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醉
解读文化环境与民族自尊
陈 醉
在当今全球化国际交流非常频繁的时期,我们应该很有意识地提倡民族精神和民族自尊。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尊,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文化,从理论上讲,不存在先进不先进,原始时代有文化,封建时代有文化,资本主义时代也有文化。作为艺术家,或者从事艺术工作的艺术工作者,一定要勤奋执著。
文化环境;民族自尊;全球化;艺术家
环境,大家都很清楚,环境好,环境坏,什么样的环境,接触得很多。比如我现在住在黄龙这个地方,我就觉得环境非常好,杭州的环境真漂亮,市中心里面有山有水,现在,省会城市里还有原始生态的树林恐怕已经很少了。真漂亮,一早起来,在这散散步,环境非常好。这是一种生活的环境,我们现在谈的是文化的环境。
环境,大家现在谈得很多,譬如环境保护。文化环境有没有这个问题?我们谈一些很日常的小事情,譬如语言。语言的交流是我们文化环境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出租车叫的士,这也是一种语言,现在大家都知道,但我们小时候都不知道。我现在在北京工作,我出生在广东,所谓“南蛮”的地方,我们属于“南蛮子”。我们小时候叫出租车就叫的士,打球叫打ball,投篮就shoot,拉小提琴叫拉violin,拍照的胶卷叫菲林……小时候我以为这是土话,是广东老家沿海的土话,后来上学学英语才知道是地道的洋话,是英国话。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因果?殖民地的结果。我小时,在我家乡一带,这种殖民文化就已经根深蒂固了,就已经融进语言系统,融进了我们当地的语言环境,也就是说融进了我们的文化环境里面了。但是,这种融进,不是说我们有意识地向国外学习,把它引进来,有计划地做一种规划的引进。不是,那是殖民主义强加给我们的。当然,我们并不一概地反对使用外来的概念,不一概地反对引进一些新的外来语,在我们的词典中就有不少外来语。但像我上面说的,则属于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环境中带进来的。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是非常好的,但是你们不要忘记,有一段时间,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年代,是一种强化的奴化教育。比如说在台湾,在东北,日本人统治的时候,一律要大家讲日本话,而且他讲日本历史,不讲中国历史,让你逐渐地忘记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祖国。这就是一种文化环境。共和国成立以后,整个面貌在改变,逐步把它规范化,再加上普通话的推广,普通话的规范,这些环境就慢慢地廓清了。但是最近这段时间,又有一些新的词汇、新的概念、新的社会俚语出现了。前面说的出租车叫的士已经推广到全国了,还有现在有的人,在广东,爸爸已经不叫爸爸了,叫爹地,妈妈叫妈咪,我听起来很不舒服,爸爸妈妈叫起来不是很好吗,为什么非要叫爹地妈咪?但是这些人已经很习惯了,因为他们觉得这样洋气。还有些人把单位的领导叫老板,已经很普遍了。这就是一种新的社会环境的变化,一种语言环境的变化,一种文化环境的变化。
很多新的东西出来后他们认为很好的,就非常自觉地去推广。语言,我说的是语音,在北京很多演艺界的人普通话说得很好,但是很可惜,偏偏要学我这样讲话,学我们广东人讲话。以前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广讲官话。现在,拼命学这个,觉得这个好,这个时髦,为什么?因为是经济的变化。从香港、台湾过来,先到广东,传播到内地,这就是一种变化。这种变化,也许有人说并不要紧,本来就是语言、生活方式,都可以变。没有错,语言是要不断发展,但它必须要有一个规范的过程,选择的过程。不是说,拿来什么就是什么。我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将来我们的词典里面,我们的汉字词典里面,会不会出现外国字母?现在很多报纸,尤其南方,大量夹带外国的原词、英文的原句。为什么要夹用?就是觉得这个更时髦。将来我们的汉语词典中会不会出现不是汉字的词汇呢?卡拉OK,这个完全是夹用了外国字母的词,那么这个算不算是汉语的词呢?那么,一系列的问题就出现了。今天我们说这是一种现象,更说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语言、文化环境的变化。刚才说的是日常生活中内容的变化。我们学术界也是,我们学的艺术史、艺术理论,基本都是从西方引进的。我们的评价方式,我们对艺术史的一些分类,基本上是学习西方。尤其是艺术鉴赏的一些概念,基本上是沿用西方的。我们民族原来有一套非常好的方式,不过,一方面时代变了,它不太合适用。但是,有些是可以用,但人们故意不用。这种评判方式,对我们中国文化本身,尤其对中国艺术的发展,有些什么影响?慢慢地就会逐步没有。比如我们以前对中国绘画的一些品评,比如神、意、妙、理、趣啊,很多这样的概念,而且非常准确,说起来一听就能意会,但是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了。全都用西方一套,包括时段、概念,慢慢全部都用了。这里有合理的一面,但也有很多负面的一面。上述这种现象,包括日常的、包括生活的、包括学术界的,有没有主观上“被殖民”的心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想法。
所以我觉得现在这样一种环境里面,要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什么样的环境?现在,全球化的口号叫得很响,国际交流得非常频繁。在这样一种环境下,那我们要想提倡什么呢?我认为应该很有意识地提倡民族精神和民族自尊。所以,下面接着讲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民族自尊的问题。
民族自尊很重要,一个民族,没有民族自尊,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华民族,为了争取自尊,在近代史上,有过三件很大的事情,也就是说三件具有历史革命性的活动。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在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民族问题,三民主义就是民族、民权、民生,提出的民族问题,就是指中华民族。我们不谈整个这次革命的评价,这是历史上的问题,我们只谈一件小事,因为我们从事艺术工作,所以我们只谈艺术上的事情。孙中山做了一件很有艺术的事情,就是设计了中山装。孙中山推翻了清朝政权以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是生活在海外的一位华人,他生活在美国,他把清朝推翻以后,清朝是长辫子、穿着马褂、戴着瓜皮帽。但孙中山是生活在海外,很正常地穿着西装,在这样的环境中,孙中山先生并没有直接把我们国服改为西装。本来非常顺理成章,以后别留长辫子,也别穿长袍马褂,可以直接穿西装就行了。但他没有,他设计了一个中山装,是以中国的唐装还吸收了日本的服装样式设计出来的。我认为从这件很小的事情可以看出,孙中山先生对民族自尊还是很重视的,他不但在大的纲领上提出民族问题,还体现在设计中山装这件小事上。这是一点,我们主要不是谈历史,而是谈艺术。第二次,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而斗争的就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从表面形式看是反传统的,它是要打倒孔家店,但是它的实质和根本的宗旨是复兴中华。它希望通过这样的运动,来引进西方的科学和民主,从根本上提高民族自尊,从根本上使国家强盛。这是第二次争取民族自尊的大事。第三件是共和国的建立。共和国的建立确实给中华民族的自尊以一个彻底的变化,用我们惯用的话就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事实,因为以前没有人看得起中国人,东亚病夫,日本连我们中国人都不叫中国人,他们叫我们支那人。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人民的自尊心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但是又有它一些负面的影响。
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国人确立自尊。但有一段时间,它属于以一种极“左”的面貌来扭曲地实现的。最典型就是“十年动乱”,也就是“文化大革命”。我们在座的大量是年轻的同学,你们对“文化大革命”没有体会,那是你们父辈的体会。“文化大革命”,我们国家就认为是世界革命的中心,我们也要做世界革命的中心,要做世界革命的领袖。我们的年代是非常非常可怜的,一个月才20多斤粮、半斤油,又没有油水,吃不饱啊。对现在的年轻人听起来是个笑话,因为现在的人流行减肥,如何地减肥,尽量少吃,不吃高脂肪、高蛋白,因为糖尿病越来越多。那个年代不是,吃的粮、油、糖、糖果、点心,用的布料、牙膏、肥皂、草纸样样东西都是要票的。人们饥饿,不少人水肿,而且在60年代,1962年,很多人饿死。但是就是在这样一种生活环境中,我们有一句讲得最多最熟悉的口号就是,不要忘记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阶级兄弟还生活在资本主义的水深火热当中。而且要牢牢记住,要去拯救这些阶级兄弟。虽然我们饿得一塌糊涂,还要去拯救别人,这就是60年代这样的一种自尊,当时很多人也认为真的是这样。这是那个时代的自尊,所以说,它带有一种扭曲的,但毕竟是一种自尊的抗争,从理论上是做到的。而且,毛主席也说到了,寄希望于美国人民,他希望美国人民起来闹革命,拯救水深火热当中的美国人,这是政治。
我说了我们还是谈艺术。也就是在这个年代,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很明确地提出了一个民族化的问题。这在艺术、文学上,或者整个文化上,要提倡民族化。民族化的口号一提出来,就带来很多实践性的问题。举个例子,我们美术界的油画,油画本来是从西方传来的,它的观察方式、表达方式,完全有它自己的一套。但是,民族化口号一提出,再加上极“左”地执行,就出现了问题。好好的一幅油画,它很强调光、影、立体感,但是,硬要找一些画中国画的人,或者画油画也懂得一些中国画的人,在这样的油画人物形象上勾线。已经画好了一幅很立体的人物画,他要把它用黑颜色勾线条,变成中国画的样子,这个就是当年最典型的“民族化”的极“左”的现象。音乐界也是,我记得当年有乐器厂,做出了那个大革胡。民族音乐中没有低音,没有大提琴,更没有贝斯。现在民乐中的低音是用大提琴,那时没有,也不用,就用那种革胡来代替。后来效果实在不行,最后还是取消了。从实践上考察,这次所谓民族化口号的提出,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是失败的。执行不下去,因为它的方法不对,是一种很急躁的、很肤浅的,强迫命令式的,不是按照艺术规律去解决艺术问题的方式,所以它当然要失败。但民族化口号的提出,我认为是对的,只是实践这种口号的方式和指导思想是错误的,它必然带来夭折。这里面,有各种因素。首先是我们领导决策机构的偏差,路线上的偏差,整个时代都是极“左”的,所以必然是这样的。不过在一些重大问题上,都把握得很好,这跟我们毛泽东同志也有关系。在总的路线上是极“左”的,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还是很幸运地处理得很好。举个例子,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国家在处理军乐队的时候,就犹豫过是用民乐还是用西乐,最后拿不定主意就送到毛主席那里。毛主席还是很高瞻远瞩的,还是决定用了西乐。他打了个很好的比方,说就像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背后总不能还写一个勇字吧。你们看古装戏,那些兵后面都有一个勇字或者一个兵字,不能为了民族化还在解放军后面写个勇字,不好看。所以就定下来用西洋乐,是因为它确实要厚实得多,它有这个特性。民族音乐也有民族音乐的优点,但作为军乐来讲,他还是选择了西洋乐,说明主席还是很英明的。
还有一个例子是模特儿的使用。油画真正作为一个体系引进中国,是在20世纪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整条生产线都引进来,即整个教学进程都是全盘按照油画的教学方法引进的。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画人体模特儿。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要继续发展油画。为什么要发展油画,是因为我们国家需要用油画来很真实地将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内容和情节表达出来,这个是西洋画的强项。画人,能把人画得很准确,能把故事画得很细致。而中国画,尤其是中国画中的人物画,唐宋到达高峰,到元以后就基本上衰落了,而明清纯粹是一些文人画的山水、花鸟。一直到民国,几乎没有人能画人物了。新中国成立以后,需要很多很多这样的画家,来创造自己的作品,为我们的政治服务,来图解我们当时的各个中心运动,为我们的政策做宣传,因此必须要把油画搞好。所以新中国建立以后,照样很重视油画,花了很大力气去发展,全盘从苏联引进油画的整个教程。但是到了1965年,极“左”越来越厉害,有一批人,以康生为主,提出画模特儿是资产阶级的事情,尤其画裸体模特儿,恨之入骨,咬定那完全是资产阶级思想作怪。那时还是文艺整风时期,没到“文革”,要撤销这个。在他的批件中,明确指出模特问题要解决掉,说“我就不相信不画模特就当不了画家”,这是康生的原话。这个问题是很严重了,古代中国确实是没有西洋艺术这种方式,画模特儿的没有。貌似合理,中国传统几千年不画模特儿的教学,也出了这么多画家,为什么现在非要画?当时,不仅是康生,很多中央领导都一边倒,要取缔画模特儿的教程。也就是说,从20世纪初,刘海粟这样的前辈,为了引进西洋画的教学方法,把模特儿训练方式带进中国以后,一直比较正常地存活了很久。但到1965年,突然要取消,这是很严峻的问题。中央领导一边倒的批示,要取缔,这件事情最后又送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案上。还好,伟大领袖高瞻远瞩,他的批示非常明确,男女老少裸体模特,是绘画和雕塑的基本功,不要不行,封建思想加以禁止是不妥的,即使有一些坏事出现,也不要紧。为了艺术学科,不惜少有牺牲。一段非常准确的批示。按道理,这应该已解决这一问题了,但是接下来就是“文化大革命”,1965年底的批示,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这个批示也无法落实。到了“文化大革命”,不但连裸体模特儿不能画,连穿衣服的模特儿也不能画。我还记得浙江美院当时迁到桐庐去了。下去画工农兵,但是实际上还是在画模特儿,只是将一些工农兵抓来无偿地当模特儿罢了。我们当时带学生下去就是这个方法,到农村去,开门办学,深入生活,画工农兵,实际上就是将农民请来做模特,生产队为他记工分,连模特费也不用给。但是,当时是极“左”时代,这个时候的整个环境都变化了,“文革”后还是恢复过来了。刚才讲这么多,还是要告诉大家,中国在近代史上,尤其在新中国建立后,为民族抗争做了很大的努力,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也留下了一些负面影响。或者说,为了民族自尊抗争的过程,在特定年代中国人虽然有一点的扭曲,或者有过一段时间的心灵的扭曲,但总体来讲,还是为了民族自尊做了一次非常完整的抗争的过程。有得有失,有正面,有负面。但是不管怎么样,提高民族自尊确实是我们这个历史时期做的比较突出的一件事情。
第三个问题,想谈的就是现在,前面谈的都是历史。谈现在面对全球化这样一个大的文化环境,我们怎么办,我们做些什么。全球化的概念最早是在经济领域用的很多,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欧洲一体化等,另外就是在科技领域用得很多。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就是我们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环境。科技也是,我们也吸收很多很先进的科技方面的成果来发展我们的经济、我们的科学技术。但这个文化全球化,艺术全球化,就很值得商榷了。怎么个化法?或者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和世界接轨。“轨”在什么地方,能不能够接?毫无疑问,这个轨在西方文化强国里面。全球化肯定“化”到西方强势国家那里去,接轨也是“接”到那里去。经济、科技领域这样提法是可以的,文化就不见得是好事了。文化,理论上来讲,不存在先进不先进,原始时代也有文化,封建时代也有文化,资本主义时代也有文化。从政治上分析,资本主义有它的文化,社会主义也有它的文化。不同国家有不同国家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民族的文化,怎么去接?更具体的,我们来说绘画,是油画先进还是中国画先进?这里不可能比出一个先进与后进。各有优点,也各有不足。举个例子,如果我们画博物馆一个大的历史画,表达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事件,从总体感觉上是油画效果好。如果用中国画表达这样一个题材,它往往会显得比较单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要求,结果又不一样了。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例子,比如敦煌壁画,广义说也是历史画,是那个年代人们的历史画,或说风俗画。同样是描绘神仙——西洋画是在人背后加两张翅膀,而我们敦煌壁画中是飞天。大家是否有这样的体会,他们描绘的神仙世界,丘比特画一对翅膀,仙女也画一对翅膀,形象的确很写实,非常逼真,都是非常有分量的人物,我是指他的重量的分量。但是,那么胖墩墩的,怎么看,人也飞不起来。翅膀再扇,也不像仙女。但是我们敦煌的那些飞天,靠他们的姿态,靠几根飘带,线条流畅优美,轻盈飘逸的神仙感跃然纸上。他们是直线思维,我们是跨越式思维;或者说,他们是科技思维,我们是艺术思维。从艺术的本质来讲这个更靠近艺术的本身,是人类想象的造物,通过人类感悟、构思而产生一个艺术形象。这就是两种艺术、两种文化的区别。谁先进,谁落后?再从更大范围考察,不同的文化形态也一样。希腊作品很了不起,马克思说是后世难以企及的。没错,是很了不起,希腊罗马这段文化非常辉煌。但同样,玛雅文化也很了不起,玛雅文化人物创造、人物构思,到现在我们也很难用我们的思维来解读他的艺术感觉。还有印度文化,都有它的特点,有它先进的地方,也有相对不足的地方。所以说,我们的全球化以谁为轨去接呢?另一方面,就算我们主动去“接”,还有人家承认不承认的问题。比如80年代有一段时间,一些年轻人去搞现代艺术,后来又跟着搞后现代艺术。跟着外国人去搞,搞出来也是模仿他们的,他们认为你没有什么新鲜东西,因为更新鲜的他们已经弄出来了。当然,后来比较规范些。而且有几位去法国、美国的也很不错,搞出了更有个性的东西来,也很新鲜、很轰动,中国人也有这个本事。在我们国内,你很难在这种文化环境里面,产生一种他们认可的他们的现代艺术。所以我们考虑这两方面以后,我们应该认真反思一下,艺术以及文化全球化是否合适。当然这是个借用的提法,不是我们国家要提,而是别人强加的,所以我们要冷静对待这个问题。
前面讲了三段的历史过程。现在讲的是改革开放后,如何面对全球化,我们新一代的领导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国门打开了,面对一个新的局面,就是一个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也是这样一个文化环境。第一次,前面说了,孙中山以革命的形式来对待,他有一个很细小的创造,创造了衣服。第二次,如果是学生哥闹着要把国门打开,把科学和民主引进来的话,后来又有一段冷落,因为它并没有真正把政权解决,而是开了文化上的头,揭开了中国现代史的这一页。第三次,就是我们新中国建立,用了一种扭曲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自尊。如果前面三项是这样对待打开国门的话,改革开放以后就不一样了。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列强用铁蹄来踹开我们的国门,五四运动是学生闹着要打开国门,新中国建立以后是关着门自己在那里拔高。到了改革开放就不一样了,虽然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面临的不是帝国主义列强的炮舰,但是我们面临的是一种非常悬殊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压迫这样的一个国际文化环境。这样的一个环境,我们怎么对付?再回到刚才服装问题。孙中山自己设计了这样一个中山装,一直穿到毛泽东主席,当年外国记者把中山装叫做人民装,也称毛泽东装。毛泽东穿了几十年,一直穿到邓小平同志。小平同志一直穿着中山装,他去美国访问也穿着中山装,不穿西装。中山装一直穿到邓小平,到邓小平这里画了一个句号,带有历史的象征意义结束了一个时代。小平同志承前启后。拿中山装和西装比,很有中西方的很巧合的象征意义,中山装领子的风纪扣是锁得紧紧的,西装领子是敞开的。从样式上来讲,一个严谨,一个开放。一个偏于庄重,一个显得有活力。这种样式很巧合地象征着一种观念、一种思想的变化。到了邓小平以后的国家领导人开始穿西装了,这象征着一个相对封闭的中国,一个相对封闭的习惯,在邓小平这里画了一个句号。在这以后,中国敞开了胸怀,面对整个世界来思考中国的问题。所以新一代的领导人很有意思地体现了这种巧合。当然,是我用这样一种样式的巧合来说明一种新的时代、新的思想观念在中国的出现。我们开始用一种相对理智的方式来对待世界问题,政治、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我们的国门真正地打开了,这种打开,是我们主动地和理智地和世界进行对话、进行交流,和整个世界文化进行沟通和融会。当然,这个过程也不是很简单的。由一个非常封闭的体制,一下变成和外部世界进行正常的交流,开始是很困难的。我们在座的年轻同志,已经觉得很习惯了。但是不要忘记,在80年代的时候,很有意思,西装之所以很快推广,因为我们国家领导人穿了。但是在这以前,别说穿西装不行,连穿牛仔裤都不行。曾经有过一个喇叭裤风波。国外兴那个喇叭裤,国门刚打开,赶时髦的人也穿,但是引起很多守旧同志的批评,说是资产阶级的穿着。报上讨论,能不能够穿,应不应该穿。但是,这不过是一种时尚,还未等我们做结论是不是资产阶级的,这股潮流已经过去了,人家外国人早就不穿了。像这种笑话是很多的,不是很容易解决的。80年代还有一个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展览,在我们中国美术馆展出。开幕式因为审查推迟了两个钟头。原因听说是有两张画,我们要求他们拿下来,他们不同意。他们说是协议上已经通过了的。最后还是开了,也没有拿下来。这两张画,简直成了所有去参加开幕式以及后来去看画展的人必看的,一定要问清是哪两张画,见识一下它是如何地“有毒”。最后是两张什么画?就是很大的一幅布,画了几道蓝条条,就像浴巾一样的。就是这样两张画,我们当时不让人家挂,现在想想是很可笑的。观念的变化,你们现在看来是很可笑的事情,在当时是真真实实的事情。很不容易,一步步,就等于由饿着没饭吃到减肥,要很长一段时间,这个物质上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很容易解决,但是在观念上的问题是非常难解决的。最后,这两张画在中国人心目中成了名画,这就是西方现代派,不让它展就是因为这个。现在叫你们去看,你们看一下就说,这玩意,谁不会画啊?肯定是这两句话。这就是当时的现实。
这是好的一面,新的观念、新的样式进来了,冲击了我们固有的、原来比较僵化比较单调的艺术生活和文化环境。但是伴随着西方文化列强的侵略和掠夺,有更多负面的问题,也不能不考虑。比如最通俗的就是价位问题。因为逐渐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商品经济,必然牵涉到画价。中国画在国际上的画价,主要是油画,差了不知道多少。凡·高一幅画可以卖到8000多万美金,被日本人炒的;毕加索的一张拿烟斗的小男孩,1亿多美金。这个价位是很可怕的。但是现在中国画拿到国际上去拍卖,就太低了,最高的几千万吧。大概最高的6000多万吧,但是里面有100幅作品,算起来也就60万一幅。这就是一种落差。同样是油画,中国人画的油画和西洋人画的油画,差很多。是不是中国画、中国的文化比西洋的文化差呢?那绝对不是。尤其中国传统绘画,即便是古画传下来的,是无价之宝,也不是一个多亿能算得出来的,但真的拿去拍肯定拍不到这个价。文化无所谓谁的高,谁的低。科技可以,科技,谁的先进就是谁的先进。中国人画的油画,同样是油画,卖得比西洋人的低得多。这是什么原因?原因就是“弱国无价位”,是因为我们国家贫弱。这句话是套用外交界的,所谓“弱国无外交”,即一个国家贫弱在外交上是无说话权利的,说话没用,无人理睬你。所以,根本原因是因为国家综合国力不够,而不是看艺术画画得怎么样。所以大家记住,艺术的较量不是较量艺术,根本问题是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太弱了,在国际上说话没有用,所以他觉得买你的东西也没有用,变不成很多的钱。一切都以市场效益来考虑问题。中国是个文化大国,讲汉语的有13亿人,还不算海外的。你是一个文化大国,有几千年文明史,但是,不是一个文化强国。文化大国,可以用你这个人数,用你这个历史悠久来体现。但是这个强国,得用国家的综合国力来体现。所以最根本的问题,它是一个综合国力的较量。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面,我们是处于一种劣势,处于一种被挤迫的环境。我们为了向西方学习它的先进科技,先进的经济,必然也随着带进来很多外国的文化。因此,我们非常了解外国,相对于外国人了解中国,我们非常了解它,知道它很多文化成果。我们知道莎士比亚,知道巴尔扎克,但是外国人知道中国极少极少。到现在欧洲还有很多人认为中国人还是拖着根长辫子,穿着个长袍马褂,女人还是小脚。所以他们很神秘,很想来中国看看。只要他来中国一看,就会发现我们的五星级宾馆肯定比欧洲的好,毫无疑问的。因为他们是古老的房子,文物,舍不得改造,舍不得拆。但是我们呢,建造得很现代,很漂亮。这就是种文化。他们知道我们多少文化艺术作品?很少,可能较多人知道的就是一个歌曲《茉莉花》吧,因为他们把我们的曲调拿过去放在它的《图兰朵》里了。可能现在知道一个《梁祝》,很了不起。更多的都还不知道。他们不知道,他们也不想知道,他们看不起你。所以我为什么老这么说,说我们这些媒体动不动就爱夹用英文单词,甚至整句整句地夹用英文句子,真没出息,也很无奈。说到底这是一种“被殖民”的心理啊,他们觉得这个时髦,很洋气,很了不起。我说你们真有本事,你就用英语跟外国人交流。对国人,你就要用很标准的普通话和国人交流,这才是了不起的人。你一半不咸不淡的,用一两句句子或一两个单词夹在那里,难受么?我是觉得很难受。有一次,我见马路边上那些老太太锻炼身体,明明是再普通不过的“呛呛起呛起”的“土”舞蹈,那位大概是教练的人非要来个one—two—three的吆喝,念也念不准,听起来很恶心,但他觉得很得意。还有的人,动不动来一两个OK啊什么什么的,我是很讨厌的。我不是反对向外国人学习,更不是反对学英语。我希望大家英语学得很好,能够在需要讲外语的场合讲外语,而且讲得很流利。但是该用中国话的时候,你要说很规范的中国话,而且最好还要很有中国文化。这是一种水准,也是一种自尊。上述的那种心理状态,是跟我们这个民族受了这么长时间的贫困有关,是从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半殖民地半封建,后来又“文革”,极端的贫困,又极端扭曲。现在逐步恢复,在这个过程里出现了这种心态是难免的,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慢慢改变。
下面讲讲这个合理的掠夺。前面讲了,整个环境是面对外面的文化列强,以前帝国主义列强是拿着武器,船坚炮利,现在我们是面对全球化。我们很冷静,很镇静地主动打开门,面对它并很好地处理它。现在的文化环境里面还有一个手段是掠夺,最具体的就是网络。这个网络很厉害,而且在中国普及得这么快。他们很明确的口号就是资源共享或者资源共有,这是合理的。要把全世界的资源包括文化资源都要大家共享。那当然,因为它整个科技发达,科技先进,一下子把我们的东西拿去共享了。我举个例子,故宫。故宫经过千百年锤炼出来,这些都是国宝,从建筑、收藏、管理,每一件都是国宝啊。但是外国一个公司,把这个故宫一弄弄成它们的,而且用他们的观念、宗旨解释宣传。这就很麻烦了,错漏百出,因为他们毕竟不是搞中国的东西,不是中国人。这个网站有一段时间是最受欢迎的,点击率最高的。最后弄得我们想要用的话,都要向他们花钱买,而且我们也很难再把它错误的东西纠正过来,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你不可能一个一个给人家纠错,因为你没有它那个整个辐射能力去解决这个问题。更无奈的是,他们这样做是“合理”的。这是一种霸权,靠它这种力量,靠它这种霸权,把我们的文化一下子,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他们的东西。还有更多的手段呢,他可以通过参股、收购、合资、雇人打工、兼并等等一些方式,把我们国内的有关这些文化的公司、机构、资源变成他们的了。变成了他们的以后,那就完全按照它们的观念来解释。这个是一种不用枪,不用炮,很快就把事情颠覆过来的一种方式。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文化市场,这个环境也太大了。中国的文化市场非常好,这个所谓好是什么呢?因为我们国家暂时没有这个能力把这个文化市场全部使用起来,所以留下了很大的空当,给外国人进来。比如很明显的,大片,美国大片,美国的欧洲的日本的韩国的动漫。你们杭州很了不起,搞这个动漫节。现在我们国家非常重视搞动漫。这个东西对下一代影响极大,现在中国的小孩,他动不动开口就是动漫里面的东西。你看他吃的都是洋东西,肯德基、麦当劳,看的是洋东西,满口都是日本、韩国人那些东西,他们都忘了中国人也有。是不是中国人画得不好呢?也许现在的观念中国人目前还没有把握得那么好,搞不出小孩都很喜欢的东西。但我记得我们以前看的动画片《大闹天宫》就非常好,但我想最根本的问题,我们没有那么大的财力,搞那么大规模的,那么容易更新的,那么有想象力的,从技术上、从经济实力上能够传播得那么厉害的东西,这个很重要。你这搞不过他,那就是变成了人家的东西。所以他们弄出他们的《孙悟空》,弄出它们的《孔雀东南飞》,他们一夜之间就把我们的东西弄过去,弄过去就变成他们的了。而且他们非常明确地宣称,你们有文化,但是你们不会用文化,不会宣传你们的文化,那么,我们就可以取用你们的文化,我们就能够把它变成我们的。这就是明目张胆的掠夺。是,你有东西,本来是你的,但你又不用啊,你又不会用,那我们有本事,就会把它变成我们的,变成我们的,那就是我们的了。那这种改变有什么问题呢?它不完全是一个《西游记》、一个《孔雀东南飞》它本身,而是逐渐从吃穿住用,从文化欣赏,慢慢让你把自己民族的审美趣味改变了,把自己民族的追求、时尚,慢慢也改变了。最后,连自己的民族精神都慢慢消磨了,都没有了,最终都觉得他们那个好,我们自己的不好了,就会形成这样一种可怕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提这个民族精神、民族自尊就是这个道理,它不是一个空洞虚无的东西,最终就是为了警惕这深层的价值观念的变化。整个价值观念一改,那这个民族就可怕了,从精神上就会垮了。
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现在再来看这个问题,就不再是纯学术的问题,应该把它提升到我们国家文化战略这样的高度去看这个问题,应该把它提高到重新振兴我们的民族精神和重新树立我们的民族自尊这个角度去看问题。我想这不应该是耸人听闻。在海外大家可能很清楚,为什么许多海外的人,他们很爱国。确实是这样,因为我们在国内感觉不到,就等于当初我们国家的门没打开的时候,我们对海外一切东西都很神秘,认为样样东西都是好的,很想出去看看。但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出国去看看。一出国,无非是两种。一种就是马上就感觉到一种无形的歧视,尽管他们也说不是歧视,或者说没有歧视,但心底里还是一种歧视。种族歧视或者不同国家的人的歧视,说到底还是一个强势对弱势的歧视,富有对贫穷的歧视。你出去以后,你会有这种感觉。或者在海外生活很久的华侨,很多会有这种感觉。因为那个地方不是你的。另一种,又会从反面的现实感到一种安慰与自豪。就是身处有一些还没有达到我们现在这种生活条件和精神环境的地方,就会觉得自己很幸运,我们国家已经走过了这个阶段,现在都比较好。我们要提倡民族自尊,要强调民族自尊,但是我们不搞民族主义。我们提倡向西方学习先进的东西,但是不搞全盘西化。我们不要盲目崇洋,不要老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但是我们也不要夜郎自大,妄自尊大。明明美国阿波罗飞船上了月亮是好事,但是我们马上说嫦娥早就上月亮了。拿这个去跟人家抵挡,这都是不健康的心态。我们要非常客观地看待我们的进步,也要看到我们的不足,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会有进步。
第四个大问题,谈谈艺术家的责任。这前面谈的是历史问题,现在谈的是面临的现实问题——我们作为艺术家,或者我们从事艺术工作,或将来的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我们应该怎么做?有些什么样的想法?
先谈一下,关于优根性和劣根性的问题。我们有一段时间,经常会谈到民族劣根性这个词,尤其是五四以后。我认为这个词在当时,很多有识之士对中华民族那段时间的不争提出一段感叹,说出我们民族的劣根性可以理解,有一定的鞭策和振奋的作用。但是我认为这个提法是很不科学的。什么叫劣根性,一个民族的根都烂了或者都是劣的,那这个民族能救药么?那就是有点基督教的原罪一样,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你这个民族本身就是劣的。我认为现在不能老这样提这个问题。我刚才也说了,没有自尊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民族应该很科学、很准确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劣根性,怎么算这个根?这个根在什么地方?如果你从时段来看,哪一段是根?哪一段是劣的?汉唐,绝对不劣,汉唐是我们最发达的时代,这段是我们最发达的时代。如果你把它算根的话,这段肯定非常好。我们确实也有一个很狂妄的年代。中国就是以我们为中心,中原么,后来就不行了。汉唐不劣,那更早原始时代,也不劣啊。我们原始时代有非常灿烂的原始文化留下来,这是历史证明的,这不是劣。如果从文化形态来追寻我们的根,那最早,春秋时代。春秋时代恰恰是我们文化最发达的时候,诸子百家,这个时代正好也和希腊兴盛的五世纪、四世纪、公元前那段时间接近,也是很辉煌的时代,凭什么说我们是劣根呢?那民族从哪一段根开始劣呢?我认为不劣。应该是优根性,我们的根是优的,不是劣的。如果劣那是支,这个支有一段时间,有过很长的,后面一种变化。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多提一下这方面的想法和宗旨。应该考虑这些,而不要再老说我们这个民族的劣根性,如哎呀这个中国人怎么怎么,这种心态都不好。中国人是很了不起的,我们有非常灿烂的、非常光辉的年代。
第二个小点呢,谈一下,要珍惜当今这个社会文化环境。我们经过新中国建立以后极“左”的,尤其“文革”那段极其不正常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以后,改革开放,确实是争取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文化环境,大家应该珍惜才是。另外我们国力也慢慢提高了。我们知道民族自尊不能光靠口号去叫,这自尊啊,自尊啊,也不行。这个有赖于整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等待让我们国力提高以后,你自己再去做事。这是相辅相成的。现在这个环境确实好得很,起码我们从艺术创作角度来讲,你现在画什么都行,只要你不违背宪法,不违背当前国家明令禁止你的一些事情。你说以前,有很多限制,只能画一些图解政治的作品,才能进入展览会,现在已经不是了。现在你画什么都行,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的,甚至最前卫的行为艺术,这跟以前确实差多了。现在我反而在很多场合鼓励画家创作重大题材,但是用现在的观念,很好地画这情节性的创作。在座的对这方面有兴趣,我鼓励你们去画。因为现在这是个冷门,要画好很不容易,但画得好肯定会打响。以前我们对它反感,是因为方式极“左”,都是说教,但是技巧是极了不起的。画好一个人物很不容易,即便是油画系出身,你要把一个人物画好,很难。你能够画历史画,更难,你要能画出高水平历史画,那就更不容易。我老跟他们油画系的同学讲,别的系从总体来讲,那种准确性和表达对象的充分能力,谁也比不上油画系。那国画系,它更多的是又一种笔墨趣味,这也需要刻苦的修炼。但对历史画来说,油画毕竟更有表现力。一些有创作能力的画家不愿意下这个功夫,太可惜了。不是每一个油画系毕业的人都能画得好,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画历史画,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画历史画里面的重大题材。我说你们油画系,自己有这个能力,为什么不去好好钻研呢?而且现在我们国家花一个多亿来准备创作一批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从鸦片战争一直到现在。我说你们这些人为什么不去画,尤其以前画过历史画的,这多可惜啊。我反而鼓励他们去画的,这个时代是非常好的,这个环境得来是非常不容易的。
前面也提到,这中国人被列强欺负了那么长时间。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国家逐渐变强的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香港回归。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蒋介石曾经向丘吉尔提出来要把香港还给我们。当时丘吉尔就给他打个哈哈就过去了,实际上就等于没有理睬他。这就是历史,这就是我刚刚说的弱国无外交。但是1997年回归就不一样了,这次确实是很了不起。邓小平就直接跟撒切尔夫人谈这个问题,她来就是为了谈香港问题。邓小平非常坚决的一句话,就是主权问题,不容谈判。什么意思呢?撒切尔夫人他们层层设障,不想还给我们。最后她提出一个方案,归还主权保留治权,就是还给你主权,但治理还是英国人。邓小平就是很明确地说,主权问题不容谈判。否则,我们就按我们的方式来解决香港问题。撒切尔夫人还说,如果你们强行收回香港,你们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很混乱,你们的经济也会很乱。邓小平就说,我们宁愿承担这个损失,也要把香港收回来。而且还跟她开了个玩笑,问她,“到时候你撒太太是不是也会派一个远洋舰队来香港啊?”因为当时英国刚刚解决阿根廷马尔维纳斯群岛问题。撒切尔夫人很厉害,派了一个远洋舰队跨半个地球去把它收回来。因为阿根廷还是不行,因为它国力太弱,即便那么远过来英国还是把它夺了回去。这次谈判终于以我们的胜利而结束。所以出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时候,她不小心,扭了一下脚,差点摔一跤。作为国家政府首脑,在这个地方摔跤,当然外交上是很不好看的。当然中国报纸不会报道这个消息,给她个面子。但是外国记者不行,我们管不了。外国人报道出来撒切尔太太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面前摔跤了,意思就说这次谈判她摔了一跤,失败了,这里是双关的,这就是强国有外交的证据。
我们国家在逐步的走上小康,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虽然只是走到这一步,但是我们确实在进步,这个环境非常好。但是也要看到,你越是这样,这个世界全球化这个压迫也是越来越厉害。这种压迫,我们今天谈的主要是文化上的,但是在经济上、在军事上一样会有这种压迫。经济上最明显的,我们现在经常会听到关于铁矿石不断给我们价格提上去,因为中国人买得多啊。所以澳大利亚和巴西都提价提得很高,因为原来日本人把它提得很高,所以他们都很坏,就整我们。美国人也在他的五角大楼的白皮书里面说中国威胁论,它一直都在说中国威胁论。只要你好一点他就马上要整。国际贸易,动不动给你来一个反倾销。我们很可怜啊,我们出口的东西都是小商品,都是衣服、袜子,好多都是他们的图纸、材料弄过来赚点加工的钱。他们出来一点点小芯片弄个几千万,很牛。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国际环境,很严峻啊。国内的文化环境,我指的是我们学习的自由、创作的自由和生活的条件确实逐步地好转。但是从整个大的环境来说,也是很不好的,要有这种忧患意识。所以要把它提到一种文化战略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而不能像以前那样作为一种纯学术的问题来看它。我们要有意识地来考虑民族精神、民族自尊,首先一点,很重要的是要考虑到我们创作、我们学习、我们艺术实践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要很好地学习外国文化的一些长处来补充我们自己,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说传统、传统,什么是传统?我认为起码有三个组成部分值得我们重视。第一,传统肯定要包含和贯穿着我们的民族精神,这是首要的组成部分,必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要在那里面。第二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体现我们民族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一定要是我们自己民族所喜欢的。趣味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延续。追求是未来,是理想,是更高的,要努力的方向。这是第二个组成部分,很重要的。第三个,就是我们民族的形式、喜好和规范。在我们传统里面,这三样都要的。
最后一个就是刚才说的民族的形式,这形式它一方面就是一种喜好,喜好是养成的一种爱好,我们这样的形式是我们喜欢的,很喜欢。但这种喜好是无边际的,所以有个规范,所以是喜好与规范。就是说,这样一种、一类的东西是符合我们民族的,总体都会喜欢的,而且它有一定的边际,不是无边无际的。这三大组成部分就组成了我们这个传统,这就是文化传统。这是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还要强调,这传统不是一潭死水,好像定下来了,传统就是这个样子,不对。这传统是一条活水,是一条历史长河,它不断发展变化,它不断有新的东西进入,又有一些不符合当前需要的因素慢慢地淡出。这个传统才是我们真正要把握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不是一个僵死不变的。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也非常鼓励大量吸收异域文化里面的一些优秀组成部分进入我们的传统,丰富我们的传统,这就是我们艺术工作者要做的、要思考的问题。
现在我们从事绘画的人都有一种很时髦的说法,要创造自己的风格,要打造自己的风格。这种讲法是不准确的。这个风格,它完全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在自己的作品里面下意识地流露。它是下意识的东西,不是有意去做的。如果你有意识去做某种风格,那肯定说明这种风格已经不是你的,是别人的。因为有了这个样子,你去模仿别人。一个艺术家能够出现风格,那是他艺术家毕生的追求,也是这个艺术家真正成熟的一个象征。不是每一个艺术家都能够形成风格的。比如中国历史上的倪瓒,他确实有他的风格。欧洲历史上,像凡·高、高更,有很鲜明的风格。凡·高这辈子,短短的30多岁,他只晓得画画、画画,他是一种神经质的,他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打造什么。他这辈子从来没有卖出过一幅画,唯一一幅画是他弟弟给他安排的,为了安慰他,安排人去买的。但是他是真正出现风格,正因为他毕生的追求非常执著,非常着迷,经过非常勤奋的劳动以后,下意识地在作品中表现出来。有意去做成一种风格,那这种风格肯定是人家已经有了,你才去学的。所以我们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因为前一段时间,还有很多人都在呼吁,认为我们国家这么长时间缺少大师,没有大师出现,也没有力作出现。大家也觉得很着急,希望很快不断出些力作,出些大师。力作和大师也不是说出就出的,也不一定是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富裕成正比的。恰恰有时候反而是成反比的,如在民族危难的时候,就出现过很多大师。我们的国歌,即《义勇军进行曲》是抗战时候出来的。就拿《梁祝》来讲,它也是在困难时期写出来的。现在反而出不来,大家都想出个大师,出个好作品,出不来。不过,现在自称的“大师”啊、“著名”啊满街都是,动不动就说某某大师。现在我们美术界如果说某某大师,一般都是开玩笑说说,真正谁把你叫大师,那肯定是挖苦人的。真正叫大师,以大师作为职称的,那是工艺美术界。绘画界,真正要是大师,要承认你是大师,那是后人的事情。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历史,有哪些人可以达到大师级的,但活着的人,一般这样的人很少。有一次我们接待台湾的一个代表团,内中有专业的也有非专业的,来大陆访问。他们领队给我们介绍成员,开口就某某大师,某某大师。边上一个我们一起参加接待的同志问我,我们是不是弄错了,是不是接待了一个外交代表团啊?其实是因为台湾闽南话,“大师”和“大使”差不多,听起来像某某大使,以为一个个都是大使。这股风也是外面吹进来的,我们也是跟着喊,动不动就自封大师。没那么多大师,而且大师一般都是后人对你的总结,对你一种追认才有意义,那是真正称得上大师的,这样才行。著名也是,现在都是著名画家某某某,著名歌唱家什么什么,他们经常也会给我加衔头,我说千万千万别加。因为真正著名的人他肯定不需要“著名”的,谁见过著名思想家马克思同志,不需要。著名诗人李白,没有,多余。李白就是李白。你不著名,才会来个著名画家某某。这都是我们这段时间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这个都是大家可以考虑,将来你们包装自己的时候,要不要加著名。包括将来你们写自己的自传,找工作的时候,著名学习委员某某某,要不要这样写呢?这都是当代很具体又很滑稽的问题,反映了一种时代的心态。
讲这么多还是为了让大家了解这些问题,更明确自己学习或者工作的一种方向。有两条,大家都不要荒废,一个就是对文化课的重视,一个是认真学习。尤其我们是学艺术的,更要注重操作性。比如你舞蹈专业、戏曲专业的,你要花好多时间去练功。绘画也一样,大量时间去练基本技巧。你得画画。这种院校对文化课不太重视,或者它没这么多精力去重视,尤其现在文化生活也丰富,顾不过来这么多。但我还是建议大家,要很好地重视中国文化传统的学习,这是一个根。我也经常跟我的学生讲,或者说我也在各种会议上呼吁这个问题,要重视文化,尤其要重视人文学科的学习和建设。你有了这个就会有底气。我说过几次,科技能使船坚炮利,鸦片战争,帝国主义能把中国打垮,那确实靠它的科技,靠它的利船坚炮。那人文学科,这个人文知识能涵养民族的底气,也很重要,相对来讲,它是无形一些,形而上一些。一个民族有没有底气,跟它文化传统根基深厚、有没有这样一种积累相关。我们要重视这个东西。因为新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对一些传统的不太重视了,甚至遗忘了很多。
我在这给大家讲这样一个故事,也蛮好玩的。一个演艺界代表团出国,电影明星啊、表演艺术家啊都是名人,其中有著名京剧演员梅葆玖先生。因为全国政协委员要比较优先一些吧,过关排队的时候方便一些。一些电影演员人们容易认出,而梅葆玖,这年轻的一代不太看京戏,不认得。他们想快点过关嘛,同行的就跟验关那位小姐介绍,说这就是梅兰芳先生的公子梅葆玖先生。不料那位小姐白了他一眼说:“什么?你别逗了,想快过关就过关呗,编出这个故事来骗谁?梅艳芳能生得出他?”因为她只知道有个梅艳芳,香港歌星,她已经忘了中国有个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甚至压根儿就不知道。这是一种文化的差异。
我们这种真正从事艺术学习和将来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一方面对我们这个传统文化要很好地学习,很好地钻研,这样底气才会足。因为现在这种从技术层面的较量和条件都差不多。就说比如你们的家长,能够把你们送进这个艺术学校来学习,那别人的家长也肯定跟你们差不多有这个本事。你们能考进来,你们的素描画得怎么样,你们的色彩画得怎么样,差异不会很大。那其他的专业也一样,都不会很大,除了长相不一样,这种后天性的培养差异不大。但将来真正在战场上、艺术较量上是靠你们的底气,靠你们的文化素养,这个很重要。你不相信,你们记住我的话,将来你们想发展自己,想发展得更好,希望你除了把技巧这个基本功掌握好以外,一定不要荒废了文化素养的积累和补充,这是一辈子的事情。包括我刚才说的风格,你要能出你的风格,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先天的,我在这儿说一方面是先天的,他就有这个气质。另一方面就是勤奋。艺术创造,就是人的一种心灵创造,其底蕴就是他的素养。这个很重要,所以你们不要忽略,要很好地把文化课学好。
第二方面,要注意,我们刚才说了,强调民族性,但是不要搞民族主义。我们很认真学习,在西方的先进科技的国家环境里面出现的一些新的东西、新的观念,要吸收它的好东西,所谓的因循守旧,老讲笔墨、笔墨,但是老是那几下子,太旧了,让人觉得很陈旧,也不是我们民族发展的一个好事。我记得“文革”前,外国人说过,看到中国人的展览会,他们老问,你们怎么一个人画的?一个展览会的作品,又不是个人展览,你怎么都是一个人画的呀?就是说我们没有个性,或者整个手法很陈旧。我们要强调笔墨,但是更要强调在新的观念、新的环境下这种笔墨如何发展、如何使用。笔墨当随时代,没有这种创新,没有这种新意,它永远都很旧,给人感觉很旧。我们经常去参加评审,看一些作品啊,很旧,这也不行。我们要强调创新,创新有多种渠道,多种渠道地学习。向民间文化学习,把西洋艺术先进的因素融进来也是一个途径。但一定要创新,为什么我们现在提出来要搞创新型国家,你要不创新,它也不能前进。守旧一方面也是错误理解民族化的结果,泥古不化不是继承传统。至于搞设计、搞创意的人就更厉害了,那是直接和市场碰撞。你将来赢不赢得到甲方的满意,或者说得通俗点,你将来在市场上能不能都揽得到生意,拿不拿得到订单,这个和你是否创新,和你能否跟上这个时代潮流密切相关。可能你们学设计的同学更清楚,所以要考虑这个。两个方面,一个是传统,一定要学好。另外一个就是认真的吸收,包括异域,就是国外,别的国家、别的民族一些先进的东西,一些我们没有的东西,要很好的学习,这样才能有新东西出来。所以刚才说的你要成大事,要成力作,这是大家都想的,但是不是说你想就能出来。也不是说像以前计划经济那样,拔苗助长,要把你拔起来,扶起来,树一个英雄,树一个模范。艺术你树不起来,好的它就是好的,不好的你再树也起不来。所以关键在自己,那自己要做什么呢?我认为无非就是几条,一个就是天赋,我刚才说了,艺术就是要讲天赋。有的人他就是有这个天赋,或者说他模仿能力很强。用科学的术语讲他的写生能力很强。另外一种就是他有一种创造能力,他能够想一些新东西,有创作能力。第二个呢,就是机遇,要有一定的机遇,没机遇,很可能这个时代不需要你,你根本出不来。如果说大家说我,能够做出一点什么成绩的话,那确实也是一种机遇。如果不是改革开放,我不可能去研究裸体艺术。这是一个禁区,以前中国根本没有裸体艺术,你怎么能研究。以前把这个东西算作黄色作品,正因为改革开放,再加上我有这个想法,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正好碰到这个机遇,所以机遇很重要,所以我只能说我碰巧了。好,更重要的是勤奋,一定要勤奋执著。除了这三条。还有心态要注意,在这个姹紫嫣红的世界,不可能每一个人都会喜欢你的作品,但是有一条要记住,只要尽心尽力把生活给你们的那份激动表达出来,那肯定会有一部分人为你的作品而激动。如果你不断地、持续地给人以激动,那你肯定会在历史上留下激动。将来历史回过头来寻找大师的时候,也许大师就在我们当中。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Environm ent and National Pride
CHEN Zui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with frequent international exchanges,we should promote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national pride with consciousness.A nation without national pride has no hope.There is no advanced or less advanced culture in theory.There are cultures belonging to their own era whether in primitive,feudal or capitalist times.Artistsmust be diligent and perseverant.
cultural environment;national pride;globalization;artist
G03
A
1672-2795(2010)04-0001-12
2010-09-20
陈醉 (1942— ),男,广东阳江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系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 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