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篇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理论研究

2010-02-16 20:06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宏观隐喻语篇

王 银

(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九江332005)

英语语篇结构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来探讨。Van Dijk的语篇语义的宏观结构是一个比话语层次更高的宏观结构,他关注的不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直线型的关系,而是超于句子的更大单位的结构。然而,他所提出的系列规则对于信息的处理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借助词语的上位与下位、集体与个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将信息简化组合或删除一些信息对语篇的产生不能达到理想的简化和衔接作用。系统功能语法的语法隐喻理论能够压缩概念信息,增加词汇密度,简化句子结构,从而使整个语篇简洁化;主述位结构理论能真正从宏观上将语篇的主题链系统结合起来,使得语篇更加连贯。

一、语法隐喻与宏观规则

荷兰著名语言学家Van Dijk提出了从微观结构(m icro-structure)生成宏观结构(macro-structure)必须遵守数量有限的宏观规则 (macrorules)[1]。起初,他将宏观规则归纳为4条,后又总结为3条,即概括规则(generalization rule)、组构规则(construction rule)和删除规则(deletion rule)。

概括规则,即通过一个概括性命题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微观命题浓缩成一个。它所依据的是上义词与下义词的关系。

例1:Jim is reading English books.Lucy is making mathematical exercises.Lily is w riting the report。

浓缩后:The children are learning。

组构规则与概括规则相似,但不再是用上义词代替下义词,而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微观命题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新的命题。

例2:John went to the station hurriedly.Then,he got off the bus,started running w hen he saw w hat time it was and was forced to conclude that hisw atch wasw rong w hen he reached the class。

浓缩后:John was late for the class。

删除规则是把先前的偶然信息删除规则(the deletion rule of accidental information)和可恢复信息删除规则(the deletion rule of inductively recoverable info rmation)合并在一起形成的一条新的规则。它是指删除次重要信息,保留较重要信息。

例3:Jane w ent into the room,sat dow n the chair,opened the book,and started to read。

浓缩后:Jane read the book。

从篇章和信息的角度来看,Van Dijk提出的这些总结构可以被看作为篇章生产和解说的模式,但在理论上,还有许多含糊不清之处[2]。Van Dijk在把一些微观命题浓缩成新的命题之后,丢失了许多原有的信息。如例1中,浓缩后的句子为“The children are learning”,那么原命题中“有哪些人在学习,分别在学习些什么”这些信息都没有了。例2中,原命题中谈到了John拼命赶往学校,但是由于手表原因迟到了。浓缩后的命题只是提到最终结果,没有说明原因及他努力的过程。改变后的句子没有道出作者想要表达的紧张氛围。例3中,一连串连贯性的动作在浓缩后只剩下了一个动作。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最后一个动作是较重要的,先前发生的动作是次重要的。从这些例句分析看来,信息的删减不但不能够实现信息传递的经济性和可及性,反而因信息的缺损使读者需要占据更多的认知空间来理解语篇。对于受话者来说,信息的可及性程度越高,语篇的连贯性就越强[3]。

蔡基刚指出,英语作文的口语化现象是中国学生作文的普遍特点[4]。学生通过删除或合并来修改文章并没有达到消除英语作文口语化现象的目的。而口语体转为书面体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实现语法隐喻。语法隐喻使得语言更具经济性和开放性。语法隐喻是书面语尤其是科学和学术语篇的核心。语法隐喻的特点是增加词汇密度,简练语言。这正符合韩礼德(Halliday)对英语书面语特征的描述:词汇密度大。而名词化正是实现这一特征的主要手段。它为简化句子结构,避免复杂冗长创造了条件。

所谓名词化,就是将不是名词的词(如动词或形容词)变成名词,并引起句子中其他成分的相应变化。以下面这个句子为例。

例4:She became pow erful and popular in a phenomenal way,and she became powerless and unpopular in a fantastic w ay and then she was made politically pow erful and popular again even more rapidly and remarkably less than four years before she was assassinated in the autumn of 1984[5]。

这个句子属于口语体,其中包含了4个小句,中间用and连接。它的语法复杂程度为4,词汇密度为9.3。把这个句子用书面语表达:

Her phenomenal rise to pow er and popularity was followed by a fantastic fall and then by an event mo re rapid and remarkable political resurrection less than four years before her assassination in the autumn of 1984。

整个句子只有1个小句,中间没有连词连接,其语法复杂程度为1,词汇密度为22。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口语体的语法复杂程度明显高于书面语。第二个句子进行名词化后句与句连接更加紧密,小句的数量相对减少。当然,在名词化的同时也会丢失一些信息。例如动词的时态和语态消失了,动词和它的主语或宾语之间的可及性关系变得模糊了。这些在名词化后都必须依赖上下文来判断。例如:“The announcement of M ary's accep tance”是M ary w as accep ted还是M ary accep ts,有了歧义,必须根据具体的语境才能判断其意义。但是,语法隐喻中的信息丢失与Van Dijk的宏观规则中的信息删除有本质的不同。语法隐喻在丢失信息的同时也会增加一些新的信息。当通过语法隐喻增加新信息的时候,是把许多语义浓缩为新信息,而不是引用前句中的述位[6]。

在写作过程中,把一些动词、形容词等表示过程和属性的词名词化,变成名词或名词词组,也就是说把原本由动词或形容词体现的过程转为由名词体现,隐喻为事物(Thing),从而使过程客观化,增强了语篇的客观性,减少了动态语序;并且每个小句之间用某种概念或因果关系连接起来,语法结构变简单了,语序也更有逻辑性,衔接更加具有连贯性。同时,在名词转化过程中,大量概念信息被浓缩,降低了虚词和小句的使用频率,加大了词汇密度,从而使整个语篇简洁化。

二、话题、话语宏观结构和主述位结构

一般认为主题分为句子主题(sentential topic)、序列主题(sequential topic)、语篇主题(discourse topic),这三个类型的主题呈现为层级性关系。将若干个微观结构生成宏观结构依赖的是宏观规则,而这些宏观规则本身就是对主题的修改。

根据概括规则的定义,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微观命题浓缩成一个更具概括性的命题,它所依据的是上义词与下义词、整体与局部、集体与个体的关系。如例1中,“the children”与“Jim”“Lucy”“Lily”是集体与个体的关系,“learning”与“reading English books”“making mathematical exercises”“w riting the report”是上义词和下义词的关系。将下义词变成上义词,可能将主位主题向上级转移为序列主题,最后导致主题链系统的混乱。

组构规则其实质就是一种蕴含(entailment)关系,根据荷恩(Horn)的级差标准,强项命题必须蕴含弱项命题,也就是说蕴含项与被蕴含项呈现为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因而主题也向上级转移了。如例2中,“John was late for the class”蕴含了其他一系列的命题,因而它成为序列命题。

删除规则的实质就是对命题的简单删除。根据格莱斯(Grice)的合作原则,删除规则违反了其中的量的原则[7]。语言交际过程就是一个认知推理过程,W ilson和Sperber提出:(1)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2)在同等条件下,处理能力越小,关联性越强。对命题的简单删除使得语境效果变小,受话者理解话语时所利用的心理空间更大,付出的努力也就越大,关联性也就越差[8]。删除规则并不总能够达到命题的简化和精炼,有时它会出现主题链的断层现象。另外,重要信息和次重要信息的界限也不是很明显。

Van Dijk的话语宏观结构以及他的宏观规则处理的对象都是句子主题,对于序列主题和语篇主题的解释力似乎有限。我们所提的宏观结构是一个跨越了语篇主题、序列主题、句子主题的真正意义上的宏观主题链系统。韩礼德(Halliday)的主述位结构是一个涵盖了语篇主题、序列主题、句子主题的系统的理论。主位包含了主题。句子主题相当于主位中的主题主位,都是围绕着某个实体展开的作为信息的出发点。根据主述位推进模式,一个小句的主题与前一句的主题句有互指关系,它们都围绕着当前的某个序列主题展开。序列主题与Martin段落的超主位(hyper theme)[9]一致,它受到处在高层的语篇主位①Martin称之为宏观主位(Macro-theme)。的预示和支配。可见,主述位结构能够体现语篇主题、序列主题、句子主题之间的层级性关系。主述位结构被认为是具有较强的概括力和解释力的语篇宏观结构模式。

三、结语

本文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考察了Van Dijk的话语宏观结构、系统功能语法主述位结构和语法隐喻理论。这里尝试的目的在于寻找一个对于语篇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更具指导性的理论。使用语法隐喻是实现语篇“主位-述位”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语法隐喻可以帮助简化语言,它比话语宏观结构更具优越性。

[1]Van Dijk T A.Text and context[M].New York:Longman,1977:144.

[2]刘鸿绅.篇章语言学的发展史及其研究领域[J].国外语言学,1987(4):165.

[3]朱永生,严世清.语法隐喻理论的理据和贡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106.

[4]蔡基刚.英汉写作与抽象名词表达[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435.

[5]Halliday M A K&Matthiessen C.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a language-based app roach to cognition [M].London and New Yo rk:Continuum,1999:280.

[6]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03.

[7]Grice H P.Further noteson logic and conversation[C]//PCole.Syntax and semantics IX:p ragmatics.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67:113-128.

[8]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s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30.

[9]Martin J R.English text[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2:437.

猜你喜欢
宏观隐喻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宏观与政策
宏观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宏观资讯
宏观资讯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