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爱云,姚才来,徐冬香
(鹰潭职业技术学院,江西鹰潭 335000)
诚信,是每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要求和原则,也是每个大学生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虽发展迅速,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高职高专院校的诚信道德教育状况非常令人担忧。为此,加强高职高专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构建科学、合理的诚信道德教育机制,是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高职高专院校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来讲,其培养对象的定位和目标不同,在教育中更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诚信道德的养成。笔者从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10余年,最近,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不同年级共100名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显示,高职高专大学生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
1.诚信意识淡薄。30%的大学生对诚信的态度“无所谓”;65%的大学生对诚信的内涵和本质“不太了解”;30%的大学生对做诚信老实人认为“不现实”。
2.学风不正,论文做假。59%的大学生对考试舞弊认为“可以理解”;46%的大学生对论文剽窃“表示同情”。
3.背信违约,拖欠学费。30%的大学生对助学贷款选择“能还则还”,10%的大学生认为“不要还”;30%的大学生对拖欠学费认为“国家对高职高专学生有优惠政策,不交不要紧”。
4.网络欺骗,人际淡漠。45%的大学生对在网上是否会公布真实的信息选择“不会”;65%的大学生对网上聊天认为是“娱乐,发泄”;35%的大学生认为最相信的人是“自己”。
5.弄虚作假,造假成风。35%的大学生对评先评优认为“关键是要上报材料写得好”;40%的大学生对求职简历选择“要掺假”。
高职高专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实际上是社会、学校、家庭诚信缺失的一个缩影,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大学生道德品质的下降,它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诸多现实的因素。
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缺乏外在约束力的影响,人们的诚信意识存在着扭曲的一面。“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说谎献媚得好处,诚实守信吃大亏”等古训,导致人们潜意识中的诚信意识的匮乏。历史积淀中“世袭”的残余观念,是导致高职高专大学生诚信缺乏的内在原因。
一方面,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秩序的变化,传统道德规范遭受冲击,拜金主义和利已主义不断滋生,弄虚作假疯狂得手,谎言和虚伪更有生存和发展优势;另一方面,信用系统尚未建立,铤而走险者得利,不守信用者得势,失信的人和事得不到有效的惩罚。这些新变化使大学生在诚信认识上产生错位,心灵侵蚀不可低估。高职高专院校信用建设缺乏社会根基。
长期以来,高校强调的是应试教育,重智育而轻德育的弊端至今没有根除。尽管强化德育的呼声不断高涨,德育工作者开展了一些德育教育改革的积极探索,但德育教育内容过于空虚,方法过于教条。高职高专院校诚信教育建设苍白无力,缺乏底气。
中国的家庭教育关注的是子女的智力,忽视了对子女道德品质的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是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心愿。加上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的特殊身份,自私自利,唯我独尊,自我综合素质的缺陷与家长传统家庭教育的叠加,阻碍了高职高专院校诚信建设的步伐。
传统意义上的诚信往往靠传统、习惯、舆论去监督、去约束,缺乏强制性。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对人的行为约束作用十分有限,不诚信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诚信保障措施缺乏,失信的人和事频频发生就不足为奇了。
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现代职业人”。对高职高专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教育,既需要把握好教育的基本原则,又需要在把握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的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联动机制。
1.“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原则。通过道德的“自律”,引导大学生诚信,以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自我激励等方式来塑造自己的诚信形象。通过法律的“他律”,规范大学生诚信,以强化教育使大学生明白,诚信是一项法律义务,违反诚信必须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2.“教育”与“奖惩”相结合原则。通过诚信榜样宣传,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正确导向。通过诚信奖惩体系建设,对诚信者予以表彰奖励,对失信者予以制裁。
3.“普通”与“特殊”相结合原则。诚信缺乏普遍存在于各类高校,需要建立一套适用于各类高校的诚信教育体制和机制。高职高专大学生有其独特性,诚信教育形式与内容有其特殊性,应区别对待,因人而异。
4.“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原则。通过创新诚信理论教育理念,更新诚信理论教育内容,把诚信道德教育贯穿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使大学生领悟诚信的内涵、本质。通过诚信签名、演讲比赛、辩论大赛、主题班会等主题实践活动,营造“以诚信为荣”的良好风气和氛围。
1.建立社会诚信教育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1)建立市场竞争机制。诚信是市场经济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使诚信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必须建立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使不诚信行为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惩罚,使不诚信行为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2)建立舆论宣传与监督机制。一方面,利用现代媒体传播手段,通过正面和负面实例报道,进行诚信理论的普及宣传,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舆论导向。另一方面,要建立诚信评估、监督机制,完善诚信奖惩体系,尤其是对失信者以必要惩戒。
(3)加强政府诚信建设。政府的决策和政策执行力缺失,势必造成社会其他组织和个人诚信理念、诚信意识、诚信行为的弱化。政府部门要建立政府征信信息系统和平台,发挥在社会诚信重建中的主导作用,全力打造诚信政府。
(4)加快诚信立法步伐。诚信立法所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对失信者的处罚是惩罚性的、强制性的,而非补偿性的、自律性的。要加快诚信立法的步伐,健全和完善诚信法律体系,使诚信道德缺失者增加失信的成本,感知到失信后法律给其带来的威慑。
2.完善校园诚信教育机制,打造浓厚的学校信用环境
(1)完善信息运行与管理机制。抓好信息运行管理,增强高校内部信息的公开与透明,是高校诚信建设的重要环节。高校要加强与社会公共信息管理系统的联系,及时对社会公开那些非机密性公共教育服务信息,实现高校信息运行与社会信息运行的一体化。
(2)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一方面,建立诚信奖励机制,将大学生信用状况与课程教学、考试考核、助学贷款、实习就业、日常操行、社会实践、奖学金评定、评先评优、入社入党等挂钩,作为诚信奖励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对大学生失信行为及惩罚措施在信息网络系统公布,以达到对失信大学生的制约作用。
(3)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诚信档案,是大学生走入社会的第二张“身份证”。为大学生个人情况、家庭背景、品行说明、学习成绩、健康状况、信用记录、经济状况、奖惩情况等建档,毕业后随学生人事档案一同交给用人单位,将学生的信用记录延伸到社会,势必促使大学生自觉严格要求自己的各种行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留下良好的信用记录。
(4)建立教师诚信的行为准则。“诚信为师德之本”,是教师行为的基本准则。教师要自觉杜绝和抵制学术抄袭、科研做假、为人欺诈、处事阴谋等不诚信行为,以高尚的诚信人格感染学生,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定期对教师的信用指数进行评判,把诚信作为教师科研奖惩、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3.重建家庭诚信教育机制,发挥诚信教育基础性作用
(1)建立家庭与学校诚信教育互动机制。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要不断增强诚信理念,自觉养成诚信行为习惯,为子女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同时,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定期了解子女的诚信记录与思想道德动态,积极参与到学校的诚信建设中去,与学校一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诚信道德品质。
(2)建立家长长效熏陶教育机制。家长对子女的影响潜移默化,根深蒂固。一是应告知子女身为大学生的特殊身份,教育子女以一个更高标准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要求来对照和检查自己的言行。二是应教育子女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和求业机会,严于自律,做品学兼优、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三是应教育子女遵守法律法规,遵守规章制度,遵守公共道德,塑造健康人格。通过家长的长效教育和熏陶,促使大学生诚信理念与诚信行为的自觉形成。
加强诚信教育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也是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社会、学校和家庭要积极探索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方法、措施和机制,为培养出新一代诚实守信的高素质大学生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德欣. 高校德育呼唤大学生诚信教育[J]. 教育探索,2006 ,(6).
[2]何树华. 大学生诚信状况剖析及诚信教育对策[J]. 高教探索,2005 ,(4).
[3]张成全, 兰杏芳. 高职学生诚信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06 ,(35).
[4]张明菊, 吴世彬. 规训与惩罚[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 ,(8).
[5]刘宗南. 论大学生诚信教育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 法制与社会,2008,(10).
[6]黄治东. 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校诚信道德[J]. 教育与职业,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