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媛媛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科学系,山东 淄博 255130)
在网络时代,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流动趋向国际化,这使我国的媒介环境日益丰富,媒介呈现多元化。据统计,我国目前报纸种类超过 1000 种,期刊杂志近7000 种,电视台达到 3000 家左右,网民数量逾亿。在资讯媒体迅速发达的同时,除了电视、报纸、广播和互联网等主要媒体, 还包括音像制品、图书杂志、电影、BBS、QQ和手机短信等媒介技术。它们几乎无所不能地全天候提供全方位的大众媒介信息,毫无限制地满足媒介受众的视听感官需要。蓬勃发展的传媒业,使传媒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与日俱增,媒体已经成为继学校之后的“第二课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众传媒科技的进步,媒体形式的增多、媒介信息的泛滥,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教育。自20世纪50年代起,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芬兰、挪威、瑞典、瑞士、日本等国都已陆续将媒介素养教育正式纳入正规的中小学校教育课程,对中小学生进行普及化教育。[1]我国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1994年陈力丹教授在《新闻记者》杂志当年第一期发表《我国需要“媒介扫盲”》的文章,最早提出“应该向中、小学生系统介绍有关报纸、广播、电视的各种知识”。但是文章发表以后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大的反响。1997年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卜卫发表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发展关于大众媒介的思想、提高对负面信息的觉醒能力、培养建设性的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2](P449-450)目前,全面的、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媒介素养教育虽然是当前我国新闻传播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关于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却比较少。
所谓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就是“指人们正确判断和理解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 有效地制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而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科目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渐兴渐进的。媒介素养教育,简要地说,就是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形成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能理解其意义以及独立判断其价值的认知结构。此外,媒介教育还力图使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具备有效的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3]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指导中小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判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培养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以及思辨和反应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的最终目标。
在现代媒介社会背景下,媒介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它对社会影响之普遍,作用之强大,使得它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信息系统。媒介作为文化的使者和信息的纽带,对我国国民素质的巨大影响已远远超过了以往的任何社会阶段。中小学生正值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很强的好奇心,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体世界,又极缺判断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以帮助其提高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性批判意识,减少媒介信息的负面影响,扩大积极有效的正面效应。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拓宽素质教育的内涵,提升素质教育的质量。
在中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大众传媒具有诸多的积极影响。对于身心正在迅速发展、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并正处在社会化进程中的中小学生来说,大众传媒提供了一个比家庭和学校教育更生动、有趣的“教育”平台和窗口。无论是印刷媒介、电子媒介还是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其新颖的传播方式和丰富多彩的传播内容迎合了青少年活泼好动、求新求异的特点。健康向上的传播内容和形式是中小学生陶冶情操、接受新知、感知世界的重要手段,针对中小学生开发的影视节目和书籍是伴随他们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4]
但是,媒介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7 年7月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在我国1.62亿网民当中, 25岁以下的比例已经超出半数,达到了51.2%。其中青少年学生比重高达 35.8%,大约有5800万。与此相应的是,互联网娱乐功能的过度使用——网络音乐,91.4%;网络影视,79.6%;网络聊天,69.8%;网络游戏,67.1%。CNNIC报告直接指出:互联网娱乐功能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过度发展,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推动青少年学生群体网络应用结构的优化与健康。
在媒介化生存的社会,各种媒体发布的形形色色的信息,给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些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各种新生的媒体如QQ聊天、手机短信等,其在被使用的过程中,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传播了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的信息,尤其是对一些不良情节和不良心理大加渲染,使得善于模仿、缺少辨析能力的中小学生难免受到侵蚀和影响。此外,有调查表明,当代中小学生接触媒体的年龄提前、接触媒体的时间延长、接触媒体的场合无所不在。中小学生在自由时间经常从事与大众传媒有关的活动:看电视、阅读书刊杂志、玩电脑、听广播等,比例高达75.2%。有学者甚至认为,目前中小学生对于社会的基本认识,对游戏规则的把握,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的影响是来自传播媒介。但同时也有研究发现,中小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媒介素养,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缺乏基本的辨别和判断能力,深受不良媒介信息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中小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媒介,把媒介当作一种工具;长期超时使用网络从事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对不良信息的识别能力不强,处理方法欠妥当;受广告影响导致非理性消费;不能很好的分清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等。
在中小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大意义。除了学习时间之外,中小学生花大量的时间看动画片、读课外书等,媒体信息直接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影响。加之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和成长时期,他们辨别信息的能力比较弱。帮助他们成为媒体信息的主动接受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掌握必要的媒体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具备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媒体的能力,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就教育的目的而言,针对中小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在于:在认知方面,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媒介所承载信息的本质及其形式,熟悉寻求信息的方法,并具备评估、解释、判别、选择、组织及综合信息的能力;在情感方面,帮助中小学生体会和认识媒介信息的价值和力量,判断其正当性、合乎法律性和伦理性;在技能方面,帮助中小学生具备和提高媒介操作能力;在营造环境方面,帮助中小学生不断重视科学地利用媒介,积极参与营造适宜、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和氛围。[5]在网络媒介宣传竞争激烈的时代,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过程中,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和全面关注。
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多元合作的方式,努力构建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整体环境。
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教育机构应该将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到素质教育、公民教育的高度上来,真正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并将这项教育内容作为不可或缺的环节融入到未成年人的教育中去。教育部门应该加快相关立法,为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法律保障,使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此唤起社会各界对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高度重视。这些立法应该为中小学生构建良好的传媒环境,以促使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尽快走上规范化、系统化的道路,并能够有效提升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
当前,关于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比较多,而我们国家在此方面的研究尚属于初级阶段。国外媒介素养教育走到今天已经有80年的发展历程,了解这一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当前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最大特征是,已形成了系统化、日常化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的设定与青少年成长各阶段的日常媒体接触行为、媒介认知能力紧密相联,注重教育的实效性和日常指导性。[6]“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方面我们既要学习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和经验,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在理性地吸收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有效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研究,逐步创建出适合我们自己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中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点滴浸润,能够对他们起到很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教师的媒介素养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媒介素养。尤其是当前在中小学基本上还没有专门的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这对于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因此,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媒介素养培训,提高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师资水平,为学校有效开展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我国的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采取的就是一种全面渗透式的教育,既坚持课堂的主阵地,通过开设思想品德等课程对学生进行连续性阶段化的德育教育,发挥主渠道作用,又在语文、历史、英语等文科类课程中,在学生课外活动中进行延展性的德育养成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间构建起多维立体的德育框架。媒介素养教育也可借鉴甚至融入到这一模式中去。[7]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学生媒介素养的实际情况,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向学生介绍大众传媒的作用及其正确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媒介观。在课堂上通过对大众媒介进行多角度描述和分析,引导中小学生全面认知周边媒介,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中现有的媒介,如学校广播、校报等进行实践活动或实例分析,加强中小学生对媒介的感知认识能力,提高他们的媒介免疫力,使他们学会理性的辨别信息,能对信息做出判断性的思考。进而提高媒介的有效利用率,使他们学会利用媒介服务自我,完善自我,真正做媒介的主人。另外,我们还要注重在其它学科中进行全面渗透式的教育,使学生在不经意中接受一些延展性的媒介素养教育。
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除了社会和学校之外,家庭也承担着教育学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家庭、学校和社会间构建起多元立体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框架。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培养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首先应从家庭抓起。家庭要在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发挥基础作用。一个家庭有什么样的媒介环境,父母在媒介使用方面的喜好与评价,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媒介素养,对孩子媒介观念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家庭中,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探讨热点的大众传媒话题,做孩子媒介素养教育的启蒙老师。另外,家长还应该以身示范,在媒介选择与消费上给子女以适当的指导,并在媒介消费上给子女作出榜样。
[1] 王振,张新明.运用ARCS探究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激励策略[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
[2] 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 游春娥.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源与实施[J].新闻爱好者,2008,(11).
[4] 杨晓强.论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8,(4).
[5] 王铟,李伟,李燕红.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探讨[J].2006,(6).
[6] [7] 徐文松.我国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