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贵 祥
·海外来鸿·
“中国革命与日本”学术交流考察札记
任 贵 祥
3月下旬,是日本樱花盛开的季节。应日本外务省的邀请,由10名中国大陆学者组成的“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与日本学者访日团”(简称中国学者访日团)①中国学者访日团组成情况如下,团长:华中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马敏教授。团员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主任边彦军,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研究》杂志主编任贵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执行所长严安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副主编谭秀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杂志副主编林昶,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张思,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郝祥满,黑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王金辉,北京文脉堂文化传播发展有限公司编辑主管刘豫徽。,于2010年3月22日至29日赴日本进行为期8天的学术交流考察活动。笔者作为成员之一参加了此次交流活动,现将交流情况散记如下。
这次学术交流考察活动由日本外务省主持安排,外务省官员全程陪同。交流分两个层次:一是与外务省官员的会谈和交流,侧重于中日关系和外交政策;另一个是与日本有关中国问题的学术团体或学者交流(由外务省委托学术团体“日本华人教授会议”安排),交流的主题是“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与日本”。本文主要介绍后者。
此行与日本学术界的交流,主要有四次:3 月24日在东京大学山上会馆与东大等高等院校的学者交流;24日晚与日本华人教授会交流; 25日上午在日本学士馆与日中关系协会交流; 25日下午与日本新闻出版界交流。此外,还有其他个人研究领域小范围内的交流,如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执行所长严安林,就台湾问题与日本有关学者的交流等。
日中关系协会,是日本研究日中关系的学术团体,汇集了日本高校和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这里着重介绍与该协会的交流及与东京大学等学者的交流。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教授在与日中关系协会的交流中,系统地介绍了2011年中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有关筹划活动。他说,在刚刚闭幕不久的全国政协第十一届三次会议上,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和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等部分政协委员,提出了建议海峡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提案,主要内容包括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联合举办辛亥革命百周年纪念活动,先提交至今年国共两党合办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进行讨论以达成共识,纪念活动的筹办机构应由两党有关人士牵头并吸收两岸各界人士组成。研究辛亥革命的著名学者、华中师范大学章开沅教授建议两岸在武汉共同庆祝辛亥革命100周年。马敏还介绍了武汉市为筹备辛亥革命百周年纪念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相关建设投资已超过200亿元。主要用于加强辛亥革命文物的开发利用,打造辛亥革命百年标志性纪念景区,建设相关城市基础设施,召开纪念辛亥革命国际学术研讨会,制作出版辛亥革命的相关纪念品等系列活动。此外他还介绍了华中师范大学有关筹备纪念辛亥革命的系列学术活动,以及上海、武汉等地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计划与日本方面合作举办有关展览活动等。
笔者在与日中关系协会的交流中,论述了日本华侨对辛亥革命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参加孙中山在日本横滨创办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参与孙中山在东京创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从中可见日本一度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大本营。(2)日本华侨参与创办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创办《开智录》、《国民报》等期刊,从舆论上支持辛亥革命。(3)日本华侨还参与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并随着革命派取得论战的胜利而纷纷转向革命,从而壮大了辛亥革命的力量。总之,日本华侨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当时中日关系的亮点之一。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主任边彦军,提交了“毛泽东、周恩来与中日关系”方面的论文。他首先介绍了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基本情况及成立以来编辑出版的大量成果。这次赴日交流带来的礼品中,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的《毛泽东外交文选》和《周恩来外交文选》,随即围绕这两本著作展开交流。《毛泽东外交文选》收入160篇文献,其中关于中日关系尤其是同日本人士的谈话有12篇,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内容:(1)观察国家间的关系要看“大势”。(2)对历史上的事情,要有新的历史观,实行两点论,而不是一点论。(3)一个国家要实现真正的独立,不能指望别人,主要靠自己。(4)中国还很落后,要向日本学习。《周恩来外交文选》共收入80篇文献,其中关于中日关系的有11篇。从中可以总结出三点认识:(1)提出“从民间外交做起,以民促官,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方针,在“国际关系史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范例”。(2)从中日两国友好的大局出发,坚持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原则,不断克服障碍,打破僵局,推动中日关系向前发展。(3)从中日两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妥善处理战后中日之间一系列遗留问题,对中日友好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上可见,毛泽东、周恩来是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包括中日关系的奠定者。
在与东京大学及其他各场交流中,南开大学张思教授宣读了他所提交的《帝国的知识精英和中国农民大众——以满铁中国农村调查为例》的论文提纲,主要内容是满铁及满铁调查部的成立、活动及其资料出版物情况,及其对“华北农村惯行调查”的策划和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谭秀英教授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对外关系。湖北大学郝祥满副教授,交流了自己对于日本文化问题的研究及成果。黑龙江大学王金辉讲师则介绍了近些年东北三省学者对日本的研究概况。
日本方面的交流主要有,东京大学村田雄二郎教授介绍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日本方面的筹备情况:今年3月16日,20多位日本学者聚会,成立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日本委员会的筹备组织,村田担任主任。会议对于如何组织纪念辛亥革命进行了讨论,基本达成意向:拟于2011年10月分别在东京、神户召开国际性纪念会议。主题未定,还在探讨,并准备向外务省筹措经费,并拟将会议成果编辑出版论文集。日本电气通信大学名誉教教、辛亥革命史专家藤井升三介绍了他和日本女子大学名誉教授久保田文次合作编撰的一部近代日中关系名人辞典,收录了日本大正、昭和、明成时代的日中名人1200多人,计划今年出版。还有日本学者介绍了其撰写的“犬养毅与中国国民党的关系”方面的著作及其主要内容。
在交流中,日本学者还向中方学者提出了一些问题,如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与毛泽东领导的革命建立的新中国是什么关系?辛亥革命是国民党领导的,后来国共两党曾经有过合作和分裂,应该怎样认识?上个世纪毛泽东、周恩来在处理日中关系时主张放弃日本赔偿是出于什么目的?等等。对此,中方学者一一作了回答。
日本华人教授会是2003年成立的学术团体,聚集了日本各大学、研究机构的华人教授、专家。领衔者为东洋学园大学朱建荣教授、千叶商科大学赵军教授等,会员有日中科学技术文化中心凌星光教授、法政大学国际日本学研究所王敏教授、首都大学法学系陈肇斌教授、武藏野美术大学廖赤阳教授及福音馆资深编辑唐亚明等七八十人。这次中国学者访日团人员确定、在日本的学术交流等,就是由外务省委托该团体安排的。
24日晚,华人教授会为中国学者访日团安排了一次颇有意外收获的交流活动。在华人教授会的引见下,我们会见了孙中山的日本外孙——82岁的宫川东一。宫川东一用族谱示意图给与会学者讲述了他的外婆大月熏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的跨国姻缘。兴中会时期,孙中山领导反清起义失败后逃亡日本横滨, 1898年与12岁的大月熏相识。当时大月熏家因失火移居孙中山下榻处的二楼。两人交往日多,渐生情感。1903年,在横滨华侨、孙中山的秘书温炳臣的撮合下,孙中山(36岁)与大月熏(17岁)结为“内缘”,两年后大月熏生下一个女儿,取名富美子(即宫川东一的母亲)。其后孙中山奔波国内外、流亡南洋欧美开展革命活动,与大月熏殊少见面,更无暇照顾内小。贫病交加的大月熏将富美子寄养于宫川家,再嫁寺庙主持实方元心,生子元信。可能出于安全等顾虑,几十年来,孙中山这段东瀛姻缘,没有向外界透露。直到宫川30岁时,才从富美子与元信等的来往及信函中,知道自己是孙中山的后裔。①相关内容由笔者根据宫川东一的介绍整理,具体史实有待进一步考证和研究。有关这方面情况,在近期对中国学者访日团的宣传中也多有报道,如《华中师大报》2010年3月31日、湖北《楚天都市报》2010年4月1日、《日本新华侨报》网(2010年3 月25日)等。宫川东一介绍完自己的身世后,又介绍了自己从事的工作和事业。最后,向中国学者访日团赠送了他在2008年出版的《孙文留在日本的女儿和孙子》一书。有关孙中山与大月熏这段跨国姻缘,中方学者鲜有所闻,大家静听宫川及翻译的介绍,随后纷纷与宫川合影留念。
有关孙中山与大月熏的姻缘,日本文化女子大学名誉教授久保田文次在会上介绍了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考证情况,以及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由不理解到理解和认同的经过。
在这次交流活动中,华人教授会还请来了当年大力支持孙中山革命的日本友人宫崎滔天的孙女宫崎蕗苳以及曾孙宫崎黄石。他们向交流团展示了一份珍贵手迹,即1917年宫崎滔天到中国湖南参加黄兴追悼会期间,在湖南一师读书的毛泽东、萧植蕃(萧三)联名邀请宫崎滔天到学校讲演的信函②此信内容收录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的《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湖南出版社,1990年)。。
华人教授会还请来了日本前外相大平正芳的孙女渡边满子与中国学者访日团会见,她告诉大家:“1972年日中恢复邦交的时候,我只有10岁。那时,我的祖父大平正芳担任田中内阁外相,鼎力支持恢复这件事情。但是,我们的家庭也因此受到日本右翼的骚扰,家中没有安全感。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安全地谈论日中友好了。”此语刚落,全场响起一片热烈掌声。
经华人教授会的协调,中国学者访日团中的部分期刊界负责人,还与日本新闻出版界进行了相关交流。其中与日本通讯社共同社(相当于中国的新华社)的交流,使我们初步了解了共同社及日本主要报界的情况。共同社是日本最大的通讯社,外信部为主要对外通讯部门,在北京有9名记者。共同社为日本主要报纸《读卖新闻》、《朝日新闻》等供稿,前者是日本销量最大的报纸,约有1000多万读者;后者约有800多万读者。
另外,中方期刊出版界代表谭秀英、林昶、刘豫徽等与读卖新闻社东京本社、《日本新华侨报》、福音书馆等日本新闻出版界人士进行了专门的交流。
除进行学术交流外,中国学者访日团还对日本与近代中国有关的文献部门、纪念馆、资料馆及遗址、遗迹等进行了考察,发现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和文物。
3月23日,中国学者访日团一行参观考察了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数据库。该数据库是根据日本首相村山富市为纪念战后50周年(1995年)发表关于《和平友好交流计划》的谈话设立的。通过“有识者会议”,1999年11 月30日日本内阁会议正式决定设立该中心,经过两年准备,2001年11月30日成立。该中心所存资料从明治时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即1865年至1945年80年间的资料。该中心把保管在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外务省外交史料馆、防卫省防卫研究所图书馆的历史资料进行数字化整理,并依次对外公开,原资料依然保存于各存档机关。其中国立公文书馆收藏的资料主要有这样五类:(1)御署名原本——收录有签盖御名御玺的新旧宪法、诏书、法律、敕令、政令等公文原本。(2)太政类典——收录有太政官记录课从太政官日记、日志以及公文等抄录的典例条规,分为19个部门类别依年代编集。(3)公文录——太政官授予其内部各机构以及各省院使台府藩县的请示、报告及官吏进退等相关公文,分别按级别、时间编集。(4)公文类聚——主要收录了法律、敕令、阁令、阁议决定的原案记录。(5)公文杂纂——公文类聚中未收录的内阁文件以及内阁授受文件。外务省资料馆的资料主要有:(1)外务省记录——自外务省创立以来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80年间的驻外公馆的往来电报、官方书信等外交活动记录,共约4.8万册。包括甲午战争、1931年至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等大量与中国有关的资料,其中有中共抗日根据地的资料、中共各级党组织的调查资料等。(2)调书——外务省各局课所管辖事项中重大事件的经过及问题所在等,用于工作参考或对外说明的总结等档案资料。(3)其他——太平洋战争期间海军省南方(东南亚)政务局的资料等。防卫省防卫研究所图书馆主要收藏明治元年(1868年)至昭和二十年(1945年)日本陆军、海军的大量公文资料,包括近代以来日本侵略中国的大量军事机密文档。据介绍,截至2010年2月,中心收藏2005万张资料。到2013年将达到3000万张。可见其收藏有十分丰富的资料,与中国有关的资料亦当不少。
东京大学是日本名冠世界、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24日,我们冒着霏霏细雨参观了东大法学部近代史资料中心。这里主要收藏了大量日本军政要人的个人信函原件和缩微文档。其中我们看到了1928年日本驻中国关东军河本大作给日军中将荒木贞夫的关于策划皇姑屯事件炸张作霖的亲笔信原件。从中可知,当年关东军下层军官制造皇姑屯事件,日本军部是知道的,并非偶发事件。我们还看到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中国华北的地理调查,调查非常具体,甚至有北平西郊挂甲屯的地名等。
位于日比谷的松本楼,是建于1903年的一座木制结构的日式小楼,是当年孙中山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的住处。后来两次失火重修,现在是小有档次的饭店,由梅屋的后人料理。早在辛亥革命时期流亡日本时,孙中山就是松本楼的常客。孙中山和梅屋两人在亚洲人民联合起来摆脱西欧列强的桎梏、实现独立自主的共同志向下,成为“盟友兼结拜兄弟”。为了实现孙中山的理想,先后经营摄影业和电影业致富的梅屋庄吉大力资助孙中山革命事业,并立下盟约:“君若举兵,我以财政相助”。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期间,梅屋始终信守诺言,倾献巨资为革命军购置飞机弹药等大量武器。据统计,梅屋当时资助中国革命经费总额约为2亿日元。1915年,梅屋夫妇为媒,在松本楼为孙中山和宋庆龄举办了简朴的婚礼。至今松本楼一层还陈列着当年宋庆龄用的钢琴及照片信函等遗物。孙中山逝世时,梅屋为缅怀其伟绩出资铸造4尊孙中山铜像运往中国各地(现分别矗立于广州中山大学、黄埔军校旧址,南京和澳门),并铸100个半身小铜像,保存于中日两国各地。孙中山和梅屋庄吉的真挚友谊为中日两国关系的友好历史留下了非常有价值的素材,值得珍惜和留恋。
历史镜头推向21世纪,中日两国首脑再次在松本楼留下值得纪念的一幕。2008年5月6 日,为了欢迎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一行,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特意选择在松本楼当年梅屋宴请孙中山的地方设宴接待胡锦涛,中日两国首脑共进晚餐。胡锦涛热心观看了孙中山、宋庆龄和梅屋庄吉夫妇的资料后即席题词:“中日友好,世世代代”。在招待宴席上,胡锦涛允诺借给日本两只熊猫,为日本人民带来了惊喜。
在梅屋庄吉后代小坂哲瑯家,我们看到了孙中山、宋庆龄、黄兴、居正、蒋介石等国民党要人与梅屋庄吉及其后人的大量信函、题词、图片等珍贵资料。墙壁上挂着黄兴的题词:“阳春白雪”;1916年4月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总司令居正签发的“委任状”,委任梅屋庄吉为“中华革命军武器输入委员”。这里珍藏着1978 年12月9日宋庆龄给梅屋后代的信:“国方眷男先生、国方千势夫人:接到十二月一日来信和在我餐厅里的合影两张,感到非常高兴!您们的访问,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即对梅屋庄吉先生和夫人与孙中山先生和我之间友情的回忆。时间和形势永不能抹掉这宝贵的友谊,什么也不能抹掉它的。我和隋家妹妹以深切的友好愿望,祝您们健康!”好客的女主人如数家珍,为我们一册又一册地翻阅发黄的珍贵资料并语速很快地介绍。客人们则如获至宝、目不转睛看着资料。这是中日民间世代友好的见证,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离开连日阴雨的东京,我们一行来到樱花盛开的九州,参观考察了位于熊本县荒尾市近代中日友好的发祥地——宫崎兄弟故居,参观了宫崎兄弟资料馆。
宫崎滔天(寅藏)及兄弟弥藏、民藏、八郞等,在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期间从物资上和精神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孙中山曾赞扬道:“为革命舍生忘死者,乃宫崎兄弟也。”民国建立前后孙中山曾经两次造访宫崎兄弟家。第一次是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为躲避清政府的通缉于1897年11月来到宫崎家并逗留两个星期,受到宫崎家人热情款待。第二次是中华民国建立初即1913年,孙中山受日本政府邀请,作为国宾到日本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访问视察,为了表达对宫崎兄弟的谢意,于3月19日再次访问宫崎家,受到宫崎家人及荒尾村民的热烈欢迎。宫崎兄弟资料馆珍藏着孙中山两次造访宫崎家的历史资料。大堂的炕上以1∶1的比例陈列着孙中山与宫崎滔天兄嫂的塑像,孙中山提笔写字,姿态逼真。这是孙中山第一次造访宫崎家,因语言不通,孙中山书写中英文字与其交流;墙上挂孙中山为宫崎家写的“博爱行仁”的题词,还挂着黄兴题写的“达观”二字。馆内藏有1913年孙中山访问时与宫崎家人及附近欢迎村民合影的放大照片;尤其是1913年日本华新报社拍摄的《孙文先生东游纪念写真帖》,汇集了孙中山当年访问日本的许多照片和说明,非常珍贵;墙壁上挂着1961年5月何香凝题写的“中日友好”四个大字;馆内保存着一本何香凝的纪念册,王震在纪念册上题写:“敬赠宫崎先生存念”几个字。资料馆门外矗立着廖承志题写的“孙中山先生曾游此之地”的纪念碑。宫崎兄弟资料馆同样是中日友好的历史见证。
中国学者访日团此次访日虽然时间短暂,但大家感觉收获很大,不虚此行。马敏团长认为,这是一次高规格的中国学者访日活动,促进了中日学者的交流,增进了中日之间的友谊。对此,笔者也谈点自己的看法。
不言而喻,我们此次东瀛之行,确实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与外务省各层次官员进行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坦诚会谈交流,使我们大致了解了日本对华政策的基本情况。通过会谈交流,我们也坚持和重申了中国对日的基本方针政策,这就是胡锦涛在松本楼的题词:“中日友好,世世代代”。两国在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的前提下,巩固和发展战略互惠关系。我们作为历史学者、党史工作者,应该为两国关系从历史、现实乃至未来的角度加以研究和宣传,为中日关系健康向前发展尽绵薄之力,作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学术交流,我们初步了解了日本学界基本情况和动态,取得了某些共识。我们首先在与日本华人教授会的接触和交流中得知,该团体比较活跃,与日本政界、学界有着较为广泛的联系,与中国港台学界也有广泛的交往,与中国大陆联系更为紧密,可以说它是中日交往的桥梁和纽带。其次是通过华人教授会与聚集大批日本专家学者的日中关系协会的接触交流,结识了大批日本学者,大致了解了他们的研究动向。尤其是围绕2011年中国辛亥革命100周年,中日两国学术界互通情况,有许多共识,可以预见届时会掀起一轮学术交流的新高潮。
——通过对有关中国革命关系资料、史迹的考察,发现了大量从未见过的珍贵资料,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这对于推动中日关系史、中共党史的研究是很有裨益的。对笔者本人而言,领略了孙中山、毛泽东、胡锦涛,以及宋庆龄、何香凝、廖承志等国共两党的诸多领袖人物的大量真迹;拓展和丰富了自己所从事的辛亥革命与华侨尤其是与日本华侨的关系的内容。自觉得这些比那些奇山异石、蓝天碧水更有价值。
伴随收获的同时,笔者有点感想,尽管难说成熟,但还是想道出,供识者参考。
其一,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这是两个重大的纪念活动。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是海峡两岸一个世纪以来最大的共识之一。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两次最伟大的革命;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是20世纪上半叶主导中国政治舞台、影响最大的两个政党;孙中山、毛泽东是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两位领袖人物。因此,2011年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应该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结合起来。这样对海峡两岸、国共两党既有政治意义,又有学术意义;而且两次革命、两个政党、两个人物均与日本有密切关系。中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日本也在筹备纪念,这些活动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二,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数据库、东京大学法学部近代史资料中心,梅屋庄吉的松本楼及其后代小坂家、宫崎兄弟资料馆等处,收藏大量中日关系史方面的资料,包括中共历史方面的资料,而且这些资料开放度很高,应该加强利用,开拓史学研究的新课题、新内容。日本华人教授会、日中关系协会等学术团体,有不少研究国际问题包括中日关系及当代中国问题的学者,可以加强和他们的学术交流。
其三,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和宣传中日关系。在正视历史问题的前提下,应该加强宣传中日关系的积极方面,尤其是要加强培养中日两国国民亲情感的宣传教育,而大力宣传近代以来中日两国民间友好交流,其中辛亥革命孙中山与日本友好人士梅屋庄吉、宫崎兄弟等人的友谊即是很好的素材,应该加强宣传。据日本学者吉田智夫介绍,前一个时期日本有关部门组织在中国上海、北京、南京等地举办有关梅屋庄吉与孙中山、辛亥革命方面文艺演出,效果良好。其中在南京演出时,演出人员十分担心南京市民的仇日心理和过激行动,结果与其预料的相反,南京市民对演出多次热烈鼓掌。另外,今年中国上海世博会,日本展馆展出了梅屋庄吉与中国的有关资料,结束后还将到武汉展出。宫崎家也有到中国展览与中国有关的资料的意向。总之,对中日关系的研究宣传应该有益于中日战略互惠和胡锦涛提出的“中日友好,世世代代”的大局。
以上是笔者随团访日的札记,主要是根据自己交流考察记录及有关资料整理,不确之处请识者指正。
(本文作者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北京 100080)
(责任编辑 朱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