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势能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0-02-17 14:01王雪飞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9期
关键词:接受者势能流动

王雪飞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广东广州510091)

信息势能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王雪飞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广东广州510091)

借用物理学中的势能原理,本文把信息势能的概念引入对课堂教学的讨论,分析了影响信息势能的两大因素:信息强度和信息密度,同时指出了二者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及如何把握它们以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信息势能;信息强度;信息密度;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信息流动长期以来一直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希望借此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与学是通过信息的流动完成的,符合信息的流动原理,即教师输出信息,学生输入信息,完成信息流动的第一步;然后学生作为输出端,将所学情况和结果反馈给教师,而教师作为输入端接受信息,完成信息流动的第二步。正是这种信息的流动性推动了整个课堂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为什么知识和信息能够以这种模式流动?什么因素在影响它们的流动呢?

信息流动的“势能原理”

为了更好地探讨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流动问题,可以借用物理学中的“势能原理”来分析信息的流动。

在物理学中,势能是物体具有相对高度时具有的能量。势能在物体运动过程中可逐渐转化为动能。相对高度越大,势能越大,可转化成的动能就越大,对其所作用的对象产生的影响也越大。将此原理借到教学中来可得出结论,信息之所以能从教师向学生流动,是因为前者的信息势能大于后者。俗话说:要教会学生一桶水,自己至少要有十桶水。难道两桶水就倒不出来吗?当然可以,可是根据势能原理,两桶水与一桶水之间的信息势能差值必然小于十桶水与一桶水之间的信息势能差值,信息的流动自然大受影响。

其实传播学中早已引入了“信息势能”一词。例如,具有强大信息势能的新闻,如果势能可以较好地转化为动能,则很容易产生“爆炸性效果”,从而使得媒介随之声誉鹊起,在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因而,突出和显示新闻的信息势能,使一则新闻获得相对较大的信息势能,成为电视新闻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和致力达到的目标。课堂中的信息势能也同样如此,如果信息安排处理得好,其流动就顺畅,那么学生接受的就多,从而可取得相对较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势能及其要素

势能具有两个基本因素,一是相对高度,二是重量。相应地,可以从两个方面讨论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势能。

相对高度,或可称为信息强度,是势能产生的首要条件。没有相对高度的存在,就没有信息的流动。所以课堂中要传达的信息不是对学生已知信息的简单重复或扩充,而是要站在更高的知识层面上讲授,这个层面不论是高度还是宽度,都要远远大于学生所拥有的知识高度和宽度,这样的强度才能构建顺利流向学生的信息势能。

第二个影响因素是重量,可以被分解为密度和体积。体积可以看做是固定的课堂教学时间,那么密度就是在固定的教学时间内信息点的容纳量或分布情况,我们称之为信息密度。在一定时间内的信息密度和信息传播的速度相关,但是否可以为了得到相对高的势能而随意提高信息的输送速度,增大信息密度呢?答案是否定的;在授课场合,接受者的信息处理速度如何才能适应信息输出者的发信速度,往往成为问题。那么,是否内容减少、速度放慢就一定有效呢?答案也是否定的。传播速度倘若落后于接受者的处理速度,间隔太大,慢条斯理的感觉将会扼杀伴随信息处理的快感,不仅会降低接受信息的动机水准与注意水准,而且由于短期记忆的局限,会阻碍语脉的认知。而语脉的混沌将可能带来理解的困难。所以说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高的信息势能而增大信息密度,一定要同时考虑信息接受者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这时,接受者即学生的反馈信息就很重要。而如何及时地得到反馈,调整速度,力求得到合适的信息密度,这也是信息势能要研究的目标之一。

据此我们总结出:信息势能=信息强度×信息密度。

信息势能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信息强度的应用

在实际教学中,信息强度表现在教师所传授专业知识的高度和深度。这个问题在今天的网络时代尤其具有挑战性,因为计算机网络传递的信息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过去教师独享的教学资源现在变成了共享,学生也都有着平等的信息通道。所以,如何在课堂上体现专业的高度和深度,造成强大的信息势能,使接受者能够接受、乐于接受成为一个难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归根结底,备课环节是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而备课归纳起来实际是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收集、归纳和整理,传统教师只吃老本的方法再也行不通了,教师不但要有终身学习的习惯,而且要善于学习,要善于利用新的技术和技能去学习;二是信息的输出,内容满足了信息势能要求的强度,并不意味着信息可以自主流动,还要讲究方法问题。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才是信息强度真正的含义。

以一节讲授圣诞节的大学课堂为例。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12月25日的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但现在已经发展为一些西方国家全民性的节日,可以与中国的新年相提并论,类似我国过春节。圣诞节的由来、历史、相关的传统内容、庆祝活动等都是课前的必要准备,但这些只是教师所做的准备工作,并不一定全部是讲授的内容。因为这些信息可能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信息势能的强度较低,如果一一列举、讲授,那大部分的接受者就要昏昏欲睡了。这时就要讲究信息强度的第二个研究目标——输出方式。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讲述,然后自己或让学生做出补充,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使原本信息势能较低的信息能够顺利流向学生。当然教师所拥有的信息势能强度远远要高于这些。最新的关于圣诞节的发展和争议是增大信息强度、增加课堂互动的亮点,如探讨西洋节日对本土传统节日的冲击,以及引发人们对民族文化的反思和一些试图“唤醒国人,抵御西方文化扩张”的举措。另外,为什么不止一个西方国家宣布圣诞老人是从自己的国家出发给小朋友发送礼物的,这些争夺的背后又蕴涵了什么……这些内容的信息势能较强,输出方式可以是讲授、讨论或引出问题后要求学生课后了解。另外,一些很著名的文学作品和圣诞节也紧密相连,所有这些内容都是建构强大的信息势能的基础,不论是否是课堂讲授计划的一部分,都属于信息强度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课程设置的目的和需求具体选择。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到运筹帷幄,有足够的信息强度推动“一桶水”的信息流量。

(二)信息密度的应用

成功的课堂教学绝不是教师准备好了教学内容、设计好了输出方式就可以实现的。信息传送者和接受者的互动和沟通对于达成最佳信息密度是很重要的,而这一点同样是通过信息的流动实现的。教学,是拥有教学论视野的教学者与学习者沟通的文化。教学沟通所蕴涵的一个理念就是,从教育学的角度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同时构建师生的“相互发现”。因此,如果教学只是按照简单预设好的程式向前运作,就意味着信息密度基本是预定的,而合适的信息密度是个动态的调整过程。学生会根据教师讲课内容和方式进行自我调整,同时他们的调整会反馈给教师,从而影响教师的下一步计划。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一要熟练掌握本课程的教学要求,这是在教学强度中要求的。可以想象,一位对讲授内容没有达到一定深度和高度的教师,很难根据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的进度,更难以分出精力观察、分析学生的反映。二是要根据学生口头表达的词句以及姿势、表情、手势等非语言要素判断学生对所讲知识的吸收和理解程度,从而决定是向下一信息点移动,还是用其他的方法再对目前讲授的信息进行阐述和解释。要做到对此的正确判断,仅靠单纯的观察还不够。如果教师对观察到的反馈信息把握不准,可以通过提问等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确认。还以关于圣诞节的课堂为例,当讲到“圣诞老人原指公元4世纪时小亚细亚专区的主教尼古拉”时,教师可能会观察到有些学生出现面露疑惑之色、交头接耳、询问同学或翻动教科书等行为,那么,就要判断自己在最近传递的信息中哪些是容易引起疑问的地方。可以根据常识或以往的经验判断“尼古拉”为疑问点,或者通过设计的提问再次确认。如果忽视学生的疑问继续进行下去,那么可能的结果是教师已经移动到了下一信息点,但学生还停留在上一信息点。三是要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的精神状态调整自己的语速和语调。教师讲话声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只有当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协调、合拍时,才能形成教学语言的最佳效果。教师的声调应该抑扬顿挫,分出轻重缓急,做到快慢适当。当讲到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地方,教师的语速应该放慢,语气应该加重。其实,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有许多对细节把握的要求,是要靠教师细心的观察和积累得到的。

综上,对信息势能的讨论远远不止本文中提出的内容,大可提升到文化的层面,小可具体到更微妙的细节,相信信息势能的理论将对以后的教学模式讨论和改革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1]刘菊英.教学中的信息流动原理[J].青海师专学报,2001,(5).

[2]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85-399.

[3]王洋.北大清华等高校十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EB/ OL].(2006-12-18).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6-12/21/ content_5515575.htm.

[4]孙振国.浅谈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本文责任编辑:尚传梅)

G710

A

1672-5727(2010)09-0133-02

王雪飞(1975—),女,硕士,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法律翻译。

猜你喜欢
接受者势能流动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动能和势能”知识巩固
“动能和势能”随堂练
流动的光
动能势能巧辨析
如何认识一件艺术作品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方式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