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王永成
高职毕业生就业心态和观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王永成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和社会难题,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高职毕业生或多或少都存在并产生了一些有关就业的心理困扰。本文着重探讨了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几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并针对此种情况提出了应采取的积极应对的措施。
高职教育;毕业生;心理状态;就业观念;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党和国家把大学生就业上升到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稳定的政治高度,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那样,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不包分配、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择优录取”的就业制度。具体地说,就是实施“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由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学校推荐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方针。面对市场经济的新发展和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高职毕业生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心理困扰,并发生了一些就业观念上的变化,以致影响了正常就业。实践证明,正确把握自己,走出心理误区是高职毕业生就业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在高职学校从事就业指导教学工作的经验和体会,谈几点看法。
自大心理,是指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缺少或产生错误的认知,从而产生一种自我感觉良好、自以为是的心理、态度及状态。存有自大心理的毕业生往往由于对自己估价过高,自认为高人一等,显得非常傲气;或者认为自己掌握了很多实用知识和技能,且各方面条件不错,已成为用人单位的“抢手货”;也有些人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没有将自己位置摆正,在求职过程中好高骛远,这山望着那山高,期望值居高不下;还有些人缺乏高职毕业生必须从最基层做起的思想准备,于是对用人单位的工作横挑鼻子竖挑眼,进而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脚踩几只船”的恶性循环现象,从而造成就业选择受挫,难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随之产生心理失衡的状态。
自卑,指行为主体自己瞧不起自己,它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自卑的人在心理上常常缺乏自信心,畏首畏尾,缺乏主见、好附和他人。也有一些高职生认为自己没能考上大学本科是无能的表现,是学业上的失败者,到高职院校学习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因此,他们常常自责、贬低自己,潜意识中就有自卑和压抑心理,加之近几年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在不断地提高,而有些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认识又不够明确,使得高职生在求职过程中极易碰壁,从而加剧了他们的自卑情绪,对自己的前途产生担忧,对未来丧失信心,使自己在参与社会就业竞争的过程中,陷入了不战自败的困境。
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尚没有完全确立,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试图一步到位地找到自己满意的职位和工作。这种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自负心理,是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由于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很高,把未来职业设计得过于理想化,对现实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心理准备,因此,一旦进入就业市场,屡屡求职失败的经历便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产生困惑、焦虑,感到无所适从。这种自负心理往往会对就业产生不良影响,常常使他们错失择业良机。
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择业时,习惯于“人云亦云、看别人选择哪里自己也选择哪里、大多数人往哪里挤、自己就往哪里奔。”他们认为,大多数人钟情的工作一定是好工作,大多数人选择的一定没错。这部分人缺乏自己的主见和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客观地分析自身专业基础和自己的实际状况,忽视个体特异性与自我创造性,盲目跟风,随波逐流,这种不切合实际的从众行为,有可能最终一事无成,空留一声叹息。
部分毕业生在遇到各种各样的择业选择时,有时会显得左右为难。例如,他们一方面认为到机关、国有大企业、事业单位待遇稳定,风险较小,但往往又嫌这些单位的工资收入不高——去不了;而自主创业收入较高,但又觉得太辛苦——干不了。于是他们总是举棋不定,总是在矛盾的选择中徘徊。这种既要面子、又要考虑经济收入、还怕辛苦的矛盾心理,最终会使他们失去了太多的就业机会与空间。
求职择业中的攀比心理在高职毕业生中也普遍存在,由于内心深处受到“我不能比别人差、你行我也能”等想法的困扰,使得有些单位尽管非常适合其自身发展,只是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的就业单位,或者认为某同学平时什么都不如自己,却找到一个比自己更好的单位,于是心理上产生不平衡,盲目放弃业已选定的工作。这种盲目攀比的求职观念,缺乏对自身实际的考量,常常会耽误择业时机,到头来也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有些毕业生由于家庭条件较好,在就业过程中把希望寄托在学校、父母或亲戚朋友上,试图通过拉关系、走后门来选择一个理想的工作。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孰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会使用人单位感到该毕业生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当前的就业市场,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在就业初期,就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和自信心,少点依赖,敢于竞争,勇于面对,才能在众多的就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一些高职毕业生在择业中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时,会出现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情绪低落等精神和行为状态。他们自认为看破红尘、心灰意冷,不再主动争取就业机会,试图以冷漠的心理逃避现实的压力。显然,这种冷漠的心理与激烈的就业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
在毕业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存有讲实惠的心理,并在面试过程中以不同的方式表露给用人单位。持有这种心理的毕业生过分地看重未来单位的“工资待遇如何,奖金多少”,把择业的目标只盯在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外资、金融机构等条件相对优越的部门和单位上,从而错过许多很好的就业机会。此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宁要大城市的一张床,不要边远地区的一套房”的思想根深蒂固,不愿到欠发达的中西部、边远地区建功立业。上述种种不正确的就业观念和不良的就业心理状态,已经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造成了实质性阻碍。
通过学校就业部门的推荐、社会上人才招聘市场双向选择与自主择业已成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式。但是,仍有许多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却跟不上就业制度改革的步伐,他们留恋过去“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害怕人才的竞争,片面认为就业就是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而对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单位,则认为不稳定、不可靠、不保险。显然,受这种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一些毕业生往往难于在就业市场和人才招聘市场上被用人单位择优录用。因此,我们要帮助毕业生进一步转变观念,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观、择业观的指导,消除就业工作岗位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调整就业目标,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用新观念去指导自己的就业实践。所谓先就业观念,即只要有一份相对固定的工作和收入,不管是在国有单位、非国有单位、还是从事自主创业,都是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由于部分企业减产裁员,无疑给就业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对毕业生强化就业观念教育,指导学生具备“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维理念。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指导,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在全面、客观地评价自身综合能力、专业特点、个人特长的基础上,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找准就业切入点,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使自己所学专业与就业市场需求相匹配,进而达到顺利就业。
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是使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因此,学校首先应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育指导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形成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其次,在校园内还应积极开展健康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正视现实、放眼未来,做好敢于竞争的就业心理准备,特别是求职过程中有可能受到挫折的心理准备,促进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健康发展。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对学生进行与就业有关的心理测试、社会适应性测试,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分析并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则应进行具体指导,调试好他们的心理状态。
要指导毕业生做好面试前的准备,诸如制作好个人简历、了解用人单位的性质、基本状况、发展前景、企业文化及用人需求等。此外,要有针对性地分析企业信息,指导学生写好求职信。与此同时,面试中的服饰与礼仪要庄重一些,因为服饰与礼仪是反映一个人的性格、教养、人格素质的外在表现。服饰要符合职业要求,穿着合体大方,色彩以中性色的衬衣配深色套装(必要时要穿校服)为宜。应聘时绝不能迟到,否则,极易给主考官留下很不好的印象。面试以提前10-15分钟到达指定地点为宜。在面试交谈中,应表现的落落大方,正确使用称谓、礼貌用语。实践表明,面试中的自我介绍是自我推荐的一把钥匙,也是给招聘单位人员的第一印象,因此,自荐时要实事求是,客观地评价自我,语言力求形象生动,简练且富于情趣。总之,做好面试前的充分准备、掌握应聘技巧是求职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自信心是对自己进行良好和积极评价的前提。但自信是以充分的就业准备为基础的,因此,要正确的认识自我,确立恰当的就业目标,认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专业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要结合自身实际,不刻意追求那些不可能达到的事情。同时,还要正确地认识就业形势,将自己的所学专业和就业期望值与社会上的需求相结合。当然,平时还要经常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趋势、专业信息、培养目标及使用方向,适时修正自己的就业意向。归根到底,自信心的确立源于自身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在面对招聘单位时从容应对,信心十足。
有的毕业生择业失败后,显得情绪低落,一蹶不振,似乎无颜面对他人,不敢再与用人单位接触,有的甚至精神崩溃、行为失常。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关键是遇到挫折后要分析原因,找出问题的根源,不断总结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最终战胜挫折。特别应该指出,失败和挫折往往也是磨练人的最好机会,通过磨练,才能找回自信与自我。大学生就业是他们的人生转折的第一步,我们应帮助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百折不挠,注意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从而为自己今后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除了以上几点外,作为家庭还要注意减轻子女的就业压力,与孩子多做些心理沟通,并与学校相配合,使学校、家长、学生齐抓共管,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同时,整个社会也要营造良好的求职就业环境与氛围,按照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就业法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就业市场,深化用人制度改革,使毕业生依法求职,守法择业。
总之,通过学校、家庭、个人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解决好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和观念问题,必将促进高职教育快速、健康、稳步的发展,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人才。
[1]陈泮成.谈大中专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改善和提高[J].当代教育论坛,2005(11).
[2]胡春光.试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教育方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
[3]龙德毅.职业生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G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