强化应用”的教学理念,着力培养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强的经管卓越人才。为此,实验区通过对市场营销、会计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等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实现由偏重传授具体知识向综合性和整体性素质教育转换,由过窄的专业教育向厚基础、宽专业转换,由强调共性教育向共性与个性教育并重转换;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交通工程与技术、经济、管理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既懂交通,又懂经济和管理),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够立足交通,特别是能在交通基础设施设计、建筑、施工企业,交通工具及零配件制造与销售企业,交通运输服务等企业从事经济管理实务工作和初步科学研究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该模式的基本框架设计如图1所示。所有学生都需先通过固定的路线,经过通识教育站,交通经济管理互通教育站,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站,专业主干课程教育站等,这些站构成人才培养的干线。在第5~6学期,学生学完专业主干课程后,可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及时设立相应的专业方向,如国际物流方向、国际交通工程经济方向等。第8学期还可根据实习暴露出的问题或市场需要变化,开设专题报告、讲座等来查漏补缺。这些根据市场需求设置的专业方向和专题报告、讲座及毕业实习站、毕业论文站等一起构成人才培养的可变支线。而且通过交通经济管理互通教育站,学生已具备交通、工程、经济、管理等基础知识,因此,如果以后交通企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需求量小,而对交通工程管理、技术人才需求旺盛,则加强交通、工程等专业课程的设置,实现交通、工程、经济、管理等专业就业市场导向的“互通”,从而构成人才培养互通式结构。
为实施上述模式,提出卓越交通经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框架,如图2所示。程以尽量扩宽、减少重复为原则进行优化整合,增大学生自学空间和时间。
3)专业课程实践化。为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所有专业课程都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指导方案。理论类课程、应用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时数分别达到该课程总教学时数的20%、30%以上;交通运输经济学、汽车营销策划学、物流规划等实务类课程达到50%以上。
实验区按经济管理大类招生,进校时不分专业。第1~4学期学习相同的基础知识模块;第4学期结束时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专业,第5~6学期学习专业主干及专业方向模块;第7学期顶岗实习;第8学期返校学习有针对性的专题报告、毕业论文子模块。这样的设计,一是有利于学生同时获得交通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的基础知识并根据兴趣选择专业;二是实习提前,时间延长,既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也有利于学校在第8学期根据实习暴露出的问题或市场需要开设一些专题报告、讲座等来查漏补缺。
1)课程设置模块化。培养方案将交通、经济、管理知识综合化,将理论教学课程划分为通识教育模块,交通经济管理互通模块,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块,专业主干及专业方向模块,专题报告、毕业论文模块。各子模块见图2。
2)教学内容整合化。通识教育模块课程以打好基础为原则,交通经济管理互通模块和专业主干及专业方向模块课
1)教学形式多样化。除了常规的课堂上课方式外,积极探索采取每学期集中理论教学、聘请校外知名专家作热点问题专题讲座或报告、观看资料片以及企业家进课堂等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方法多元化。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突出学生主体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改变“满堂灌”的说教方法。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除讲授、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方法外,探索并完善案例互动教学、经管情景模拟、科研课题渗透、团队学习、课业训练等多种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提高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3)外语教学过程化。要注重学生的外语听、说、写的基本能力训练,加强双语教学课程设置研究,规定双语教学基本要求,组织优秀教师编写切实可行的双语教学教材,逐步扩大双语教学范围,使外语教学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
4)实验教学开放化。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学生可在任何时间申请自主选定的实验,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实验率,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1)丰富交通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训平台。
一是完善交通经济管理课程实训平台。要充分利用交通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的各种软硬件资源,开展交通经济管理各门课程的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及学生自主进行的开放性实验实训项目。
二是搭建交通行业、汽摩配行业等行业化校级实训平台。①引入用友U8-all in one、NC及行业化案例,搭建交通行业、汽摩配行业等行业化的实训平台,从而使模拟实训涵盖该行业整个业务流程、管理的各个领域。以交通行业为例,涉及招投标管理、项目(工程)管理、资产设备管理、商业经营管理、集团财务、资金管理、全面预算管理、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商业智能等。通过该平台,还可提供行业管理及信息化案例和该行业前沿企业管理问题及难点,作为学生创新的出发点;学生可借助该行业实训平台深入学习与了解该行业,通过该行业管理及信息化案例,了解实际企业中亟待解决的管理问题。②引入用友创业者电子沙盘系统,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③引入用友E-Learning学习平台及管理信息化课程,搭建实验区甚至学校范围内学生、教师自主学习平台。将一些外部交通经济管理精品课程或交通企业内训课程放在平台上,学生可随时随地在平台上通过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融合,将过去主要是毕业后在企业参加的职业化培训前置到在校期间。④引入用友交通项目管理沙盘、交通设备分销零售沙盘等,通过沙盘演练,使学生全面了解交通项目管理、交通设备分销零售全过程。
2)搭建交通企业在线创业实训平台。建设实验区在线“模拟公司”创业实训平台并充分利用中国创业实习网,开展交通企业在线模拟创业实训。实验区“模拟公司”创业实训平台和中国创业实习网是分别在本实验区局域网和互联网上构建的企业创建和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模拟仿真平台,两网(互联网和实验区局域网)互动,构成一个统一的在线创业实训平台,学生可在此仿真实训平台上进行交通工程施工、交通设备制造、交通运输、物流管理、交通管理等交通类企业的创业、创新、实践训练。通过该平台可同步进行“创业过程实习、经营业务流程实习、管理流程实习和岗位技能实习”等多层次、多方式的实习与实训。
3)搭建交通经济管理第二课堂实训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实验区组织的汽车营销策划大赛、运输规划技能大赛、物流管理大赛、交通企业品牌策划推广大赛、明日交通经济管理精英大赛、交通设备市场调研大赛、交通企业公关危机处理案例分析与点评、交通企业电子商务大赛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实训活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学习能力。
4)建立学生创业实践亭和创业公司。在校园主干道路两旁有利位置建立20个学生创业实践亭,同时学校划拨位于教师和学生生活区的经营性商铺约2 000平方米供学生创办公司。创业实践亭和创业公司均由学生自行选择创业项目并进行经营管理,创业公司采取公司化运作,实验区可对学生提供启动资金贷款并配备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二者均可供学生进行短期、静态参观实习和长期、动态工作实习,从而达到“看做关联、动静互补”。
5)搭建校外实习平台。在交通及相关企业建立大量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训实习机会,从而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交通相关企业的经济管理实际工作中去。
上述实践平台既有模拟的,也有真实的;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既有线上(以网络为依托)的,也有线下(不以网络为依托)的;既有参观的,也有实做的;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它们共同构成“虚实结合、内外相伴、上下联动、看做关联、动静互补”的立体化实验实训实习平台,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从大学生进入学校开始,每个学生配备3名导师——思想导师+专业导师+实践导师。思想导师对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思想方面的指导。专业导师通过开展专业学习指导讲座、布置阶段性的专业学习任务,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指导,使学生明确专业学习方向,并引导学生进行课程选择、参加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实践导师包括校内实践导师和校外实践导师,校外实践导师主要是在第7学期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从校外聘请在交通经济管理岗位上经验丰富的管理者承担,主要负责学生在实习单位期间的具体指导工作;学生在其他时间所进行的分散实验、实训、实习的指导则由校内实践导师承担。
成立交通经管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规划建设教授委员会,由交通、经济、管理等专业的知名专职教授、特聘教授和实务部门的“双师型”兼职教授组成,负责制定整体规划、培养方案、教学计划、配套措施等文件;制定阶段性工作计划;定期组织专题研讨与评估,出台整改措施并组织落实。教授委员会使交通经管卓越人才培养有了智力保障,既体现教授治教思想,也保证交通经管卓越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变化同步。
依托学校交通、经济、管理教学研究及实验平台,集合优秀师资,加强与交通企业及交通科研院所的合作,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打造产学研共生链,形成由学校和实验区教学研究及实验平台、交通企业及交通科研院所组成的卓越交通经管人才培养合作网络。1)通过此网络,实验区可为交通企业及相关单位提供卓越经管人才,并可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才素质。2)合作网络中的企业既可为实验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场所,也可提供理论素养高和实践能力强的经管专家作为学生实践指导教师。3)实验区可把教师送到合作企业中挂职锻炼,或通过项目咨询方式,密切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做到教学和实践良性互动,将其培养为“双师型”教师。4)合作企业中有较强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经管人才可受聘为实验区“双师型”兼职教师,走上讲台,把其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带给学生。同时还可聘任其为交通行业卓越经管人才培养模式规划建设教授委员会委员,直接参与实验区教学指导。
[1]卿志军.建设新闻专业立体型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9(2):44-46
[2]李俊生,林光彬.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开辟创新实验区 培养财经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8(8):20-22
[3]单安山,高越山,宋政芬.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创业人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7-20
[4]谢胜强,陈德棉,陈盈盈,等.国外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特点比较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9(2):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