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周清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办公室, 山东 淄博 255130)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1](P32-34)为倡导文明风尚,高校要视和谐文化培育为己任,找准当前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培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有效的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培育的途径,探究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培育的方略。
在各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培育的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视物质文化培育而轻视精神文化培育的现象。它不仅表现在学校事业的发展规划中,如重视物质文化培育的设计,轻视或忽视精神文化培育的设计,而且还表现在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如学校对校园绿化、美化、净化,搞建筑、购设备、扩道路、植花草、竖雕塑,舍得人、财、物的投入,在其中却往往忽视了精神文化的培育。更有人认为和谐校园精神文化的培育是看不见的、摸不到的、空洞的,检测其优劣的标准也远不如校园物质文化那样直接、明确,往往是只列入学校工作计划,但不付诸实际行动,致使学校的精神文化培育规划尤如一纸空文。其实,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失的基础和条件,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核,也是物质文化要达到的目的。所以,在和谐校园文化培育中,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培育,而轻视或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培育,会导致校园文化整体的不和谐,达不到校园文化形神兼备的效果,更达不到使广大师生焕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的目的。
当前,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但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背后潜藏着许多不和谐的现象。课桌文化、厕所文化、走廊文化、短信文化等一些与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和辐射源的高校身份极不相称的“低俗文化”形式,也以其鲜明的时代性、新颖性、趣味性、生活性和地域性,蔓延于高校校园之中。现在,许多大学生越来越不喜欢民族文化和主流意识,转而喜欢那些更加刺激的快餐文化,更加自由的网络文化,更加炫目的外来文化和更加感性的世俗文化,呈现出文化发展不断走向低俗的趋势。特别是高校里广泛存在的“课桌文化”,其内容处处充斥着靡靡情调。走进一些高校,不难发现,课桌上刀痕累累、笔迹斑斑,厕所和过道的墙壁上也是乱涂乱画,其内容更是不堪入目。另外,网络时代的到来,使高校周边成为网吧的聚集地,高校校园也成了网民的聚居地。在网吧里,大学生专心致志玩着网络游戏,怡然自得地闲聊,有的陷在“网恋”的泥沼里难以自拔,他们被影碟、网站里的色情、凶杀、暴力所吸引。大学生的手机信息里也是时时都充溢着黄、赌、毒的文化毒素。这些低俗的网络文化不断地渗入高校校园文化的肌体,严重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荒废着大学生的学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尤其是在近几年高等教育产业化思潮的影响下,很多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应付课堂教学,很少用心备课和授课;在科研中一味地追求在数量上完成规定的指标,急功近利、贪多求快,很少去用心调研、实验、深思、探究和创新,丧失了对社会创造性、超前性乃至超功利性的观察能力和批判勇气,不时出现高校师生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抄袭他人学术论文的丑恶行为。高校中的文化灵魂和学术传统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逐渐失去了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再者,“官本位”的价值取向也不利于学术思想升华和探索精神的形成,反而成为滋长学术腐败的温床,这与高校创新和引领和谐文化建设的社会责任极不和谐。2009年10月29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成立教育部学风建设协调小组的通知》[2],这一举措将对进一步加强和督促高校学风建设、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开展与推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研究发挥重要作用。
这种力量投入既包括财力,也包括师生员工及领导对和谐校园文化培育投入的精力。一方面,校园文化培育财力投入严重不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一些高校为了扩大招生,无视客观条件,不因校制宜,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新校区,学校的餐饮、住宿等后勤设施严重不足,校园文化培育更是无从谈起。另一方面,高校师生精力投入也不足。从当前情况看,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基本上能够开展,但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所做的校园文化培育工作还不够到位。不少高校主要领导往往整日里忙于协调各种内外关系,应酬各种交往活动,很少用心设计与培育和谐校园文化。许多高校教师也往往是只求完成自己的学科授课任务,很少用心思考和谐校园文化的培育问题,也很少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们对和谐校园文化培育的心声。
总之,在当前的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培育中存在着“重外化轻内化、重硬化轻柔化、重变化轻进化、重强化轻感化、重物化轻人化”[3]等问题,还没有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
和谐校园物质文化是培育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基础。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具有强化大学精神的价值,有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砥砺师生的意志,美化师生的心灵。在校园和谐物质文化的培育中,要坚守“寓美于物”、“寓育于物”原则,从校园的整体规划到一个具体的建筑单体,从一件雕塑的制作到一块标语牌的设计,从一条道路的命名到一个亭子的风格,都要使校园充满着美的气息,使师生见物有感、见物生情、见物明理。
和谐校园精神文化是培育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在校园精神文化的培育中,要突出人文精神的培育,要努力追求“定要精于科学,更要精于人学;定要精于电脑,更要精于人脑;定要精于网情,更要精于人情;定要精于商品,更要精于人品;定要精于灵性,更要精于人性”[4]。另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为基础,以学校长期积淀形成的校园文化为特色,凝练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使其引领每一位师生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和谐校园制度文化是培育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保障。它包括与高等教育相关的法律法则、管理制度等,它是校园文化价值观及规范准则的外在表现。和谐校园制度文化培育的目标是使高校在管理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违规必究。加强和谐校园制度文化培育,最重要的就是把政策导向和价值导向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注重效率,更要注重公平,努力创建公平有序、平等竞争、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良好的制度文化平台,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协调利益,以制度保障和谐。
和谐高校校园行为文化是培育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方式,它是高校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生活娱乐等活动中产生的文化,主要表现为和谐的个人行为文化与和谐的团体行为文化。和谐的个人行为文化主要体现为个人自觉践行和谐精神,形成平等、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和谐的团体行为文化主要体现为团体的交往行为与实践活动要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与和谐要求,培育良好的团队精神。良好的行为,能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育,能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高校学生自由安排的时间较多,这为开展高校和谐文化活动提供了条件。
和谐校园网络文化是培育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1月23日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主要讲话中指出:“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当今时代,网络文化已经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着师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非常有必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积极培育网络文化。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网络,以创新的精神运用网络。我们要根据网络文化规律,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载体积极传播文明,抵制不良影响,主动占领高校网络阵地。我们要以开放的胸怀和理性的态度,不断吸收、整合、创造和筛选反应时代特征的新知识、新思维、新观念和新精神,使高校文化始终站在社会文化进步的最前沿。高校要充分利用好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发展先进的网络文化,让网络成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培育的新渠道,成为思想文化领域的新阵地。
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在于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最广泛的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的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培育的前提和基础是人品和谐。使学生个体都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性的行为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和谐发展,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培育的追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放在首位,就是要处理好高校发展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其中,学校发展是手段,学生的和谐发展是目的。爱因斯坦曾极力主张:“高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要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培育是高校全体师生共创、共育、共享的群体活动。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培育中,大学生是和谐校园文化的主体,教职员工是和谐校园文化的主导者,领导是和谐校园文化的倡导者,师生员工是学校的主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培育必须依靠全校师生。因此,学校领导应积极倡导、身体力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和谐校园文化培育队伍,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参与和谐校园文化培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是先进文化的精神特征。作为当代社会最活跃的高校校园文化,应担当起推陈出新的责任,从而使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成为社会和谐文化的一面旗帜。首先要创新和谐校园文化的内容,应创造以绿色、人文、科技为特色的和谐文化。其次要创新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培育的载体,应通过办好各种论坛、重大节日和纪念日活动、专业技能比赛、专题教育网站、网页等,来培育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再次,要拓展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培育的空间,坚持开放式办学,既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和交流,更要加强学校自身与其它国内外高校的沟通和交流。
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经过学校的长期发展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底蕴,渗透到校园每个人的文化意识中。所以,和谐校园文化培育要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和历史积淀文化与本土的历史积淀文化的实际,因时、因地、因校制宜,大力凸显学校的文化个性。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曾说,每一种文化都植根于她自己的土壤,各有自己的家乡和故土的观念,有自己的“风景”和“图像”,“每个文化的存在都是为了把自己的特性表现在她自己的生命发展的每个细节之中”。在和谐校园文化培育中,要力戒无个性、无特色、清一色和一统化的景况。
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都在追求和谐,都对人类文化进步做出了贡献,应该彼此尊重、学习和融会。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将高等教育推向了世界文化交流的舞台,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培育离不开对各国有益文化成果的学习。西方文化对个人独立精神的强调,对科学理性的推崇,对民主法治的追求,对人的价值的重视等,都是值得我们在和谐校园文化培育中吸纳和借鉴的。因此,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培育中,“需要以广泛吸纳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广阔胸襟,思考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汇点的位置。继承传统而不保守;与时俱进而不猎奇;视野开阔而不媚外”[5](P11),努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总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我们长期培育的结果,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离不开正确的方法和策略。
[1]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成立教育部学风建设协调小组的通知[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09-10-29.
[3] 余清晨,王晨.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08,(3).
[4] 杨叔子.校园文化与时代精神[J].中国高教研究,2007,(3).
[5] 田建国.现代大学新理念[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