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运动训练人文关怀缺失的境况及出路

2010-02-16 15:00高彩云吴忠义
肇庆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关怀竞技人文

高彩云,吴忠义

(肇庆学院a.体育与健康学院;b.教务处,广东肇庆526061)

我国竞技运动训练人文关怀缺失的境况及出路

高彩云a,吴忠义b

(肇庆学院a.体育与健康学院;b.教务处,广东肇庆526061)

通过对我国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中人文关怀缺失现象的研究,分析了该现象形成的缘由;提出了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重建我国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创立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空间和人事环境,关注运动员的生命发展诉求和他们的幸福感,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现时路径.

中国;竞技体育;运动训练;运动员;人文关怀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以51枚金牌的骄人成绩向世界证明了竞技体育强国的雄厚实力,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弘扬了中华体育精神,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然而,与此同时,长期生存在“奥运争光计划”语境下的竞技运动训练,也被强大的政治、经济利益裹挟着陷入了人文关怀缺失的困境.研究形成这一窘况的缘由,探讨其走出困境的路径,对于我国竞技运动训练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竞技运动训练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1.1 运动训练理论人文关怀的缺失

“运动训练学是一门建立在专项训练实践、专项训练理论和现代体育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系统、概括地阐明了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原理和原则,选材的方法,训练的基本内容、方法,训练过程的结构、组织,控制和计划的安排,以及对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要求和运动队的组织与管理等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体育科学.”[1]“从目前看,国内外运动训练学教材、专著的内容体系虽各不相同,但大多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竞技体育的地位和作用,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和特点,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身体训练,技术、战术训练,心理、智能训练(含思想作风训练),训练过程和控制,运动员选材,负荷与恢复(含训练适应)等.”[2]以遗传学、生物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石,以运动人体科学和各专项运动技术、战术理论为支柱,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体潜能、提高竞技能力水平为终极目标建构起来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简单地将运动训练的主体——运动员视为“自然人”,并在这样的假设下构筑了“科学训练”的诸多学说.这一理论体系从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人的社会性,忽略了人文社会因素对运动训练过程与效果的影响,导致了学科结构上人文关怀内容的缺失.

1.2 运动训练体制人文关怀的缺失

长期以来,在同一经济社会发展状态下,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速度与水平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领域,这无疑是得益于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在由政府财政拨款、由国家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组织管理运动训练的体制下,竞技体育创造的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计划经济的独特优势,激发了民族精神,增强了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信念.然而,以“奥运争光计划”为终极目标的运动训练体制及其在国家教育系统之外形成的另一个教育系统——体育运动学校,却使数以万计的未成年人离开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课堂,投身于运动训练中.这些青少年运动员在竞技体育高淘汰率的残酷竞争中,经过数年的艰苦训练,绝大多数人在没有登上奥运竞技舞台之前,就结束了自己的运动训练生涯.由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匮乏和运动性伤病的侵扰,他们在退役后重新就业时,遭遇到的困难是无法想象的(邹春兰现象).这一结果既不符合人才培养的经济学原理和公民自身的价值核算,也有悖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1.3 运动训练实践人文关怀的缺失

长期生存于“奥运争光计划”和“金牌战略”语境下的运动训练实践,把比赛获胜、夺取金牌作为运动训练唯一的价值追求,致使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中,不切实际地“过急过猛地加大专项训练的量和强度,使其运动成绩在最初的几年有较大幅度提高”[2]的杀鸡取卵式训练方法,堂而皇之地成为贯彻“三从一大”(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指导思想,“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强劲措施.在巨大政治、经济利益诱惑下,教练员置运动员的长期发展于不顾,通过强化专项训练盲目地追求快出成绩,使得许多天才运动员因过量的运动负荷以及由此导致的伤病而过早地结束运动生涯.任海教授的调查表明:曾获全国少年男子田径1 500米跑前6名的11位运动员中,5年内就有6人因运动性伤病不得不退出运动训练[2].再者,对“超量恢复理论”的片面理解,导致一些“体能主导类”项目的训练过程,残酷地近乎于丧失人性(此类事件国内媒体多有报道),奖牌的获得往往是以牺牲运动员的自由、民主、尊严甚至是生命健康为代价的.

2 我国竞技运动训练中人文关怀缺失的成因

2.1 现代文明中物质与精神的二律背反

“现代化在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物质上的繁荣富强、文明发达的同时,也带来了市场拜物盛行,工具理性膨胀,自然生态恶化与精神疾患蔓延等问题”[3].现代文明的一个显著的负面特点,就是人类生存状态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二律背反.这类现象在竞技运动训练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1992年中国足球项目率先进入以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为核心,以实体化、俱乐部制和产业开发为重点的改革,揭开了竞技体育职业化的序幕.随着各个项目职业联赛的推出,职业教练员、运动员的经济收入突飞猛进,迅速成为令国人难以企及的高薪阶层.物质利益的巨大诱惑,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练员、运动员投入运动训练和比赛的积极性,使得通过比赛胜利获得最大物质利益的价值追求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运动训练中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现象的普遍发生,教练员、运动员社会道德责任与人文素质的整体滑坡以及官员的腐败.尽管社会对提升体育运动队伍人文素质的呼声不断升高,体育总局对各类比赛成绩的计分办法也在不断改进,但比赛中的“赌球”、“黑哨”、“年龄门”、“兴奋剂”、行贿受贿等违法违规事件仍屡禁不止,且越是涉及利益大的赛事越是严重,竞技体育比赛的“潜规则”越来越严重地损害着自身的健康.

2.2 运动训练群体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矛盾

在奥运会等国际重要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国争光,是我国竞技体育的核心价值取向.国家《竞技体育十一五规划》明确写到:全面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竞争,参加28个大项目和更多小项目的比赛,力争有22~26个大项目160个左右小项目具有进入前8名的实力,14~16个大项目100个左右小项目具有争夺奖牌的实力;2006年、2010年冬季奥运会在保持上届水平的基础上,实现稳中有升;2006、2010年亚运会保持亚洲领先地位,冬季亚运会奋勇争先,赛出水平;其他国际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比赛努力创造优异成绩[4].根据竞技体育目标管理的原则,总目标被逐层分解细化到各个项目运动队,构成各单位的具体任务和考核、奖惩的主要依据.可见,运动训练群体的主要甚至是唯一需求就是创造优异成绩.因此,在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实践中,运动员在很大程度上被看作是“拿金牌的工具”,他们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权利与诉求被忽视.然而,忽视运动员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结果,造成了运动员身心发展的缺陷,这些缺陷反过来又作用于运动训练和比赛,直接影响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竞技运动训练体制因人力资源质量的低下而失去应有的文化支撑.

2.3 运动员竞技运动水平与个体社会化程度的两难选择

运动员职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从业时间短暂,且从业的年龄阶段仅局限在青年时期.一个优秀运动员,一般要经过8年以上的艰苦训练才能获得高水平的竞技能力,而高水平竞技能力的保持则不足10年(体能主导类项目往往更短).因此,从时间维度上看,运动员只有从儿童少年时期开始接受运动训练,才能在青年时期获得高水平的竞技能力,而儿童少年时期又恰是一个人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运动训练中,势必会影响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倘若反其道而行之,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得以正常发展,运动训练却错过了竞技能力发展的敏感期,运动员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与个体社会化程度的保持陷入两难境地.目前通行的选择是将具有一定运动天赋的儿童少年筛选出来,通过体育运动技术学校的形式进行集中训练、培养,待他们的运动生涯结束后,再解决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个体社会化的问题.这一方式给运动员终生发展带来的弊端已经成为运动训练领域难以根治的“顽症”.

3 我国竞技运动训练走出困境的现时路径

3.1 建设以人为本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

人类在认识自身的问题上经历了从自然人、社会人直至生态人的观念更替,最终认识到,人与社会的一切发展都应回归到生命、生活与生态的层面.从这一视角审视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转变观念,即以运动训练群体(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是具有生命的社会人、生态人的观念,取代把运动训练的主体——运动员简单视为“自然人”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竞技运动训练思想,在立足人类世界和谐发展的前提下,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点出发,通过人与自己的对话(运动训练群体的生存需要)、人与社会的对话(社会对运动群体的需求与评判)、人与自然的对话(运动训练事业的生态环境),探索运动训练群体生命、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问题,进而,深入竞技运动训练与比赛的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给予多学科的观察、分析,从事物的具体关系和大量的经验事实中,归纳、概括出新的理论观点和学说,不断补充、完善我国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使之溶铸的更加丰满坚实.

3.2 创立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空间和人事环境

近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逐步破除了计划经济时期竞技体育“政治挂帅”的“官本”制度和“职业化”初期“经济挂帅”的“物本”制度,运动训练与比赛体制的创新正在向“人本”回归.值得欣喜的是许多学者已经关注到运动训练制度创新的问题,并为解决这一问题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顾美琴等[5]撰文指出,以牺牲运动员民主、自由、甚至是尊严为代价达到组织的目标的管理体制,无法适应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要为运动员创造一个良好的民主的、自由的、具有充分自我选择的制度空间,使运动员懂得自身的价值,对自我有更清醒的认识,从而能够激发运动员的训练动力,增加运动员自我选择的机会,改善运动训练过程的人文环境.吴凝[2]撰文指出,管理者要关注运动员的生存需要和全面发展;运动员要直接参与训练的决策;要根据“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的宗旨制定多维的评判标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立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人事环境。

3.3 关注运动员的生命发展诉求

人文关怀的根本原则就是肯定和关注人的主体地位,主张人类的一切认识和实践都要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这个“人”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从普遍意义上讲,是指广大的人民群众;从特殊意义上讲,是指每个独立存在的个体的人.“社会治理意义上的人文关怀虽然要重视社会整体利益,但着眼点却在具体而不是抽象的个人,在强调国家利益的同时,更关注个人的喜怒哀乐、苦辣酸甜,关心个人的价值和利益”[6].因此,对于担负着为国争光重任的运动队而言,必须从以下3个方面关注运动员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第一,关注运动员的物质生活需要,确保他们在运动队服役时和退役后的生活保障;第二,关注运动员的精神生活潜能与需要,确保他们能够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具有良好的文化教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丰富的精神家园;第三,关注运动员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需要,确保他们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与亲人、朋友及其他社会成员进行交流和沟通,借以调动运动员生命发展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使他们的才能和运动天赋得以全面发展.

3.4 提升运动训练群体的幸福感

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之后所产生的认识和情绪体验.一般认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有经济条件、社会文化、健康状况、人际关系等,但一个人幸福指数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这些因素的实际水平,而是与他内在的需要及其满足状况有着直接的关联.现阶段,运动训练群体的物质生活条件和职业的社会认同度,都是其他群体难以企及的,而屡经选拔后脱颖而出的成功经历,也给运动员、教练员带来了一段时间的满足感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但真正影响他们幸福感的通常是健康状况和人际关系.刘方琳、张力为[7]的研究指出,从马俊仁与王军霞、王德显与孙英杰师徒的决裂到退役运动员邹春兰的“再社会化”问题,许多优秀运动员存在着严重的心理疲劳情况.因此,各级政府尤其是体育管理部门要关注运动训练群体的幸福感,并将其作为竞技体育工作决策和相关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

4 结语

现时语境中人文关怀的基本含义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照,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8].深入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实践中的人文关怀问题,在“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发展人”的基础上,重建我国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创立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空间和人事环境,关注运动员的生命发展诉求和他们的幸福感,是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1]编写组.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7-8.

[2]吴凝.论竞技运动训练中的人文精神关怀[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29-31.

[3]曾繁仁.现代美育理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118-121.

[4]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十一五”规划[EB/OL].国家体育总局专项发展规划,2007-3-12[2010-03-20].http://www.sport. gov.cn/n16/n1077/n1452/n31718/155080.html.

[5]顾美琴,郭利军.论人文精神关怀在竞技运动训练中的致力点[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103-105.

[6]万书玉.人文关怀的现实路径探析[J].唯实,2008(8):73-74.

[7]刘方琳,张力为.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定性探索[J].体育科学,2004(11):38-39.

[8]孙辉.人文关怀与实践概念[N].光明日报,2002-12-26(C1).

On the Current Status and Solution to the Loss of Humanistic Concern in China’s Sport Training

GAOCaiyuna,WU Zhongyib
(a.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andHealth;b.Office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Zhaoqing University, Zhaoqing,Guangdong 526061,China)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phenomena about the loss of humanistic concern in both sport tra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the paperanalyzes its causes suggesting that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port training system be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s well as the harmonious progress of the society.It is essential to create necessary space and personnel environment for training system for sustainability.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the athletes’life development and theirsense of happiness in orderto make the sustained developmentof sporttraining areal approach.

China;competitive sport;training;athlete;humanistic concern

G807

A

1009-8445(2010)05-0089-04

(责任编辑:徐生然)

2010-04-06;

2010-04-20

高彩云(1968-),女,山西浑源人,肇庆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关怀竞技人文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竞技精神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花与竞技少女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