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端砚的制式、纹饰和风格演变

2010-09-04 02:33:36梁善
肇庆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端砚纹饰文化

梁善

(肇庆学院美术学院,广东肇庆526061)

论端砚的制式、纹饰和风格演变

梁善

(肇庆学院美术学院,广东肇庆526061)

砚台是我国特有的文书工具,端砚作为我国四大名砚之首,自古以来就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端砚的存在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物化形态,各个时代的端砚都传达和表示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和社会属性,留下各个时代的印迹。探索历代端砚制式、纹饰和风格的演变,稽考先贤制作之源,探索其变化之迹,可以对端砚的发展和演变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对砚台的创新和发展发挥启示作用。

文房四宝;端砚;风格;演变

砚是我国“文房四宝”之一,端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端、歙、洮、澄泥砚)之首,因其石质坚密、细腻滋润,贮水不耗、发墨不损毫,严寒不冰、久用锋芒不退,而且石品花纹丰富等特点,自唐代采石制作以来就成为名砚。端砚因产于广东端州(北宋中至今为肇庆)而得名,并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优美的雕刻,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人们的青睐和珍爱,不仅有艺术价值,也有历史价值。当中积淀着的历史、文化精髓,是一种综合艺术品,令人感叹其内涵博大精深、底蕴丰厚。

一定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近代艺术哲学大师丹纳认为:“时代环境决定艺术种类,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风俗。”[1]端砚作为一种载体,一种文化用品,它的存在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物化形态。端砚作为整个文化的一部分,与整个人类社会系统相关联。因此,各个时期的端砚作品它都传达和表示着一定文化信息和社会的属性,留下各个时代风格的印迹。而它所传达的信息和留下的印迹,又是通过具体端砚作品的制式、纹饰、风格等来体现出来的。因此,通过探索历代端砚制式、纹饰和风格的演变,以稽考先贤创作之源,探索其变化之迹,让人们对端砚的发展和演变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并希望对砚台的创新和发展有一定启示作用。

一、端砚的魅力

端砚始于唐武德之世,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端砚自采石制作以来,在唐代就已获得很高声誉,出现了许多歌咏、赞美和论述端砚的诗文,《全唐诗》就收录不少这方面的诗作。以下试举若干咏赞端砚的名句:如刘禹锡有“端州石砚人间重”。李贺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李琪有“远来柯岭外,近到玉堂前。”释齐己有“端人凿断碧溪浔,善价争教惜万金。”唐末李咸用有“寻常濡翰次,恨不到端溪”。皮日休有“微润将融紫玉英”。陆龟蒙有“澄沙脆弱闻应伏,青铁沈埋见亦羞。”徐夤有“远向端溪得,皆因郢匠成”。徐铉有“请以端溪润,酬君水玉明。”端砚以其色美、质优、发墨等品德成为“天下无贵贱通用”(李肇《唐国史补》)的文房用品[2]。因此,已不仅限于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的使用、欣赏与收藏,更是上向朝廷、皇帝的贡品,下至庶民镇邪、引福之宝物。不少人对端砚爱不释手,自谓有砚痴,并以此为荣。端砚以其自然美、工艺美和凝聚在其身上的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而充满魅力,在其一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中,留下它美的历程和轨迹。

二、各朝代端砚制式之演变

初唐端砚形制比较简单,样式不多,到中唐后不断演变和发展,砚形、砚式不断增加,开始从纯文房用品演变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实用工艺品。从现存在世的唐砚来看,有箕形、八棱形、长方形、方形(石渠砚)等。至于还有没有其他形制,则要等待更多的墓葬出土唐砚方可知道。箕形砚,是唐代砚代表砚式,因其象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簸箕而得名。如图1:

图1 唐·箕形砚

宋代是端砚史上辉煌时代。宋代端砚制式一改唐代箕形砚等比较单一的风格,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据叶樾《端溪砚谱》记载:有平底风字、有脚风字、垂裙风字、吉祥风字、凤池、四直、古样四直、双棉四直、瓢样、合欢四直、箕样、斧样、瓜样、卵样、壁样、人面、莲、荷叶、仙桃、鼎样、玉台、天研、蟾样、龟样、曲样、钟样、圭样、笋样、棱样、琴样、鏊样、双鱼样、月样、团样、八棱角柄秉砚、八棱秉砚、砖砚、竹节秉砚、砚板、房相样、琵琶样、腰鼓、马蹄、月池、阮样、歙样、吕样、琴中风字、蓬莱样等。在《端溪砚谱》中还记载有海水鱼龙砚、货币砚、桃核砚、太史砚、兰亭砚、石溪砚等式样五十多种。抄手砚(又称太史砚)是宋代端砚的代表砚式[3]3。

元代由于统治者对汉文化不重视,加上不断战争,文化生态停滞不前,文人士大夫对文房四宝追求归于平淡,导致端石开采萎缩,砚的形制没有创新。

明代的端砚,由于社会上鉴赏砚台以及藏砚之风甚盛,砚工为了迎合文人士大夫的品味,对砚台的选材、设计、研制以及雕刻工艺方面除了继承唐宋遗风外,普遍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对砚坑的开采也不局限于宋坑和坑仔岩,还有沙浦坑、宣德岩等。由于砚材日渐缺乏,砚工十分珍惜这些砚材,从设计到形制、雕刻均独具匠心,精雕细刻,不随意浪费砚材。形制以方正为贵,如井田砚、石渠砚、抄手砚、随形砚、兰亭砚、长方砚、正方砚、苍龙横沼砚、琴式砚等为主流。

明端砚的形制仍保留着厚重的风格,但砚形、砚式趋向于多样化。在唐宋基础上又创造出了更多的砚形、砚式,如蛋形、神斧形、金钟形、古鼎形、古琴形、各式杂形、瓜果形、走水、平板等。明代主要砚式仍为抄手砚,同时,随形砚增多,佳石平板砚增多。

明清时代制砚业重新进入空前的繁荣期,多次开采,优质砚材迭现。琢砚工艺也因材见巧,精益求精。一般来说,明清以前的砚,着重实用,较少在砚上题诗作铭,清朝时期则流行在砚纹砚匣上作铭题诗,慕古画图,记事叙怀,祷祝吉祥等。砚台已不再是单纯的实用文具,而成为极富审美意味的艺术品了。

明末清初这一阶段的砚,大都以素朴为尚,还保留有明代淳厚的作风,大都重材质,整体素雅,以本色见长,其形制一般不大,但落落大方,颇具儒雅之风;清代中期以后,砚多注重装饰,砚式无定型,各具匠心,但因端石大块的不多,故多因石构图,随形雕刻。根据材形的大小,纹理疏密和石眼高低造形雕制,山川树木,日月风云,鸟兽虫鱼和花卉人物等无不成为反映对象,还有仿古铜、玉、瓷器等等。广东省博物馆的藏砚就有茄瓜形、苦瓜形、葫芦形、桃形、荷叶形、桐叶形、蕉叶形、竹节形、竹笠形、鱼形、螺蚌形、蚌壳形、布袋形、佛手形、飞云形、山崖图形、古琴形、钟形、鼓形、仿古钱形式、仿哥窑瓶式、平板式、随形、椭圆形、长方形、抄手砚、太史砚、井田砚、两面砚等砚形砚式。

近代端砚制作出现严重衰落现象,所出现的作品基本上是沿用以往传统制式。自60年代开始,各端砚名坑砚石才又重新开采,然而佳石还不可多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拓展,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琢砚名家。在创作设计,理论研究方面,继唐模宋范,贡式藏形,又进入新台阶,适应新时期海内外墨士文人实用、欣赏、收藏的需要,端砚工艺有了新的提高和发展。端砚因石构图,不拘一格,砚式丰富多彩,呈现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三、各朝代端砚纹饰之演变

这里的纹饰中的“纹”是指端砚上所刻的花纹、图案,“饰”是指对端砚整体的装饰。初唐的端砚,砚面上一般无纹样,但到中唐之后,端砚和其他艺术品一样不断演变和发展,从实用品演变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实用工艺品[3]3。据记载,唐代工艺琢砚名家马二又名马驰,常把秦汉的瓦、鼎刻于砚台,并刻上楷书译文,雕刻精美绝伦。宋人称其作品为“马二衢”文化。所刻制之砚为“义衢砚”[4]。

宋代制砚除了十分重视砚石品质及石品花纹,还开始讲究砚的研制,同时十分重视端砚的雕工(包括题材、立意、构图、雕刻)。宋代端砚构图非常简练,围绕实用,突出主题。很少有繁缛的装饰,使人感到一种质朴、简练、清淡之美。从砚谱和现存的宋砚实物中来看,宋砚虽力求简洁明快,但同时也追求美观实用。因而非常注重装饰纹样的合理运用。在宋代端砚中应用的动物图案有:龙、蟾样、龟样、鳌样、双鱼样;植物纹样有:瓜、莲、荷叶、仙桃、笋样、竹节;人物纹样有:人面;器物纹样有:瓢样、箕样、鼎样、圭样、琵琶样、钟样等。几何纹样有:腰鼓、琴样、货币等。图2为宋·苏轼从星砚,砚池如一字,正中有一眼突起如月,衬以流云,砚面雕刻不多,言简意明,而砚背中列柱六十三,上各有眼,状如众星罗列,美观精致。

图2 宋·苏轼从星砚

元代端砚不用纹饰或少用纹饰,图案简练,刀法肯定、粗犷。

明代的纹饰题材十分广泛,有花鸟、鱼虫、走兽、山水、人物、博古等,其中又以云龙、云蝠,龙凤,双凤,松鹤、竹节、荷叶、仙桃、灵芝、秋叶、棉豆、花樽、玉兰、太平有象等居多。古今文字如万事如意、吉祥、喜庆、祝寿、祝福,或表示引福、镇邪,或表示高贵、崇尚、忠贞、气节等。总之,明端砚庄重典雅,朴实厚重、美观大方。同时,一些文人推崇“天然去雕饰”的端砚,因此,天然砚(即随形砚)增多。而且进行端石的巧色的利用、巧用石品花纹(如巧用鱼脑冻、石眼等),同时开始重视石皮、虫蛀等运用,化腐朽为神奇,变瑕疵为珍品。

清代端砚雕刻的纹饰和题材内容更加广泛、丰富。按纹饰类型及内容不同可分为:一是植物类:棉豆、瓜藤、瓜叶、荷花、玉兰花、牡丹花、苍松翠柏,等等。二是动物类:鹿、马、蜂、猴、牛、松鼠、蝙蝠、蜘蛛、白鹤,等等。三是动植物混合类:花类、草虫、鸣蝉等。四是自然山水类:山石松云、太阳、月亮、云海纹、卷浪纹,等等。五是仿古类:云纹、回纹、弦纹、几何纹、饕餮纹、双龙纹、方格纹、鼓钉纹、兽面纹、云蝠纹、云龙纹、云幅腾龙、橘皮地云龙、云龙猛虎、双龙戏珠、卷草瑞兽,等等。六是器物类:布袋、绳带、琴套,等等。吉祥图案是明清以来最为流行的一类图案,所占比重极大。尤其是清代端砚的造型和装饰也和其他工艺品一样,普遍含有吉祥的意蕴。

现代端砚重视装饰,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在继承传统端砚之动物类、植物类、动植物类、山水人物类、器物类和仿古类之装饰纹样外,还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各种创作手法和题材不断涌现,展现艺术家的不同艺术追求和艺术特色。如黎铿的地方特色砚,刘演良的山水砚,梁弘健的国画基因砚,陈伟刚的写实主义砚,赵桂炎的雕塑语言砚,梁成志的中华典故砚,伦少国的石品演绎砚,梁炽洪、黄超洪的人物雕砚,等等,题材内容广泛,包罗万象。纹饰多巧妙、得当,甚至意境深邃[5]。

四、各朝代端砚风格之形成与演变

纵观各朝代端砚发展变化,各时代的端砚积淀当时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各朝代的风格可以概括为:唐代简练实用、丰满博大;宋代质朴典雅、平易清淡;元代粗犷豪放;明代端庄厚重、简约宏健;清代强调纹饰、精雕细琢;当代不断创新、百花齐放。

端砚始于唐代,可以称为端砚发展的初级阶段,但石砚古已有之,加之唐代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国民自信,思想开放,是工艺美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文学艺术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端砚受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简练实用、丰满博大的风格;在宋代实行“安内虚外”“重文抑武”的政策,文化艺术有较高发展。在哲学领域里,理学占据了统治地位,理学家提出的“言理不言情”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工艺美术风格。在文学思想上,要求平淡自如,条纹疏畅的目标。这种“平淡”是要作到平易而隽永,淡泊而含蓄,言简而意繁,辞约而理精。这种思想对苏轼、陆游等文学家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些政策和文学思潮自然影响到工艺美术的风格上来,因而逐渐形成了宋代端砚之质朴典雅、平易清淡的艺术风格[6]。宋代端砚简洁朴实,造型挺拔,比例适当,构图简练,造型纹饰严谨含蓄,很少有繁缛的装饰,古朴雅致,平易而隽永,淡泊而含蓄,给人一种平易、理性和清淡之美;元代统治者对汉文化不重视,加上蒙古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不断战争等,影响到文化生态是端砚发展的沉寂期,从现存元代砚来看,多为厚重、粗大,呈现粗犷、豪放、刚劲的艺术风格,反映了游牧民族雄健粗犷的审美特征;明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时代,经济和文化的交往扩大,在文化、哲学思想方面新理学得到流行,出现了博学派和史经派。代表新型社会风气与文化生态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诗文作家宋濂、刘基等写出了一些富有社会内容的作品,罗贯中、施耐庵写成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有吴承恩的《西游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等等,这些划时代的巨著,促进了明代通俗文学的兴起。小说、戏曲、诗文创作争奇斗艳。在书画方面,也出现了宋克、王绂、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祝枝山、林良、徐渭、陈洪绶、董其昌、蓝英、丁云鹏等一代大家,文学、书画的繁荣发展,带动了手工业生产和进一步促进文房四宝制造业的发展。明代端砚在开采与制作上重新走向繁荣,其风格在继承唐宋遗风外,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端庄敦厚、简约宏健的时代风格;在清初则基本上沿用明代风格,当时的砚重视材质,整体素雅,以本色见长。但清中期以后,开始重视纹饰,精雕细刻,且愈演愈烈,使端砚艺术逐渐走向衰落。清代端砚艺术可以概括为:注重装饰,精雕细琢。

五、结语

从端砚的制式、装饰发展演变来看,其发展与时代、社会关系密切,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细致的演变过程。追求美贯穿发展始终,各个朝代端砚的风格特点可概括为:唐代简练、实用;宋代质朴简练、清淡之美;元代厚重粗大、粗犷豪放;明代敦厚典雅、朴实大方;清代细腻精致、繁缛纤巧;当代风格各异、百花齐放。总之,在端砚的发展过程中,制砚人逐渐形成了对端砚艺术性的自觉追求,端砚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端砚之图案纹饰不仅仅是为了纯粹的装饰,而且刻下了时代文化的印记,追求美的历程和轨迹。端砚纹饰之美是历代端砚人勤劳和聪明才智的结晶,凝聚在端砚身上有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1]丹纳.艺术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24.

[2]萧高洪.新见唐宋砚图说[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2.

[3]刘演良.端砚的鉴别和欣赏[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4]肇庆市端砚业发展指导委员会.中国端砚[M].肇庆:肇庆市端砚业发展指导委员会编,2004:239.

[5]欧忠荣.感悟端砚[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175-205.

[6]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

(责任编辑:杨杰)

J505

A

1009-8445(2010)03-0067-04

2010-03-12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2009-DF-08)

梁善(1966-),男,广东茂名人,肇庆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端砚纹饰文化
带状纹饰的类型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蜡染的纹饰探讨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雕漆纹饰的修复
紫禁城(2020年7期)2020-07-25 02:40:18
荷叶形端砚赏析
收藏界(2019年4期)2019-10-14 00:30:58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龛楣纹饰研究
谁远谁近?
以石为业四十年:一个端砚工匠村的生计之路
端砚收藏的来源
公关世界(2016年20期)2016-02-27 11: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