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炳德
社会在发展,经济在发展,教育技术也在发展,而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也正越来越多地走进课堂。它在新课程改革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就高中语文课堂来说,如何巧妙地应用多媒体是高中语文教师不得不深思的一个问题。现就高中语文课堂中多媒体的应用略谈一二。
多媒体教学可以展示图像或视频,通过多媒体可以将平时或以往搜集的相片资料在讲课需要时放映给学生,还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相片所需部分的大小、全景及局部特写。
教学中能更好地运用色彩,形成视觉的差异,突出讲课重点或难点,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更快地接受知识。教师在准备课件时,可以标好所讲内容的重点,讲课时放到屏幕上,学生一目了然,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同时做笔记时也有详略之分。如在讲解《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时,把“侣”和“友”用红色字体,学生一看便知这两个字是重要的字词,等到老师讲解的时候会认真地理解、分析,做好笔记。
传统教学的教学内容一般都限制于课本和教师积累的课外知识,学生的可读量十分有限。多媒体却可以补足传统教学的这一缺陷,它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能快而准地呈现师生所需信息或资料。如科技文阅读,里面有许多关于科技的东西,学生和教师接触的比较少。要想让学生顺利地理解科技知识,就需要大量的科技素材,这些素材就需要运用多媒体来展示,更直观、形象,更容易理解。
高中学生虽不再天真烂漫,但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就能很好地激发并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说话能力、理解能力。如听李清照的《声声慢》配乐朗诵,那舒缓的音调、哀怨的音节把读者带到那个动荡的南宋时代,让人感受到李清照身世的慨叹、情调的忧伤。
可见,加强多媒体教学,运用画面、音乐等媒介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也是增强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
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情感交流的关系,主要是要处理好“人”与“机”的关系。多媒体是物,而它所面对的对象是人,无法在感情上进行沟通,更不能由学生表情去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也不能针对全体学生而因材施教,没有与学生接触,一味地传授知识,提供大量信息,忽略品德修养和价格塑造。其次,教师忙着操作,很多时候就无暇顾及与学生交流。这样的话,教师既不能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也不能照顾到学生感受,整个课堂很容易变成一个“满堂灌”的教学,也容易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
多媒体教学中要扬长避短,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不要流于形式。在课堂上,有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只是为了赶时髦,摆花架子,一味地追求其形式,抛弃了它的优势方面,反而顾此失彼。现在有许多教师甚至是领导都认为,一堂好课尤其是公开课必须有多媒体。于是有的教师为了上一堂公开课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做课件上,并为了表现艺术美感,在课件中使用大量音乐;更有教师在学生思考问题时还配以背景音乐,把课堂当成“影视欣赏”。加上现在网络便利,许多教师在网上就可以找到很多的教学课件用来下载,结果干脆连备课也省略,上课之前只是简单看一下这些下载的课件,考虑好课堂上怎么去展示这些课件。这样一来,一旦多媒体出了故障,教学效果会很不好。
由于多媒体提供材料的方便性,不少教师便将大量的资料糅合在一个课件中,课堂上不厌其烦地将大量的资料传递给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学生的接受能力、反应能力毕竟有限,过多的资料使他们目不暇接、食多不化,有些东西学生还来不及反应、来不及理解就谢幕了。因此,要想避免这种明显违反教学要求的情况,教师制作课件时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细致的分析,从教材中捕捉出重点和难点,对一些表面上精美但与教学重点无关的东西要坚决摒弃,从而做到在课堂上明确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理解得清楚透彻,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只有把多媒体与传统教学巧妙结合起来,才能真正适应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