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范伟令 葛洪波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在语文课中历来占有很大的比重:每周2节的作文课,平时的日记、练笔,语文试卷中作文分数几乎能达到总分值的一半。所有这一切,均能证明写作教学的重要地位。
然而,写作教学的实际情况却是:
1.学生不爱写,不爱上作文课。
2.学生学了9年提起作文来,仍然眉头紧锁、一脸茫然,感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
3.每次写作文,学生都凭着感觉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4.拿着题目,不是大脑一片空白,就是一节课或两节课写不完一篇600字的作文。
5.每次作文,老师都精批精改,可学生看都不看。
6.这作文批改的作用究竟在哪里?想没想过其他方法?
7.每次作文,老师开会批,回家批,白天批,晚上批,加班加点批也批不完,有没有很好的批改作业的方法?
8.作文展示课(公开课、研究课、观摩课)究竟怎么做?能不能在课上体现学生写作的过程?
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我们的作文课堂教学作一次认真反思。
作文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我们一个学期大约20周,除了开展一些活动和期中、期末测试练习外,一般教学时间能保证18周左右。按教学计划要求,一学期要完成6-7次大作文的训练。因此,大作文一般隔周进行一次。根据作文教学的特点,作文课在时间的安排上大都是两节课连排(每周都有)。但我们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内容单一。一次作文,你只能练写一种文体、一种内容,从头至尾不可能有所变化。内容的单一使学生对作文课感到索然无味。
其次,形式单一。在具体使用这两节课的方式上,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形:
1.两节课分开上,中间休息。第一节讲方法或讲评上节课的作文,第二节作文。这样,很多学生写不完,留待课下作,第二天交上来。结果带来增加课下负担和收交作业参差不齐的弊病。
2.两节课都写作文,中间休息。作文训练是思维训练,中间休息结果造成思维中断;另外,由于两节课都写作文,时间充足,有些学生先写完,后续时间老师没法控制,又造成资源浪费和产生不安定因素。
3.有的老师作文训练不在作文课上,为了拥有更多的课上时间和占有一定的课余时间的阵地,而把作文课的时间用来讲课文,作文让学生在课下自由完成,或定期布置作文任务让学生在家里完成。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且极不利于对学生限时作文的训练和思维的训练。
4.还有的老师在非毕业年级时淡化作文教学。而在毕业时突击作文的训练,加大作文训练的程度(次数)。作文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训练过程,绝不可一蹴而就。这样不但不符合教学计划的安排,而且也不符合思维规律的要求。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它就是一个,让学生写。写完就完事了,没有完接着写。这种单一的形式很难激活学生的写作欲望,很难让学生主动参与写作的过程,更谈不上合作探究,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作文“任务”。
面对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高投入、低产出,作文课耗时多、效率低,教学形式流于自由涣散及写作指导架空的状况,关键是要深刻领悟《语文课程标准》最新的作文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了如下目标:“能具体明确,文字通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个目标透露出了作文教学的许多信息。
1.从“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看,作文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降低了要求。
“课标”对写作知识提得很少,也较低。“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内容具体”、“明白清楚”这两点对于7-9年级的学生不难做到。对于文体,只提了写记叙文,写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写日常应用文。要求也不高。作文教学为什么要降低要求呢?目的只有一个——消除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2.重视情感态度。新“课标”注重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放开种种束缚,进行自由表达,提出了“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等等。另外,强调写作的个性化,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提出“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些内容的表述都给予了学生更广阔的写作空间,引导学生的写作走出书本与课堂的局限,对写作这一个性化行为特点表现出充分的尊重。
3.在“过程和方法”方面,“课标”十分重视读写联系、学用结合。新“课标”提出“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希望学生把平时的积累与写作联系起来,在写作中运用已经积累的各种材料。
以上三点,都体现了最新的作文教学理念:“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如何把最新的作文教学理念应用于教学实际中呢?我们应明确作文首先是由客观事物到主观认识的转化(事物——认识),然后是学生情感向语言表达的转化(认识——表现)。根据这一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从培养学生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入手,培养学生“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口写我心”(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让学生参与作文教学(指导、写作、批改、讲评)全过程,要切实落实学生主体的参与度,教师主导的有效度,教学活动的效益度。尤其在作文课的设计中,教师应改变布置一个题目便任由学生去写的陈旧形式。要千方百计帮助学生打开畏惧作文的心理枷锁,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拓展作文思路,培养他们良好的作文习惯,力求使我们的学生在作文的学习写作中不断提高。
总之,要用课改的理念去指导我们的作文教学,在作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在过程中学习、过程中发展,让作文教学真正起到开启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热爱写作的作用,让学生体验写作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