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溺爱导致的幼儿偏异行为及其矫正

2010-02-16 06:28贾万刚
淄博师专论丛 2010年1期
关键词:玩具案例家长

贾万刚,赵 晓

(1.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科学系,山东 淄博 255130;2. 淄博市直机关第二幼儿园 黄金国际分园,山东 淄博 255000)

广义的行为是指个体能被人观察或测量到的以及不能被别人观察到的个体内在的意识活动或反应。幼儿的偏异行为就是幼儿表现出来的可以被人们测量到的不恰当的行为,如幼儿的嫉妒、冷漠等一些内心的活动;撕书、破坏玩具、扔东西等破坏行为;爱哭、发脾气、吸吮手指等情绪及依赖行为;不参与游戏活动、不说话、害羞及怕见陌生人等社会交往偏差行为;偏食、过度好吃、进餐时玩弄食物等不良的饮食行为;打人、骂人、抢玩具等攻击性行为等。[1]导致幼儿偏异行为的原因很多,在与孩子的实际交往中我们发现,由于隔代溺爱造成幼儿偏异行为的案例比较多。隔代溺爱是中国的家庭特色,本文中我们选取了亲子园中三个比较典型案例来加以分析。

一、案例介绍

(一)个案情况介绍:梁某某,男,一岁七个月,特别喜欢跑,模仿能力比较强。其父母平时忙于工作,没有精力和耐心教育孩子。所以,梁某某均由姥姥或者奶奶带,两位老人都过分溺爱孩子。

偏异行为一:上课时,教师在教室里面讲,而梁某某则跟着爸爸在外面听,不进教室。如果劝说,他便哭闹。除非讲到他感兴趣的环节,才会进教室与小朋友一起活动。

偏异行为二:梁某某爱玩大型玩具,喜欢学动作。一次上课学儿歌《小手小脚》,他满屋子跑,片刻也不安静,根本不听课。当进行到“我可以跑一跑、蹲一蹲、跳一跳”活动环节时,他便安静下来跟着教师做动作。

(二)个案情况介绍:牛某某,男,两岁半,非常好动,学东西较快,最喜欢看动画片《西游记》。其父母因忙于工作,很少跟孩子交流,且其母亲脾气暴躁。牛某某从小跟姥姥生活在一起,姥姥没文化,对他的一些不良行为也从未加以制止。另外,在这个家庭中,并没有对孩子形成统一的教育观念。

偏异行为一:一位家长到幼儿园送孩子,手里给孩子拿着雪丽兹。牛某某看见后一把把家长手里的雪丽兹抓过来,没等打开就吃起来,并且再也要不回来。虽然教师批评了牛某某,告诉他这样做不对不礼貌,可他压根听不进去。在牛某某这里,感觉好像自己就是应该拿的。

偏异行为二:一天早晨,牛某某一把抓住班里某个小女孩的头发,然后就朝她的头上咬去。教师们刚想去拉开,牛某某已经又一巴掌打在了小女孩的脸上,动作非常快。看到小女孩哇哇直哭,牛某某脸上没有一丝愧疚。

(三)个案情况介绍:章某某,女,一岁三个月,其父母忙于生意顾及不到孩子的教育。孩子每天都由奶奶带,奶奶对孩子过分溺爱。章某某爱笑,在众人面前善于表现自己。如果在家待一段时间后,章某某再到亲子园就会判若两人。

偏异行为一:一次上课教师要收玩具,但那件玩具她依然还想玩。教师要从她手里收走玩具她便哭闹不止,怎么都哄不好。

偏异行为二:在户外玩走独木桥的活动时,其他孩子都能够自己走过去,而她则必须由教师牵着手才肯走。如果教师不牵,她宁愿站在原地不往前走一步。

二、问题汇总

以上三个案例中,孩子的偏异行为的程度虽然略有不同,但总结起来,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语言发展滞后。一般来说,幼儿园中的孩子能基本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愿。但经过分析,笔者认为与同龄人相比,这三个案例中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语言发展滞后问题。比如,梁某某在跟着老师念儿歌时学得慢一些。牛某某发音极不准确,吐字不清楚,致使教师与他沟通非常困难。

第二,没耐心,自制力差。由于生理、心理的稚嫩,幼儿一般会表现为缺少自制力和耐心。但分析这三个案例中的孩子,笔者发现,他们极度无耐心和自制力。比如,梁某某上课时满屋子乱跑,坐不下来,学习儿歌也没耐心;另外,他对精细活动不感兴趣,像串珠、学儿歌等活动不感兴趣。牛某某非常调皮好动,到处乱跑且不听指挥;经常乱翻东西,破坏玩具,轻易静不下来。章某某很难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玩玩具也是频繁调换,从不会一件玩具在其手中玩超过5分钟。

第三,胆怯。在这三个案例中,几个幼儿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胆怯。比如,牛某某很胆小,特别是对于一些大的声音很恐惧,总会捂住耳朵很老实地躲在角落里。章某某也很胆小,尤其在玩大型玩具时,其他小朋友都能大胆地往上爬,而她却只能在老师的搀扶下才能上去玩。

第四,唯我独尊。作为家教较好的孩子,一般不会太唯我独尊,会比较注意同伴的感受。这三个案例中的这几个孩子自我意识都很强。比如,梁某某有破坏行为,见到同龄或是比他小的小朋友总会跟过去打人、踢人甚至咬人。牛某某对老师、家长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我行我素,很难跟他沟通。章某某也是这样,上课时,同龄的孩子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做游戏,而她却总是想单独出去玩,一旦遭到阻止,她就会趴在地上拉不起来。只要是她喜欢的玩具,她不允许同伴或老师来碰自己的玩具。

三、原因分析

以上三个案例虽然表现不一,但导致孩子出现偏异行为的一个共同的原因是应引起高度重视,即隔代溺爱。这种溺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为长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加制止,甚至会放纵孩子在与玩伴交往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侵犯行为。长辈对孩子无原则的迁就和过分溺爱,使得孩子常常表现出自私、骄横、唯我独尊的心理和行为,这种类型的孩子当自己的某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则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挫折感或愤怒进而转化为对他人或自身的攻击。[2]此外,还导致了这类孩子不会与同伴交往,不会协调与沟通,只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长此以往,这些孩子不管从生理还是从心理角度看他们都会比同龄孩子的心理年龄要小。二是,表现在祖孙两代配合太“默契”,这种“默契”使得孩子错过了身心发展中的某些关键时期。比如,1-2岁正是孩子形成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但当孩子还没用语言表达完或是还没有表达清楚其想法时,长辈已经代劳。这就使孩子丧失了语言的成长环境,导致了其语言发展上的障碍及自理能力差。

另外,这三个案例中,几个孩子的父母均忙于工作,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很少与孩子一起游戏和活动。亲子时间的稀缺,使得这些孩子没有从父母那得到相应的亲情和引导。其中,有些父母的性格比较急躁,容不得孩子做事太慢,不是替孩子包办就是呵责甚至打骂。有的父母还经常在孩子跟前吵架、摔东西。幼儿模仿能力很强,父母的这些欠妥言行很容易被模仿到。

四、矫正措施

(一)家长的配合

家长的配合是成功矫正幼儿偏异行为的关键。依照卢梭的说法,“凡是出自造物主手里的东西都是好的,一转移到人的手里就都变坏了”。所以,没有天生就带偏异行为的孩子,孩子的问题应先从家长身上找原因。对于这类孩子来说,家长所要做的工作是:第一,给孩子创设宽松和谐的生活氛围。家长要容忍孩子的错误,在这里,引导比责骂更好用。这类孩子在语言发展上有障碍,父母在与孩子交谈的过程中,哪怕是简单的问答句,只要孩子有了进步就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这样会让孩子在脑中慢慢积累语言,在鼓励中语言能力也得到慢慢成长。第二,要多去跟孩子交流,多听听孩子的一些想法,同时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家长与孩子的不断交流与沟通的过程,孩子也在经历着不断的思考和成长。第三,要让孩子大胆去尝试,在注意安全的同时,家长要学会放手。幼儿期的孩子正处于反抗期,对于有些孩子因好奇而出现的行为不要直接阻止,而让他(她)自己去摸索。比如一杯热水放在桌上,你越不让孩子动,他(她)却越要去尝试,那就由他(她)去动,知道热后他(她)便很迅速把手拿回来,以后便不会再去动它了。幼儿就是在这样的反复试错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第四,多给孩子一些关爱。溺爱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多陪陪孩子,多与孩子参加一些互动游戏,增进亲子间的感情。同时,对于好的行为要及时鼓励,不良的行为要加以严肃批评。此外,父母还要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言行表率作用。

(二)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锻炼自理能力

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启蒙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对于那些自我意识太强、性格孤僻、不知如何与同伴交往,以及在集体活动中常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来说,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需要他们共同参与的活动机会,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学会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同时,在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的设计一些环节,来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三)善于发现并鼓励孩子的优点

“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鼓励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催化剂。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其优点,关键在于老师和家长怎样去挖掘和引导。孩子的爱好不可能全然一样,他们对不同的活动有自己的选择,对于自己爱好的活动,他们会表现得很积极主动。这就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换入点。比如,案例中的梁某某小朋友很聪明,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我们则扬其长避其短,在某些需要角色扮演的活动中发挥他的特长,从而让他体会到受重视及享受成功的喜悦。教育孩子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应学会用爱包容每一个孩子,对于他们的一点小小的进步都要鼓励、表扬。

经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发现孩子进步很大。比如,梁某某由以前在门外听课转变成慢慢坐下,还能做一些锻炼耐心的活动;能跟着老师一起学儿歌,并且有些简单的儿歌能完整地说下来。牛某某现在能够跟老师配合,并且还能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打人现象也在慢慢减少,还能经常跑到小朋友面前说“你好”;不再捂耳朵了,并且听到音乐会跟着去唱去跳。章某某进步也很明显,能主动自我介绍,上课时基本能跟着老师的引导走,并且还能自己独立完成串珠。

[1] 潘小燕.幼儿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措施[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5).

[2] 杨应红.幼儿攻击性倾向的成因及矫正[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1).

猜你喜欢
玩具案例家长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家长请吃药Ⅱ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