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穗琴
(肇庆学院音乐学院,广东肇庆526061)
想象心理在歌曲演唱中的运用与建构
袁穗琴
(肇庆学院音乐学院,广东肇庆526061)
声乐学习与演唱的困难之处在于声乐技术的抽象性,因此,想象心理在歌曲演唱中的运用与建构对于从事声乐职业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演唱中,歌唱者从歌词入手,积极发挥个人的联想和想象把所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转化为具体的表象,做到对乐曲情绪情感的理解和把握。对歌曲创作背景的了解,根据旋律、歌词所表现的情感信息加以构思和想象,通过创作性想象的体验和自己内心的主观情绪体验结合歌词旋律来表现艺术。声乐教学中,师生双方应积极建构想象心理,把无意识想象引到有意识想象上来,使声乐技巧和歌曲演唱能形成“动力定型”。
想象心理;想象心理的建构;歌词;创作背景;情绪
对于歌唱者来说,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则能较快的对教师的启发产生积极的反应,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则在学习过程中比较被动,严重的可能阻碍学习的进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受到挫折,影响教学效果。因为声乐学习不同于一般学科的学习,它的困难之处在于教师所传授的声乐的技术技巧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抽象的概念,而要掌握好这些抽象的技术技巧则主要依靠我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和想象经过反复不断地练习来达到。因此,声乐教师与学生若能注意在声乐学习中积极运用想象心理,并注意解决好这一问题,一般能收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演唱者在思考演唱各个环节时,往往同时产生想象的表象,并依靠它来促进思维过程。在情绪心理活动时,利用它来丰富歌曲的形象,从而增强演唱者的情感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它来提示学生对技能技巧的把握,对作品内容的拓展思考。心理学认为,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叫想象。我们知道想象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一种重要现象,同时,也是思维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想象的结果是借助人脑中原有的表象形成一个新的“表象”,然后,又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再进行思维。表象就是个人在生活中感知过的人和事物,在当前头脑中再现出来的映像。想象对于从事文学、艺术、建筑、雕塑等职业的人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那么,对于从事音乐尤其又是从事声乐职业的人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一种心理现象。
我们演唱一首作品时,担负着诠释歌曲的内容和对内容进行再创作的任务,二者即为我们常说的歌曲的二度创作。要想把一首歌曲唱好,能使观众产生共鸣,打动人心,除了演唱者要具有高超的声乐技术,能准确把握音准、节奏、力度等之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艺术表现才能。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评价“这个人的乐感如何如何”。“乐感”也就是演唱者或演奏者表现音乐的美感的能力。乐感有天生的也有后天培养的。乐感好的人唱歌有味儿,能打动人,哪怕他的技术稍微差一点;乐感不好的人,技术再好也只不过是一个发声机器而已,初听也许还能欣赏,听久了就觉得乏味空洞了。因为歌曲的演唱是一种创作性的想象思维活动,要想把歌曲表现好能打动人,必须首先要进行想象思维,可以这么说,没有想象力的参与就没有艺术创作,音乐表演是否具有艺术生命关键在于艺术想象的质量。黑格尔说过:“创作就是艺术想象活动。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1.对歌词的把握
歌唱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再创造的核心是艺术形象,是歌唱者以歌词与音乐结合在一起的歌声为媒介,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的渲染,创造出艺术美的境界,塑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因此,歌词可以说是歌曲的根本。歌唱中的艺术形象是建筑在歌唱者自己再创造的内心视觉的基础上的,而这个内心视觉的形成主要又是依赖于第二信号系统——歌词的参与而产生的。巴甫洛夫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称为第一信号系统;把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称为第二信号系统,如“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的现象。因此,演唱者演唱时在歌词的参与下积极调动想象思维,结合自己的经历、感受创作出艺术新形象。例如,《大森林的早晨》中的歌词:“淡淡的晨雾,静静的流水,山重重,树重重,重重绿树中鸟儿歌声脆。”“古树参天,竹林青翠,山青青,水潺潺,潺潺溪水边鲜花笑微微。”描绘了一幅山清水秀、晨露微曦、生意盎然的大森林的图画。也许我们没有真正的去过大森林,但我们在电视上、杂志上都看见过,那些视觉刺激都贮存在我们的大脑里,平时也许想不起来,如果一旦被相关的歌词所刺激,那表象就立刻会呈现出来,可那并非是原有的图画,而是结合歌词,在创造性的想象的参与下经过补充与改造的一幅幅新的图画。歌唱者如果把握好了歌词的意思,那么在演唱时头脑中立刻就会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并且随着歌词的改变而变换着画面,宛若身临其境。而听众在听到歌唱者优美的歌声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音乐形象具体鲜明的图像,使观众也能进一步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脑海里显现出丰富的内心视觉,进而在心灵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为此想象和联想所产生的内心视觉就成了连接歌唱者与听众之间的纽带,成为歌唱中艺术形象创造、传导的重要载体。
故《乐记》上说:“凡音之所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古代唱论中也说“景随情至,情系景生,吐人所不能吐之情,描人所不能描之景”[1]歌唱者从歌词入手,依据歌词所提供的文学形象和旋律中的音乐形象,引发情思,通过丰富的想象情感的体验,加上歌唱者丰富的音色变化,完美地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因此说歌唱者的内心视觉越丰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也越加感动人。正如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所说:“必唱者先设身处地,摹仿其人之性情气象,宛若其人之自述其语,然后其形容逼真,使听者心会神怡。若亲对其人,而忘其为度曲矣。故必先明曲中之意义曲折,则启口之时自不求似而自合。”[2]也就是说演唱者者在获取了歌曲的情节内容之后,还需要积极发挥个人的联想和想象把所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转化为具体的表象,才能做到对乐曲情绪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2.对歌曲创作背景的把握
我们知道演唱中想象心理的运用是演唱过程中发生发展起来的,甚至是在没演唱之前就已经在头脑中产生了一个音乐形象。歌曲比起乐曲好的一点就是它带有歌词,歌词形象就是音乐形象的依据。演唱者通过歌词的描述,歌曲旋律所提供的音响形象,加上自己的想象,首先打动了自己,投入自己的情感去表现,继而感动观众,从而引起共鸣。
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我们要演唱不同年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风格的作品,要演绎好这些作品,诠释出作曲家的意图,创作出感人肺腑的艺术形象,就必须对歌曲的创作背景、时代有所了解,才能对演唱对象做到一个感情上的基本把握。光是依据歌词来想象情感,表现艺术形象,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尤其是对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后出生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例如:《黄河怨》是《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女高音咏叹调,它的创作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光未然、冼星海在奔赴延安革命根据地的途中,目睹了日寇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掳虐的野兽行径和全民族齐心协力一致抗日的如火如荼的形势之后,满怀着激动的心情和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而创作出来的一首大合唱。其中,《黄河怨》描写的是被日寇欺凌的失去了丈夫和孩子,惨遭蹂躏的妇女形象。歌词写到:“风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闪;黄河啊,你不要呜咽。今晚我在你面前,哭诉我的愁和怨。”我们在读到歌词时头脑中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怨妇的形象,音乐的旋律也给我们定下了一个悲愤的基调。但这样的歌词形象对于今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学生来说或许是不可能完全体会的。根据泽尼科夫斯基所阐明的“情感双重表现规律”:情感可以引发想象,想象也可以引发情感,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如果我们能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即使没有经历抗日战争那个年代,即使不可能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那种情绪,我们也能够通过广播、电视、图片、书报等媒体来了解,借助这些媒体,根据作曲家在乐谱上的音符和文字所表现的情感信息和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受、情感,加以构思和想象,在头脑中产生新的表象,即创作性想象。
因此,积极调动我们的情绪,通过分析,在歌唱者的头脑里产生了联想和想象,运用一切艺术手段和技巧有效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使歌曲的音乐更加艺术化、形象化,这样很容易使演唱者激发出创作的热情,这种激情往往能体现为感情真实而自然的流露。只有用真实的感情来表演才能引起听众感情上的共鸣,才能产生歌唱艺术的感染力。如果我们对全曲没有仔细地分析和设计,不进行艺术的处理和加工的话,那么,表演将不会准确、生动,更不可能富有感染力。
3.对歌曲情绪的把握
歌曲演唱是演唱者对音乐的二度创作过程,是情绪和艺术的体现。如果演唱者只是注重于技术的表现,而没有情绪的宣泄,那么无论他的技术多么高超,演唱也是苍白冷漠的,不可能打动观众。当我们演唱一首作品时,当然不可能通篇一个力度和速度,必须要合理地、灵活地、巧妙地、自然地运用对比。使音乐有强弱、快慢的变化;声音有虚实、明暗、浓淡的变化,以产生不平凡的效果,否则只能是使人听得兴趣索然,淡而无味。我们在唱渐强渐弱、渐快渐慢的时候,有时候不能从纯技术角度去处理它,而是要带入情绪与想象。就像上课时老师经常说:“带上语气歌唱!”因为只有情绪需要的时候,力度、速度的变化才是自然真实的。
例如,《黄河怨》,在歌曲的开始音乐给全曲定下了悲、怨、愤的情绪,但是开始的几句歌词“风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闪;黄河啊,你不要呜咽。”就应该表现出投河妇人那种麻木、机械、冰冷的状态,“命啊,这样苦,生活啊,这样难;鬼子啊,你这样没心肝!宝贝啊,你死得这样惨!我和你无仇又无冤,偏叫我无颜偷生在人间!”她的怨是对生活、命运的无望、无奈、无助,最后只能以死抗争,寄希望于丈夫乃至于全民族的报仇雪恨:“丈夫啊,在天边,地下啊,再团圆;你要想想妻子儿女死得这样惨!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还有一首歌剧咏叹调《不幸的人生》,是施光南的歌剧《伤逝》中的一首女高音咏叹调。在一开始“又是死一般的寂静,又是冰一样的寒冷,我的心啊,被撕裂得阵阵剧痛,斑斑伤痕。”这表现的也是一种机械、麻木、冰冷的感觉,但这种“悲”是少女理想的破灭,被生活残酷的现实所打击而无路可走的一种情绪。在中段“别了,幸福的回忆,少女的痴情。别了,渴望的理想,心头的美梦。别了,别了,天真的爱情。别了,别了,盲目的牺牲。”这几个“别了”在感情上是一层比一层更进一步,表现了少女对玫瑰般理想生活的渴望和从梦幻中醒来的无奈。因此,当我们能把握住作品的情绪时,那么我们就如同是投河妇人,如同是子君一般,我们就能真切地体会到主角的情感,因此,“乐者,言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之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3]以上是说,歌唱者的喜、怒、哀、乐是心对外物感应而发出相对应的声音,说明歌声是内心情感的反应或表现。歌唱者在演唱时正是通过自己内心的主观情绪体验结合歌词旋律来表现艺术的。因此“盖声者众曲之所尽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独异,不但生、旦、丑、净口气各殊,凡忠义奸邪、风流鄙俗、悲欢思慕事各不同。”[4]高尔基也说:“科学工作者研究公羊时,用不着想象自己也是一头公羊。但是文学家却不然,他虽慷慨,却必须想象自己是一个吝啬鬼;他虽毫无自私之心,却必须觉得自己是一个贪婪的守财奴;他虽意志薄弱,但却必须令人信服地描写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事实上,不仅仅是文学家,一切画家、雕塑家、音乐家、歌唱家以及一切艺术创造者都应当这样运用想象。特别是一个声乐演员要演唱好一首作品,必须运用想象的力量,调动自己一切创作的激情,使自己进入角色,来准确表达音乐形象。因此,想象不仅是演唱深化的重要因素,而且还是一切创作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既有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心理过程,也有学生学习、掌握声乐技能技巧的学习心理过程。二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交流、互相融合的,在这其中教学内容是双方情感交流的媒介,而想象心理的运用则是师生双方情感交融的基础。实践经验证明,成功的声乐教学无不是通过真情实感的交流来推动技能技术的掌握,从而达到艺术至真至美的境界。因此,必须要重视声乐教学中想象心理的建构与培养。
1.学生方面
首先,作为学生,要有想学好声乐的强烈欲望,才能在课堂上积极调动思维,展开想象,帮助自己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知道,一堂课也就是45分钟到50分钟,要在这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取得较好的上课效果,作为学生,一方面在课下应该开动脑筋思考老师的要求,刻苦努力地练习声乐技术。明白我们上声乐课是为了让老师检验我们课下练习的正确与否,以及对于老师提出的新的要求能初步掌握。因此我们还要熟悉声乐作品,最好能熟练到一张嘴歌词就来的程度。这样,当老师对于作品有要求的时候,对于歌唱状态有要求的时候,我们不存在因为对于歌词旋律不熟悉而影响到声音状态的进入。我们的注意力可以全部集中在老师所要求的东西上来。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要充满激情,积极地运用想象心理配合老师的要求。心理兴奋了,才能调动生理的各个方面进入兴奋状态,使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处于一种积极的歌唱准备状态之中。就好像运动员临上场之前已经做好了身体的各项准备活动,已经张弦拉弓续势待发,一旦进入比赛则全力以赴。当然,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是为后者服务的;后者是前者的演绎,是表现前者的。
其次,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的想象思维总是受到本人的生活经历、歌唱技巧、知识水准、艺术修养以及本人的个性气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要让学生的想象能力能充分发展,第一,想象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所以学生要注重平时生活中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善于观察生活,这样,在演唱或发声时,头脑中就会根据需要产生活泼生动、具体准确的形象;第二,声乐是很讲究“感觉”的一门艺术,这就需要学生对发声演唱有一定的认知,在技术上有一定的深度才能真正帮助声音表现艺术形象,从而激发起演唱者自己的真情实感,来引起听者的共鸣。第三,要善于把无意识想象引到有意识想象上来,并要培养这种能力。使声乐技巧和歌曲演唱能形成“动力定型”,动力定型是对一系列刺激物形成的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动力定型形成以后,便具有自动化的特点。艺术实践证明,歌唱家一张嘴就能出现漂亮的歌声,正是因为他们在大脑皮层中,有一个以一定方式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神经过程的稳固系统。
2.教师方面
在声乐课上,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由于声乐课是一门技能实践课,而每位学生的资质天赋迥异,因此,声乐教学大多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和启发诱导的教学手段。能否让学生成功地上好一堂声乐课,除了上面所说的学生的方面以外,声乐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是很关键的。首先,教师自己要有想上好声乐课的欲望,在课堂上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教师的课堂情绪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上课情绪,教师教学上的全心投入才能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其次,常言道:“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满桶水。”也就是说老师要比学生的学识丰富,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够指导学生。一位声乐教师如果在声乐艺术领域造诣较高,在绘画、雕塑、建筑、电影、文学等艺术领域涉及较广,生活阅历的丰富,都能使他在课堂上驾驭自如。当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老师能胸有成竹地通过比喻、联想、想象等手段来启发诱导学生,把一些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肌肉的内在动作用一些我们平时能感受到的具体自然的感觉来代替。在讲述一个声乐问题的时候,如果语言不足以说明,那么,声乐教师的正确范唱,则能帮助学生直接领悟到问题的关键,继而打开想象的闸门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能通过想象这座桥梁把思维与物质实践结合起来,从而能使学生入情入境地上好一堂声乐课。
因此,声乐课上,师生双方都是需要运用想象心理的,老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对学生的声音效果要有所想象,要对学生的歌唱状态有所想象。常常老师会提醒学生说“你唱憋了”、“声音出腔了”,为什么?就是因为老师的思维在积极地随着学生的歌唱状态走,能及时感受到学生的状态,并且能以自己对于声音的审美来指导学生的声音走向,而且在大脑里能预先听见学生所应当发出的正确的声音。学生应当充分信任自己的老师,道理很简单,学高为师。声乐学习可以说很简单也可以说很复杂。我们在学习声乐之前都有过歌唱的经历,那时是一个自然状态,都是只要舒服自然地歌唱就可以了,至于规范与否不太重要。及至正式学习声乐时才发现,对于声音的要求是如此之多,规格如此之高,在众多的理论学派之间迷失了方向,或者是太关注理论概念的东西而束缚了身体上各种发声器官的自然活动。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位好老师的带领,学生会用一种积极的心态跟随老师走出迷途,对于声音的呼吸、发声、共鸣、位置等慢慢能理论结合实践,在一次次的练习中,最终把这些声乐技术化为自身的一种必然状态。也就是从自然到不自然再到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想象心理是始终贯穿全局的。
声乐教学不同于一般学科的教学,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想象力的运用是教学的生命线。它是由音乐所引发的形象思维负载着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启发来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向学生的内心拓展和延伸。从音阶练习的每一个发声到演唱作品的内涵、地域的风格、语言的特点、句法的连贯等,都是引起想象力的重要因素;同时,歌唱发声中想象对声乐艺术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想象中的表象能丰富歌曲中的形象,从而增强歌唱者的情感活动。想象渗透于歌唱者发声的每个技能每个环节,歌唱与发声离不开想象。借用19世纪意大利声乐学派最杰出的声乐教授兰培尔蒂(子)在论歌唱教学时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你的歌曲产生自你的想象,歌唱的强度是出自于想象,你的技艺闪烁着你的思想。你的解释是你的思想和想象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情感和气质。”[5]
[1]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M].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59:141.
[2]傅惜华.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从编[M].北京: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220.
[3]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M].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59:140.
[4]北京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M].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59:141.
[5]薛良.音乐知识手册四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496.
The Application of Imagination Psychology in Singing
YUAN Suiqin
(School of Music,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526061,China)
The difficulties in learning to sing and singing is the abstractiveness of singing skills,so it is very essential to be able to apply or construct imagination psychology for singing professionals.Starting from lyrics, singers should use ones’minds to imagine,to picture the verbal information,to interpret the music expressions, to imaginatively work out the emotional indications of the music tune and lyrics according to the background of the song writing,and to combine one’s imagination with the artistic presentation of a song.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actively construct and apply imagination psychology in a“model of motivation”in singing.
imagination psychology;constuction of imagination psychology;lyrics;writing background;emotion
B842.3;J616.2
A
1009-8445(2010)03-0075-05
(责任编辑:禤展图)
2010-05-10
袁穗琴(1972-),女,湖南长沙人,肇庆学院音乐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