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作为校本教研的具体承担者和实施者,是决定以校为本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否具体化、规范化的最根本的因素。这就要求广大教师除了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基本能力外,还必须具有校本教育科研能力。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只顾完成常规教学任务和狠抓学生“分数”,很少能够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效果,很少能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很多一线教师还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缺乏对教育内涵的深刻把握和理解。各种各样的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文章、观点扑面而来,百花齐放,众说纷纭,从而使不少中小学教师进入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的等待、观望的理论徘徊之中。为此,广大一线教师应加强自身理论学习,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学会辩证地对待新课程改革,深刻把握教育内涵,辩证地认识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这样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中去,才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善于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轻松应对校本教研,将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校本教研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科研,它涉及的内容广泛,凡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困惑或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的内容。所以校本教研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但能够跟学生、同事及领导及时沟通,而且还应与教育科研单位、学生家长及社会其他成员加强沟通。学会跟学生沟通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心理所需以及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备课和组织教学,当然也就有利于发现问题和分析原因,以便及时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去辅导、教育学生,解决问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学会跟同事沟通,加强同事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便取长补短,积累教育教学经验,从而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学会与兄弟学校、教育研训单位沟通,加强经验借鉴和理论引领,以利于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理论水平的提升;学会与家长、社会各界之间的沟通,以利于及时了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状况,利于提高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校本教研是教师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发展专业、展示成果的平台,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主要途径。中小学教学研究的主要类型是应用研究,目的在于解决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教师除选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教学案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外,特别要注意改变传统的教研活动方式,进行新形势下的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教学常规研究的转变,做到备课——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上课——由个别向群体的转变,听课——由盲目向自觉的转变,评课——由散漫向集中的转变。学校在校本研究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教学研究中教学目的的确立、内容的选择、方式或方法的应用、过程的组织等教学活动应立足于学生“学”的实际,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一定教学内容为中介进行的活动,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和方式,改善教学的效果。这样的教研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速度也很快,这就对广大教师提出严峻挑战。教师要想“授人以渔”,就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充电”。只有这样才能多获取广博的知识,才能从容应对每一个求知的面孔。当然,一个教师的知识结构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有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因为这是新课程综合趋势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此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还应当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科学知识,掌握教书育人的规律和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这也是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下全面育人和教育职能多样化对广大教师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新时期的教师还应当清楚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无论怎样好的方法也只是相对于当时当地的教学情景而言,换一个不同的教学情景还能有永恒的指导意义吗?为此,广大教师绝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经验和理论层次,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当然还必须具备使学生学会终身学习的能力。
总之,校本教研应具备的能力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复杂概念,它涉及个人素质、理论水平、系统学习、信息处理等多层面的知识。这就需要潜下心来刻苦钻研,一切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一切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核心价值和最终目的,勇于与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并不遗余力地长期实验。若此,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就能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