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提升国际交易能力

2010-02-17 06:25:13
中国石油企业 2010年4期
关键词:炼油厂油轮交易员

中国石油与亚洲炼油厂签订了中间馏分油定期采购合同,加强了在新加坡的石油存储能力,并租用了一艘超大型油轮用于在地中海储存柴油。这一旨在扩大中国石油在国际石油交易市场中地位的系列行动,《华尔街日报》发表评论认为,上述举措也意味着,中国石油正在加快提升自己在全球重要能源交易市场的占有率。今年年初,中国石油在加勒比海和加利福尼亚租赁储油库,储存数百万桶船用燃料油。

《华尔街日报》分析师表示,构建一个全球石油交易网络可以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目前中国50%左右的原油供给来自中东。同时,这个交易网络也有助于中国把原油和成品油销售给距离中国过远、不值得把产品运回中国的国家和地区。

在北美和欧洲储存石油可以降低中国的能源安全隐患,尤其是考虑到中国大部分石油进口都途径新加坡附近的马六甲海峡。

中国石油已经签署了多项合同,将在北美和非洲的多个国家建造并升级炼油厂,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区域性石油营销商。

中国石油并不隐瞒自己的抱负。去年,中国石油收购了新加坡石油公司的控股权,掌握了后者完善的亚洲推广及分销网络。中国石油还收购了日本石油旗下的大阪炼油厂的少数股份。按产能计算,中国石油应该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上市石油公司。

与此同时,中国石油的亚洲交易团队正在大举进军越南、印尼、菲律宾和印度市场。最近几个月,中国石油向Bharat Petroleum Corp.、Indian Oil Corp.、Petrolimex、Petron Corp和PT Pertamina出售了燃油。

新加坡的一位交易员说,毫无疑问,中国石油正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交易业务及交易量。中国石油的一位发言人则表示,该公司不对具体的交易业务置评。中国石油在香港和上海两地上市。

在亚洲签订采购合同

据熟悉情况的一位交易员说,中国石油业已签订协议,将在2010年从韩国、日本和台湾的炼油厂采购不超过540万桶的柴油和至多960万桶的航空燃油。这些船货将通过每艘可载30万桶的中程油轮运输。

驻新加坡的几位交易员称,考虑到最近几个月中国的煤油和柴油产量都创出新高,中国石油购买的这些燃油很可能将用于海外交易,而不是供应国内市场。

中国石油2010年将从Japan Energy Corp.和GS Caltex分别采购4船和8船10-ppm柴油,每桶价格分别较新加坡市场报价高55美分和1美元。

中国石油还将从Hyundai Oilbank Corp.采购至多6船硫含量在0.5%的柴油,每桶价格较报价低大约65美分。

航空燃油方面,中国石油将从GS Caltex和台湾中油股份有限公司(CPC Corporation, Taiwan)分别采购24船及8船航空燃油,每桶价格较报价低约60美分。

中国石油2010年通过定期合同采购的石油远远超出2009年。2009年中国石油仅签订了一份合同,从台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采购8船航空燃油,每桶价格较报价低大约1美元。

租赁陆上和海上储油库

在亚洲最大的石油交易枢纽新加坡以及北美,中国石油正在积极地租赁储油库。

一位知情人士说,中国石油在新加坡可以使用的陆上油库约有22万立方米,合将近140万桶。而据外界所知,目前中国国际石化联合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在新加坡并没有可以利用的陆上油库。

中国石油在新加坡裕廊岛寰宇仓储租赁了10万平方米左右的柴油存储库,在Royal Vopak NV的Sebarok Terminal租赁了大约6万平方米的汽油或柴油存储库。上述知情人士称,中国石油还可以使用新加坡石油公司萨巴洛克岛港口6万平方米的汽油或柴油存储库。

中国石油还在扩大海上存储能力。据新加坡和伦敦的船舶经纪人及交易员称,中国石油去年12月租赁了一艘名为Athenian Success号的超大型油轮,用于在地中海储存至多220万桶石油。

据船舶经纪人说,这艘新近建成的超大型油轮于1月11日驶离韩国的一家造船厂,在本地港口装载少量柴油后,于2月底抵达马耳他沿岸。

猜你喜欢
炼油厂油轮交易员
油轮火灾及其防火措施
水上消防(2021年5期)2022-01-18 05:33:30
外汇交易员手记:亲历汇改 别样人生
中国外汇(2019年8期)2019-07-13 06:01:22
ExxonMobil公司宣布将在2025年底投资更多的基础油项目
数据解除忧虑
自动点火系统FCS在炼油厂火炬系统中的应用
电子测试(2017年15期)2017-12-18 07:19:00
我国第一艘2.4万吨油轮“大庆61号”
兰台世界(2017年13期)2017-08-08 03:02:04
炼油厂节能减排储气柜设计及安装
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承建的苏丹炼油厂
石油知识(2015年6期)2015-02-28 16:19:12
油轮侧撞损伤后剩余极限强度快速预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