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因素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起

2010-02-16 01:52梁继超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共产国际斯大林中国化

梁继超

(广东肇庆学院 思政部,广东 肇庆 526061)

苏共因素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起

梁继超

(广东肇庆学院 思政部,广东 肇庆 526061)

在苏共兴衰的整个历史过程中,从十月革命到共产国际,从苏共二十大到中苏论战,从斯大林模式到苏联解体,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都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在处理和解决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斯大林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关系的过程中开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面临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充盈着浓郁的苏共因素。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渊源看,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理论来源;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提出看,“俄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输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定时代背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演进看,苏联共产党是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重要外部因素。对苏俄模式的仿效与突破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轨迹。

苏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中国成立60年,社会发展翻天覆地、建设成就举世瞩目、民族精神昂扬向上,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追根溯源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动态历史过程,其结合在于创新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其真谛在于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至少包括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理论层面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和运用,创造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彰显马克思主义巨大的生机与活力;另一个是实践层面上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在实践中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既要研究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在接受 、传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进程中的基本经验,同时也要从时代特征和世界视域,尤其是以苏联共产党为代表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宏大视野,来研究和总结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苏联共产党执政七十多年抛开它对苏联本身的影响不谈,其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和壮大,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事业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十月革命、列宁主义、共产国际、苏共二十大、中苏论战、斯大林模式、苏共解散等众多的苏共因素中,共产国际和斯大林模式最具代表性。从一定意义上讲,处理好和解决好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是困扰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一道难题。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接受与借鉴、突破与超越共产国际革命模式和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过程中开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不研究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无法真正弄清二三十年代甚至包括四十年代前期中共历史上的许多重大问题发生的原因及其来龙去脉。”“不研究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就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错误路线,什么是毛泽东思想。”[1](P6-7)同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深刻认识苏联模式(主要指斯大林模式)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关系,必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苏联模式中挣脱出来,并从体制模式的层次上实质性地突破苏联式社会主义而取得的伟大成就。不深刻认识这个问题,就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左顾右盼,摇摇摆摆,甚至走回头路。正确地认识苏联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之间的关系问题,无论是对于科学地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还是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都是极其重要的”。[2](P5)

一、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渊源看,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是中国人民找到科学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它是实践的、发展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内容丰富,理论深厚,它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领域,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在十月革命前就已经被介绍到中国了,但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十月革命之后才逐步认识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中,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即列宁主义的巨大力量。列宁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最初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新发展。我们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首先是列宁主义。列宁的第一篇中文翻译文章 《俄国政党与无产阶级的任务》1919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与改造》杂志上,1919年12月15日在北京出版的《新中国》杂志上,也刊载了一篇列宁著作的节译,题目是《俄罗斯之政党》。“列宁的著作,在一九二0年也开始流行了,散见各报刊的计有:《民族自决》、《过渡时代的经济》、《俄罗斯的新问题》、《旧制更新》、《全俄经济委员会第三次大会蓝宁之演说》等”。[3](P461)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到1925年间,大量节译和介绍了列宁和斯大林的著作。关于列宁的著作有:李达摘译自列宁的《劳动俄罗斯中劳动的研究》中的一节《列宁的妇女解放论》;蒋光赤译的《俄罗斯革命之五年》(即《俄罗斯革命五周年与世界革命的前途》)、《民族与殖民地问题》、《第三国际第二次大会关于民族与殖民地问题的议案》;仲武译的 《落后的欧洲与先进的亚洲》、《革命后的中国》、《亚洲的醒悟》(即《亚洲的觉醒》)、弼时译的《中国战争》、郑超麟译的《专政问题的历史观》(即《专政问题的历史》)和《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位置》、陈乔年译的《社会主义国际的地位和责任》等。关于斯大林的著作有:蒋光赤和瞿秋白分别译的《列宁主义之民族问题原理》和《列宁主义概论》,这两篇文章均摘自斯大林的《论列宁主义基础》,另外还摘译了斯大林的《在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关于中央委员会政治工作的总结报告》,标题为《苏联政治经济概况》。斯大林的《论列宁主义的基础》的最早中译本,出版于1927年,由武汉长江书店印行。而据不完全统计,在1922―1927年列宁的30多部著作被译成中文。相比较而言,从1919年7月到1927年4月之间,中国只出版了包括《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的几个章节及其第一版序言和 《政治经济学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序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恩格斯的10余部著作。[4]中国共产党人从列宁的著作中寻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理论,从列宁的著作中学习和汲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1933年毛泽东亲自选了列宁的 《两个策略》送给彭德怀并写道:此书要在大革命时期读着,就不会犯错误。之后,又送了一本列宁的《“左派”幼稚病》,并在书上写道:你看了以前送的那一本书,叫做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你看了《“左派”幼稚病》才会知道“左”与右同样有危害性。不仅如此,毛泽东喜欢列宁的著作,用他自己在1958年4月6日武汉会议中一段插话来说,还是因为列宁的作品,特别是革命时期的著作,生动活泼。他说理,把心交给人,说真话,不吞吞吐吐,即使和敌人斗争,也是如此。[5](P24)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学说在十月革命前就已经被介绍到中国,但那时没有引起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关注,也未能在广大知识分子中产生共鸣。但马克思主义经过俄国的改造和介绍,短时间就能被中国人所接受。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是在十月革命改造俄国社会的实践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威力的。由于中俄两国有着某种相似性,加之十月革命的胜利感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早期,列宁的著作比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影响更具直接性和现实性。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本的理论渊源,而俄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最初成果——列宁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直接的最初理论来源。

二、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提出看,“俄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输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定时代背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科学命题。毛泽东提出的这一科学命题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呢?

从表面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要用中国风格、中国语言、中国元素表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是诞生于19世纪西方文化土壤中的科学理论,无论是社会经济基础还是文化底蕴,无论是时代背景还是理论风格都与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很大不同。中国共产党把主要从俄国传播过来的产生于德国的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必然有一个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必然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转化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中国话语方式的马克思主义。

从内涵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其实质是理论创新。这里的中国实际总体说包括中国特殊国情、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独创性经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等几个基本要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殊国情、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独创性经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国情基本要素相加,而是创新出符合中国实践需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从实质看,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是在苏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由于自身理论准备不足,加之缺乏实践经验,所以中国共产党在早期的革命活动中离不开苏共和共产国际的指导,中国革命在苏共和共产国际的亲自指导下曾经取得了蓬蓬勃勃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实践经验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也不断提高。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损失的局面,表面看是中国工农红军被迫离开革命根据地而长征,实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问题。由于王明只是苏共和共产国际控制中国的一个组织上、理论上的代言人,他所宣传的理论主张和制定的方针政策均来自于苏共和共产国际,因此反对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就成为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主要历史背景。毛泽东提出“中国化”概念是借批判王明“左”倾教条主义为名,实质上主要是针对苏共和共产国际,只是没有点它们的名字。所以毛泽东一开始就提出“中国化”概念而不是“具体化”概念是有着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的。中国共产党按照组织原则要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但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把来自共产国际的决议和指示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要独立自主地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

三、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演进看,苏联共产党是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重要外部因素

在20世纪的整个100年中对中国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国家是前苏联,对中国共产党影响最深远、最重大的政党当属苏联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深受苏联革命和建设的影响,残存着苏联革命和建设的印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应用、发展、创新的过程。“作为历史过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最初阶段是学说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来逐渐发展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6](P47)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格和中国社会发展内在要求的必然结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苏联共产党的作用和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苏共兴衰的整个历史过程中,从十月革命到共产国际,从苏共二十大到中苏论战,从斯大林模式到苏联解体,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民主革命时期,苏共和共产国际对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确立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起到一种必要的扶植作用;在列宁民族和殖民地理论指导下,共产国际帮助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分析中国国情,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和国共合作基本政策,客观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国际及时帮助中国共产党调整战略方针,帮助我党制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的总方针,为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础,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国际的主要倾向是对中国共产党实行思想禁锢和组织干预,斯大林和共产国际垄断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权,思想上禁锢了中国共产党很大一部分人的头脑,窒息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作风,助长了教条主义的盛行,组织上培养了一批唯苏共和共产国际之命是从的宗派主义者,极大地阻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从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虽也有所干扰,但总的来看,共产国际七大以后,开始转变国际斗争政治策略和领导方式,从外部放松了组织控制、解脱了思想束缚,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提供了比较有利的外部条件。可以说“如果没有共产国际的积极帮助,就不会有 1921年中共的建立和随后中国革命叱诧风云的演进;如果没有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中国革命就不会经历那么重大的曲折;如果没有共产国际的解散,就不会有中共的独立、正确领导中国革命于1949年取得全面胜利。”[7](P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不照搬、照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模式,摆脱和冲破了苏共、共产国际的组织控制与思想束缚,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出发,总结中国革命独创性历史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理论、列宁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以及社会民主党两个策略和反对“左”派幼稚病理论,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建国后运用列宁过渡时期理论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这样就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正是由于苏共与中共的特殊历史关系和渊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无论是在经济体制还是政治格局,无论是文化建设还是社会发展,无论是国防建设还是外交方针主要都是学习和借鉴苏联经验,使得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朝气蓬勃、欣欣向荣。但由于“斯大林模式”自身存在弊端,长期推行“斯大林模式”也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很多问题。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以苏为鉴着手探索中国式工业化道路,并提出了一些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新观点。但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干扰,特别是中苏大论战的展开,中断了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不懈探索。总体说来毛泽东时代不但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斯大林模式”。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选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是在反思和冲破“斯大林模式”的背景下起步的。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突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束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把握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面对苏共解散,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谷的重大历史关头,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再次“以苏为鉴”,认真汲取了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深刻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准确判断了党的历史方位。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有针对性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开创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崭新的境界。诚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理论成果的产生,固然是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中国社会实践的内在需要的结果,但苏联共产党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就是在学习和借鉴十月革命的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学习和借鉴斯大林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

四、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与“斯大林模式”相比较而言的

社会主义中国建立初期在基本原则、发展方向和整体框架上应该说是照搬了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尤其在经济体制上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实行单一公有制,排斥非公有制经济;实行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排斥其他分配方式;实行计划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毛泽东时代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并且提出了一些好的设想和思路,但从总体来看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没有形成 “中国特色”。对此,邓小平“坦率地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8](P261)在这里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恰恰是针对“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而论的。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重新恢复和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就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就是不断突破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束缚的过程。邓小平当时是从中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着手,实际上也是从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模式着眼,来思考、设计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的。1978年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指出:“从总的状况来说,我们国家的体制,包括机构体制等,基本上是从苏联来的,是一种落后的东西……有好多体制问题要重新考虑。”社会主义建设真正具有“中国特色”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彻底摆脱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与苏联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相比呈现浓郁的、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一,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但中国的改革开放必须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反映和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保证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性质。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是辩证统一的,只有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的改革开放,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中国现代化建设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

第二,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学习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创新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突破了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又从根本上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第三,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上的基本特征就是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实质是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第四,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和社会思想多样性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想和文化追求,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既要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又要不断吸收和借鉴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有益思想文化成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这种具有浓郁中国特色、鲜明时代特征和独特运行机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的体制模式,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是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超越与创新,是一条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具有本质区别的崭新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崭新的历史性课题和伟大实践,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结晶。

参考文献:

[1]黄修荣.共产国际、联共(布)秘档与中国革命史新论[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2]马龙闪.苏联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1).

[3]彭明.五四运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4]张琳.俄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影响[N].北京:学习时报,2009-04-13.

[5]龚育之,逢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6]姜迎春.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特点[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6).

[7]孙武霞.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关系史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 闫明]

Soviet Communist Party Factors and Arigins of Marxism in China

LIANG Ji-chao
(Guangdong 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 526061,Guangdong,China)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oviet Communist Party 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history,from the October Revolution to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from The Soviet Communist Party 20th Conference to China,the Soviet polemics,from the Stalinist model of the Soviet Union disintegrated,every major historical event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construction and reform have a profound effect. Revolutionary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 certain sense,is to address and resol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intern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Stalin’s mode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to open up and develop.Chinese Marxism facing the process of forming a distinctive background of the Soviet factor in filling a full-bodied.From the theory of Marxism in China origins of view,Marxism-Leninism is the theory of the original sources;From Marxism in China put forward the proposition of view,“Russian”of Marxism in China’s output of Marxism in China’s specific historical background;From the history of Marxism in China to see the evolution of the Soviet Communist Party is the impact of Marxism in China an important external factor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Soviet communist party;Marxism;Sinicization

2009-11-20

梁继超(1967-),男,吉林白城人,广东肇庆学院思政部副教授,法学博士。

猜你喜欢
共产国际斯大林中国化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0世纪30年代 共产国际眼中的毛泽东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中共中央党校创办与共产国际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孙中山创立革命军队中的共产国际因素
斯大林猝死之谜
铁托和斯大林的一场生死冲突