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兆菊
(黄冈科技职业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做好高职学困生教育转化工作的途径
何兆菊
(黄冈科技职业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教育转化学困生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要真诚地为学困生付出爱心、耐心和恒心:树立信心是学困生转化的基石;付出爱心是学困生转化的源泉;理解与尊重是学困生转化的润滑剂;沟通与交流是学困生转化的桥梁。
高职;学困生;教育转化
学困生通常是指在正常的生理与心理状态下,思想品德有某些不良表现或倾向、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学困生问题是高职院校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不可否认,高职院校在高校招生的最后一个批次录取学生,与其他类型的高校相比,生源质量存在明显差距,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及其他方面素质都较差,学困生相对多一些,这给高职院校的建设与管理带来许多问题。做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及“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加强高职院校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学困生工作,下大力气做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努力创造条件,使学困生成为合格的人才。
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首先,教师要树立自己的信心。要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要看到学困生不仅有进步的心态,也有进步的渴望,教师只要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与学困生交朋友,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其次,教师要树立转化学困生的信心。虽然学困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但也蕴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闪光点”,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适当加以表扬、鼓励,循循善诱,使其扬起积极向上的风帆。再次,教师要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学困生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自制力和约束力,虽然想甩掉“学困生”的帽子,将学习成绩提高上去,但常感到力不从心,失败过多更会缺乏自信。鉴于学困生长期以来心理处于压抑状态,教师切忌对他们说“太差了”、“真笨”之类使其丧失信心的话语,而是要千方百计帮助学困生树立起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观念,不断地向他们传递“你有能力”、“你能取得进步”等信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鼓励他们每一个细微的成功之处,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利用其优点促进其他方面的进步发展,从而帮助学困生建立起自信心。
要搞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教师必须付出爱心,用自己博大无私的爱心滋润学困生的心田,帮助学困生铺就走向自强的道路。学习较差的学生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学习不好,没人看得起自己,同学不喜欢,老师也不喜欢。所以,教育转化学困生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爱心,并以此感染学生,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特别是对学困生的爱,更要体现细心、耐心,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及从爱出发的严格要求。师爱的核心是信任每个学生,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缺乏感情的教师能做好学生工作。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特别是真挚地关心、体贴学困生,才能帮助其消除自卑心理,才能使学困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教师还要善于发掘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哪怕是细微的进步都要及时表扬,因为表扬的力量是巨大的,一句赞叹的语言,一行鼓励的批语,都可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促进他们转变。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不为人知的闪光点,学困生也不例外,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发现。
教师应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用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情感,把爱心更多地倾注在学困生身上,尽力营造关心、爱护的氛围,做到感情上亲近、兴趣上引导、学习上启发、生活上关心。在课堂教学中应多给他们回答问题、扮演角色的机会,在课外应多与他们交流、谈心。发现他们有不良行为时,要用谈心、交换意见、鼓励改正的方式取代批评的做法,使其从内心产生新的希望,轻松地投入学习,发掘自身潜能。教师发现学困生的点滴优点都要给与及时表扬、鼓励,这能点燃学困生的信心之灯、兴趣之火,成为学困生进步的力量之源。
理解与尊重也是一种教育力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积极要求上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教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口号:“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他们的话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自尊感,树立起做人的信心。
首先,教师要真正理解学困生的内心世界,要体验他们的感受,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分担他们的忧愁。同时,还要把这种理解与他们交流,使他们深切地领会教师的期望。只要教师能够建立起这样的师生关系,对学困生具有这样的情感态度,就能使学困生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增强学习信心,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
其次,教师要尊重每个学困生的个性,重视他们的心理需要,不要求学困生唯命是从,而是允许他们有不同看法。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8岁左右,已经具有强烈的独立自主、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有自己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要做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需要师生之间在人格、心理上处于平等的地位,离开了这个基础,采取有损学生人格和自尊心的高压手段,不仅不利于学困生的转化,而且会导致学困生更加放任。教师对学困生坚持不放弃,不抛弃,严格要求,因势利导地培养其文明行为和优良品德,发展其才能和智慧,学生自然会回报教师的教育,尊重教师的要求。
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起主导作用,但学生却是活动的主体。要达到学困生教育转化工作的目的,必须在学困生与教师之间搭起一座桥梁,那就是平等的沟通与交流。
要教育好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就得先了解他们,学生的学习、生活内容是广泛而复杂的,影响他们的因素包括家庭、社会和学校。教师工作是否有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生的了解是否全面和深入。教师只有深入到学生中去,认真听取学生的诉说,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忧学生之所忧,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与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兴趣、需要,才能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如果教师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学生的长处,如有的学生生活作风朴素,有的学生乐于助人,有的学生责任心强,等等。教师应多方位、多角度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间,不失时机地对其进行表扬,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感到自己和其他同学没有什么两样,在教师眼里一样能干,一样出色。
教师如果对学困生埋怨、责怪、迁就过多,他们就会对教师表现出漠视、反感、冷淡。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充满爱心,深入到学困生中间了解情况,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取得信任,以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但是,对学困生感情上的接近,不等于姑息学困生的缺点和错误,善意的批评会使学困生感到教师是真诚、亲切的,同时又是严格的。
教师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调查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最恨持有偏见的教师,然而,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对待学生不公平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例如,对成绩好或与自己亲近的学生,教师往往首先看到他们的成绩和优点,自觉不自觉地有所偏袒,而对有问题的学生则容易看到他们的缺点和错误,给予他们的往往是瞧不起、冷落、责怪、挖苦等歧视性待遇。这样会大大刺伤学困生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愤懑情绪,并逐步发展为情感上的对立。不公平的待遇会使某些学生认为受奖励者是欺上瞒下或巴结讨好获得的,因而对受奖励者产生怨恨、鄙视、不满的心理,甚至冷嘲热讽,既影响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又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要转化学困生的偏激行为,需要教师积极并且经常地参加到学生的活动中去,经常与学生促膝谈心,对成绩较好的学生与学困生一视同仁,尤其是对学困生更要多投入一分爱心,多增加一分关注,了解他们对周围事物的看法,把握其思想脉搏,针对学困生的个性差异,精心观察,善于研究,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同时,还应向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那就是任何一个人没有天生的优劣之分,在教师的眼里没有固定的优生和劣生,大家要用实际行动向老师和同学证明自己,从而使学生卸下沉重的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及时的表扬可以帮助学困生认识自身的优点,从而树立起信心,增强搞好学习、提高能力、遵守纪律的勇气和恒心,在教师关注、理解、尊重的氛围中品尝到进步的快乐,从而转变为各方面优秀的学生。
[1]彭贤智.以学生为主——当代教育改革新思潮[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2]冷余生,谢飞厚.高等教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3]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G711
A
1672-5727(2010)02-0032-02
何兆菊(1966—)女,湖北黄冈人,湖北黄冈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应用数学。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课题编号:GJA080016)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