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克铸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淄博 255130)
目前,国内的师专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为“传统师专”或叫“老师专”,即分科培养初中教师的“师范专科学校”,如原来的“淄博师范专科学校”;另一种为“新型师专”,即中师升格上来的培养小学、幼儿教师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在的淄博师专属于“新型师专”。教育部网站上公布的“教育部批准的高等学校名单、新批准的学校名单”显示:截至2009年6月19日,全国有师专36所,其中“传统师专”2所,“新型师专”34所。2010年,教育部批准设立“新型师专”3所,同时批准4所师专升格为本科院校。所以,全国现有师专存量为35所。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间,师专的数量仍然会保持动态的变化,即在设立少量“新型师专”的同时,部分基础比较好的“新型师专”逐步升格为本科院校。
在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新型师专”带有一定的过渡性,高水平、有特色的内涵建设是其现实任务,提升办学层次、升格为本科院校是其最终归宿。
从近年的情况看,“传统师专”已基本全部升格为冠名所在地区的地方性、多科性、综合性本科院校(以下简称地方学院)或师范学院,部分基础比较好的“新型师专”也已经升格为地方学院或师范学院,还有相当一部分基础比较好的“新型师专”正在筹划升格为地方学院或师范学院。在山东,“传统师专”已于2007年全部升格为地方学院,“新型师专”暂只有淄博师专1所。淄博师专升格为“新型师专”的时间虽然只有6年,但该校培养专科层次小学幼儿教师的时间却已长达17年。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资料显示:2007年教育部批准设立“新型师专”2所(运城、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同时有7所师专升本,包括保定、池州、济宁3所“传统师专”和新乡、沙洋、南平、昆明4所“新型师专”,该年度升本的师专全部升格为地方学院。2008年教育部批准1所“新型师专”(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升格为本科,即湖南第一师范学院。2009年教育部批准设立“新型师专”2所(广西、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同时有8所“新型师专”升本,其中集宁、南宁、康定、黔西南、六盘水、合作6所“新型师专”升格为师范学院,保山、文山2所“新型师专”升格为地方学院。2010年教育部批准设立“新型师专”3所(阳泉、晋中、桐城),批准4所师专升格为本科院校。4所升本的师专包括“传统师专” 1所(沧州师专)、“新型师专” 3所(郑州师专、承德民族师专、宁德师专),它们全部升格为师范学院。至此,全国范围内的“传统师专”仅剩和田师专1所。另外,目前全国至少还有10所“新型师专”正在筹划升本,他们是:广西柳州师专、河南焦作师专、湖北郧阳师专、江苏连云港师专、江苏泰州师专、辽宁铁岭师专、辽宁朝阳师专、四川阿坝师专、云南昭通师专、云南思茅师专。这些筹划升本的“新型师专”,实际上都已经通过了各省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的评审论证,只是没有上报教育部或没有通过教育部的初审。
据统计,近4年来,教育部共批准设立“新型师专”7所,同时批准20所师专升本,其中升格为师范学院的11所,升格为地方学院的9所。全国师专发展的总趋势是存量逐年减少,且越往后师专升格为师范学院的比例越高。特别是2010年升本的师专中,沧州师专、宁德师专最初申报的都是地方学院,而教育部批的都是师范学院。这些变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部关于今后一段时间师专发展的思路。
对全国不同地区来说,“新型师专”升格为本科院校要稳步推进、逐步过渡,对发达地区来说应该未雨绸缪、只争朝夕。
在我国,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并最终向一级师范过渡进展迅速。从上世纪末提出“教师教育布局调整”到现在不过10年,通过升专、合并、挂靠、转制,传统意义上的独立建制的“中师”已经不复存在,最低层次也是“五年制师范”(专科)。可以预见,用不了10年,我国将会彻底实现小学教师培养的本科化。换句话说,未来10年内,“新型师专”的过渡性使命将会完成。“新型师专”的过渡性使命完成以后,可能的归宿应该有三:一是升格为地方学院或师范学院,二是合并到其他本科院校成为他们的初等教育学院,三是挂靠本科院校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也可能会有少量的“新型师专”转制为其它职业院校。除此之外,别无他路。有专家认为,所谓的“三级师范向一级师范过渡”的说法并不准确,准确的提法应该是由“旧三级师范”向“新三级师范”并最终向一级师范过渡,即由过去的中师、专科、本科“旧三级师范”逐步过渡为专科、本科、研究生的“新三级师范”,并最终过渡到研究生层次,而非止于本科。研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师教育发展轨迹,莫不如是。
研究我国10余年来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设置,会发现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速度相当惊人。1997年,随着上海师专并入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取消了师专层次。1998年,随着北京三师并入首都师范大学,中师、师专层次在北京相继成为历史。1998年,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杭州师范学院开始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1999年上海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院校加入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行列。之后,各本科院校对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兴趣越来越高。截至2009年,全国设置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院校已经达到153所,平均每年增加10多所,最多的2003年一年就有35所本科院校同时设立了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现在,包括首都师范大学在内的多家高校初等教育学院或教育科学学院已经开始培养研究生层次(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的小学教师。在山东省的本科院校中,已先后有泰山学院(2002)、临沂师范学院(2003)、潍坊学院(2004)、青岛大学(2004)、聊城大学(2005)、德州学院(2007)、鲁东大学(2007)、菏泽学院(2008)、济宁学院(2009)、齐鲁师范学院(2010)等10所本科院校设置了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尽管这些学校的培养规模都不大,每年的毕业生总数只有500-600人,但却标志着山东省的小学教师教育已经开始向本科过渡。
笔者认为,适应山东经济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省市政府应及早考虑如何推进淄博师专向本科过渡。
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内高校小学教师教育的总体质量在不断下滑,尤其是专科层次小学教师教育的质量下滑极为严重。2006年,东营市教育局曾将2000年以后的高师毕业生与十年以上教龄的教师比较,发现2000年以后的高师毕业生对教育的理解比较肤浅、简单,除普通话外基本功都较差,不喜欢研读且比较浮躁。2008年下半年,笔者曾对济南、淄博、滨州三地市中心市区、区县驻地、乡镇以下的10所小学535人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表明:43.63%的教师对“当前拟从事小学教育的师范生质量的总体评价”为“一般”,33.15%的教师认为“与五年前师范毕业生的质量相比较,目前的师范毕业生素质”“较差”。分析原因,笔者认为这主要与生源质量下滑、学习时间缩短、学校的教育管理不到位等因素有关。
1997年以后,大学全面扩招,师范生不再享受免费教育的“午餐”,毕业以后也不再分配工作。受此冲击,培养专科层次小学教师的师范院校,生源质量严重滑坡。以淄博师专为例,“并轨”前的1993年,该校招收五年一贯制“小教大专”新生60人,入学成绩几乎囊括了淄博市中考前60名的学生;2000年,该校新生入学成绩最低分与淄博市普通中学相近,但高分段的学生已经很少;2003年,报考该校的新生基本上都是淄博市中考成绩中下游的学生,但仍能勉强完成招生计划。2004年,该校升格为“新型师专”,但招生批次为高考录取最后一个批次,300多分就能录取。现在,淄博师专招收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那些高考成绩比较差,复读也没有多大把握考上本科院校的考生。这些学生经过三年学习,到毕业时,由于受各区县小学教师招考参加人数多、计划少的影响和自身素质的限制,大多不能如愿进入占有正式编制的小学教师队伍。如此就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影响下,形成了生源质量与培养质量之间的恶性循环。
“新型师专”初等教育专业的学制为三年,看上去与原来的三年制中师在时间上没有太大差别,但学生实际在校学习时间却差别很大。过去,学校实行五天半工作制,正式上课时间满周学时数为34。现在是五天工作制,满周学时数只有30,比原来的五天半满周学时数少了4个学时,减少了12%。如果按每个学期16周计算,一学年就减少128学时,三年减少384学时,相当于少开了6门专业课。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初等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英语、信息技术、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等课程总学时数达500多学时。这些课程在三年制中师都不开设。换句话说,与原来的三年制中师相比,英语、计算机、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等课程至少又挤占了相当于8门专业课的学习或职业技能训练的时间。现在的“新型师专”属于高校,按照大多数高校的做法,学生进入第三学年便开始准备撰写毕业论文、顶岗实习、联系工作、参加各类招聘会。此时,学生很难静下心学习,时间的利用率也便大打折扣。原来的三年制中师,因为没有就业等各种社会因素的干扰,直到毕业考试前,学生还能够坐在教室里上课、复习或参加各种职业技能训练。作为高校的“新型师专”,大多取消了三年制中师长期坚持的早操、早读、晨练、课间操、课外活动、晚自习等。须知,三年制中师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时间主要就是利用这些所谓的“课余时间”。现在,“新型师专”中的“课余时间”已经无法利用,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也就失去了时间的保证,结果可想而知。
教育管理方面,“新型师专”亦很难与过去的中师相比。上世纪九十年代,柳斌同志曾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管理最好的是中师。他还说,中师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了解教育的人都知道,这些评价一点都不过分。昔日的中师,课程设置针对性强,养成教育持之以恒,行为规范要求明确,一日常规井井有条。各班级都有固定教室,学校管理严格、规范。特别是学生的自我管理,可以说组织健全、责任明确,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没有死角,班里人人有事干,学生会各部齐心协力,团委各部分工负责,学生从早晨睁开眼到晚自习后上床休息,都紧张有序。早操、升旗、晨读、课间操、课外活动、晚自习,推普、晨练、写字、唱歌、画画、练琴、政习、团日活动、大扫除,生活丰富多彩、紧张有序,时间利用率非常高。中师教师的教学负担也比较轻,每周含教案10多个工作量,科研方面也没有硬性要求,还实行全天坐班,又没有网络等因素干扰,教师几乎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那时的社会风气也好,教师的责任心普遍比较强。可以说,中师的教育教学属于“精英教育”、“精耕细作”。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由于生师比比较小,教师负担轻,学生规模小,安排起来相对容易,分散也好,集中也罢,指导、管理都非常到位,加上学生素质高、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自然很好。反观现在的“新型师专”:成为高校以后,由于片面强调向普通高校看齐,过分强调规模、效益、科研,生师比过大,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穷于应付,很多教师周课时数(不含教案)都在14节以上,不少教师每周上课20多节。受社会风气影响,教师的责任心、使命感降低。发达的网络为教师搜集资料提供了方便,但也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很多人沉湎于网络不能自拔,致使不少教师在教学、教育、管理方面的精力投入严重不足。由于专任教师不再坐班,多数教师除了上课基本见不到人,班主任名存实亡,辅导员数量严重不足、水平参差不齐,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难以到位。有的“新型师专”以让学生“自主发展”为由,忽视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以所谓“高校”自居,废除一日常规,不恰当地取消了早操、升旗、晨练、晨读、课间操、课外活动、晚自习等,学生的课余时间,既不读书也不活动,泡网吧、谈恋爱成风,管理成了“放羊”。再加上由于过分追求办学效益,学生规模较大,实践教学环节难以落实,指导、管理也不能完全到位。加之学生素质差、就业压力大、学习积极性不高,其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如果将“新型师专”升格为本科院校,“新型师专”的招生批次就会由现在的专科二批提升为本科二批,无疑会大大提高生源质量。同时,学制由现在的三年延长为四年,也会弥补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不足。尽管延长学制与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及管理没有直接关系,但通过提升办学层次、延长学制,适当压缩招生规模、缩小生师比,教师和学校就有可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教育管理。不可否认,整体性的生源质量与学生素质、学生素质与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与学习效果往往成正相关关系。所以,提升办学层次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教师教育的质量。当然,如果能够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使培养小学幼儿教师的“新型师专”,上学免费,毕业后保证分配工作,工资待遇再比较好,我们坚信“新型师专”小学教育专业仍会成为热门专业。
根据《教师资格条例》,“取得教师资格的公民,可以在本级及其以下等级的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担任教师”。因此,获得小学以上(包括初中、高中、大学)教师资格的人都可以参加小学教师的招考,这大大加剧了小学教师招考形势的严峻性。虽然《教师资格条例》中的这些规定并不符合教育规律,但在修订之前,它却成为各地提高小学教师招考门槛的政策依据。近年,各地区小学教师招考门槛都在提高,专科层次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省内许多发达地区甚至一些欠发达地区招考小学教师的门槛都已经提高到本科及以上层次。淄博市的张店区,早在2008年教师招考中就规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不分专业报考,只能参加我区幼教和特殊教育2个专业的招聘。考生若不按要求报名,取消报考资格。”德州市的平原县,在2008年的小学教师招考中规定“非平原县籍生源参加我县小学教师选招的人员,除学历要求须是应往届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外,以上其它条件须同时具备。”事实上,各地在小学教师招考中对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普遍采取了划分名额的办法,目的是通过降低录用率限制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参加小学教师招考。据了解,东营等地区早在2006年以前就已经将小学教师的招考门槛提高到了“本科以上”。由于小学教师的招考大多还是由区县统筹,所以各地区基本不存在“农村小学教师招考门槛相对比较低”的问题。淄博师专初等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与其他同类、同层次院校的毕业生相比,尽管有教师职业技能过硬、就业竞争能力比较强的特点,但在划分了名额的情况下,一次(对口)就业率特别是能够通过招考进入正式编制的毕业生仍然受到很大局限。从理智上来说,作为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提高小学教师的入职门槛本可厚非,但省市政府及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小学教育有其独特的规律性,并非拥有了高学历就能胜任小学教师的岗位要求。实际上,非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即使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也不见得适合做小学教师。所以,提高小学教师教育的层次,加快向本科层次过渡,在山东已经刻不容缓,政府部门有责任及早决策。否则,山东的基础教育将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严重拖经济社会发展的后腿。
从山东省教师教育规划布局的大局入手,本着优化教师教育资源配置,充分考虑怎样才能比较容易地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的评审论证这样的思路,笔者提出上中下三策供省市政府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决策时参考。
上策:升格为师范学院。名称可以叫“淄博师范学院”,也可以叫“齐鲁第二师范学院”、“鲁中师范学院”或其他。淄博师专升格为师范学院以后,办学定位不变,培养目标不变,变的只是办学层次由专科提升为本科。在这种情况下,全省教师教育的布局思路可以描述为:以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为主体,培养、培训本科以上特别是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高中教师;以“传统师专”升格的八大地方学院以及新升格的齐鲁师范学院为主体,培养、培训以本科层次为主的初中教师;以淄博师专升格设立的“淄博师范学院”或“齐鲁第二师范学院”、“鲁中师范学院”为主体,培养、培训本科层次的小学、幼儿教师;以将要设立的济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主体,培养、培训专科层次的小学、幼儿教师(当然,济南师专未来也要过渡到本科);以将要设立的潍坊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主体,培养、培训专科层次的幼儿、特教师资(恐怕将来的归宿也是升格为本科院校)。这样的布局规划与学校定位既符合各个高校的办学传统,做到扬长避短、各安其位,也符合山东省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与需要。
2006年12月12日至13日,山东省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在聊城大学召开。会上,山东省教育厅张志勇副厅长曾发表一个重要讲话。讲话提出:山东省的教师培养要逐步由省市两级管理,走向以省为主;教师培训希望是省级统筹管理,以市为主。他还讲:在淄博师专筹建的时候,教育部专家就和我争论,说淄博撤了一个师专,为什么又要建一个师专?我说我们要建新型的师专。原来的师专是培养初中教师的,那样的模式已不适合培养小学教师。我们要坚持小学教师综合培养的目标,所以我们要把中师、师范升格为师专,要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和学识层次,但是中师培养小学教师的传统不能丢。也就是说,原来培养初中教师的师专不可能再承担培养小学教师的任务。我们希望把中师升格为师专,将来我们需要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时候,再把师专升格为本科层次,而不是用现有的本科院校来培养小学教师。这个问题非常关键。我们在考虑教师教育体系重建的时候,规划了3—4所师专。为什么呢?农村教师的培养主要要靠专科层次,将来10年之后也许要本科,我们可以将这四所师专升格为本科院校,继续培养小学教师。现在的综合大学主要承担培养研究生层次初中和高中教师的任务。我们在重建教师教育体系的时候必须有战略眼光,要把规律看透。现在有些本科院校要上“小学教育专业”,我希望你们不要上,你没有这个优势!
仔细品味张志勇副厅长的讲话,我们不能不说,省教育厅关于全省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是清晰的,是富有远见卓识的。
从近年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评议并通过的高等学校名单分析,从统筹考虑全省教师教育布局着手,将淄博师专升格为培养、培训本科层次小学幼儿教师的师范学院是个大趋势,符合国家教师教育布局调整的思路,且能相对容易地在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上通过。问题可能会出在办学体制上,如果像省教育厅规划的教师教育管理体制那样以“省管为主”当然好办。但如果是“省市共管、以市为主”,即地市政府是办学主体,负责办学经费的筹集,地市政府可能会担心自己的投资回报因为是师范学院而打折扣。这种担心其实大可不必。如果政府部门能够站得高一点,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支持淄博师专升格为师范学院,升格后的师范学院仍然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发展其他学科,就像临沂师范学院一样向多科性、综合性发展,因为“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职能,本科层次小学、幼儿教师的市场需求有限,学校要发展必须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开拓新的发展领域。郑州市、宁德市、沧州市、承德市政府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能够很快调整思路,将当地师专升格为师范学院。
中策:升格为地方学院。名称可以叫“淄博学院”。这样的策略已经不仅仅是办学层次的提高问题了,整个学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都会发生变化。地方学院的优势在于具有地方性、多科性、综合性等特点,能够更好地为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服务,符合地方利益,地方办学主体也会有较高的积极性。这也是沧州师专、宁德师专为什么一开始就考虑升格为地方学院而非升格为师范学院的原因。问题是:这样的设计很难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的评审。任何一个专家都会考虑,如果将高等学校的设置放到全国来平衡,不可能在全国的每个地级市都要设立1所多科性、综合性的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那些已经拥有1所以上本科院校的地市。目前,山东省17个地市中,已经有8个地市设立了地方学院,青岛、淄博、莱芜、东营、威海、日照、聊城还没有地方政府主办的地方学院。由于淄博已经有了以理工为主的山东理工大学,若要设立综合性的地方学院,即使在山东省,恐怕也很难排上队。从这些年国家政策导向来看,想要以职业学院为主设立1所地方本科院校,在全国还没有先例(民办高校除外)。但若以师专为主设立1所本科院校,相对比较容易。从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评议通过的高等学校名单来看,如果以淄博师专为基础设立本科院校的话,最大的可能是设立师范学院,而非地方学院。省教育厅也会考虑,将淄博师专升格为地方学院,会大大削弱其师范性。在这样的地方学院里,培养、培训本科层次小学幼儿教师的教师教育特色会不断弱化。从山东省已经升格的八大学院来看,这些年的主要投资方向都是理工学科。这些学校普遍反映以“传统师专”为基础设立的地方学院,理工科的教学仪器设备过于单薄,新设置的理工科专业牵扯学校太多的精力、人力、物力、财力,教师教育几乎顾不上。最重要的是,山东省不可能在培养、培训本科层次小学、幼儿教师问题上完全属地化。因为这不符合教师教育的规律,也不符合山东省教师教育布局调整的思路。如果考虑在淄博设立1所综合性的地方学院,还有一个绕不开的历史遗留问题不好解决,这就是老“淄博学院”问题。淄博原来就有1所地方学院——淄博学院,该学院已经于2002年并入山东理工大学。这就说明,淄博不需要多科性、综合性的地方学院。现在要想再设立新的淄博学院,没有响当当的理由恐怕很难说服教育部的领导和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的专家。
下策:合并到某个大学成为它的初等教育学院。比如,合并到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或齐鲁师范学院,成为他的二级学院。这样做的好处是:初等教育学院单科性比较强,依托院校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大学管理经验等基础比较好,这对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非常有利。如果原来的中师越过“新型师专”阶段直接并入本科大学,不失为一种捷径。笔者曾对国内培养小学教师的院校的学科建设进行过比较,认为国内小学教育专业学科建设水平最高的是各师范大学早期设立的初等教育学院。但淄博师专走到今天,再考虑并入其他本科大学成为它的初等教育学院,相当于“归零”,或者说相当于走了很长一段弯路。况且,独立建制的淄博师专无论是教职工规模,还是在校生规模都很大,消化起来比较困难。并且,淄博师专距离这些师范大学或本科院校都较远,管理上也很难成为一体。还有,并入本科院校以后,淄博师专现有的校园建设怎么办?富余的教职工怎么办?基本建设的欠账怎么办?如何实现资源共享?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并不亚于独立升本的难度。最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不符合山东省教师教育的规划布局。如果将淄博师专并入其他大学,淄博市、山东省将减少一所教育部批准的高校,这也不符合山东省这样的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的高校发展规划。这样做是否会重蹈前些年某些高校合并的覆辙也很难说。对山东省、淄博市的老百姓来说,当年举全市乃至全省之力才实现的淄博师范升格,在她已经基本具备了提升办学层次条件的情况下,再回到“并入其他本科大学”的老路子上去,感情上恐怕也很难接受。当然,感情不能代替理智,我们应该很好地论证淄博师专的归宿,毕竟这是一件涉及全市、全省基础教育质量的大事,来不得半点马虎。
以上关于淄博师专提升办学层次的策略是基于以下三个前提提出的:一是淄博师专已经基本达到教育部本科院校的设学条件,如果有机会参加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的评议、审查,不会因为设学条件影响提升办学层次,即可行性没有任何问题。二是国家政策没有大的变化,即除公检法、师专、医学院校等培养人、教育人、保护人的高专院校外,其他职业院校的升本没有放开。三是省市政府已经达成共识,淄博师专提升办学层次完全必要,即必要性没有任何问题。本文是在假定这些条件都可能成立的前提下来讨论淄博师专提升办学层次的路径问题,目的是为省市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权当是一家之言。
[1] 2007年至2010年新设置高校和筹建到期正式设立高校名单,全国普通高校名单,2000年至2009年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2] 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工作的意见[A].山东省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材料汇编[C].2006.
[3] 张志勇.在全省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DB/OL].日照市教育局网站.
[4] 惠中.教师教育新视野——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初探[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5] 秦克铸.加强“学科建设”建设“新型师专”[J].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6] 秦克铸,庞云凤.教师教育:困惑与出路[J].当代教育科学,2006,(24).
[7] 秦克铸.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回归:新时期教师教育政策的重大调整[J].当代教育科学,2007,(8).
[8] 2009年专科成人高校独立学院筹划升格本科院校[DB/OL].高校设置与历史沿革.
[9] 2008年淄博市张店区公开招聘教师简章[DB/OL].张店教育.
[10] 山东省平原县2008年中小学教师选招简章[DB/OL].平原县教育体育局.
[11] 民校改姓公留下问号一串[DB/OL].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