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进程中的领导力变革

2010-02-16 01:52陈尤文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领导力领导者变革

陈尤文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 200233)

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和期望,是领导活动确立新方位的导向,也是领导者思路与能力转型的重要依据。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Henry Kissenger)博士说:“领导就是要让他的人们,从他们现在的地方,带领他们去还没有去过的地方。”[1](P521)科学发展观向人们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方法,而要达到这新的目标要求,带领人们取得更好的发展效果,需要领导者有推进新发展的战略和能力,实现领导力的变革。

一、领导力的源由与变革意义

领导力在具体环境中很容易识别,但要准确地对它定义却很难。由于学者研究的视角不同,为此就有对领导力的不同理解。笔者认为,对领导力的把握应该从研究领导活动与领导行为开始,因为领导力是在实施领导行为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种力量。

1.领导是多种要素组合运作的行为过程

领导不是职务地位,也不是少数人具有的特权专利,而是一种积极互动目标明确的动力。领导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为实现既定目标,对组织成员进行统御和引导的行为过程。

所以,领导作为一种行为主要包括这样几个要素:领导者、组织成员、目标、环境和方式。领导者是领导行为过程的主要方面,领导者的能力、学识、胆略及人格魅力等综合素质,都会对领导行为的效果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经常看到,一个领导可以拯救一个企业,也可以败落企业的现象,反映了领导者主导地位的价值意义;组织成员或群体,美国学术界称之为“追随者”、“自我领导者”等,意在表明组织成员在领导行为中的能动作用。领导者只有与群体的通力合作才能开展领导活动。任何事情都是靠大多数人来做,所以,多数人的聪明才智、能力、观念等各种因素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与最终的效果。群体能动精神的开发既是目标有效实现的基础、是事业创新与成功的关键,也是领导活动的重要职能;目标是领导行为的方向,它涉及到战略目标的制定与决策,也涉及到目标实施中的执行,以及以目标为导向的组织变革和组织创新等;环境是领导行为的客观条件,任何一种领导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展开的。沃伦·本尼斯说:“一个不断取得成功的领导者,其天才之处在于能感知环境的变化。”[2](P477-478)因此,感应环境、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是领导行为永恒的课题;方式是领导活动过程中所采取的形式、方法、程序和结构的总称。领导方式的作用重要的是体现于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当客观已变而方式未及时改变,就会阻碍领导行为的有效性。

2.领导力是诸要素结合符合规律的力量

领导行为多种要素的结合过程就是领导活动的矛盾运动过程。这些矛盾内在的本质联系就是领导活动规律。马克思说:“规律——我指的是两个表面上互相矛盾的事物之间的这种内在的和必然的联系。”[3](P250)领导行为的五个要素在运作过程中相互联系,并构成三对基本矛盾:一是领导者与群体之间的矛盾;二是目标、方式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三是领导者与领导者之间的矛盾。领导活动的三对基本矛盾,各自具有不同的本质联系,形成了相互区别的规律性。领导科学是揭示领导活动规律性的学问,而领导力就是能把握领导活动诸要素内在的必然联系,并用符合规律性的方式去驾驭领导活动的力量。由此我们可以说,领导力是一种整合的力量,是一种符合规律的力量。所以当我们说“领导力是一种能力”的时候,就是将此确认为这是一种整合了领导者、组织群体,环境内外力量的能力,而不是领导者一个人的能力,而且这种整合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并体现出强大的冲击力量。虽然学术界对领导力的定义都不尽相同,“这些定义在特定部分存在差异,但大多数都强调两个主要方面,即过程与影响。”[4](P28)共同点是学者们的共识,是复杂关系的重点方面:领导力作为“过程”,表明了领导力的实现需要探索,也表明了领导力的动态性;“影响”体现的是领导力真实的存在,也体现出领导力的波及作用。

3.要素内涵变化对领导力变革的意义

构成领导行为的诸要素始终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之中,说明领导力获得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在繁杂因素的相互联系与变换中,只有能观形察势,见微知著,能敏锐感知变化趋势的领导者,及时推进领导力变革,才能做出符合规律的新组合。30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就是邓小平准确地判定国际国内环境各要素的变化情况,启动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他从思想解放始入,逐步推进市场经济,释放了市场的力量;经济转轨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力量又拉动了政治的制度化、文化的世俗化和社会的多元化,以及对外关系的国际化,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社会变迁与转型又反过来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走向,引发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新命题。所以,今天胡锦涛等中央领导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正是符合了新的发展要求,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规律,是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必然。能不能看到变化和用什么样的心态与方法对待变化,是领导力变革和实现的基础。面对时下的局势,有相当多地方政府或企业领导,冷静分析,积极应对,或加大改革力度,使资源和品牌的优势得到更优的互补;或改变经营管理策略,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使产品更环保、更安全、更具诚信力,使成本更具竞争力,被人们赞誉为 “时艰出英雄”。时艰的英雄是有过人的胆识,是视大山为陡坡,闻惊雷如蝉鸣;是敢于横刀立马,善于拍板定夺,该调头时就调头,该拐弯时就拐弯;是不怨天尤人,直面现实,迎难而上,以事适时,以时而变。任何一次经济或社会转型的过程,都会经历千辛万苦的嬗变,而只要砥柱于中流成功变革,就会以更强的领导力构筑美好的未来,以更深广的影响力贡献于世界的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与领导力变革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所构成的科学思想体系,包括发展目的观、发展中心观、发展整体观、发展动力观、发展持续观、统筹兼顾观等。这一系列系统而相互联系的观点与领导活动的本质、工作重点、全局把握、方式方法等紧密相连,是新形势下领导活动的新导向,是领导力变革的重要的思想牵引力。

其一,发展目的观与领导本质论的关系。“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石。将人的生存与发展当做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服务于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领导本质在发展观上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曾经提出,领导是“社会负责的公仆”和“社会本身的负责的勤务员”,毛泽东一贯倡导“为人民服务”,邓小平说:“什么是领导?领导就是服务”,都是对社会主义领导本质的深刻概括。领导就是服务本质论的把握,不仅要求领导者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要有科学发展的能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已经告别了普遍贫穷,迈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这个过程也是社会结构、运行机制乃至价值观念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整体转换的过程,其间,出现了社会利益格局整体分化的特征。利益分化强化了人们的阶层认同感,社会的阶层意识被唤醒,人们开始结成不同的团体,有时甚至采取集体行为向政治系统表达所在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等。在这种境况下,领导者特别是各级政府系统的领导干部,就要思考和解决领导服务的本质如何体现在相异的利益群体中,这与过去为利益趋同性、结构模式固定性的全国人民提供服务是不同的。在迥异的利益群体面前,需要有相应的服务思路和举措,这是新时期领导力变革的重要命题,将服务的本质注入新的价值和内涵,使之惠及于多阶层需求。

其二,发展中心观与领导重点论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领导活动的重点论就是善于在复杂事物中抓住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影响并规定了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并决定我们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方向。抓住主要矛盾,就要提纲挈领地把握全局发展的主动权。毛泽东同志说:“任何一级的首长,应当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说来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而不应当放在其他的问题或动作上。”[5](P176)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领导经济发展的能力。

领导活动能不能抓住重点及怎样抓重点,不仅关系到领导工作的成效,更影响到领导工作的整体走向。科学发展观在强调全面发展的时候,并没有撇弃经济发展这个重点,同时对重点怎么抓提出了明确的指导。30年来,中国经济能长期持续地高增长,主要得益于要素红利、改革红利和全球化红利。而今天,三大红利所提供的长期增长动力都在衰弱,主要依靠低成本刺激的出口超高速增长逐渐回归常态增长,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的产能过剩的周期性调整提前到来。全球经济格局之变逼迫我们重新审视和调整未来的增长之路,寻找启动新经济增长的发展引擎。所以,今天提出领导力的变革,就是要有新的发展视角,在发展的各要素产生极大变换过程中,取得新的发展业绩。

其三,发展整体观与领导全局论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不仅要有重点的经济发展,而且必须围绕中心推进其他方面的发展。邓小平明确地说:“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像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不能单打一。”[6](P249-250)主要矛盾规定了领导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方向。但是主要矛盾不是唯一的,在重视解决主要矛盾时,如果对影响主要矛盾解决的相关矛盾不考虑,不化解,也会妨碍对推动全局有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的解决,从而就会变主动为被动。毛泽东说:“要抓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工作。……不能只注意一部分问题而把别的丢掉。”[7](P1442)这是领导工作需要确立的重要理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显现,发展的全面性对领导者进行整体分析能力的要求也愈益提高。整体分析即是指从宏观上、总体上分析把握对象,它强调的主要思路是,通观全局,局部服从全局;把握全局不能脱离对局部的分析;注意全局的相对性。所以,把握全局必须善于运用整体分析的思路,把全局作为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虽然全局是由局部组成,但不是局部的简单相加,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各个局部所形成的整体。科学发展观对领导力在此方面的变革要求,就要是变单向为全面,变生疏为艺术,将短期行为转变为“打基础利长远”的谋略。

其四,发展持续观与领导创新论的关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和条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坚持自主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提高国家竞争力,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就不可能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在领导活动中“创新是领导的灵魂”,离开了创新领导工作就会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失去了创新就失去了生命力,领导活动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说:中国与世界强国之间存在的知识经济的差距,可分为三大差距:

第一是创新能力的差距,这个差距甚大;第二是吸收知识能力的差距,这个相对要小得多;

第三是交流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这个差距在迅速缩小。[8](P71)胡鞍钢的分析,客观地表明了中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与问题所在。为此,提升领导者的创新力,善于运用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进创新性事业发展,是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也是领导力变革的重要内容。

其五,发展动力观与领导变革论的关系。科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不断完善体制与机制,发挥体制机制的动力作用。除此以外,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进一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发挥亿万民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的创造作用。这个过程是人与制度不断变革,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共同努力实现新目标的过程。这是科学发展的动力,也是领导活动的动力,将民众的追求和需要置之度外、漠然处之的领导不可能成功事业,而只有被人民唾弃。

应该说,“‘领导’一词已不再是精英和大众之间的问题了,而是在不同程度上关于社会中每一个人利益的行为结构。……领导的行为如果不与集体目的相联系,领导将一事无成”。在这过程中“有能力将人们的思想提升到更高境界的领导,就是变革型领导。”[9](P4)领导变革观就是一种能够看到并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现代化的积极性与潜能,并带领群体不断去实现新发展目标的理念。领导力变革就是渴求产生更多的变革型领导,期盼用变革的能力和智慧去推进和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其六,统筹兼顾观与领导方法论的关系。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重要的世界观方法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及统筹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等,其实质就是在发展的非平衡中努力做到相对平衡。在领导活动中,“统筹”指的是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兼顾”则强调照顾各个方面,领导工作就是要善于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把发展看做是各方面共同推进、彼此协调的过程。

有先有后、有高有低、波浪式、非均衡发展,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非均衡发展不等于失衡,失衡同样不利于事物的发展。把握非平衡与相对平衡的统一,是统筹兼顾方法论的重要精神体现。在社会转型时期,需要领导统筹兼顾的问题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不同价值观念之间、不同决策主体之间等。通过统筹兼顾使利害相关各方达到一致,是当今社会协调稳定的重要方面。在社会转型期,老的界标已经消失,新的界标尚未得到公认。穿越于社会生活之中突然疏远的风景的智力航行,变得对每个人来说都可能困惑不解或无所顾及。领导力变革就需要使各级领导善于掌握和运用协商沟通、统筹兼顾的方法,实现和而不同、协调有序。

三、科学发展观对领导力变革指向

科学发展观不仅与领导力变革紧密相联,而且为领导力变革指明了方向。胡锦涛对领导者提出了实践科学发展观具体要求与期望,他指出:“要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使人民群众感受到新变化新气象。”[10]这既反映了对实践科学发展观信心,也揭示了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基础。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解决诸种矛盾和推进新一轮发展的条件,是领导者实现领导力变革的方向。

1.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

意志,是指人在实现预定目的时对自己克服困难的活动和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的心理过程。意志与克服困难紧密相连,正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意志才得以表现自己的存在,才得以表现自己的力量。意志对行为体现出两种功能,即激励功能和抑制功能。前者在于推动人去从事达到预定目的所必需的行动,后者在于制止不符合预定目的的行动。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就是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就全力以赴去做,凡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就毫不含糊地抑制。

约翰·罗尔斯在其名著《正义论》中说:“正义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它自己产生对自己的支持……在这一意义上,一种正义观是稳固的。”[11](P132)正义观虽然讲的是道德观,但也是一种意志的体现,表明只有具备了坚强意志的人,才敢于支持自己去面对艰难困苦与重重阻碍,敢于去坚持正义。领导者在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阻力和难题,会遇到不熟悉的陌生事物,若没有坚强的意志,就可能在困难面前却步、被难题吓倒。推动科学发展坚强意志中表现出来的力量,不仅仅是一般的理性,也不是一般的情感,而是一种融合了勇气与科学的正义力量,是勇于祛除错误的发展模式与观念,坚持科学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理念,这是一种战胜习惯的发展行为,抵御急功近利或消极的心态,敢于把科学发展观坚持发扬光大,将中国的发展推向科学轨道的勇气与力量。

2.形成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

思路,顾名思义是“思”与“路”的结合,即有思才有路。从字面上看思路好像是“思考的路线”,其实并不然,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思路是创新实践过程中的结果,如果没有创新,走的只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老路,也就不需要有思路。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就是要用好解放思想这个法宝,紧密联系本单位本部门实际,认真清理那些习惯思维、陈旧观念、过时做法,找准科学发展观进入工作的突破口,打开工作视野,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工作思路。

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的首创,在实现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没有现成的路,“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12]要妥善解决这复杂的矛盾与问题,战胜一系列的困难和风险,就必须善于从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事物及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又必须善于统筹兼顾、把握平衡,在事物的普遍发展中形成有利于突破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合力,在驾驭复杂局面中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正是谋划科学发展所需要的正确思路。

3.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

能力,是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或本领。它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活动中吸取众人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领导能力是把握组织的使命及动员人们围绕这个使命奋斗的一种能力。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就是遵循发展的根本规律,运用科学理论的分析方法,带领群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领导者必须努力提高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和运用于培育深邃的眼光及透彻把握问题本质的水平,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体现于开拓新领域发展的水平,提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和展现于化解新矛盾的水平。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同确立的远大目标相比,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缩短这些差距要靠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要经过艰苦卓绝地不断奋斗与努力。而在其中履行着组织、指挥、控制、协调功能的领导者,更要有能力去掌握行为过程中的方向,扭转出现的形形色色分流、逆流及不谐的音符,及时解决表现出的龃龉、错位、失调、脱节、冲突、甚至倒退的问题,正确地抵达人们期望的彼岸。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锻造出来的,“时势造就了领导者”。所以,面对棘手的矛盾与困难不回避、不气馁,勇于投身于伟大的科学发展实践洪流中,才能真正练就出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

4.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

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部门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或社会矛盾、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而建立的社会生活依据,是提供给社会经济领域的行为规范、基本准则和行动指南,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工具。公共政策的有效供给包括公共政策供给的科学性、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等几个方面的要求,而要实现这种有效供给就必须不断推进政策创新。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就是要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围绕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拿出切实管用的新办法新举措,使人民群众感受到科学发展的新变化新气象。

在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新体制的不完善和旧体制未彻底消退,出现了“政策逆境”状态。所谓政策逆境“它包括了那些具有积极特征的变化所引起的政策紧张状态。”[13](P26)政策紧张虽然包涵很多形式,但变革中的政策不足是重要表征。因为政策的不足和制定的滞后性,出现的无序和混乱必将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正常步伐和态势。应该说,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涵盖的面非常广,从政策角度看会涉及经济、金融、民生、教育等,而且它们互为关系,相互牵扯,如怎样切实地把税收征管、社会保障、扩大就业等一系列政策同产权保护的制度安排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有效可行的社会安全保障机制等;从措施的角度看会涉及各行各业的制度安排与具体的举措落实,如在实践科学发展观解决问题时所制定的一系列相关对策等。政策措施的是否具有科学性与有效性,是对领导者政策水平的检验。

四、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领导力变革要义

任何一种整合的模式都不断地与环境发生着交流,不断地纳入和消融着异质因素,也不断地在异质因素的渗入下缓慢而潜在地改造着自身。科学发展观是过去30年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新因素的结晶,它必将要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实践之中。根据发展要素的变换与变革指向,及时科学地做出符合规律的新整合,实现领导力的变革与提升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当然这不可能一蹴而就。把握如下变革要义对实践与提升都具有重要价值:

1.确立人本领导理念

人本领导理念,就是在领导工作始终抱着以人为根本的态度,就是将人作为解决问题的最后根据或最高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就是将人民群众的利益贯穿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胡锦涛指出: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改革开放30年来,在发展过程中既有意味着辉煌前景的、顺乎潮流的为人民利益而发展的主导趋势,但也有形形色色的分流、逆流及不谐的音符。在金钱崇拜冲击、社会价值多元混杂的影响下,使生活于其中的一些领导干部不能不矛盾和困惑。面对发展的方向,发展为了“谁”的问题,在现实利益与主导价值要求的冲突中,一些人做出有违于人民利益的选择。如一些官与商形成利益共同体,“官煤结合”,矿难就难以遏止;为了政绩工程随意地上项目、搞开发,表面华丽而百姓关心的实际问题却得不到解决,等等。当发展的首选价值不再限于与根本宗旨相联系,而是更多地与自身利益有瓜葛时,种种失调表征就会与发展共存。这时表现出的龃龉、错位、脱节、冲突、扭曲就会冲击着发展的真正本意。在推进发展历程的开端就可以看到发展的总体趋势,但在这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效地遏止有违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趋势就会受挫,甚至倒退。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就是要解决那些与党的根本宗旨不适应、不符合的错误观念,要在思想上确立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的理念。只有这种条件与目的的统一、结果与原因的统一,才是我们必须要坚持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人民利益的辩证统一的科学发展观。

2.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展要素的重点发生了转移,原有的发展要素功能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有的甚至会走向衰竭,此时如果还是在原有要素上做文章,不能挖掘和利用新的要素,走向进一步的发展就会遇到障碍。为此,必须要有能力开发新要素,推进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以人为本的物质财富,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空间。

将不确定问题转化为确定性的思路,这是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领导思维创新的具体切入点。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会面对太多的未知领域,太多的不确定问题,如按照新的发展要求以前的习惯方向有可能会行不通;原有的常规也可能会陷入困境,没有了可遵循的有效规范;出现了新的发展可能,但它不是在现在路子上等。发展中的不确定性表明了发展要素的多重性:科技、知识、教育、人力资源、人文、生态、国际国内情况变化等,都是推进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组合的因素。这一系列软实力的开发不仅与过去注重硬件发展有很大区别,而且如何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为发展服务都是崭新的课题与挑战。面对发展中的不确定问题,领导者就要迈开创新未知领域的步伐,承担起将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思路的使命。领导者担负的使命决定了观察事物不能仅进行单边思维,而是要双重、多维、逆向和换位思维的综合运用,在多因素、多主体、多格局互动中纵横捭阖,运筹帷幄。发展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必然要求领导者不断尝试新的对策,在尝试、修正与积累中逐渐形成新的发展战略。为此,各级领导要敢于和善于将精力集中于那些还未被人问津的地方;在原有的工作条例、规定的界限之外,寻找发展的机会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那些不能完全确定和难以作出要求的工作和任务;注意那些目前还行不通的事。经过这样缜密地思考,并带着疑惑深入调查研究,倾听“头脑风暴”的多向谋略,在局部搞些试点,原先模棱两可和混沌不清的东西就可弄明白,不确定性的问题或思路就会慢慢由模糊变为清晰,由不确定性所产生的紧张就能转化为采取行动所需要的能量,在困难时刻变焦急为智慧,富有策略地解决发展中的各种困惑和难题。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不确定性是必然的、确定性是偶然的,不确定性是常态、而确定性是暂时的,所以应对不确定性已经成为领导的职责,“正确认识和化解不确定性,乃至创造利用不确定性,将是领导者必修的内功,驾驭不确定性将成为领导者的核心竞争能力。”[14]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是表现在领导者有勇气活跃于未知领域,有智慧承担和解决不确定性带来的种种风险,能够在前人还没有涉足的地方拓展成功的通道。

3.运用统筹兼顾方法

统筹兼顾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是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协调发展需解决一系列矛盾与问题的必须。科学的理论内含着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又支撑着科学的理论。所以,能否有效地运用和驾驭统筹兼顾的方法,就成为衡量领导者能否胜任实践科学发展观所需能力的重要表现和反映。

当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两难”问题,它的特点表现是不能简单地只顾一方面而不考虑另一方面。如,既要保持经济建设持续增长,又要加快社会服务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建设;既要保持东部地区的强劲发展势头,又要促进中西部共同发展;既要稳步推进城镇化,又要积极建设新农村;既要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又要扩大社会就业和再就业;既要以市场换技术,又要增强自主创新;既要继续推动外贸出口,又要坚持扩大内需;既要扩大吸引外资,又要优化引资结构;既要深化各项改革,又要保持社会稳定;既要注重公平、缩小差距,又要保持活力、提高效率;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保护环境;既要推进市场竞争,又要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等等。这一系列的“既”与“又”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这样那样具体问题上又可能是有矛盾的;在长远发展上是统一的,在发展过程的一定阶段上又可能是有矛盾的,这大概就是谓之“两难”的原因。既然是“两难”就不要将此对立起来,而要看到这是担当的“双重使命”,要力求统筹兼顾。为此,必须确立如下视角与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正确认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是产生于快速工业化和体制大变迁的大背景之下,从本质上看是体制机制改革尚未全面到位造成的,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需要相应的体制作保证,所以更要坚定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信心;其次要认识到“双重使命”需要一个较长过程才能逐步解决,这就要求领导者清醒把握问题的两重性和长期性,在这过程不断创造出化解“两难”的条件,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另外需要把握与处理好“两难”问题的“度”,考虑解决矛盾时要系统分析、突出重点,具体操作时要协调主次,平衡有序。统筹兼顾方法的运用需要把握整体性,体现辩证性与展示艺术性。

[1][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2][美]沃伦·本尼斯.领导艺术全书[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2.

[3][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美]约翰·安东纳基斯等.领导力本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年,1983.

[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刘卫平,王莉丽.全球领导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9][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0]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2008-09-20.

[1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2]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12-19.

[13][奥地利]叶海卡·德罗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14]徐飞.不确定性视域下的领导艺术[J].现代领导,2008,(5).

猜你喜欢
领导力领导者变革
领导力拓新 2018年度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评选揭晓
领导力愿望清单
《领导力21法则》
变革开始了
海汇村布行业中的真正领导者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金圣节能清净剂 节能减排领导者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创新IT 赋能变革
2009的50位最具领导力的CEO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