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环
依托信息技术手段 领略语文教学魅力
李淑环
10.3969/j.issn.1671-489X.2010.13.148
进入21世纪,人类进入一个网络时代,这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个挑战。如何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愈来愈成为人们关注研究的课题。语文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景象:面对文质兼美、情感充沛的文章,教师心潮澎湃而学生往往无动于衷。如果有了信息技术的加盟,运用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学生就会情感飞扬。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语文课堂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生机。因其形式新颖,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其形象生动,可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因其图文并茂,直观性强而相互补充。
《青海湖啊,梦幻般的青海湖》是一篇阅读课文。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青海湖的美,笔者用媒体创设了一幅幅美好的画面,让学生去欣赏,去回味。在辽阔高远的画面上,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青海湖那一抹抹深深浅浅的蓝是那么吸引人,感受到青海湖的草滩是那么碧绿,是那么生机勃勃,感受到青海湖那色彩斑斓的鸟儿的美丽。在画面的感染下,在音乐的渲染中,学生再读到课文中如诗如画的美景,竟是对文字着了魔似的喜欢,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读着,仿佛自己就置身在美丽的青海湖边,为它质朴的美、自然的美、粗犷的美而陶醉,而感动。你能说,在这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学生心里升腾起的不是对大自然的热爱?不是对造物主的敬畏?不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崇敬?
在教学设计时准确地估计学生的思维障碍,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是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一环。因而我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实施进程中,在确定教学难点的同时,有针对性地了解各学科中的相关知识。然后,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引导学生把各科知识联系起来、结合起来,运用信息技术这个学习工具和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让学习自行去探索解决问题,突出教学的启发性。因此,在课程整合时,能体现课件是为教学活动服务的思想,重点考虑能增进学生的理解,突破教学重难点。
例如在学习《詹天佑》一课时,“为什么‘人字形’线路能使火车爬上陡坡”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段课件:八达岭的‘人字形’线路和蜿蜒的盘山公路。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观察火车沿‘人字形’铁路上坡的情形,说一说火车是怎样爬上陡坡的;接着设问:“为什么必须沿‘人字形’线路才能爬上坡?”在学生感到困惑时,演播这段课件,并启发他们联系科学课中关于“斜面”的知识。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懂得:修建‘人字形’线路与盘山公路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利用斜面原理达到“省力”的目的,因此能爬上陡坡。这个过程,学生在一段直观、简单的课件的启示下,把科学知识联系了起来,体会了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的科学性,从中领悟到了“火车爬上陡坡”的情形,体会了当时线路设计的合理性。
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教材上的可拓展的资源非常多。但依靠传统的教学,这些学习资料无法提供给学生。因此,涉及内容的宽泛性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就成了一对比较突出的矛盾。信息技术的使用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网络教室的硬件条件下,教师事前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收集好,放在内部服务器上的一个指定的目录之下,告诉学生查询的地点、方法或搜索的关键字,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方便快捷地查阅到一些突破书本的知识。互联网的大量信息让学生目不暇接、兴趣盎然,他们用合作交流的方法从网上可以获得无穷知识。比如一首古诗的解读或者一位作者的生平,甚至可以与专家对话、与名师交流。
作为教师,在每一堂课上不是要把一个知识、一个概念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把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一种理念传授给孩子。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感。知识的传授仅靠说教,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成功引入会弥补教学中的这一缺陷,让形象化、直观化走进课堂,让课堂神采飞扬。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犹如一场绵绵春雨,待其过后,惊喜地发现,漫山遍野已经透着一层油油的绿意。放眼21世纪,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更高的起点,更新的局面。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对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网络教学优势,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领略语文教学的魅力,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河北省迁安市五重安乡刘皮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